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轧蚕花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375
专题名称: 含山轧蚕花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8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含山轧蚕花”是杭嘉湖蚕桑地区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群体性的蚕事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的三天,周边蚕农数十万人蚁涌善琏镇含山“轧蚕花”。因人山人海,十分拥挤,形成了“轧”的热闹场面,故名“轧蚕花”。 ◎历史渊源 含山轧蚕花民俗,始于宋治平年间(1065)。宋代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就“轧蚕花”活动中的水上民间文体活动,写有“龙头舴艋吴儿竞”的诗句。另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寒食节乡村以农船驾四橹,上设彩亭旗帜,列各种器械,互较技勇之艺,谓之哨船。驶行南北山前,,而东乡双福桥尤盛。”(按:《西吴里语》云:“擢小舟于溪上为竞渡,谓宜于田蚕。始于寒食,至清明日而止,谓之水嬉。今之哨船即其遗风。”)含山轧蚕花,在清代达到鼎盛。清道光初,诗人沈焯的诗就描述了含山清明轧蚕花的盛况:“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儿学哨船,旌旗忽闪恣轻快。” 1937年底,浙北沦陷,日寇在含山上修起了碉堡等军事设施,轧蚕花因此萧蚕农自发到含山“蚕”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含山轧蚕花得以恢复,并一直传承至今。 1993年,当地政府把含山轧蚕花命名为“含山蚕花节”。在保留传统民俗活动项目的同时,增加了“选蚕花姑娘”、“背蚕娘”等现代文明内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凝聚了轧蚕花人气,使含山轧蚕花年年人山人海,规模空前。 连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游客,也慕名前来参加盛会,甚至还有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的民俗专家,远道而来考察。 2003年,当地政府为保护“含山轧蚕花”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民间民俗活动原型,使其重新回归民间,让广大蚕农自发参与、自娱自乐。如今“含山轧蚕花”已成为浙北桑蚕地区一个盛大的民间民俗活动。 ◎主要民俗内容 1.“背蚕种包”。头清明那天,蚕农在太阳尚未出来之前,就身背“蚕种包”到蚕花殿祭蚕神。蚕农上一炷香,点两支蜡烛,叩拜蚕神。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求蚕神保佑,今年养蚕好,“蚕花廿四分”(养蚕最好的产量是“十二分,而“廿四分”则是双倍的好)。这是蚕农企盼养蚕丰收的普遍心理。 2.“买蚕花”。“蚕花”是当地蚕农用彩纸或绸缎手工制作的彩色小花,是来含山轧蚕花的蚕农必买的利蚕吉祥物。妇女们把蚕花插在头发上或者衣襟上,男人们则插在礼帽两边或上衣口袋里,回家后便插在养蚕用具上,供在“蚕神堂”里,以求养蚕吉利。 3.“摸蚕花奶奶”。在轧蚕花活动中,年轻人可以摸姑娘的乳房,俗称“摸蚕花奶奶”。姑娘以被摸为荣,没人摸倒认为不吉利,当地吉祥话称“摸发摸发,越摸越发”。此习俗因不文明,新中国成立后被禁。此外,还有“扯蚕花绢头”习俗。“蚕花绢头”是农村姑娘扎在头发上的饰品,轧蚕花时小伙子可以偷偷地从姑娘的头上扯下来,作为吉祥物拿回家。 4.“拜蚕花童子忏”。拜“童子忏”是一群十岁左右的小男孩,他们头戴珠珠凉帽,身穿浅蓝色传统衣裤,脚穿缝有红色“杨梅球”的蓝布鞋,俗称“拜香童子。孩子们两人为一排,共排数十排,中间插有“题词老人(孩子们吟唱忘词了老人就提示)。每个孩子手拿一条小板凳,凳下有个放唱本的抽屉。“拜香童子”三步一跪,五步一唱,一路吟唱“蚕花忏到含山。 5.抬“蚕神菩萨出会”。以村庄为伍,抬着各自村上的“土主”、“总管”等菩萨的塑像,高举各色村旗,一路敲锣打鼓到含山参加轧蚕花。为了吸引观众,有的“出会”队伍会推出“吊臀香炉”、“扎肉心灯”等功夫类表演,在队伍前面开路。“吊臀香”是用绳子穿在香炉“耳朵”上,绳的一端穿上铜钩子,扎在表演者伸开的小臂皮层里。同时,还用一根木棍斜撑在腰部和香炉之间,以免香炉碰脚,影响表演。表演“扎肉心灯”者,都是村上身体强壮、皮肤白皙的年轻男子。其赤裸身上缚有伞样的器具,能收拢,能张开,很具观赏性。 6.水上“拜香船”表演。“拜香船”由农船改装而成,中间有个小戏台,表演者着戏装,在上面表演各种传统戏曲。一旁是丝竹乐队,为表演者伴奏。