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龙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唯一号: 113330020230000559
人物姓名: 蔡文龙
人物异名: 字:景荀;号:雨田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21/002
起始页: 0678.pdf
性别:
时代:
籍贯: 双林镇
亲属: 蔡人卓

传略

蔡文龙,男,字景荀,号雨田。人卓孙,父士怡,号云门,恂恂长者,有得于老氏谦下之学。文龙性孝友,重大义而倜傥,幼读书欲以儒术自奋。年未冠父母殁,家贫,弟妹幼,念无以为门户计,遂孑身走京师,旋至山右为诸侯宾客,年二十七尝一归,时尚未婚也。媒妁踵至,泣曰:“亲未葬,敢先图其私耶!”遂竭力摒挡,为父母营葬。复出游,南至黔,西抵秦蜀,东走齐鲁之郊,交游益广,声名藉甚。年既强仕,乃纳粟得官,旋补山东即墨县典史,榜其堂曰:“问心。”省冤抑恤累囚,颇有声于时。年五十以疾告归,购地筑室,与两弟同居。复于所居前构草堂,悬先人遗像,颜之曰:“爱存。”庭中莳花垒石,为憩息之所,且尝与沈宝篆、沈迟花、姚谦艇、姚镜塘觞咏其中。其甫归田时尝倩人写行看子,童静轩为署曰:“归田小影。”一时名流题咏盈帙。蔡氏之始迁双林也,未有祠,文龙首捐资以倡,族人争助之,祠以成。有从嫂孀矣,有从侄老矣,皆无依,皆留养于家,死皆为之殓,为之葬。他若里中放生惜字、舍棺施衣诸善举,凡以拯济孤贫者,亦无不捐资为之,不厌不倦。嘉庆甲子年(1804)、戊辰年(1808)两灾,则与诸绅董商办赈务,惟正惟公,饥民赖之。年六十六卒。卒后,姚镜塘为之传。童静轩《题小影》诗:“翛然尘外著先鞭,花草怡情静结缘。东海声名流惠爱,西溪风景咏沦涟。不遗旧好开三径,应赋新诗著一编。坐对南山期耄耋,预留小影署归田。”姚镜塘《题小影》诗:“骐骥走风尘,鸿鹄翔寥廓。吏隐古难兼,归田差足乐。江南春澹荡,垂柳拂高阁。晴窗展诗卷,两砌罗花药。忆昔退食余,遐心写邱壑。携图归去来,未负林泉乐。”王以铻《题小影》诗:“若得数顷田,那佩六国印。季子不归来,不归斯为幸。若恋五斗粟,便荒三径菊。渊明赋归来,归来斯亦足。蔡君洒落今陶潜,挂冠归种东泉田。醒是骚人醉亦仙,游我太古羲皇天。”姚谦艇《题小影》诗:“收拾脚靴兼手版,烟霞泉石足逍遥。有时笑指垂垂柳,曾向东风屡折腰。”(原按:先子见背时,蓉升甫八龄。前光先德昧不能知,兹就姚镜塘先生所作传文,及母氏平日所告语者,择其大略谨志于此。)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