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产量 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9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产量 质量
分类号: TS38
页数: 5
页码: 425-429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镇海县原盐产量、质量、盐化工生产等情况。
关键词: 盐业 产量 质量

内容

第一节 原盐产量
  宋宝庆《四明志》载岁额盐赋:清泉场4908袋,龙头场1877袋2石,穿山场3000袋,长山场3000袋,合计12785袋(每石折合50市斤,6石为1袋,重300斤),折1918吨。
  元延祐年间(1314~1320),各场周岁额煎盐数:清泉场7337引(每引400斤),折今为1467.4吨,穿山场7292引300斤(1458.6吨),长山场8483引(1696.6吨),龙头场6735引(1347吨),合计29847引,折今合计5969.6吨。
  明嘉靖(1522~1566)时记载:清泉场岁办额盐6432引40斤(1286.4吨),龙头场3114引123斤(622.86吨),长山场2881引304斤(576.352吨),穿山场3043引56斤(608.628吨),合计1547引124斤,折今3094.238吨。
  明隆庆三年(1569),始定每引正盐200斤。各场岁额则升为:清泉场19115引(1911.5吨),穿山场12135引(1213.5吨),龙头场9449引(944.9吨),长山场7146引(714.6吨),合计47849引,折4785吨。
  清咸丰、同治之间,由于战乱等原因产量锐减。宣统二年(1910)清泉场年产量20250石(506.25吨),次年减至18995石(474.88吨)。
  民国时期,年产原盐1000~1500吨。1919~1948年(欠缺1942~1945年沦陷期)26年间产量统计,年平均1252.5吨,最高为1940年,达3929.19吨,最低为1941年,仅464.32吨。
  1949~1952年为镇海盐业裁废期,4年总产盐1139.62吨。1956年后恢复盐业生产。1966年原盐年产量上万吨,1971年达3万吨,.1979年超4万吨,1985年超5万吨。1958~1985年总产原盐581749吨,其中国营梅山盐场总产282074吨,占49%。
  第二节 质量
  旧时盐的质量仅以色味等物理观感定咸、淡、苦、白、苍、粗、细、湿、燥等指标,要求不掺卤掺杂。对清泉场盐质评价为粒粗色苍,穿长场色白味咸。
  1930年6月公布全国《检查食盐章程》,始定质量标准。1931年盐务署化验两浙盐质,清泉场氯化钠含量85.23%,水分9.36%,夹杂物5.41%,外观苍粗;穿长场氯化钠含量92.33%,水分1.12%,夹杂物6.55%,外观白、大,味咸。其水分曾经人为烘晒脱水处理。以后县内盐场因无化验设施,故无盐质记载。
  1965年7月起浙江省规定集体盐场所产原盐实行分等计价收购,县工交局始建化验室,对各场原盐坚持四项指标分析。1974年规模较大集体盐场均建立简易化验室,培训化验员,坚持质量分析,县盐业公司被评为省级盐质检定先进单位。同时推广国营梅山盐场经验,制订《盐业生产操作规程》,指导推行“〓(〓卤、〓盐)、分(分段结晶)、清(卤水清、池格清、沟道清、池埝清、工具清、手脚清、仓坨清)、新(用新卤结晶,不使用混合卤)、饱(用饱和卤灌池)、深(适当加深卤水,不使盐露顶)、长(延长结晶期,改过去一天一收为旺季三天一收,淡季适当延长)”等操作要点。
  国营梅山盐场1982年来原盐优一级品率保持90%以上,1985年达99.51%,“梅港”牌食用盐曾于1979、1983年被评为省优级产品。
  第三节 盐化工生产
  解放前柴桥曾开淡竹盐厂一所,未几闭歇。
  1960年国营梅山盐场生产少量氯化钾、溴素和金属镁。1972年在上阳道头建国营镇海县盐化工厂,产氯化钾、溴素、氯化镁、芒硝等。三山、昆亭、梅东、梅西等集体盐场也以土法烧制氯化镁,后因卤汁原料不足,部分闭歇。1981年县化工厂改为啤酒厂。1980年国营梅山盐场化工厂开发味精用盐产品,1983年荣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4年被评为省优级产品。氯化钾和溴素的优一级品率1982年、1983年、1985年均为100%。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