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海洋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7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海洋捕捞
分类号: S977
页数: 10
页码: 396-4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海洋捕捞的情况。其中包括渔具改革、捕捞作业、解放后几起奇特渔获物等。
关键词: 镇海县 海洋捕捞

内容

海洋捕捞业数澥浦起源最早,有近千年历史。明清时,澥浦渔业分南北两帮:南帮沿殿跟、湾塘、沙河头、憩桥、贵驷等地,有流网船百余艘;北帮即澥浦、十七房、邱王等地,有流网船近200艘。清末民初,由于战乱,憩桥、贵驷、邱王等地渔民多歇业转行,解放前夕仅留澥浦1处。1953年有大流网船25艘,张网船10艘,渔民260余人,年产量1万担左右。澥浦渔业有流网、挑捕、张网等,以大流网为主。渔场远至渤海北济州岛附近、苏北吕泗、大沙和浙江海礁以东海域。主要捕捞鲨鱼、鳓鱼、鮐、鲹及梭子蟹等。澥浦渔民熟谙济州岛附近海域渔场位置、渔期、渔法以及航道,自1954年春“戴昌隆”号渔船及老大陆阿良等8人在捕鲨鱼时遭南朝鲜当局掳送台湾,此后不再往该海域捕鱼。新碶头帮在清至民国初期常有墨鱼拖百余艘、大对船30余艘、冰鲜船60余艘,在舟山渔场作业。渔民早期分布大碶头、横杨、白石庙跟一带,随着陆域北伸,渐迁备碶、新碶、太和碶诸口。民国初期,大碶、横杨一带海洋渔业逐渐消失。大榭乡少数农民在解放前后兼营打桩张网,拖墨鱼或小对作业,年产量约150吨。70年代中期,全县海洋渔业重点由澥浦转向大榭。至1985年,大榭乡有动力89.5千瓦以上机帆船22艘,张网船10余艘,水产品年达1500吨。
  1949年全县出海各类渔船208艘,总吨位853吨,海洋专业劳动力782个,海水鱼产量841吨。1985年全县出海渔船418艘,总吨位计5311吨, 比1949年增长5倍;新置机帆船333艘、5185吨位、8601.4千瓦,其中动力89.5千瓦以上大中型机帆船74艘、4543吨位、7154.1千瓦。海洋专业劳动力4203个,比1949年增4倍多。1985年海水鱼产量6682.6吨,比1949年增长7倍;海水鱼产量占全县渔业总产量81.78%。
  第一节 渔具改革
  渔船机帆化 1956年澥浦渔业社始建2艘机帆渔船,单艘载重量32吨位、89.5千瓦,次年春投产。因未能熟练掌握性能,第一年仅获鱼产48.35吨,第二年获114.9吨,第三年获155.65吨。1958年起发展机帆船,至次年,澥浦、城关、新碶、大榭、郭巨等5个渔业社各建1对动力29.8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机帆船。船头“八字形”,尾“一字梁”,舵木质,机帆两用,称“大捕式”机帆船。60年代改用铁舵,船尾置避风架,并逐渐停用风帆,称“改良式大捕型”机帆船。共建20对、1520吨位、2223.1千瓦。70年代船头改尖形,船尾建驾驶台,船底置“龙筋”,共建38对、4310吨位、5102.6千瓦。80年代着重增大吨位,改成大型机帆船,并始建100吨位、动力186.5千瓦以上“渔轮式”机帆船。至1985年,全县有大中型机帆渔船37对,计澥浦6对、城关4对、新碶4.5对、大榭11.5对、白峰5对、郭巨1对、梅山4对、三山1对,共4543吨位、7154.1千瓦。
