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民军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1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人民军队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5
页码: 254-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镇海地区的地方武装自卫大队、独立中队、游击纵队、保安总队等多个部队相继组建,并在江南抗击日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后,人民解放军驻军陆续进驻,镇海地区的地方武装逐渐撤离或改编。
关键词: 镇海县 人民军队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
  龙山区自卫大队 1942年5月组建,区长戚铭渠兼队长,人员一个排。10月改称龙山区自卫中队,次年扩为大队,下辖2个中队,称顽强一中、顽强二中。10月一中队编为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第二大队之第六中队。1944年4月升编为慈镇县大队,称顽强大队,大队长戚铭渠,政委李乐山(后为虞天石)。1945年10月北撤。
  独立中队 1941年6月中共镇海县工委在大碶王贺乡组建抗日武装巡夜队,由乡长王博平任队长,武装人员20余名。9月初,慈东游击队奉宁属特委之命并入巡夜队。为坚持隐蔽,取得定海国民兵团番号,称独立中队。队长仍为王博平,指导员林勃,队内建立中共支部。10月初,由中共党员谢仁安、王忠孝领导的浙东青年突击队也奉命合编。至此,独立中队有人员70余名,活动于江南抗击日军。10月28日部队流动在青峙时,突遭国民党鄞东霍中柱部偷袭,旋又遭驻小港据点的日本军夹击,指导员林勃牺牲。11月奉命转移甬江北,编为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之新四中队。
  独立第三中队 1941年秋由徐建农在江南组建,人员30余名,流动于城湾、三山一带。多次遭定海国民兵团围攻,1942年2月遭袭击解体,徐建农在三山受害。
  定象保安总队第五大队 原系定海洞岙区警察大队,1941年冬进入峙头,隶中共三东(镇东、鄞东、奉东)工委领导。洞岙区长吕道英兼大队长,大队附吴志先,指导员徐长海,人员100余名,分编两个中队。活动于定海、镇海江南及鄞东沿山一带,并在峙头、大碶设办事处。1943年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向浙东抗日民主武装全面进攻,中共三东工委决定将第五大队撤至四明山根据地。驻峙头的第一中队抵四明山后编为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三大二中队。驻紫石大溟的第二中队,因中队长俞磊峰叛变(俞原属汪伪王继能部),吴志先、徐长海遇害牺牲,其部被定海国民兵团收编。
  龙山区常备队 1943年3月成立,始称区警卫班,经扩充后称常备队,后升编为区自卫大队;区再次建常备队。区长赵鸣皋、华一鸣先后任队长,指导员王杰三、柴一清。
  庄市区常备队 1944年3月成立,人员近30名,区长王剑君兼队长,指导员陆子奇。先后两次升编至县大队和主力部队,区再重建。通常保持人员20名左右。
  庄(樟)桥区常备队 1944年4月成立,人员15名左右,区长黄玉平兼队长,指导员钟林、蒋子瑛。
  沿山区常备队 1944年11月成立,部分队员由庄(樟)桥区调入,区长毛元仁兼队长,指导员吴济用。
  三北特务营 1945年5月由原顽强二中队升编,隶属慈镇中心县委。营长徐志达,政委李乐山,副政委谢仁安、戚铭渠等。下辖3个连,是年10月北撤。
  解放战争时期
  慈镇县大队 1947年初,赵士炘、沈宏康等在河头十字路祖师庵成立慈镇县武装工作队,共7人,队长沈宏康,后为郑侠虎,副队长孙永山。同年8月扩建为慈镇县大队,番号“小顽强”,大队长郑侠虎,大队副谈仲华,教导员沈宏康,后由杨展大任政委。解放前夕,县大队发展至100余人,并组建东区、中区、西一区、西二区4个武工队,共有武装人员80余人。
  东海游击总队 1947年10月中共浙东工委派余力行来江南上阳与三东工委委员陈志达、特派员罗德生等组建江南武工队,队员7人。次年2月发展至10余人。2月下旬袭击大碶警察所后转移至定海,3月扩编为第五大队,再与舟山支队分离出来的部分人员合编成立东海游击总队简称“东总”。罗德生任第五中队指导员,活动于岱山、桃花、六横一带。1948年遭国民党海陆空大“清剿”。8月,“东总”在六横突围后,分3路开展反“清剿”斗争。9月,政委王起、副总队长江之铭率一部约16人抵达峙头,10月,由于叛徒出卖,江之铭等人被害。
