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藻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7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藻类
分类号: S555+.6
页数: 1
页码: 4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镇海县的海带和紫菜养殖业发展历程。1958年,该县开始养殖海带,经历了高峰和低谷后,至1985年产量逐渐下降。同时,该县还尝试了紫菜养殖,但由于自然资源和养殖技术的限制,至80年代所存无几。
关键词: 镇海县 海水养殖 藻类

内容

海带 1958年6月澥浦、城关、新碶、郭巨等5个海洋渔业社20余人自大连培训后,次年1月运回首批海带苗种,选点梅山港养殖。1959年参加养殖渔民百余人,舢舨40余只,放养海域100余亩,年产2.5吨。1963年发展至725亩,年产29.45吨,有的因选点不当或管理不善,产量不高,养殖逐年减少,至1965年仅存60亩,年产3.5吨。1967年政府支持淡水渔业队转业养海带,组织300余人,舢舨80余只,重辟梅山港基地。1969~1974年养殖面积保持300亩左右,年产干海带75吨。1970年起海带滞销,下邵渔业队停止养殖。1974年后国家多次降低海带收购价,生产大幅度滑坡。1980年仅梅山里岙大队养殖30亩,年产5.5吨,1985年年产4吨。
  紫菜 镇海口招宝山、大游山、小游山、中门柱、三块头、大黄蟒、小黄蟒等岛屿,有天然紫菜繁殖,称“条斑紫菜”,体长10~15厘米,色泽光亮,味鲜美。立春前收割称“冬菜”,立春后采集称“春菜”,以冬菜为佳,年采收4~5次。1956年城关渔业队在天然紫菜生长繁殖前清除岩上附着生物,洒以石灰水,增产显著。60年代后海涂淤涨,水质污染,自然紫菜资源渐减,至80年代所存无几。
  1969年10月梅山里岙大队择潮间带,用筏式竹架试养紫菜0.9亩,次年亩产50公斤。1970年郭巨区海带队用竹筏式网帘养殖紫菜,因定苗密度高,抗风力强,发展迅速。1972年养殖单位205个,面积89亩,年产6吨。1979年养殖56.4亩,年产8.15吨,亩产144公斤,其中三山乡互性大队亩产280公斤,列全省单产之首。1983年养殖145亩,年产11.55吨。1985年紫菜滞销降价,面积减至70亩,产地集中郭巨、昆亭,年产6.1吨。后以户养为主,集体次之,亦有数户联营形式。1972年郭巨海带队首建紫菜育苗厂,第一年培育紫菜苗120亩。1978年紫菜品种退化,1984年育苗厂停办后,向鄞县球山购入苗种。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