  助渔安全与仪器设备 旧时渔民捕鱼全凭经验和手工操作。50年代中期,改手扳车盘起锚,1960年始用立式起网机。1966年起机帆船始装鱼群探测器,寻找大黄鱼、带鱼、马面鱼等上层鱼类,兼测水位深浅。1978年起,部分大型机帆船配备劳兰(双曲线)定位仪。1956年澥浦渔业社带头船使用15瓦手摇报话机通讯联络,后扩展并改用无线电报话机。60年代中期渔业队带头船均装置无线电报话机,定时与渔业指挥部总台联系。1979年渔船使用超短波无线电对讲机。1981年县水产局装用陆上单边单无线电收发报机,每日二次定时与渔船联系,实行电台指挥生产。至1985年,全县机帆船普遍使用对讲机联络生产,部分机帆船亦安装单边单电台。
  渔民终年海洋作业,过去经常发生船翻人亡、葬身鱼腹的惨剧,故渔民感叹:“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解放后加强海洋气象预报与收听,60年代开始安装罗经仪,70年代推广定位仪等导航设备,海损事故逐年减少。1984年9月起,全县机帆船都配置救生圈和救生衣。
  网具改良 解放前与解放初网具系苎麻编结,吸水易烂,且栲网、血网等防腐工序繁杂。50年代末一度使用棉纱,但份量重,且易燃。1963年始用聚乙烯等合成纤维作原料。70年代实现“塑料化”,具有布水少、拖速快、省力耐用等优点。
  第二节 捕捞作业
  解放初期发展背对新作业。50年代中期,从福建引进大围罾作业,称“打洋船”,镇海称“假打洋”。50年代后期机帆船兴起,传统流网作业改为对网、拖网和大捕作业。1970年引进底拖网作业,捕获量高,但大量幼鱼被杀伤。1978年澥浦、新碶、大榭、白峰、梅山等渔业队发展灯光围网4组、灯光对网5组,青、黄鱄(鲐、鲹)等上层鱼类得到利用,后因青、黄鱄汛在劳力安排上发生矛盾而停止生产。80年代始,澥浦、城关渔业大队发展拖虾、拖蟹作业。
  流网作业
  流网亦称“溜网”,属流刺网类单船作业。澥浦的流网作业可上溯至宋代或宋以前,后随渔民迁居流传至舟山、岱山等地。网具由数十爿至数百爿(顶)网衣连接,放入海洋中随风、潮漂流,以网衣挂刺缠络鱼、蟹,可常年生产,捕获鱼体大而匀称。根据不同水层,分中上层流网和底层流网;按渔船大小和渔场远近,有大、小流网之别;按捕捞对象分有鲷鱼、鱼、黄鱼、鳓鱼、鲨鱼、箬鳎、毛鲿和蟹流网等。澥浦一带大流网作业,按渔汛分有冬春汛鲨鱼流,夏汛鳓鱼流、毛鲿流和秋汛蟹流等。
  大流网作业 为澥浦帮传统作业。流网船长18米,宽3.5米,深2米,载重量30~35吨。船头八字形,两侧饰船眼。有头桅、大桅各一,用软篷。全船设10舱,鳖壳长,甲板阔,两侧下斜坡度大,排水快,吃水深,船质坚固,抗风耐浪力强。每船渔民8人。
  夏汛鳓鱼流网,属上、中层流刺网,网具结构由主网衣、缘网、纲绳、大小风管(竹浮子)、泥砫或石砫等组成。主网衣缠刺鱼类,呈长方形,每爿长18米,高6米,网目9厘米。每次出网300~400爿,连成一槽,呈长带形。渔场,前期在吕泗渔场,以金家沙、毛竹沙一带为中心,称“下洋头”;夏至后转移至佘山东北首和大戢渔场,称“上洋头”。渔期自谷雨至大暑3个月,以芒种至夏至水为旺期。每船汛单产15吨左右。
