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觞清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唯一号: 113330020230000611
人物姓名: 莫觞清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21/002
起始页: 0699.pdf
性别:
出生年: 1871
卒年: 1932
籍贯: 双林镇

传略

莫觞清,男,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卒于1932年,吴兴双林镇人,丝绸实业家。幼年于双林某私塾就学,后进湖州新式教会学堂致力学习英语。家境清寒,后业丝起家,直执上海丝业牛耳。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苏州延昌永丝厂。在厂期间,莫觞清因聪慧能干,且懂英语,深得经理杨信之赏识,做翻译兼管车。光绪三十一年(1905),进上海勤昌丝厂任总管车,掌管全厂600部缫丝车生产。两年后,见国外厂丝需求殷切,有利可图,便与湖州王笙甫、杨芝生等人合伙,在上海新闸路租一小烟囱丝厂,有缫丝车208部,名为久成丝厂,莫觞清自任经理。这年蚕茧转旺,丝价每担从860两银涨到1100两银,故第一年即获利颇丰。第二年改租沪西药水弄缫丝厂,有丝车240部,创《金刚钻牌》《玫瑰牌》生丝赢得市场。宣统元年中国厂丝和土丝大为畅销,丝价上涨,久成丝厂获利颇丰。次年(1910),莫在沪南区卢家湾购地建造久成丝厂新厂房,购置意式直缫车512部,又租进沈联芳的恒丰缫丝厂320部丝车。至民国3年(1914),久成丝厂已发展到5个厂(其中4个租赁),共有缫丝车1448部,雇工3700人,年产丝2000担,形成缫丝集团。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起,销欧生丝运输困难,洋行纷纷毁约赖账,久成丝厂难逃厄运。不久,生丝需求大增,中国生丝出口转旺,缫丝业出现转机。期间美国丝商罗勃脱·蓝到上海开办蓝乐璧洋行,请莫做买办,应允任职,凡洋行对国外客户的往来交易都经莫觞清之手。久成丝厂集团在销售方面得到优惠,且避开丝事通剥削,获利更厚。民国7年(1918),在日晖港肇家浜路南边又建久成第二丝厂,置意大利式直缫车416部。至次年(1919),久成丝厂已扩至7个厂,缫丝车增至2588部,增长速度为上海缫丝工业所仅有。这一年欧战结束,生丝外销骤增,丝价每担从6月的700两银涨到12月的1150两银,存丝销尽。9年(1920),又因丝价下跌遭困。次年3月,苏州河莫觞清存放茧、丝的仓库大火,焚毁干茧120万公斤,生丝3000包。后生丝外销转旺,茧价、丝价上涨,普通牌子的厂丝售到1150两,辑里丝经亦告售罄。久成集团不但转危为安,所有烧毁的茧、丝,都是银钱业的茧贷抵押品,经过保险,均得保险赔款,故损失不大。 莫觞清兼做买办后常说:“与其以原丝出口,远不若以制成品出口之有裨国计民生。”早在民国9年(1920)春,置织机12台(到年底已有27台),在上海创办美亚织绸厂。次年春,聘留美回国的蔡声白任经理,主持美亚织绸厂工作;又委同乡汤也钦、莫镜清、汤秉乾三个得力助手以经理重任,分别主持宝泰、广源、隆记三家丝厂。 民国17年(1928),久成丝厂集团已发展到10个厂,共有缫丝车2856部,工人7000余人,全年产厂丝25万公斤以上。莫觞清被称为“丝业大王”,显赫一时。民国21年(1932),病逝于上海。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