“拜香船”一边摇船,一边表演。 7.水上“标杆船”杂技表演。用两条农船合并捆绑,中间竖一根韧性很好的毛竹,约12米高。表演者徒手爬到毛竹梢上,表演一些惊险动作。 8.水上“踏白船”竞渡。摇“踏白船”是轧蚕花中最好看的节目。宽敞的京杭大运河上,有几十艘踏白船南来北往角逐竞渡。踏白船用普通农用木船改装蚕农家里要拜”蚕花五圣而成,一般使二橹十二桨。掌大橹者是村上德高望重的老者,“出挑”的是村上最漂亮的姑娘,扳桨和“扯绑”的,都是村上年轻力壮的男子汉。摇踏白船,赛的是速度,比赛没有规章,一切都是俗成的。但摇踏白船也有规矩,比如不可在同向行使的其他踏白船船头前掉头拐弯,也不可在交会时,用桨把人家船上“出书”的姑娘搁落水中。否则,很容易发生争执,甚至斗殴“打水仗”。 9.水上“拳船”表演。所谓“拳船”,是用两条农船合并捆扎的,中间设有4米见方、供表演用的“拳台,两边插有各式兵器,船头搭有彩棚,船尾插有“拳船”所在村的村旗。表演者在锣鼓的演奏中,表演各种拳术。表演“船拳”,一般会有几条船一起表演。如果自己船上的“武石”挺不起,另一条船上的人可以跳过来挺。倘若挺起了可以把“武石”拿走,那是非常体面光荣的事。观看轧蚕花活动中的水上表演,两岸观众都是拉拉队,掌声、喊声雷动,场面十分壮观。 到三清明,整个轧蚕花民间活动就结束了人们都要忙于备耕生产准备投入养蚕、种田的农忙季节。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蚕花:一种手工制作的彩色小花。一般用纸做,也有用茧壳剪成花瓣状涂色,或用绢丝制作的。 踏白船:普通农船改装而成。置二橹十二桨,用以水上竞渡。 标杆船:普通农船改装而成。船中竖一根十余米高的竹竿,人爬上竹梢部位表演各种技巧。 拜香船:普通农船改装而成。船中央搭有戏台可供表演。 打拳船:两船合一,中间设4米见方、铺上木板的表演台,左右置兵器若干,人在台中问表演武术。 其他器具还有各种仪典中的吹打乐器、旗帐、花轿等。 ◎主要价值 含山轧蚕花保留了杭嘉湖蚕乡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其文化空间的形成和发展、独特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形态,包含于其中的地方人文风情,都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研究的活的资料性价值。 含山轧蚕花保留了众多江南水乡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民间体育的形式,对民族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现实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具有可供借鉴、利用的价值。 含山轧蚕花作为浙北蚕乡习俗的缩影,积淀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记忆。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乃至东亚祭神活动中实属罕见。发掘、抢救和保护“轧蚕花”习俗,不仅对中国民俗活动和丝绸文化史,乃至对世界民俗活动和丝绸文化的丰富与完善,都将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含山轧蚕花是民间的娱神娱人活动,具有凝聚力,能够促进社区内和社区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可以营造安定、祥和、欢乐、和谐的社会氛围。 ◎濒危状况 如今京杭大运河日船流量已达数千条,踏白船、拜香船、标杆船、打拳船等水上活动,由于安全问题已无法举行。拜香童子因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也不再组织。 会做蚕花的艺人越来越少,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踏白船等水上竞技类活动的器具制作、技艺表演的传承人,逐年衰老,许多已经逝去,急需培养新人。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991年以来,重修含山塔,重建“蚕花殿”,重塑“蚕花娘娘”石雕神像,扩建和修建上山道路,完善环境设施,新建民俗“山门”,新建“蚕花照壁”,新建展示养蚕器具的“蚕乡人家”,重建“蚕花圣地阁”,还原和重置轧蚕花的祭祀用品以及其他民俗器具。 政府文化部门每年对轧蚕花民俗进行指导扶持,对民间艺人进行调查登记,对其中表演类艺人的传承谱系,进行存档管理。搜集到了“马鸣王菩萨”唱 “祭蚕神”的祭品——“猪头三牲”拜“蚕花娘娘”的仪式词和基本曲调。创作了“轧蚕花”民歌和“蚕花廿四分”舞蹈,在轧蚕花活动中演出,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永昌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