  秋汛蟹流网,属底层流刺网,主网衣每爿长18米,高4.5米,网目14厘米。每船带120爿,分两槽轮流作业。渔场在浪岗、嵊山、花鸟岛外侧及佘山、吕泗洋海域。解放后为赶上冬带鱼汛期,蟹流提前至立冬结束,汛期2个月半。渔获物均为梭子蟹,每汛单产20吨左右。
  冬春汛鲨鱼流,属底层流刺网,主网衣每爿长18米,高4.5米,网目14厘米。每船带240爿,分3槽轮换生产。渔场在济州岛西北部、石岛东,水深60米左右,最深70米,海底泥质带沙。渔期自霜降至翌年清明,约5个月半。渔获物品种有花露鲨、书生鲨、燕子鲨、带鱼鲨等。整个冬春汛每船单产15吨左右。
  小流网作业 系澥浦、湾塘、峙头等地传统作业。小流网船载重量2~3吨,每船渔民3~5人。网具和渔法与大流网基本相同。渔场以灰鳖、峙头两洋为主。澥浦、湾塘、憩桥渔民习惯在灰鳖洋渔捕,南水从澥浦泥螺山外出网,至东霍、西霍山附近起网;北水从东霍、西霍海域出网,返回澥浦泥螺山或七里峙起网。每船带网60~80爿,每汛单船产量2.5吨左右。大榭、峙头、郭巨渔民习惯在峙头洋渔捕,北水从峙头洋小猫岛附近出网,至虾峙东、西白莲外起网;南水从东、西白莲外出网,返回洋小猫岛附近起网。每船带网30~40爿,汛单产1.5吨左右。渔期自夏历三月下旬至五月下旬,约60天。夏至前后为旺汛,渔获物主产鳓鱼。80年代资源渐减,鱼群分散,仅小量投产。
  另有毛鲿流网,为大榭岛渔民传统作业。灰鳖洋及大榭岛东北部涂泥门附近岛礁岩石周围激流处多毛鲿栖息,故用底层流刺网。每船渔民3~4人,带网5~6顶,网线粗、目大。渔期自夏至到立秋,为期1个月半。70年代后期因资源衰减,终止捕捞。
  对网作业
  对网为2艘船共同作业,主捕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等经济鱼类,根据渔船和网具规格及捕捞对象不同,又有大对、小对、背对和机帆船对网之分。
  大对作业 分布大碶、横河、三碶一带,相传清道光前常有渔船百余对,后渐衰落,至1949年仅剩2对,1954年被大捕作业取代而淘汰。
  大对船长14米,深1.3米,阔3.1米,载重量10余吨,船桅2枝均用软篷。分煨、网两船,煨船为指挥船,并负责伙食;网船为作业船,鳖壳短、甲板宽,以便放网起网。老式大对每船15人,其中煨船8人,网船7人。按渔期长短,又有长船和春船之分。长船渔期自夏历八月至翌年二月,春船渔期从正月至三月。
  网具属曳网类,其形如裤,由囊网(长17米)、翼网(长43米)、缘网和三角网组成。翼网包围拦兜鱼群,囊网容纳渔获物。两船靠拢投曳网绳行驶约30分钟起网取鱼。50年代中期,改为网船指挥,并单独出曳网。每汛作业3~5日,主产小黄鱼。汛单产春鱼10吨左右,长船20吨左右。
  渔场:19世纪初,秋冬汛在浪岗、花鸟海域;春汛,自春分至清明在南韭山、洋鞍、将军帽一带,清明后移向甩山、浪岗、海礁海域,直至佘山渔场。20世纪初叶扩展至吕泗渔场。60年代后,因小黄鱼已形不成渔汛,大对渐休。
