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0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口分布
分类号: C922
页数: 4
页码: 165-1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至民国前期人口密度逐渐增加,居民迁徙导致平原地区人口密度逐步增大。商贸发展使人口向水陆交通要口集镇汇集,大工程项目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密度增大。1982年统计显示,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较大。
关键词: 镇海县 人口分布

内容

清末至民国前期,人口密度渐高。1914年每平方公里484人,1929年511人。经历抗日战争,至1948年每平方公里降至391人。1950年土地改革前夕,人口密度为384人。1953年415人,1961年459人,1966年524人,1975年593人,1985年618人。解放后35年间,每平方公里增加234人,增长61%。
  唐宋年间,居民多生息于山麓、溪谷和向阳坡地。随着生产发展,水利兴修,海涂外延,围塘造田,居民陆续向滨海平原迁徙,平原地区人口密度逐步增大。清代后期,商贸发展,人口向水陆交通要口集镇汇集。1974年后国家大工程项目在滨海地带兴建,乡镇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城镇人口密度增大。1982年统计,地处平原及少山地区的城关、骆驼、澥浦、长石、庄市、贵驷、俞范、临江、江南、枫林、下邵、大碶、高塘、新碶、柴桥、霞浦、梅山等17个乡镇,合计面积368.91平方公里,人口322493,每平方公里874人;地处半山区的河头、小港、邬隘、大榭、紫石、郭巨、白峰等7个乡镇,合计面积216.45平方公里,人口111336,每平方公里514人;地处山区的汶溪、塔峙、三山、昆亭、上阳、峙头等6个乡,合计面积255.5平方公里,人口54616,每平方公里255人。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