  江南武工队 1948年8月在清水桥再次组建。队长王德根(肖群),队员5名,同年11月奉命撤往天台。
  浙东第四自卫纵队 1946年下半年,舟山徐小玉率部数十人活动于柴桥、郭巨一带,1947年2月收并庙子湖、展茅等地群众武装,改建为“除奸大队”,移驻镇海峙头。6月由中共华中工委、华中军区收编为浙东第四自卫纵队,人员发展至200余人。同年9月中旬在峙头花船吞遭国民党浙保第一总队及镇、鄆两县保警队“围剿”。激战后,徐小玉率20余人突围去定海马目,后改名为舟山群岛游击支队。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解放军驻军 第二十二军,1949年5月下旬参加解放镇海战斗,部队分驻县城及穿山一带。8月中旬,所属一九〇、一九一、一九三、一九六、一九七、一九八各团及军直山炮团参加解放大榭、梅山、金塘等战役。1950年5月移防舟山。
  第二十一军,1949年8月驻梅山、上阳、昆亭等地。舟山战役胜利后撤离。1951年又进驻河头一带进行野战训练。
  第二十三军,1949年11月所属六十八、六十九师进驻镇海、鄆县,驻镇部队分布大榭、穿山一线,12月移驻龙山、海浦、庄市、贵驷等地。1950年9月移防。
  第二十军五十八师,1952年11月所属一七四团驻庄市,次年10月移驻江苏宜兴。
  第二十军六十师,1955年驻城关、西郊、江南,1957年移驻湖州。
  3860部队,原系公安厅边防保卫局镇海分局,建制有局、股和镇海边防检査站与龙山、郭巨、三山等边防派出所及1个边防连。1952年6月,边防局改为边防军,隶属公安第十七师,亦称“710”部队。1955年4月间,710部队改称为边防第十八团,亦称“3860”部队,驻招宝山营房,辖3个营及穿山、郭巨、三山、龙山等边防哨所,1962年撤离镇海。
  37591部队,1955年驻柴桥。
  37875部队,1956年驻塔峙、莘吞、清水桥。
  83614部队,1958年在团桥建宁波工作站,1964年改称南字391部队宁波工作站,后又改称83415部队第一工作站,1986年1月改今名。
  37531部队,1959年驻大榭。
  37703部队,1962年驻穿山。
  37570部队,1964年驻紫石、后所等地。
  83370部队,1970年进驻下邵。
  37711部队,1974年驻峙头。
  37981部队,1976年驻峙头。
  37891部队,1976年驻镇海。
  37895部队,1976年驻郭巨。
  37941部队,1979年驻清水桥。
  83372部队,1982年驻小港青峙。
  37813部队,驻团桥。
  37704部队,驻城关。
  海调大队,驻三官堂。
  地方武装 镇海县大队、镇海独立营,1949年7月由慈镇县办事处东区武工队为骨干组建,驻地城关羊庙,隶浙江军区第二军分区。大队长吕官松,政委刘刚,副政委李丕鉴,下属龙山、庄市、长山、柴桥4个区中队。1950年12月改编为独立第五营,仍驻镇海。下设3个连,分驻县城、穿山,活动于境内剿匪反特。1952年8月整编撤销。
  镇海县人民武装部,1950年3月建立,属军队建制,由宁波军分区和镇海县委双重领导,各区设区武装部。1954年10月改称为县兵役局,撤销区武装部。1958年8月复建县人民武装部,1977年恢复区人民武装部,各乡配武装部长1名。1985年10月撤县建区后分建为镇海区和滨海区(后改北仑)人民武装部。
  附录一:日本侵略军
  1941年4月19日,日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及海军横须贺特别陆战队川支队、海军特务部队等陷占镇海,第九旅团向宁波推进,海军部队驻镇海。其分布:
  海军横须贺特别陆战队川支队所部一个大队1000余人驻招宝山及大教场等处。招宝山驻一个携有重机枪之区队,后在长山桥、万嘉桥、江南道头、大道头、小西门、大西门各驻一个小队。小道头设仓库守备队。1943年5月驻长山桥日军受定海国民兵团冲击,退回县城。同时撤回原驻万嘉桥的小队。
  川支队所部另一个大队1000余人驻小港、林塘、青峙。川支队所部铃木大队1000余人驻穿山、柴桥街。后一部移驻于新碶镇贺利房。
  4月后穿山、小港两个大队撤回舟山。10月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至宁波接防,其所属“103”大队进驻镇海。海军部队撤回舟山,有留守部队守仓库;江中泊“103”、“105”两艘小型炮舰及装甲汽艇数艘。
