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海防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12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海防设施
分类号: E255
页数: 9
页码: 258-2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海防设施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城寨、卫所、烽堠、关汛、营垒、炮台等。
关键词: 镇海县 海防设施

内容

第一节 城寨卫所烽堠
  宋代寨堠
  宋时,在沿海筑屯兵城寨。南宋时以招宝山为总台在甬江南北沿海设置烽堠,并与邻县沿海各烽堠连属呼应。
  水陆管界巡检司兵寨 宋嘉祐八年(1063)徙澥浦,筑有司城,后又移建龙山。
  海内西寨 宋嘉定七年(1214)徙乌崎头,建巡检司兵寨,其地称司城岙。
  白峰巡检司兵寨 宋时建于白峰午栖跳,其地称司前。
  明代卫所城堡
  明时为防倭寇先后建卫城1座,所城3座,城寨6座,烽堠37台(参见本编第二章第一节,内2台属大嵩千户所)。
  定海卫城 即县城,后梁开平三年、吴越天宝二年(909)五月吴越王钱鏐巡视明州时命建(一说始建于897年),周长450丈,濠300余丈。经历宋、元而毁坏。明洪武元年千户王及贤置木栅于旧城上。洪武七年(1374)守御千户端聚以石易木栅。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在古县城基址拓建卫城,城环长1288丈,高2丈4尺,底阔1丈,面宽8尺,辟6门,除小南门外,5门均筑瓮城。洪武二十九年(1396)卫指挥刘澄增建小南门瓮城。永乐十三年(1415)都指挥余成因北城濒海,堵其门,留5门,东镇远、南南薰、更南清川、西武宁、次西向辰,各门外俱有吊桥。城上置敌楼10座,雉堞2185垛,警铺39所。外为濠河,环长966丈。万历元年(1573)增筑北城为内城,次年竣工,长406.3丈,底阔1.4丈,面宽1丈,高2丈。清顺治十五年(1685)修城,雉堞并为880垛,改造旧敌楼10座,警铺39所。嗣后又修葺多次。
  郭巨千户所城 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建。周长488丈,高1.9丈,基阔1丈,辟有3门:澄波、崇秀、安吉。东系水门,后堵塞。各门上筑有楼,外设吊桥,罗以月城。有雉堞920垛,警铺13所,敌楼9座。
  穿山千户所城 洪武二十七年(1394)始建于睡龙山,周围742丈,广阔4里余。辟有镇东、阜财、永昌、安澜4门。置雉堞1604垛,建楼2座,敌台4座,警铺12所,外濠自东绕西长285丈。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城址跨山空阔,遂移置平地,更筑改小,周围395丈,置雉堞395垛。
  龙山千户所城 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建,延袤3里,有东、南、西3门,上建城楼,内罗月城,置雉堞856垛,敌楼、警铺各20,外濠周围562丈。
  威远城 嘉靖三十九年(1560)都督卢镗与海道副使谭纶议请总制胡宗宪筑城于招宝山巅。三月告竣,周围200丈,高2丈2尺,阔1丈,辟东、西两门。设雉堞164垛,城内置戍室40余楹。
  靖海营堡 嘉靖四十一年(1562)复于招宝山西南麓祭江亭旧址展建,周围240丈,置戍屋40余楹。
  管界巡检司城 洪武二十年(1387)建于澥浦,周长140丈,宽2丈,高1.8丈。初设2门,后堵其北,惟留南门。
  霞屿寨城 明洪武初建于郭巨霞峙岭上侧,周围140丈,南开1门,上建谯楼。
  太平寨城 明正统十三年(1448)筑于上阳太平岙口,驻太平巡检司。