  小对作业 以捕获夏季产卵大黄鱼为主,大碶、新碶、大榭、昆亭干岙、梅山等地有此传统。每对船员8人,网船4人,煨船4人。船形不一,多数为“带角船”,长约7米,无鳖壳,载重量1.5~2吨,以布帆、橹、桨为动力,宜近海作业,日升出海,日落归里。渔网渔法与大对相仿,规格略小。捕带鱼拖曳约半小时,大黄鱼约15分钟。夏汛大黄鱼在猫头洋、大目洋、岱衢洋3处,八月桂花黄鱼汛渔场在大戢、马迹海域。渔期从立夏至夏至为期2月。夏历四月初水称“花水”,四月半、五月初称“正水”,五月半称“煞水”。“桂花”黄鱼汛在处暑与寒露之间。冬汛主要捕带鱼。1951年全县出海小对10对,夏汛均产5吨余;1956年出海22对。60年代始渐由机帆船取代,1982年旧式小对船基本淘汰。
  背对作业 系抗日前新发展的作业。冬汛专捕带鱼,以大捕船为母船,“单背对”背舢舨(子船)2只,渔民13人,“双背对”背舢舨4只,渔民22人。渔网渔法与小对相仿。渔场始于花鸟、嵊山、海礁、浪岗、中街山渔场,中期在洋鞍、渔山渔场,后期至大陈渔场。渔期自立冬至大寒2个月半。60年代机帆船投产后渔场扩展,北至佘山,南到洞头渔场,主产带鱼,每汛单产约10余吨。1952年背对作业投产12艘,1962年49艘,每对均产12吨。后大捕船渐改为机帆船,背对相应减少。1972年存28艘,至1974年,全部淘汰。
  机帆船对网作业 1957年投产,为单一对网作业。用煨、网两船捕捞一种鱼类为主,兼获蟹、虾及其他鱼类。渔网渔法与大对作业略同,船、网较大。1956年建成第一对机帆船,每艘载重32吨、29.8千瓦,网大1600眼,长320米。1960年14艘,平均32吨位、37.3千瓦,网大2000眼。1970年50艘,平均38吨位、46.55千瓦,网大2600眼。1980年72艘,平均58吨位、70.8千瓦,网大3200眼。1985年74艘,平均61.4吨位、90.9千瓦,网大3500眼,网身长853米。船员27~30人。70年代后期,试验双网作业,即一船起网取鱼,一船放网入海,轮流交叉作业。
  拖网作业
  利用渔船动力或天然风力拖曳网具前进,属过滤性拖动作业,有双船拖网和单船拖网。
  底拖网作业 1970年末从广东引入,亦称“大拖风”,系双船作业。底拖风网具与对网相似,翼网较短,呈“凹”形。每拖曳3~4小时起网一次。渔场自长江口至闽东。主产带鱼,次为黄鱼、鳗、虾、蟹等中底层鱼类。此作业捕获量高,但对幼鱼及产卵亲鱼资源杀伤极严重。1979年国务院规定禁渔线,线内全年禁止底拖网生产。
  墨鱼拖作业 系单船底桁杆拖网,江南、小港、三碶、大榭等地均有此作业。1949年全县尚有25艘,1960年50艘,1967年增至94艘。1980年,去舟山渔场墨鱼拖作业由当地行政部门批准发给船证10只。1984年因墨鱼资源衰退,经济效益低而淘汰。
  墨鱼拖无固定船型,一般船长6米,阔1.4米,载重1~2吨,每船3人。网具呈三角形,有囊无翼,由腹网和背网缝合而成,长8米。渔法:掷网沉入海底,背网张口,渔船由外向里或逆水拖曳,墨鱼触及拖网,习惯后跃而入网,15~20分钟起网一次。渔场南起乌沙门、白沙港,中在青浜、庙子湖、王兴、小板,北至嵊山、碧下、野猫洞、花鸟岛一带海域。渔期自立夏至小暑2个月,每船汛产5吨多。解放前渔民多在海岛加工成螟脯鲞、墨鱼枣等干制品运回。
  拖虾作业 多小型单船捕捞,为三碶渔民传统作业,每船3人。渔场在象山港口,渔期春秋两汛,秋汛为旺。渔获物主产中华管鞭虾,俗称“红虾”。每船汛产2~2.5吨,多盐制成咸烤虾。拖网由囊网、盖网、缘网组成。江南、城郊部分渔(农)民常在甬江出口处拖曳水虾,捕获少,质鲜活。80年代初期,澥浦、城关渔业队用机帆船大型网具拖虾,因经济效益差,2年后停产。