  1942年4月1日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扩编为第70师团,5月初离甬,由日军第11野战补充队接驻,其第三大队800余人驻镇海、澥浦等地。大队长久米川猪平。
  1944年10月大批日军进据镇海沿海沿山一线,并构筑工事,防御美军登陆。担任城防为海军陆战队镇海派遣队,队长冈田,人员160余人。日军第70师团步兵二个大队、炮兵一个大队共3000余人,从杭州调驻澥浦至汶溪一带山区,构筑坑道工事;在澥浦、邱王、龙山沿海地区设掩体工事。
  海军原田部队第二、第三两个大队与工兵中队2000余人驻小港、青峙等处,构筑海防工事于小港、青峙、算山、柴桥、史家一线山地。
  日军宁波江东警备队150余人于1944年10月进据柴桥及杨木等处,在洪岙等山地构筑工事。
  1945年1月日军急速加强中国东南沿海方面的对美战备,日军第六军所辖之独立混成第91旅团8530余人大部分驻汶溪、澥浦、龙山、邱王、观海卫等地,旅团长宇野节驻慈溪县城。1945年8~9月,向中国投降撤离。
  附录二:伪军
  镇海保安队 1941年4月后,城区地痞赵虎臣在东冈碶等地组建“游击队”,专事盗墓、敲诈。未几进入县城投靠自治会,编为保安队,由伪县长兼队长,有伪兵140余人,常驻东河塘福建会馆、汪家埠头张秀房。
  侦缉队 1941年下半年建,由县自治会控制,驻助海庙,伪兵40余人,活动于城区和枫林、陈山一带,专营盗墓、敲诈勒索和为日军侦察、监视抗日进步分子。
  警察队 1942年由日本顾问本田带上海流氓胡常英来镇,将自治会公安科改建为警察局,胡任局长,驻后大街陈文房。警察60余人,分驻西门口及江南道头。
  镇北保安团 1942年秋,姚华康率县警察第三大队投靠日伪,编为镇北保安团,姚任团长,驻澥浦。至1945年,人员扩至570余人,有长短枪330余支,轻机枪4挺,编2个大队,辖四个中队和一个独立分队。各中队分驻澥浦、邱王、河头、骆驼桥和贵驷桥。独立分队驻宁波,并建有小型兵工厂。后又改称浙江省保安处直属教导第三大队。1944年10月后日军驻澥浦、河头一线时,姚部为日军作警戒防护。1945年9月日军投降,姚收部蜷缩宁波江北岸,得原国民党八十八团田岫山帮助,编为挺进队。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又窜入澥浦劫收。是年底,赴萧山整编。
  慈溪县保安队 1941年4月慈溪沦陷,原慈溪县兵役科事务员宋清云纠集散兵游勇40余人,长短枪20余支,在年底组建慈溪县庄(樟)桥区特务队,自任队长。次年2月火并杨峰部队,扩兵100余。4月改编为特务大队,宋任大队长,至年底达600~700人,编为5个中队,1个快速队。活动范围扩至慈东、慈南、慈西,改称慈溪县自卫第二总队,宋为上校总队长。1944年4月在庄(樟)桥为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袭击。宋向驻甬日军求援,后率残部200余人正式投敌,编为汪伪浙江省保安处教导第二大队,宋为大队长,大队部驻宁波云石街。是年8月改编为慈溪县保安队,1945年春,人员扩至1600余,仍占据庄(樟)桥、洪塘、长石、慈城、三七市等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改编为慈溪县自卫总队。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戚铭渠
相关人物
王博平
相关人物
谢仁安
相关人物
王忠孝
相关人物
吕道英
相关人物
吴志先
相关人物
徐长海
相关人物
徐建农
相关人物
赵鸣皋
相关人物
华一鸣
相关人物
王杰三
相关人物
柴一清
相关人物
王剑君
相关人物
陆子奇
相关人物
黄玉平
相关人物
钟林
相关人物
蒋子瑛
相关人物
毛元仁
相关人物
吴济用
相关人物
徐志达
相关人物
陈志达
相关人物
罗德生
相关人物
王德根
相关人物
徐小玉
相关人物
吕官松
相关人物
刘刚
相关人物
李丕鉴
相关人物
冈田
相关人物
赵虎臣
相关人物
张秀房
相关人物
姚华康
相关人物
宋清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龙山区自卫大队
相关机构
独立中队
相关机构
独立第三中队
相关机构
龙山区常备队
相关机构
庄市区常备队
相关机构
沿山区常备队
相关机构
三北特务营
相关机构
慈镇县大队
相关机构
东海游击总队
相关机构
江南武工队
相关机构
镇海保安队
相关机构
镇海县侦缉队
相关机构
镇海县警察队
相关机构
镇北保安团
相关机构
慈溪县保安队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