  甬东寨城 洪武二十年(1387)筑城于竺山(笠山)海口,周围141丈,驻甬东巡检司。
  第二节 关汛 营垒 炮台
  明、清为加强沿海防御,在关口要隘及沿海岛屿洋面设关汛营堡多处,并在县城和各关汛及巡船安置炮位。
  清代海陆关汛设置
  陆汛镇海关口 驻大浃江口。
  陆汛招宝山 驻威远城,辖汛地4:沿江汛,驻招宝山下;滚江龙汛,驻清川门外;清水浦汛,驻清水浦;三官堂汛,驻鹭林三官堂。
  陆汛笠山城 驻小港笠山,辖口址1、台4、汛地5:小港口址,驻小浃江内;笠山台,驻小港口;张师山台,驻小港口;打鼓山台,驻青峙;路石山台,驻路石山;东冈碶汛,驻枫林;石门汛,驻大石门;墓孝陈汛,驻江南;大跳嘴汛,驻小港长跳嘴;青峙汛,驻青峙。
  陆汛龙山所城汛 驻龙山,辖台8,汛地6:汪家路台,驻在今俞范村一带;鹭鸶台,驻灵绪塘下;路南台,驻灵绪塘下;澥浦台,驻澥浦;青溪山台,驻金家岙东;石塘台,驻邱王;伏龙山台,驻伏龙山巅;施公山台,驻大山;金家岙汛,驻雁门金家岙;邱家洋汛,驻雁门邱王;宣家堰汛,驻甸山双家堰村;憩桥汛,驻贵驷憩桥;淞浦汛,驻杨范;畈底塘汛,驻畈底塘,今属江北区。
  穿山所城汛 驻后所,辖口址1、台6、汛地8:穿山街口址,驻穿山;大渔山台,驻在高塘算山村;东堵河台,驻在新碶炮台跟;小门山台,驻白峰;林大山台,驻霞浦林大山;穿山村台,驻穿山炮台冈;司前山台,驻白峰;八凤洋汛,驻高塘;大碶头汛,驻大碶;朱家塘汛,驻霞浦大胡;贝家碶汛,驻贝碶;霞浦张汛,驻霞浦;山门汛,驻白峰;官庄汛,驻白峰;白峰汛,驻白峰。
  郭巨所城汛 驻郭巨,辖台4、汛地1:东山台,驻郭巨台岙;总台山台,驻郭巨城北;箬雷山台,驻白峰南;虾㢀山台,驻上阳虾㢀;㢀头汛,驻上阳㢀头。
  昆亭寨城汛 驻昆亭,康熙八年(1669)筑城,辖台4汛地3:东岙山台,驻三山庙山;菖蒲山台,驻昆亭东南;狮子山台,驻三山狮子岭山;庙东山台,驻昆亭炮台冈;三山汛,驻三山;慈岙汛,驻三山慈岙;合岙汛,驻合岙(今属鄞县)。
  海汛 辖洋面11:镇海港、蛟门山、虎蹲山、捣杵山、金塘山、太平山、沥表嘴山、后海山、西霍(今属岱山县)、东霍(今属岱山县)、七姊妹山(今属岱山县)。
  炮台 镇海口有炮台始于明代,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筑威远城于招宝山,越二年,建炮台于威远城,置铁发贡五千斤4门。清康熙四年(1665)又于城之东西北三面各筑炮台1座,每台置铁发贡两千斤2门。
  乾隆《镇海县志》载,全县城汛计配置红衣炮55尊(县城上周围34尊、招宝山5尊、沿江汛12尊、笠山城4尊),劈山炮20尊(招宝山6尊、笠山城6尊、配巡船8尊),百子炮38尊(配哨船),行营炮154尊(大关口、招宝山等23处关汛各3或4尊、穿山2尊、林大山、郭巨、昆亭大渔山台各1尊、配巡船8尊,余存局),八节炮2尊(配哨船),铁发贡炮6尊(存局),得胜炮30尊(招宝山9尊,配哨船8尊,余存局),荡寇炮100杆(配哨船并存局),铜百子炮6尊(配哨船2尊,郭巨、昆亭、狮子山、合吞等汛各1尊),母子炮21尊(合蚕汛1尊,余配哨船及巡防队)。
  道光以来至光绪十三年(1887),陆续在镇海口岸两侧营建炮台12座,营垒、石堡21处。
  道光二十年(1840)筑北拦江炮台于县城税关东首,后废;筑南拦江炮台于江南泥湾。
  光绪三年至十年(1877~1884)中法战争前,在甬江口新筑和扩建炮台威远、靖远、镇远、天然、自然、定远和南拦江等7座,以及临时炮位、旧台10余处,共置大小炮70余尊。
  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后,发现旧炮台位置偏内,旧炮射程不远,遂于1887年增筑宏远、平远、绥远、安远炮台4座。同时,耗银15.5万余两,购置克虏伯21厘米口径后膛炮5尊,24厘米口径2尊,分置于各炮台。
