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盐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原盐产量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3
页码: 425-4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泉、龙头、穿山、长山四个盐场在不同时期的年盐产量情况。从元代至民国时期,不同时期的盐场年产量与盐赋额都有详细记载,并简要记录了1949年之后的盐业裁废和恢复情况。
关键词: 盐赋额 盐产量 清泉盐场

内容

宋宝庆《四明志》载岁额盐赋:清泉场4908袋,龙头场1877袋2石,穿山场3000袋,长山场3000袋,合计12785袋(每石折合50市斤,6石为1袋,重300斤),折1918吨。
  元延祐年间(1314~1320),各场周岁额煎盐数:清泉场7337引(每引400斤),折今为1467.4吨,穿山场7292引300斤(1458.6吨),长山场8483引(1696.6吨),龙头场6735引(1347吨),合计29847引,折今合计5969.6吨。
  明嘉靖(1522~1566)时记载:清泉场岁办额盐6432引40斤(1286.4吨),龙头场3114引123斤(622.86吨),长山场2881引304斤(576.352吨),穿山场3043引56斤(608.628吨),合计1547引124斤,折今3094.238吨。
  明隆庆三年(1569),始定每引正盐200斤。各场岁额则升为:清泉场19115引(1911.5吨),穿山场12135引(1213.5吨),龙头场9449引(944.9吨),长山场7146引(714.6吨),合计47849引,折4785吨。
  清咸丰、同治之间,由于战乱等原因产量锐减。宣统二年(1910)清泉场年产量20250石(506.25吨),次年减至18995石(474.88吨)。
  民国时期,年产原盐1000~1500吨。1919~1948年(欠缺1942~1945年沦陷期)26年间产量统计,年平均1252.5吨,最高为1940年,达3929.19吨,最低为1941年,仅464.32吨。
  1949~1952年为镇海盐业裁废期,4年总产盐1139.62吨。1956年后恢复盐业生产。1966年原盐年产量上万吨,1971年达3万吨,.1979年超4万吨,1985年超5万吨。1958~1985年总产原盐581749吨,其中国营梅山盐场总产282074吨,占49%。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