  拖蟹作业 解放前,江南、小港、衙前及城区后大街、东门外等地渔(农)民,利用墨鱼网在甬江及招宝山海域拖捕河蟹,至今仍有小量生产。80年代后,澥浦、城关渔民,在春秋两汛用机帆船在东海渔场拖捕梭子蟹,产量高收益好。
  张网作业
  张网系古老捕捞作业。民国《定海县志》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镇海北乡帮有张网船三百号”。20世纪初叶,张网作业一度衰落,解放后陆续回升。50年代有张网船100艘左右,60~70年代150艘左右,1980年200艘,1985年342艘(其中小型机动船259只),桩头4680个,年产量1870吨左右,占全县海水鱼产量28%。作业分布澥浦、城关、大榭、郭巨、梅山、上阳、三山等13个乡镇。
  张网分流动、定置2类,流动性张网又有大捕和挑捕2种;定置张网则分反捕、三杠、高桩3种。网具有稀网和紧网之分。夏汛挂稀网,主捕大黄鱼、鲳鱼、海蜇等较大水产;冬春汛挂紧网,则捕鲚鱼、梅鱼、虾〓等小型水产。
  大捕作业 亦写作“大篰”,或称抛钉,单船作业,习惯捕夏、秋两汛。50年代中期仿大对方式,春汛双船捕小黄鱼,夏、秋汛单船张大捕,冬汛背舢舨捕带鱼。船型与大对相似,长15米,宽3~3.2米,载重13~14吨,每船5或6人。解放后船体增大至18吨左右,人员7或8人。网具由缘网、网身和囊网组成。网身圆锥形,长31米。囊网椭圆形,长24米。渔场夏汛主要在岱巨洋,渔期自立夏至夏至水两个月,主产大黄鱼,次为鲳鱼、梅鱼、虾〓等,单产10吨左右。秋汛渔场主要在碧下和花鸟岛东北一带,渔期为7~9月,主要渔获物黄鱼、鳗、鲳鱼,其次梅子、鲚鱼、虾〓、黄鲒、带丝等,汛产12.5吨左右。
  挑捕作业 亦作“挑篰”,澥浦有挑捕张网单船作业,网具呈三角锥体形。渔场在杭州湾口王盘山一带海域,主产白虾,捕获后加工成咸虾出售。50年代后因经济效益不佳淘汰。
  反捕张网 亦作“反篰”,由上、下、左、右4支毛竹扎成方锥形网架,捕捞时将拴有根绳竹桩打入海底,框架中挂渔网,四角边索连接辘轴,随潮自动转向。渔场主要在港湾或沿岸海域。每船网6~8顶,主产小型鱼、虾、蟹类,年产10吨左右。
  三杠张网 在反捕网架上增置三脚竹筐。每船网20~30顶,以捕捞上层小型鱼虾为主,单船年产约12.5吨。
  高桩张网 择桁地于港湾两侧或浅海鱼、虾回游集中处,每8~10桩成一桁。三桩置两网,每船网20余顶,年产约7.5吨。渔获物有鲚鱼、梅鱼、虾〓及虾、蟹等小宗水产。
  风鳗张网 为城关渔业队传统作业。桁地择甬江金鸡山脚下、江南老道头、王家洋和清水浦4处水深流急处。立冬后兜捕随急流而下大河鳗,俗称“风鳗”。年产2.5~3吨,最高年达5吨余。
  海蜇张网 为镇海渔业传统作业。春夏之交时有幼海蜇随潮漂入境内海域,以峙头海域为界,灰鳖洋至峙头北首海蜇从浙北漂来;峙头洋海蜇自浙南漂来。南北海蜇为两股群体。渔汛自芒种至秋分3个月半。芒种至小暑为初发期,称“霉蜇”,小暑后至立秋为旺发期,称“伏蜇”,立秋后至秋分为后发期,称“秋蜇”。汛期换紧网为稀网,张网捕捞。沿海渔农民有撩捞海蜇传统,汛期有农船数百只越塘入海,多时达千余只。由2人驾小船1只,一摇橹,一用长柄撩盆撩取。1974年海蜇旺发,全县捞撩1320吨。1976年始两洋海蜇资源锐减,至1984年全县产48吨,1985年仅4.5吨,其中灰鳖洋捕捞4吨、峙头洋0.5吨。
