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党务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10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党务工作
分类号: D267
页数: 4
页码: 231-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9年至1985年镇海县党建工作的关键内容,包括党员发展、组织整顿、宣传教育、干部学习、党员教育、党校、纪检工作、统战工作、信访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关键词: 镇海县 党务工作

内容

组织工作
  党员发展 1949年,全县有地方党员、随军南下党员和军队支援地方工作党员,共211名。1950年发展党员58名。土地改革时,在乡村贫雇农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1953年在全县各乡镇公开建党,同年五一节,首建中共长山乡党支部,各乡镇相继建立党支部。1954年中央组织部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后,在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中继续发展贫雇农积极分子入党,当时有党员1269名,其中农村789名,工业58名,交通运输12名,财贸109名,文卫31名,金融24名,机关240名,其他6名。1957年后,重点教育、培养预备党员,并注意薄弱地区建党工作。1963~1972年,根据中央“积极地、较多地、慎重地接收新党员”指示,党员增至10266名。1974年受“四人帮”帮派体系干扰,降低党员标准,突击发展党员417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着重在知识分子、青年和妇女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注重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并对“双突”(突击提干、突击入党)党员进行党知识补课和质量检查。1984年后,吸收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中优秀分子入党。全年共发展党员312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30名,占42%(大学大专37名,中专43名);25周岁以下青年43名,占14%;农村专业户、重点户成员3名。
  组织整顿 1949~196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进入经济建设时期,县委在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党委民主集中制同时,结合“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农业合作化运动、整风“反右”、“反右倾”和1963年后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县多次整党整风,加强组织、思想建设。
  1969年7月中共镇海县革委会核心小组成立,着手整党,恢复党员组织生活,复建各级党组织。各公社建立临时性组织开展整党建党工作。至1971年底,先后恢复、建立3个区委、32个基层党委、1个机关党委、4个总支、718个支部,9897名党员恢复组织生活。在整党和恢复党组织中,受“四人帮”帮派体系干扰,渗入派性因素。1975年7月按中共中央(1975)16号文件,清理“文化大革命”中突击发展的党员,经各级党组织培养、教育、考察,重新认定为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的316人,除名97人,清除4人。
  1985年6月始至10月撤县前,县委按中央决定开展第一期县级机关(包括区机关)整党,986名机关党员和41名预备党员受到系统教育。整党后,980名党员履行登记,缓期登记的4名,受处分2名。
  宣传教育工作
  群众性宣传学习1950-1952年宣传部多次组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形势报告,全县12万人在和平宣言上签名。1953年县委提出“以生产为中心,互助合作为基础,抗美援朝,爱国增产竞赛为动力”口号,开展学习宣传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并组织“共产主义与共产党”教育活动,参加者3509人次。1955年组织19.4万名群众参加反对原子武器宣传和签名运动。1956年开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运动,三次组织报告团宣传中央U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3万人受到教育。1958年开展“四大讲”(大讲共产主义前景、农业丰收、工农业生产巨大成就、人民公社优越性)、“一立三破”(大立共产主义,大破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基层整风运动。1963~1966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学雷锋、比学帮超竞赛活动基础上,学习王杰、刘全法英雄事迹。
  60~70年代,全县主要开展创“四好”、争“五好”文明活动。80年代先后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文明礼貌月”及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注重开发治穷变富人才,传播经济、科技信息,文明建设活动有进一步发展。
  1982年向群众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及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结合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开展“学习张海迪”教育活动01985年举办“建国35周年伟大成就”专题广播讲座。
  干部学习1953年建立干部定期学习制度。次年12月底至1955年8月,结合《经济建设常识读本》,22个单位共375人参加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占机关干部总数的65%。10月县委建学习核心小组,学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基本理论。1963-1966年全县建立毛泽东著作学习小组242个,并开展反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反个人主义、反贪污盗窃投机倒把“五反”学习。
  1980-1983年建立每月两次集中学习制度,先后组织干部学习党中央重要文件、决议及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1983年组织80余名干部参加大学文科自学考试辅导班学习,为时3年,70余名干部达大专毕业水平。
  党员教育 50年代初,县委建每月1~2次党课教育制度,加强对党员教育。50年代中期,在农村进行“关于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员的义务与权利"等教育。
