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4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果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2
页码: 370-3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的金柑产业曾经历历史起伏,于1985年恢复并持续发展。种植面积达10759亩,产量4547吨。柑橘品种多样化,主产区包括三山、昆亭、紫石等地。此外,桃、杨梅、梨等水果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关键词: 镇海县 经济作物 水果

内容

金柑 传统特产。民国《镇海县志》记:“吾邑所产有金弹,味最甘;曰牛奶,味次之;以糖霜腌之,曰金饼。”清嘉庆四年(1799)时,镇海金柑已自海道传入日本静冈县,被称为宁波金柑。1930年产金柑约4万多担,1936年因受冻减至24850担。抗战期间,大批柑园改种粮食作物,至1949年仅存1600亩,年产量200吨。1958年种植面积恢复至3236亩,产量613.25吨。以后因自然灾害和政策影响,产量未曾提高。1979~1985年,随着经济政策调整,新发展柑园7147亩。1982年曾出口90余吨。1985年植树面积10759亩,产量4547吨。
  品种主要有金弹、罗纹、牛奶3种。金弹,栽培面积9212亩,占柑园85%,产量占80%以上;牛奶,面积1152亩,占11%;罗纹,面积295亩,占3%。金柑主产区有三山、昆亭、紫石、霞浦、大榭、柴桥等乡镇,面积6898亩,产量占82%。其中三山、紫石两乡面积3716亩,产量占50%以上。
  柑橘 解放前以凤仙橘、福橘、朱红橘为主。1949年,紫石、岭下、河头等地种植面积为350亩,产量28.25吨。1958年1000亩,产量129.75吨。1974~1978年,年产500吨以上。1978年后逐年发展,1985年面积9293亩,产量3484.1吨。
  品种有1958年县农场引入尾张温州蜜橘、本地早、早橘、槾橘、乳橘等,1959年又引入温州蜜柑山田和大叶尾张等,在紫石乡河头村建立母本园30亩,苗圃48亩。1974年后陆续引入早熟温州蜜柑宫川、兴津和栟柑。1984年,以温州蜜柑为主良种面积8572亩(早熟宫川、兴津2163亩),占橘园90%以上。1973年邬隘湖塘村选育镇湖73-1号蜜柑,为全国温州蜜柑尾张系罐藏性能较好的优良单株。1979年,邬隘乡湖塘村温州蜜柑1号丰产试验园亩产5657.9公斤。1982年,2号试验橘园亩产计5353.5公斤。
  产区以大碶、柴桥为主,多栽山麓缓坡地带。1985年大碶3014亩、柴桥2792亩。当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湾塘地区棉地改种柑橘较多,骆驼、长山、郭巨地区也积极发展。
  杨梅 现有面积2000余亩,年产量约为1500吨,主产区为柴桥后所、沙溪、洪岙、上史和塔峙青林、青山、牌门、新路、共同等地。品种有乌、红两类。
  桃 解放前种植于上傅、洪岙、上史、岭下、河头等地,均为夏白桃、红桃等硬肉系品种,年产量500吨左右。1956年后,引入玉露、黄露、白凤、特早桃等水蜜系品种,种植地域扩至江南、小港、枫林、下邵、大碶、邬隘、塔峙、霞浦等地,年产量约1000余吨。60年代初,曾毁果种粮,产量锐减。1985年有桃园1993亩,年产量765吨。
  梨 解放后新发展的水果,50年代引入明月、今村秋、菊水、晚三吉、黄蜜等砂梨系品种和铁头梨、来康等西洋杂交种。主要分布于觉渡、河头、江南、小港、枫林、下邵、大碶、邬隘、柴桥等地。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面积和产量均为高峰期,以后逐渐衰落。1985年尚有1522亩,年产量1059.55吨。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