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改土施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3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改土施肥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2
页码: 363-3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镇海县,解放后实施了多次大规模农田改造,包括园田化建设、改造冷性田、咸碱田和烂荡阪,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并改善了土壤质量。此外,农民采用了绿肥、河泥、焦泥、厩肥、人粪肥、鱼杂肥等有机肥料,以及氮肥、磷肥、钾肥等化学肥料,综合施肥,促进了作物生长,提高了农田产量。
关键词: 镇海县 粮食生产 改土施肥

内容

土壤改良 解放前,全县低产田约15.5万亩,占耕地面积35%左右。其中平原畈心田10.6万亩,占低产田68.4%,丘陵冷水田和冷性田2.9万亩,占18.7%,沿海碱害田或烂荡田2万亩,占12%。解放后,平原稻区先后三次大规模改造农田。50年代初兴修水利,基本消灭平原畈心田和沿山沿海烂荡田;1958年起,采取迁坟墓、填池塘等措施,约化劳力1000万工,平整土地40万亩,扩大耕地1.5万亩左右;1964年后,推行农地园田化建设,要求水稻田块田畈成方,道路成行,田块高低一样,大小一样,方向一样,路渠配套,灌排分系,自立门户,水旱两利。1979年建成园田化面积21.16万亩,1981年41.3万农田基本实现园田化。
  冷性田主要分布沿山乡村。1956年开始采取开沟汇水、整理溪坑、扩种绿肥等措施,累计改造面积2.42万亩,内筑建梯田5319亩。
  咸碱田主要分布沿海诸乡,土壤和地下水氯化钠含量分别高达2.8‰、10.1‰。1954年,采取蓄淡洗盐、种大绿肥、挖沟加客土等措施,累计改良咸碱田4.69万亩。
  大碶泰邱涂田1.1万亩,系古海涂逐渐淤涨成田,为全县著名烂荡畈,1964年开始改造,并在丁家山下造节水闸1座。70年代后,全部可种连作稻。
  有机肥料 农民素有施用绿肥、河泥、焦泥、厩肥、人粪肥、灰肥和鱼杂肥等有机肥传统。绿肥有紫云英和苜蓿两种。紫云英多种于稻田,近寒露播种,种子亩用量60年代前为1~1.5公斤,以后增至2~2.5公斤;翌年清明后开花,亩产鲜草1500~2500公斤。苜蓿多栽于棉地,亩产鲜草1500公斤左右。随着冬种粮油面积增加,绿肥种植面积逐年缩小,1985年仅占耕地面积32.1%。
  咸青,1966年试种,1977年在早稻田套种11667亩,晚稻秧田套种5938亩。后未能持久推广。绿萍,1964年引入,1966年大面积放养。1973~1975年,年放养约1万亩,粮食增产5~28.3%。后因越冬越夏困难而淘汰。河泥为主要肥源之一,60年代来推广“万斤坑”,用水河泥拌和厩肥、青草作沤肥,大凡粮食高产单位每年亩壅30~50担。80年代,分户联产承包后,施用河泥肥料减少。焦泥为传统肥料,旧有“七月金、八月银”之称;结合清理环境,削草皮烧制,广泛用作麦类盖孔和油菜塞根。厩肥,群众习惯以猪牛粪直接肥田。70年代中期,生猪大量发展,全县挖沤肥万斤坑3万只左右。人粪肥和草木灰为农家普遍使用的肥料。尚有鱼杂肥、骨粉、饼肥等有机肥,也常用少量明矾、石灰以促进冷水田绿肥腐烂。
  化学肥料 1947年县农会曾发放少量硫酸铵给农户。解放后化肥用量逐年增加,从氮肥、磷肥、钾肥向复合肥发展。氮肥,1952年全县施壅487.95吨,亩均1.04公斤。1965年上升到8845吨,亩均19.72公斤。1980~1985年年均施壅3.33万吨,亩均77公斤。磷肥,1953年推广,1957年全县供应342.95吨。1965年供应3760.1吨,亩均8.38公斤。1980~1985年年均供应9908吨,亩均23公斤。钾肥,1957年开始供应,1963年全县供应80.5吨,1979年180.95吨,1980~1985年年均供应512.48吨,亩均1.2公斤。1973年推广复合肥料30.5吨,1980年增至281吨。硼砂、钼酸铵等微量元素肥料,1975年始使用于油菜等作物。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