  1970年召开县政治工作会议,贯彻地区“活学活用新党章,加强党的建设座谈会"精神。1979年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1980年4月组织11246名党员学习讨论《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改草案)》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占党员总数76.5%。分批输送党员干部73人至省、市委党校学习。1981年4月组织部、宣传部组织“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19场,12000多名党员、干部受到党性、党风、党纪教育。1985年开展以农村党员干部为重点的理想、纪律教育。至7月中旬,共举办轮训班113期,参加党员11755名,并吸收共青团员和建党对象1716名参加。
  党校 1952年初成立县委干部学校。1956年改称中共镇海县委党校,至1958年县市合并止。1963年恢复县建制后,复设党校于城关原镇海中学东部,次年迁至西长营弄。“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0年10月建县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3年4月恢复县委党校。1985年10月撤县设镇海、滨海两区,党校为两区共有,由镇海区委领导管理。
  县委党校培养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干部考察、选拔工作。建校后,累计举办各类短期轮训班近百期,培养干部1.5万余人次。曾开办两年制干部中专班一期,一年制干部中专专修班两期,累计学员135名。1985年省委党校、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联合举办省中等刊授政治专业学校,县委党校设辅导站,承担面授辅导任务。
  纪检工作
  解放初期,县纪委配合土改、镇反及“三反”等运动,对党员进行党纪教育,査处一批生活腐化、受贿渎职和违反土改政策的党员»1954~1956年中共中央七届四中全会后,纪(监)委工作重点为维护党的团结,保证粮食统购统销和互助合作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査处不执行党的路线、政策、决议,破坏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原则等违纪行为。1963年县监委恢复后,査处干部党员中铺张浪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严重违纪案件,并对1958年前后在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处理的案件进行甄别平反。
  1979~1981年协同有关部门平反“文化大革命”中327名干部和3200余名群众的冤假错案,复査反右派斗争、“反右倾”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处理的案件,纠正其中错案,并着重查处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抓好《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学习和教育工作。
  1982~1985年协助有关部门査处经济违法案件138起,其中涉及党员52人;抓党风建设和纠正不正之风,处理一批党员干部违纪分房建房案件,64人退房2569平方米;会同有关部门清理“四人帮”在镇海的帮派骨干,并开展对历史遗留案件的复査。
  统战工作
  大革命时期,统战工作主要是帮助国民党筹建县党部,形成国共合作;配合北伐军光复镇海。抗战时期,在镇海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一方面,通过农会维护农民各方面利益,另一方面,团结争取国民党内及社会上爱国人士共同抗日。龙山镇著名爱国士绅朱祖燮积极拥护抗日部队和抗日民主政府,带动镇北一批中上层人士拥护和信赖共产党及其领导部队。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党政军机构中进行策反工作,取得龙山区区长姚鹏程率部起义;邀民主人士李价民等共商和平解放镇海事宜。
  1952年县委统战部建立,统战工作在各阶层代表人物中开展,统盘安排社会各界著名非党人士在县级机关任职。第一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民主人士代表17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积极引导民族工商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工作停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对象从少数上层人士扩大到各民主党派、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侨胞侨属及其亲友、爱国宗教人士、少数民族代表、原工商业者、非党知识分子干部等约4万人。众多侨胞、港澳同胞、台胞(简称“三胞”)先后回乡探亲,捐资赠物支援家乡建设。1979-1985年县委根据中央“有反必肃、有错必纠”政策,平反纠正一批冤假错案,被错划的301名(含外地迁来132人)右派分子全部予以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家受损失的124户“三胞”眷属,以原物归还、折价补偿等各种方式落实政策,被挤占和错误处理的私房也陆续归还或落实解决。1980年对244名工商业者査核区别“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其中142人被确定为劳动者。又经査证核实,向37名原国民党军警人员及9名投诚人员补发起义、投诚证书。
  按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恢复、安排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调动党外人士积极性。县一届政协委员75名中非中共党员58名,占77.3%,15名常委中非中共党员6名;二届政协委员中非中共党员82名,占80.4%,19名常委中非中共党员占13名。县七届人大代表280名,非中共党员152名,其中2人分别当选县人大常委、人大副主任,1人任副县长。1983年推荐1名党外人士为省政协委员。
  信访工作
  1949年5月起,信访工作由县委、县府秘书室专人兼管。1957年10月成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信访所反映问题,由县委、县人委办公室负责人分别情况直接或转各口处理,重要的由县委书记、常委、县长处理;规定收阅登记、呈送批示及定人定时办理等制度;每月15日为正副书记、县长接待日。县级机关和区、乡(镇)主管信访工作领导人75名,兼职干部75名。1964年5月建立县负责人定期接待人民信访制度。1966年县委内设信访室,县委、县府领导与工作人员一起会访。1969年建县革委会信访室,信访干部由2人增至4人。1982年9月起,县委、县政府规定每月5日为党政领导接待日。1985年底,全县共有178名专兼职信访干部,48个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1952~1985年党政领导直接受理信访共37096件,其中1979年后受理21997件。1978年始,信访办公室按各类政策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复查、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各类冤假错案,配合纪检、政法部门査处干部违法乱纪行为,打击不法分子犯罪活动。1983年全省信访工作大检査,柴桥区委、区府的信访工作被评为省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杰
相关人物
张海迪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朱祖燮
相关人物
姚鹏程
相关人物
李价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
长山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