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11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分类号: D432.8
页数: 3
页码: 242-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1924年夏秋在宁波地区开始活动,建立镇海第一个团支部。在1950年,中共镇海县委决定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镇海县工作委员会。青年团在五卅运动后开始参与爱国活动,并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关键词: 镇海县 青少年团体

内容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4年夏秋,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委书记周天侈至大碶活动,发展王赞襄、曹静渊入团。1925年10月在灵山小学建立镇海第一个团支部,编为宁波第六支部,书记唐海沧。1926年初,唐等调离镇海,活动中止。1927年2月在县立初中建立团支部,书记虞一飞。同月,建立柴桥团支部。四一二反共政变后俱遭破坏。1931年镇海特别支部书记林庚积极发展团员,成立基层组织。1932年春吸收王子达、顾玉娥、顾更青等一批进步青年入团,特支委员徐里平、胡安之先后负责团工作。后因特支遭破坏,组织活动被迫停止。1950年2月中共镇海县委会决定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镇海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李明,并在久丰纱厂及万嘉乡开展建团工作。1952年全县共建团支部188个,有团员2667名。1953年7月召开青年团镇海县首届代表大会,成立团镇海县委员会。1957年5月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改团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10月至1962年底县、市合并时,团工作由市委统一领导。1963年恢复县建制,至1985年9月先后召开五次团代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共青团被“红代会"代替,1971年重建团县委。
  1925年五卅运动后,镇海各地进步青年组织演剧队演戏、募捐;1927年6月在大教场召开“五卅”惨案两周年纪念大会,会后举行万余人游行活动,激发群众爱国、救国热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镇海各地共青团基层组织,发动当地群众集会、游行、宣传、演岀,团结有志青年参加抗日活动。
  50年代初期,青年团积极投入减租减息、民主反霸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运动。60年代,团县委以“学雷锋”、“学焦裕禄”为主题,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整顿基层团组织,评岀学得比较好支部16个,好青年11380人。70年代,团县委提出“学英雄、见行动,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突击队"口号,组织各行各业青年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全县63名青年获优胜奖。
  80年代,团县委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吕士才、张海迪事迹,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理想教育主要内容,先后为220多对青年举行集体婚礼。1982-1984年连续三个“文明礼貌月”中,发动团员青年开展“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和“学雷锋、学先进”竞赛活动,并继续开展“争做文明青年,建设文明岗位,创造文明生活"活动,许多团员青年组成义务突击队参加劳动,120人次受嘉奖,立功24名,立大功2名。1984年根据团中央文件,在农村开展“一团两户”(即“农村青年勤劳致富、科学致富报告团”和“青年生产户、科技示范户”)活动,宣传推广农村青年致富经验。全县“两户”总数达1400户,涌现积极分子150多名。
  全县建青少年活动俱乐部105所,图书室179室。1984年县青少年宫获团省委颁发的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0年土地改革时,各乡、村建儿童团,站岗放哨,成为当地农会助手。1951年全县区中心学校和较大乡校均建少年儿童队。1953年县内已有104所学校建队,队员6526名,队部78个。6月共青团全国第二次团代会后,儿童队改名少年先锋队。“文化大革命”时期,少先队为红小兵代替。1978年复名少先队。至1980年,全县393所中心小学基本恢复队组织,有队员36350名,占少年儿童人数53.5%。1982年根据团中央“全体入队”组织发展方针,迅速发展队员。5月成为“红领巾”县。
  1956~1959年少先队组织开展“红领巾"月、“为祖国做件事,争做好队员”等活动。1958年全县少年儿童建少年林11个,护林队22个。1963年以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主,进一步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红领巾实验小组,进行早稻或棉花单株高产嫁接试验。1979~1985年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中心,开展“学英雄、创新风、争做好队员”活动,共评出好队员9500名。少先队员还积极投入“创造优秀中、小队”、“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我们爱科学”、“学习张海迪”和“学英雄、建丰碑”等一系列活动。1983年在纪念建队三十周年活动中,全县少年儿童共做好事15万人次,其中拾金不昧万余人次;评出“红花集体”、“红花少年”分别受省、市、县团组织表彰;还组织歌咏会、夏令营等活动;县“故事大王”演讲赛中,20名参赛者获奖8名,其中2名被评为省级“故事大王”。
  童子军 1927年县立中学成立童子军团部,中国童子军总会颁给团号称“260”团,新仓、柴桥、灵山、蔚斗、霞浦、龙山等学校均成立童子军团。童子军以高小、初中学生为主,设纪律、礼节、体操、旗语、侦察、星象、救护、结绳、炊事、野营等科目。童子军有统一服装及旗帜。抗战前活动较普遍,抗战期间暂停。1943年秋,柴桥童子军曾举行大检阅。1946年10月童子军镇海县分会理事会成立。次年11月,县城举行童子军大检阅。解放后自行消失。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赞襄
相关人物
曹静渊
相关人物
唐海沧
相关人物
虞一飞
相关人物
林庚
相关人物
王子达
相关人物
顾玉娥
相关人物
顾更青
相关人物
徐里平
相关人物
焦裕禄
相关人物
吕士才
相关人物
张海迪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