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穿山半岛北侧岸段及航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0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穿山半岛北侧岸段及航道
分类号: U61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穿山半岛北侧岸段全长约45公里,有基岩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两种类型。深水岸线广布,为开发深水良港的理想岸段。沿岸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型,波浪以风浪为主。年平均气温16.3度,降雨量约1400毫米,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关键词: 镇海县 穿山半岛 航道

内容

穿山半岛北侧岸段自甬江口南,经算山、北仑山、穿山,到峙头的半岛顶端,全长约45公里。北部海域有金塘、大榭诸岛,海域宽阔,有金塘港、峙头洋等。该区域深水岸线分布广,为开发深水良港的理想岸段。
  地质地貌 由基岩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两种类型组成。出露基岩均由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群晶屑熔结凝灰岩组成,岩石完整、坚硬,抗压强度较大,一般为1000公斤/平方厘米以上。第四系地层直接覆盖其上。
  算山以西为基岩港湾式海岸,岸线曲折,多小港湾,湾顶往往发育砂垅和岸堤,长度一般在400米以内,最长1200米,宽35~60米,最宽75米。一般呈弧形或微新月形,多作南东或南南东走向。物质组成与湾西角母岩一致,砂粒度自西向东减小。
  算山以东至穿山西口岸段,今称北仑岸段,属港湾淤泥质海岸。除有少数孤岛露头突出外,均系第四系粘土、亚粘土组成,岸线比较平直。
  穿山以东大部分为基岩、峙角与小港湾相间,湾头常发育砂岸堤,港湾被充填后常形成小片平原。
  北仑岸段20米等深线以内水下岸坡仍受落潮流控制,实测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在目前已建港区的毛礁岛附近,零米等深线和-20米等深线相距不过1公里,水下岸坡陡峭。据1978年3月和1980年3月实测资料,除靠近岸边部分有所淤积外,深水泊位区则反有冲刷。
  水文气象 沿岸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型。历年最高潮位4.85米(按吴淞基准面,下同),最低潮位0.04米,平均高潮位2.94米,平均低潮位1.12米,平均潮位2.13米。历年最大潮差3.36米,最小潮差0.30米,平均潮差1.82米。
  涨、落潮历时均在6小时左右,落潮历时略长。涨潮流向由东向西,落潮流向反之。东口最大流速为4节,西口最大流速为6节。波浪为风浪和涌浪的混合浪,以风浪为主,频率88.53%,涌浪、混合浪为11.4%。台风季节涌浪较大,因有岛屿的屏蔽作用,波浪不大。11级大风持续4小时、瞬时风速达42米/秒时,20米水深处波高仅2米。全年平均1~2级浪占98%。
  北仑岸段年平均气温16.1℃。7月最高。月平均28.1℃,极端最高温度36.6℃;1月最低,月平均3.7℃,极端最低温度-5.7℃。年平均降雨日151天,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135毫米。7~10月常因台风带来暴雨,9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的25%,冬季雨量较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常风向为西北及北向,频率31%,强风向为东北偏北和北向,最大风速分别达38米/秒和37米/秒;>6级风的天数为12.4天,>5级风的天数约31天。多年平均大风日(瞬时风速≥17.2米/秒)11天。台风时风向多为东北偏北及北向。
  每年冬春季节早晨多发雾,一般上午10时前消散。年平均雾日(能见度小于1000米)28天,夏、秋季少雾,8月无雾。历年平均降雪日11.7天。水域无冰冻,冬季照常通航。
  水陆域 本岸段深水岸线广布,北仑岸段海域水深大部分在50米以上,最深110米;北仑山一带海域内,10和20米等深线离岸线仅420~2100米,北仑山以东至穿山港西口,5米等深线近岸分布,10米等深线距岸100米,20米等深线距岸约2~3公里,穿山港西口水深12米左右,北仑山以西至老鼠山一带,6~10米等深线近岸分布,20米等深线离岸线100~350米;穿山港岸段最大水深18米,5米等深线迫近滩边,10米等深线离岸30米;峙头岸段离岸10~50米距离的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
  岸线附近水域宽阔。北仑一带宽3.5公里,东端穿山西口附近宽约6公里,西端老鼠山一带宽约4公里。此段水域面积共150平方公里。穿山港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峙头岸段濒峙头洋,水域也较为宽阔。
  大榭岛以西海域为金塘水道,位于金塘岛与大陆、大榭岛之间,呈东西走向。全长15公里,宽度3.5~6公里,大部分水深50米以上,最深110米。无横向水流,潮差、风浪较小。10和20米等深线近于岸边。整个水域仅两处浅滩。一处在北仑山西北方约2.3公里处,但水深也达13.6米;另一处在水道东部黄牛礁以东2~3.5公里处,水深14.8米和18.0米。峙头附近有螺头水道,最浅12米,最深达91米。大榭岛与穿鼻岛之间有横江,长1.8公里,宽0.7公里,港内置浮标、灯塔3座,为良好避风港和深水航道。在穿山港东口南侧,外峙岛与大陆之间有牛轭江,又称仑江或外峙江。东起轮江盐场,西至雁停(沿亭)湾,全长4公里,平均宽度150米,面积约0.615平方公里。港道分东、西两口,水道两侧有小片泥滩。
  通往外海航道有两条:一条向东沿金塘水道,绕穿山半岛经螺头水道后于虾峙门入东海。航道长约30海里,水深均在20米以上。在虾峙门口有拦门沙,水深17.6米,长3公里,10~15万吨级船舶无须候潮进出港。另一条向西经金塘水道西口,北越杭州湾到上海,可通航2.5万吨级以下船舶,有多处避风锚地。
  全岸段后方陆域条件各有差异。算山以西段海岸地形较复杂,有许多小港湾在被继续充填,后方陆域比较狭窄。算山以东至穿山西口的北仑段岸线顺直,其走向略呈西北—东南向,后方陆域宽阔,为典型海积平原,其面积近135平方公里。平原内除下三山、林大山、岗头山等零星孤山残丘外,其余地区地势平坦,并向海域方向略有倾斜,其坡度<1‰。地面标高一般为1.9~3.8米,略低于高潮位。整个后方陆域表层土质,主要由全新世海积亚粘土组成,其允许承载力6~8吨/平方米,可作为一般民用建筑地基持力层。穿山港以东多为角间小型港湾,陆域条件相对较差,纵深只在几十米以内。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