  抗战前,民国政府鉴于安远、平远、绥远3炮台位置仍偏内,光绪年间所筑三合土炮台不耐大炮和炸弹轰击,遂于1936年改造调整,撤安远、平远、绥远3台,另在青峙钳口门炮台山建镇远新炮台。各台改为钢筋混凝土炮台。弹药库、观测所、探照灯台亦作更新补充,并配高射炮排。调整后镇海要塞炮台为威远、宏远、新镇远3座,抗日战争时遭日军破坏。
  第三节 战时设防
  道光二十年(1840)7月2日,鸦片战争时英军侵占定海县城后,英船封锁甬江口,清政府先后派要员来镇筹谋防务,在镇海关口两岸构筑防御工事。首在甬江口内建南拦江和北拦江两座炮台,并征募渔船数百艘分布关口。裕谦到任后,在招宝、金鸡两山上密排炮位,下用巨舟载石凿沉,以堵江口;水面以铁索拦江。甬江内排泊小舟,以备火攻,县城及威远城垛皆堆沙包,雉堞周围排列十字木架,以资捍御。筹建炮厂,聘闽浙炮匠铸制八千斤重大铁炮,又研制磨盘四轮炮架车以运载大炮。
  1884年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前年,浙江巡抚刘秉璋、提督欧阳利见等来镇部署防务,令超武、元凯两兵轮和红单水师军船五六艘泊港口内侧,检查防守;小港、五乡碶泊炮船;甬江口两旁钉木桩、沉石船,虚其中流以通出入,另购钓船5只,轮船1艘,储石以待;口外敷设水雷数十枚,各要隘均密布地雷;自宁波至镇海架设电线,以通有线电报;七里屿等处灯塔、航标、浮筒尽行撤去。并在招宝山、金鸡山添筑定远、安远、天然、自然4炮台;又在出海口两岸增修长墙,山岗显露处以伪装虚设疑营,在金鸡山巅建营房、设瞭台。光绪十一年(1885)2月15日援台兵轮南琛、南瑞、开济3船入镇海口避敌,共辅海防。
  1934年(民国23年)抗日战争前夕,民国政府国防部请德国军事顾问佛采尔拟订《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预想日军企图在浙东沿海登陆,自姚北至象山百余公里岸线中3处最为危险:最主要区在甬江口两岸及长跳嘴、老鼠山一带,次要区在穿山岭至沿亭湾(白峰)一带,再次要区在伏龙山至澥浦一带。根据上述设想,在“三地区沿海各要点构筑永久工事”,并通道路,架设有线电话。工事设施计划拟分两期完成,至1940年7月17日日军第一次登陆前建成钢骨水泥机枪、指挥所等掩体60余座。
  1936年(民国25年)镇海要塞炮台在调整改造时储存弹药,每门大炮备炮弹200发,水雷300公斤者59枚,500公斤者12枚,漂雷8枚,地雷120枚。又修建从五乡碶至长跳嘴军用公路,衔接宁穿公路。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宁波防守司令部守备团陆军独立三十七旅(翌年春改编为一九四师)和新三十四师在沿海自龙山至白峰各要口增建土木结构防御工事,在海塘内侧挖步兵立射掩体、战壕,主要港口打篱笆桩。龙山、邱王、澥浦、镇海口、小港口、穿山、白峰等海港要隘,构筑铁丝网等障碍物,以防御日军登陆。原在小港口笠山巅和青峙清凉山巅建探照灯台,又在龙山、澥浦、笠山、穿山等处设防空监视哨。是年底,杭州沦陷,浙东告急,为阻止日军从陆路进攻,民国政府军事当局采取毁公路、拆铁路、掘大道、抽桥梁、沉船堵江等措施,至翌年春季,县境内鄞镇慈路、宁穿路、镇大路、镇骆路、慈骆路、五长路等公路俱掘毁;杭甬铁路、伏龙山下三北公司铁路也皆拆除,三北公司码头栈桥被炸断;县内主要大道掘成“S”路形,桥板仅留石梁1条。1937年12月31日宁波防守司令部奉命将3640总吨的新江天轮凿沉于甬江口堵江。1939年再次下令将2800总吨太平轮、1200总吨福安轮、1000总吨大通轮和200余总吨的4艘小轮船以及3艘小兵舰、8艘大帆船共18艘,凿沉于招宝山至小金鸡山一带,作为第二道堵江线。1940年7月又一次将1500吨级的凯司登轮和海绥轮凿沉于拗猛江,作第三道堵江线。1940年10月初海军布雷队在镇海口增布水雷25枚。
  解放后,县人武部于1975年开始在招宝山下建战备防空洞,至1986年告竣,建造面积为80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