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油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油菜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2
页码: 367-3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油菜种植在我县主要是在平原稻区,形成夏水稻冬油菜的耕作制度。在栽培技术方面,在60年代推广了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增施肥料、防冻保暖、适时摘心不摘欺和拔毁病株等技术,80年代推广了培育大壮秧、带肥带土带药移栽、磷肥塞孔、分次施肥和治虫防病等措施。
关键词: 镇海县 经济作物 油菜

内容

产量 1932年全县种植10864亩,亩产100斤。1936年16700亩,亩产83斤,总产为13861担。1946年16500亩,亩产80斤,总产13200担。品种为白菜型本地种,菜、蕻、籽兼用。每家农户约种1~2亩,属自给性生产。
  1949~1956年品种未变,1957年推广甘蓝型胜利油菜品种,1963年年均种植2.09万亩,亩产39.9公斤,总产12498吨。至1978年年均种植3.6万亩,平均亩产63.2公斤,总产为26922吨。1979~1985年新品种92-13系推广普及,油菜年均种植面积6.97万亩,年均单产116.5公斤,总产56979.5吨。1979年人均食油由解放前0.7公斤增至6.7公斤。
  耕作制度 油菜主要种植于平原稻区,形成夏水稻冬油菜耕作制度。棉区和丘陵坡地亦有为棉花、番薯前作。1979年大面积推广早熟高产92-13系良种后,平原稻区连作稻—油菜面积占水田面积20~30%。
  栽培技术 原习惯翻耕作畦,窄畦朗植,猪牛泥铺行防冻,铣㽘两次,春摘菜蕻,重施花肥,熟后拔株堆蓬,利用后熟作用。60年代推广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增施肥料、防冻保暖、适时摘心不摘蕻和拔毁病株等技术。80年代推广培育大壮秧、带肥带土带药移栽、磷肥塞孔、分次施肥和治虫防病等措施。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