  灯光围网
  灯光围网和灯光对网始自70年代。1978年秋新碶、大榭出海2组,组产100余吨;1979年增至4组。1980年澥浦、梅山、大榭等地又发展5组,梅山捕获5吨余,余产甚低,以后陆续停捕。
  灯光围网,由网船(70~100吨位)、煨船及两艘小艇组成船组。网船为主船,寻找渔群,放网围鱼;煨船为灯船,负责诱鱼及辅助起网。网为无囊有环围网及翼网,全长320米,高120米。灯具水上为1500瓦白炽灯,水下400瓦铊铟灯和1000~1500瓦白炽灯。渔期自7月中旬至9月下旬。渔场汛初在桃花、洋鞍东南海域,渔获多系小条鲐、鲹鱼;8月初至中旬,渔场移至甩山、浪岗东南,渔获多中条鲐鱼;8月中旬至下旬,渔场移浪岗、海礁一带,捕获多中条鲐鱼,9月初至下旬作业于海礁以北,渔获大条鲐鱼。
  附:解放后几起奇特渔获物
  1969年冬汛,澥浦渔业大队费阿振船在海礁西首洋面一网捕获毛鲿鱼60余条,每条重20公斤左右,大者30余公斤。
  1971年冬汛,城关渔业大队包友俊船在大陈岛东洋面捕获“龙带”1条,呈金红色,体长3.5米,阔36厘米,厚7厘米,重20余公斤。
  1973年春汛,新碶渔业大队陈志宏船在海礁东80~90海里(181海区)处一网捕获大黄鱼40余吨。
  1974年夏汛,城关渔业大队包友俊机帆船在吕泗洋捕获大鲨鱼1条,重5吨余,卸在税关道头滩涂。鲨鱼剖劈零售,肉净重3900公斤,每公斤值0.16元,肝600公斤,每公斤值0.28元,肠等800余公斤,送农民作肥料。
  1974年夏汛,城关渔业大队王阿法机帆船在浪岗西首4~5海里洋面一网捕获大黄鱼40余吨。
  1975年冬汛后期,澥浦渔业大队潘崇德船在浪岗东约40余海里处一网捕获大带鱼(俗称“老鹰嘴”)17.5吨余。条长1米左右,阔0.15~0.20米,每条重约1公斤,最大达2~2.5公斤。
  1977年夏汛后期,澥浦渔业大队陈相妙机帆船在桃花港东2~3海里洋面捕获大黄唇鱼1条,色似“黄婆鸡”,长约2.5米,重40余公斤。
  1980年夏汛,澥浦渔业大队金国珍机帆船在将军帽东偏南30余海里处拖获大鲨鱼1条,用枪击毙后拖至镇海水产码头,体长8米余,有黑斑点,俗称“老虎鲨”。剖割后净重6吨余,售人民币2000元。
  1981年冬汛,城关渔业大队包友俊船在海礁东南4~5海里洋面捞获大鲸鱼下颌骨1根,长4.2米,阔0.4米,厚0.28米,赠给镇海中山公园。
  1982年春,湾塘殿跟村刘传训高桩张网在澥浦泥螺山西嘴头捕获大海龟1只,重100余公斤,售给宁波中山公园。
  1982年夏汛,澥浦渔业大队张根燕船在鸡骨礁东2~3海里处捕获大鲟黄鱼1条,呈长圆形,头尖口小,两侧有三角形硬鳞甲,大似鸡蛋,体长约2.6米,重200余公斤,在上海以人民币600元出售。
  1982年冬汛,城关渔业大队王康年船在嵊山东洋面捕获大海龟1只,重100余公斤,卸在镇海水产码头,人立其上而龟无恙,4天后死去。
  1984年春,重约150余公斤大海龟1只进入镇海港,多次爬上招宝山南岸海涂。沿岸群众将它推入港中,海龟复爬上海涂,次日死去。
  1985年冬汛,新碶渔业大队贺阿九船在洋鞍东20余海里处捕获大黄唇鱼1条,重46.5公斤,鱼胶鲜重1.6公斤,晒干0.5公斤,售人民币100元。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