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0020230000281
人物姓名: 周康明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53.pdf
性别:
出生年: 1948

传略

周康明(1948一),男,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康明生于双林镇一个传统的绫绢小作坊家庭(红白绢坊)。其祖父在1910年开始当绫绢学徒,1961年自己开了一家小、作坊。1965年,双林镇上的六家绫绢作坊合并成一家,成为双林绫绢,地址在双林镇南郎中桥(现在的板桥小区对面),周老先生家的红白绢坊就是其中一家。 周老先生的父亲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他一直跟随祖父生活。1946年初中毕业于双林中学,当时正值知识青年下农村的号召,但由于其祖父年岁已大,所以周老先生幸运地接过了爷爷的工作。周老先生1964年4月进入了绫绢厂当学徒,学习传统的绫绢炼染处理技术,1967年由于厂里改造设备,周老先生成为安装绫绢机的机修工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多次到浙江丝绸工学院向纺织专业的老师求教,并买了丝织工艺学的大学课程书自学,从而奠定了丝织理论基础。1978年负责厂里的翻改绫绢品种、工艺管理,工人技术升级考试及开发新品种等工作。1980年研发了锦绫、占香锦,并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创作百花奖”。1983年曾到绫绢联营厂进行技术指导,为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全国五大博物馆开发复制了4万米宋元仿古绢。1985年完成了矾绢连续上浆的新工艺项目,个人被授予省、市轻工部科技进步奖。 1999年绫绢厂破产,从事绫绢工作三十六年的周老先生被买断了工龄。 2000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不断发展,绫绢织造、炼染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唯独最后一道上矾工序没有什么人从事。于是周老先生又开始了矾绢加工,承接了十几家绫绢厂的矾绢加工业务。 2003年周老先生的儿子周树盛也开始投入矾绢生产工艺的学习,并逐渐接管了周老先生的矾绢生产工作,日前已承接了双林、善琏、含山等地十八家绫绢厂的矾绢加工业务。 2009年被评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对双林绫绢有着浓厚感情的周老先生认为,从市场经济开始到现在,双林绫绢并没有退步,白公有制绫绢厂破产后反而发展得更快,到目前为止,有二十多家大的绫绢厂专业进行绫绢的炼染加工。现在绫绢产品的产量大约是1999年的3至4倍,特别是用于商品画装裱材料的锦绫(韩绫),每年的生产量和需求量不少于800万来。周老先生表示,作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将尽自己的力量,使双林绫绢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