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病虫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3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病虫防治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2
页码: 362-3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水稻主要受到蝗虫、螟虫、飞虱和纵卷叶螟等12种害虫和稻瘟病、纹枯病、矮缩病等14种病害的威胁。为防治病虫害,从传统的祈祷到现代的综合防治系统,包括计算机预报、化学农药防治、生物农药应用、杂草和病虫的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共同应对病虫害威胁,有效控制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镇海县 粮食生产 病虫防治

内容

病虫危害 水稻主要害虫有12种,以蝗虫、螟虫、浮尘子、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为害最大。蝗虫,以散发性为主,1936年调查蝗害损失稻谷折值975元,1955年推广有机氯农药后基本除绝。螟虫,种间作稻晚青以三化螟为害最普遍。1947年螟害面积2.7万亩,防治2500亩。1953年晚稻平均螟害率31.63%。1953~1957年累计螟害面积107.8万亩,损失稻谷2.67万吨。1958年后,因双季间作稻减少,三化螟危害一般在5%以内,以后减至2%以下。大螟、二化螟散发性危害历年均有。1932、1947年稻飞虱、叶蝉暴发成灾。1954年发生面积6.5万亩,受害1.5万亩。1971年因高温干旱,叶蝉暴发,全县损失稻谷近1万吨。1973年后叶蝉危害逐年减少,但稻飞虱危害上升。1974年和1976年晚稻受害严重田计5万亩,损失稻谷2500吨,以后基本控制。稻纵卷叶螟,1960年前零星发生。1965年,大碶、柴桥、郭巨等区晚稻受害万余亩。以后每年二代、四代幼虫为害早晚稻,受害严重田块损失稻谷一成以上。
  水稻主要病害有14种,以稻瘟病、纹枯病、矮缩病、白叶枯病和小球菌核病为害最大。稻瘟病,清宣统二年至民国初期,俞范一带每年有10余亩黄长种早稻发生烂头颈。1936年,稻瘟病害损失稻谷折值7200元。1955年早稻稻瘟病暴发,遍及57个乡镇,受害面积11.57万亩,约损失稻谷4500余吨,其中沿海地区最为严重。经综合防治,1956年发生面积压缩至1.5万亩。以后每年约有1~2万亩发病。1980~1981年晚稻罹病28万亩,损失稻谷8500吨。1982年后推广新型高效农药,稻瘟病得以控制。纹枯病,60年代因密植程度和用肥水平提高,病害逐年上升,株发病率5%左右。至70年代成为早稻主要病害,常年损失5%左右。白叶枯病,60年代山区有零星发生,70年代因引入珍龙13等易感病品种,尤其杂交汕优6号等南繁种子推广,此病迅速遍及全县。1981年后得到有效控制。矮缩病,以普通矮缩病为主,1965年前零星发生。1971年因病毒媒介昆虫黑尾叶蝉暴发,晚稻矮缩病流行成灾,损失稻谷近千吨。后重视防治越冬䖮虫,1977年后得到基本控制。小球菌核病历来均有发生,70年代起病情加剧,1977年晚稻发病1万余亩、损失稻谷350吨;1984年晚稻测48发病2万余亩,损失稻谷690吨。细菌性基腐病、褐条病和褐斑病系70年代新发生的3种细菌性病害,1984、1985年全县发病3万余亩,损失稻谷近600吨。后因抗病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发病田损失降至1%左右。秧苗绵腐病,历有发生,1965年造成早稻大批烂秧,轻者20~30%,重者50%以上。后推广通气式半旱秧田,此病基本控制。
  防治措施 旧时遇病虫灾害,往往依赖祈祷神灵弭害。1928年,县政府成立治虫委员会,劝导农民防除螟虫。1931年,已有人用人工捕打和明火烧杀防治虫害。抗战胜利后,县农会提倡点灯诱蛾、挖掘稻根。解放初,发动冬季铲除稻根和初夏点灯诱蛾防治螟虫。1955年县成立稻瘟病防治指挥部,建立病虫观测站,随时发布病虫消息和防治措施,指导大田防治。1963年筹建群众性病虫情报网,1963~1978年,在病虫害发生前10~20天内作出测报,测报虫害准确率为80%以上,病害为60~70%。1966年各公社设不脱产植保员43人、大队治虫员167人,进行全年性综合防治,年损失下降至3%左右。1979年应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晚稻穗瘟流行程度的中、长期预报模型,分别在发病前30~45天测报,准确率达80~90%。1985年,县、区、乡三级专职粮食作物植保员54人,村级不脱产值保员600余人,形成四级植保网。
  50年代采用波尔多液防治稻瘟病,用六六六和二二三化学农药治虫。1967年起,有机磷农药逐渐代替有机氯农药。70年代初曾兴起以菌治病,先后建立10余家生物农药厂,但收效甚微。1972年推广喷火杀䖮和滴油扫杀土法,虫害控制明显。1973年后推广新型杀虫剂甲胺磷等,杀菌剂稻瘟净、井岗霉素等。
  农田杂草,已查明有16科、39种。60年代开始在秧田化学除莠。1980年后,广泛应用高效低毒的除莠剂、杀草丹、丁草铵等,化学除草面积占50~70%。
  进出口植物及其产品实行检疫,50年代初由农业局兼管。1984年建立县植物检疫站,各乡镇共聘用植检员31人。60年代后期发现小麦全蚀病和线虫病。1965年引入加拿大麦种时发现毒麦,后烧毁处理。1971年至1972年间,郭巨向舟山引入薯种时带入番薯象甲,未得根除。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