第三章 制盐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0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制盐工艺
分类号: TS31
页数: 3
页码: 429-431
摘要: 本章记述镇海县制盐工艺包括刮泥淋卤、煮熬制盐、晒盐、流枝滩等情况。
关键词: 镇海县 盐场 盐田

内容

第一节 刮泥淋卤
  唐宋以来已采用刮泥采卤熬煎,此法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
  刮泥淋卤在海涂盐滩上进行,按距海远近位置分上、中、下场。方法俟地起盐霜后,以铁铲薄刮盐土,堆成盐墩,俗称三月桃花土、六月伏土、九月菊花土。伏土最咸,桃土、菊土次之。1923年穿长场制法载:夏季三伏内潮汐时期,刮取海滩咸泥于晒场,在旁挖坑置缸,称溜缸。采卤时堆咸泥于卤缸上,缸底开孔,接以竹管,用海水冲淋,其卤流入溜缸,称接缸。俟卤流满再吸至贮缸。制盐时,即将贮缸之卤灌至晒板,晒制成盐。测卤浓度,唐宋以来即用广东石莲浮力比重。方法用两竹管分置10只石莲于管内,管口用竹丝隔定,探入卤井。莲全浮全取,半浮半取,三莲以下者别聚重溜。沿至民国时期,改为单个竹管。五莲俱浮,其浓度相当波美氏表22°。此法沿至50年代各场推行波美比重表后淘汰。
  盐滩日久渐淤,咸度降低,即另辟新滩。
  第二节 煮熬制盐
  灶煎用铁盘或篾盘。元、明旧制一场10灶,每灶昼夜煎盐6盘,每盘300斤。穿长场于清末民国初亦用锅煎,一灶5锅。铁锅、铁盘皆由官发统一规格。
  铁盘。元代盘分大、中、小,大盘10余片,中盘4片,小盘2片,拼合为整盘。明通用大盘,每盘10余片,中大片为主铁,旁中片为月铁,小片为群铁,片形为六七角或八九角。清代又铸新盘,每只主铁一,月铁二,以便支搭,厚约3~4寸,重3.000斤、5000斤。使用时以铁板拼合成盘,底平如盂,合缝处以卤和石灰嵌之,四周高1~2尺。民国时期,铁盘为厚约寸许之长方形,铁板以3块至9块拼合而成,接合处以石灰填塞。板之四周用竹〓,〓之内外及竹〓与铁盘之接合处,亦用石灰涂塞。各场使用铁板,火毁卤蚀,锈霉脆裂往往至20~30块。灶户无力重购仍拼合用之。一般一溜之卤可分3~5盘,每盘可成盐3~5石(50斤为一石)。每煎一盘约1小时至2小时半不等,昼夜不停,3~10天始行熄火,为一造。一造日数时间皆由场署规定,逾限即以私制论。
  铁锅。有圆形平底煎锅和半圆球式温锅。煎锅置于灶门火口处,温锅置于煎锅之后作预热卤水用。每副锅使用3~5口不等,排列惯用一字形、三角形或方形。穿长场使用五眼锅灶,每眼置锅一口,烧煮一昼夜约得盐320~330斤。每煎一锅盐约需3~6小时。开煎时满放卤水于锅,随水分蒸发,卤水浓缩,待成盐时提防锅底熬黄或粘结。
  篾盘。长约2.2~2.3丈,阔2丈多,竹篾编织,两面涂石灰。盘四周竖篾制盘带,高4.5寸,亦涂石灰。盘搁于灶上,下以大桁和小桁木支垫。然后注卤煎熬,法同铁盘,煎一盘化2~3.5小时不等。每造10昼夜,始两天盐量少,两三天后渐增,六七天后又减。
  第三节 晒盐
  清咸丰、同治年间因遭兵战,煎灶多毁,始行板晒,后遂以晒代煎。清泉场在清末尽为晒盐,穿长场于1918年始全部废煎。
  清泉场盐板原为纵1尺8寸,横3尺2寸,深1寸5分。1916年盐务署核定两浙制造盐板规格为长7尺4寸,宽3尺,深1寸。
  板晒法:天晴列板于场,日出后逐板注卤曝晒,日中结晶。盛夏炎日再加卤一半。至下午4~5时用盐耙集盐。普通盐户每板注卤1杓,杓容卤22斤,得成盐4~5斤。因卤有浓淡,时有冬夏,冬季需5~6天始得盐1斤或10两(16两制)。收晒后通常10块板为一〓(音“撞”,器物重叠相加),顶层晒板覆盖,防雨淋淡化。
  第四节 流枝滩
  1958~1961年在梅山、小港、新碶等盐场曾使用流田、枝条架、平滩三结合制盐工艺。
  流田亦谓流下式盐田,将极薄海水层沿盐田缓坡流动,以加速蒸发。通常2.5波美度海水经两步流田蒸发,可达4波美度。
  枝条架用杉木架身,毛竹双披桁架,两面挂披成排竹梢枝条。注卤水入高位水箱,经分配槽均匀洒布于双向枝条上,循环3次,卤水可达8~12波美度。
  滩即平滩,在枝条架后设5~6步池格,格底平正;上下格之间设5厘米左右落差坡。池格用于制高浓度卤水。国营梅山盐场尚设3~4排结晶池格;集体盐场卤水仍用板晒结晶。
  流枝滩工艺,易发生偏流,且常为海水中有机物杂质粘结阻塞,高枝架亦易遭风刮。1961年台风后全部淘汰。
  第五节 平滩
  国营梅山盐场于1962年采用平面工艺。结晶方法按蒸发池顺序逐步卡放,卤水逐级浓缩,至结晶池格晒盐。卤滩前3~4步大平面滩为初级蒸发区;中级蒸发区为小平面。各步之间一般作5厘米落差。地形条件允许,可逐格作出落差之单元滩一流到底。
  结晶滩各场起始用泥底板结晶池格,后逐步使用缸爿、青砖、沥青板等硬底。80年代初推行缸砖砌底。
  1962年各集体盐场仍采用刮泥制卤。1967年小港盐场改建滩晒场,其他各场至1968年全部改采平滩制盐工艺。
  第六节 薄膜铺盖结晶
  1970年起梅山盐场试行塑料薄膜覆盖结晶生产工艺。1980年将一工区61公顷盐田改革为分散制卤,集中结晶,机械收放,并运用塑料薄膜覆盖防雨,以免结晶池卤汁淡化,达到长期结晶。1979年三山、昆亭、梅西、白峰等盐场推行薄膜覆盖生产大粒工业盐,后因技术管理不善停止。
  1983年三山盐场以黑色塑料薄膜铺底,将结晶卤水预先加石灰乳处理,生产滩晒特制细盐,经干燥后基本达到二级精盐标准。1984年因成本高停产。
  1984年起各场推广活动式黑色薄膜铺池底,以结晶卤水灌于膜上结晶,遇雨时从上风方向将膜揭起,向下风方向渐次覆盖,将重叠边沿压紧,雨后复展,继续结晶。1986年黑膜面积已占结晶池面积50%左右,其余仍为缸砖滩晒。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