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381-3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地区在畜禽疫病医疗方面,解放前依赖民间兽医,后逐步建立了兽医机构和防疫措施,针对猪、牛、山羊、禽类、兔和蜂等畜禽常见疫病开展了防治工作,实施了注射预防、合作医疗、疫病普查和入市检疫等措施,以及针对特定疫病的隔离治疗等方法。
关键词: 镇海县 畜牧业 疫病防治

内容

畜禽疫病医疗,解放前全赖民间兽医。1953年县农林科配畜牧畜医干部4人。1955年成立县兽医协会,会员125人。1956年建立县畜牧兽医站,各区农技站配畜牧兽医干部1人,各乡镇办集体畜牧兽医站,配设兽医和畜牧辅导员。1972年各公社建兽医站。1984年改建县畜牧兽医总站,并设家畜检疫站。1985年全县有国家畜牧兽医干部26人,集体兽医人员74名,民间兽医122名。
  主要疫病 自1951年有记载以来,县境内发生畜禽疫病主要有43种。
  猪病有猪瘟、猪丹毒、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15种。1953年郭巨镇发生猪瘟200余头。1957年死亡1500头。1967年有4个公社发生,死亡1700头。80年代基本控制。1968年县食品公司猪仓库首先发现猪传染性肠胃炎,发病率达98%,每年冬至前后流行,仔猪死亡率高。1958年首次在小港二村牧场发生猪气喘病,病死及处理共242头。以后约83%牧场常发生此病。50年代全县猪丹毒年发病率10~15%,60年代起逐步控制。
  牛病有牛炭疽病、牛结核病、牛流感等8种。1956年始在邬隘发现牛结核病。80年代有所发展。牛流感每三五年流行一次,1954年全县发病1430头。1983年郭巨、白峰、霞浦等地奶牛陆续发病,共感染14次、死亡12头。
  山羊病有胸膜肺炎、羊块疫病等8种。
  禽病有鸡新城疫,鹅瘟、鸭瘟、禽出败等10种。鸡新城病流行广泛,1963年前常年病死约3万多羽。1963年始重视雏鸡免疫,效果良好。禽出败历年均有发生,1985年发病3.7万羽,死亡率43%。1985年骆驼地区死于小鹅瘟960羽,死于鸭瘟的年约1000羽。
  兔病有兔瘟、兔魏氏棱菌病、兔伪结核病、兔球虫病、兔疥癣等6种。1981年贵驷路沿郑村兔瘟死76只。1985年6个乡镇发生兔瘟死亡1.75万只,占家兔总数14%。
  蜂病有囊状幼虫病、美洲腐臭病、麻痹菌、螨病等4种。
  防疫 解放前耕牛患吊脚痧,采用放血疗法,结合内服药治疗。其他畜禽疫病,多采取隔离办法。1953年起对猪丹毒、猪瘟、牛炭疽、鸡新城疫等主要疫病进行防疫注射。1963年开始实行凭猪瘟免疫卡收购肥猪。1970年试行牲畜合作医疗,1976年推行牲畜疫病合作防治制度,对猪、牛实行包防疫、包诊疗、包医药、包阉割。
  1979年90%以上生猪、耕牛参加畜病合作防治。1982年起对奶牛进行疫病普查,建立健康牛群。1985年生猪预防注射密度达95%以上。
  50年代初实行生猪收购检疫以后,对进入集市猪和肉类实行检疫检验。1963年对家禽及其他产品实行卫生检验制度。70年代以来,各牲畜交易市场均设检验人员。1979年10月设立兽医检疫点,开展市场和交通检疫检验。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