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甬江航道镇海岸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0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甬江航道镇海岸段
分类号: U61
页数: 2
页码: 149-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甬江全长约26公里,镇海县境内流长16公里。地质地貌以第四系地层为主,基岩多为凝灰岩、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岩。航道年淤积量较小,目前航道泥沙冲淤已处在新的动态平衡之中。水域面积约172万平方米,可以进出和停泊万吨级船舶。河口岸段陆域条件较好,后方陆域面积达342万平方米。
关键词: 镇海县 甬江 航道

内容

甬江自宁波市区三江口至镇海大小游山,全长约26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全程有4个弯道、8处浅滩。镇海县境内流长16公里。
  地质地貌 镇海口岸段有小范围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群地层,其余岸段第四系地层相当发育,分布广,厚度一般为80~100米。基岩岩性多凝灰岩、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岩。抗风化能力强,致密坚硬。构造以断裂为主,其中奉化到镇海断裂对镇海岸段港口建设有一定影响。镇海岸段尚有砂、碎石夹粘性土分布(时代未定)。甬江底坡平缓,为泥沙底质。1959年姚江建闸后至1970年,通过镇海断面进入的泥沙约1240万吨,而流域上游来沙仅约25万吨。航道年淤积量(建闸~1970年)为124万立方米,目前航道泥沙冲淤已处在新的动态平衡之中。甬江口附近海岸以淤泥质堆积海岸为主,招宝山、长跳嘴等处为冲蚀岩岸,见有海蚀岸、海蚀洞等海蚀现象。淤泥质堆积海岸潮间浅滩宽度由数十米到一二百米,滩坡为0.1~3.5%。近年来,由于围垦海涂已改变其自然面貌。自招宝山至大、小游山一线,水下地形隆起,为水下沙嘴形堆积体,并与南岸之间形成河湾形的水下河槽。招宝山一带顺直宽浅河段连接口内镇海河段和口外水下河槽。
  河口段至大游山自1975年9月防波堤建成后,至1978年春,口门河段总淤积量为174.1万立方米,平均淤高为0.85米,平均年淤积量48.4万立方米。主要淤积于深槽区。后采用疏浚和整治相结合方法使淤积减弱。
  水文气象 甬江属不规则半日潮型,每年6~10月潮位较高,8月最高,1月最低。潮位季节差0.5米左右。甬江口历年最高潮位4.97米(潮高基面为吴淞零点,下同),最低潮位-0.4米;历年平均高潮位3米左右,平均低潮位1.3米左右。历年平均潮差1.75米,最大潮差3.57米。
  甬江口潮流系顺江道往复流。表层平均流速涨潮0.84米/秒,落潮0.74米/秒。平均流量涨潮856立方米/秒,落潮897立方米/秒。甬江航道及河口段基本无风浪,大风时浪也不大。
  多年平均气温16.3℃,月平均温度8月最高,为27.9℃,极端最高温度38.1℃;2月最低,为5.3℃,极端最低温度-5.1℃。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降雨日134.5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近1360.3毫米。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2.8~5.7米/秒。强风向为偏北风,最大风速24米/秒。每年7~9月为台风期,风向多东北偏北。影响较大的台风2~3年一次,极大风速28米/秒。多年平均雾日12.7~28天,雾季在12月至次年4月,平均月雾日2~3天;夏秋两季少雾,8月无雾。多为晨雾,延续时间较短,凌晨发生,上午10时前消散。降雪集中在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平均年积雪日期7天左右。甬江江水不冰冻。
  水陆域 甬江航道最大水深6米,浅处水深2~3米,可通行3000吨级船舶。镇海窄口处至大游山有舟山群岛屏障,东南有穿山半岛掩护。航道左岸水深一般6~8米,右岸多为浅滩。招宝山至大游山口岸线长3060米,前沿水域宽300~350米。总水域面积约172万平方米,可以进出和停泊万吨级船舶。大轮船还可到甬江口附近七里屿之东约1海里处锚泊,该处水深8米左右,为避台风良好锚地。
  河口岸段陆域条件较好,招宝山连接大游山,挖泥吹填,围筑防波堤,全长3168米。陆域纵深380~460米,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后方陆域(后海塘仓库区)面积342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