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战时设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13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战时设防
分类号: E255
页数: 2
页码: 265-2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时期至抗日战争时期,镇海地区陆续进行防御工事的建设和调整,包括炮台建造、水雷敷设、沉船堵江等措施,以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威胁。其中涉及多次加固炮台、堵江阻塞等作战准备措施,以及民国时期的土木结构防御工事和防空洞建设等。
关键词: 镇海县 海防设施 战时设防

内容

道光二十年(1840)7月2日,鸦片战争时英军侵占定海县城后,英船封锁甬江口,清政府先后派要员来镇筹谋防务,在镇海关口两岸构筑防御工事。首在甬江口内建南拦江和北拦江两座炮台,并征募渔船数百艘分布关口。裕谦到任后,在招宝、金鸡两山上密排炮位,下用巨舟载石凿沉,以堵江口;水面以铁索拦江。甬江内排泊小舟,以备火攻,县城及威远城垛皆堆沙包,雉堞周围排列十字木架,以资捍御。筹建炮厂,聘闽浙炮匠铸制八千斤重大铁炮,又研制磨盘四轮炮架车以运载大炮。
  1884年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前年,浙江巡抚刘秉璋、提督欧阳利见等来镇部署防务,令超武、元凯两兵轮和红单水师军船五六艘泊港口内侧,检查防守;小港、五乡碶泊炮船;甬江口两旁钉木桩、沉石船,虚其中流以通出入,另购钓船5只,轮船1艘,储石以待;口外敷设水雷数十枚,各要隘均密布地雷;自宁波至镇海架设电线,以通有线电报;七里屿等处灯塔、航标、浮筒尽行撤去。并在招宝山、金鸡山添筑定远、安远、天然、自然4炮台;又在出海口两岸增修长墙,山岗显露处以伪装虚设疑营,在金鸡山巅建营房、设瞭台。光绪十一年(1885)2月15日援台兵轮南琛、南瑞、开济3船入镇海口避敌,共辅海防。
  1934年(民国23年)抗日战争前夕,民国政府国防部请德国军事顾问佛采尔拟订《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预想日军企图在浙东沿海登陆,自姚北至象山百余公里岸线中3处最为危险:最主要区在甬江口两岸及长跳嘴、老鼠山一带,次要区在穿山岭至沿亭湾(白峰)一带,再次要区在伏龙山至澥浦一带。根据上述设想,在“三地区沿海各要点构筑永久工事”,并通道路,架设有线电话。工事设施计划拟分两期完成,至1940年7月17日日军第一次登陆前建成钢骨水泥机枪、指挥所等掩体60余座。
  1936年(民国25年)镇海要塞炮台在调整改造时储存弹药,每门大炮备炮弹200发,水雷300公斤者59枚,500公斤者12枚,漂雷8枚,地雷120枚。又修建从五乡碶至长跳嘴军用公路,衔接宁穿公路。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宁波防守司令部守备团陆军独立三十七旅(翌年春改编为一九四师)和新三十四师在沿海自龙山至白峰各要口增建土木结构防御工事,在海塘内侧挖步兵立射掩体、战壕,主要港口打篱笆桩。龙山、邱王、澥浦、镇海口、小港口、穿山、白峰等海港要隘,构筑铁丝网等障碍物,以防御日军登陆。原在小港口笠山巅和青峙清凉山巅建探照灯台,又在龙山、澥浦、笠山、穿山等处设防空监视哨。是年底,杭州沦陷,浙东告急,为阻止日军从陆路进攻,民国政府军事当局采取毁公路、拆铁路、掘大道、抽桥梁、沉船堵江等措施,至翌年春季,县境内鄞镇慈路、宁穿路、镇大路、镇骆路、慈骆路、五长路等公路俱掘毁;杭甬铁路、伏龙山下三北公司铁路也皆拆除,三北公司码头栈桥被炸断;县内主要大道掘成“S”路形,桥板仅留石梁1条。1937年12月31日宁波防守司令部奉命将3640总吨的新江天轮凿沉于甬江口堵江。1939年再次下令将2800总吨太平轮、1200总吨福安轮、1000总吨大通轮和200余总吨的4艘小轮船以及3艘小兵舰、8艘大帆船共18艘,凿沉于招宝山至小金鸡山一带,作为第二道堵江线。1940年7月又一次将1500吨级的凯司登轮和海绥轮凿沉于拗猛江,作第三道堵江线。1940年10月初海军布雷队在镇海口增布水雷25枚。
  解放后,县人武部于1975年开始在招宝山下建战备防空洞,至1986年告竣,建造面积为80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