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事起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溪顧氏》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16
颗粒名称: 通事起家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6
页码: 14-19
摘要: 所谓“通事”就是翻译,“丝通事”就是从事蚕丝贸易的翻译。“通事”基本上是依靠洋泾浜英语、业务经验、字号品牌和人事关系而存在的。他们在那时特定的中外贸易关系格局中能量和职权都很大,是上海开埠初期一股非常活跃的社会力量。“通事”常以货主代表的身份直接与对方谈判交易,并签订买卖合约,负责交货和经手货款的接收,他们往来于雇主与雇主之间,神通广大,往往左右着交易的命运。顾福昌就是利用“通事”的特殊身份闻名沪上,成为这方面的先驱人物。
关键词: 蚕丝贸易 翻译

内容

言归正传,顾福昌的创业史是艰辛而富有时代特征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部从“屈丝”到“土豪”的蜕变史,更是一部近代外贸发展史。
  “顾”本是吴中(今苏州一带)大姓,其祖先据传系越王勾践的七世孙顾余侯。其后代中有个名叫顾苇溪的,由桐乡迁至南浔定居,到了清末顾福昌起家,顾氏早已是当地的资深居民了。
  关于顾家的先世,南浔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说顾福昌乃南浔大桥头(通津桥)顾提举的后裔,顾提举曾官至从五品,所以顾福昌也算是官宦人家之后,但到了顾福昌的父亲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
  据顾氏墓志记载,顾福昌的曾祖父叫顾蜚声,祖父叫顾肇安,都是读书人。到了顾福昌的父亲顾大亨这一代开始人丁兴旺起来,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和好几个女儿,顾福昌排行第六,是顾家最小的儿子,所以顾福昌发家后,南浔人都称呼他为“顾六公公”。
  顾福昌(1796一1869),字成之,号春池,少时家贫,母亲过世很早,因而不得不弃儒学贾。他秉性勤俭至孝仁厚,最初在南浔镇上摆布摊,稍有积蓄后到震泽(今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开小布店,兼营蚕丝,由妻子朱氏照顾父亲。南浔、震泽两地相距十二里,当时他每天早出晚归,步行往返,虽寒暑从未间断。后来父亲病故,顾福昌便关闭震泽的小布店,全力在南浔镇经营辑里湖丝,并开设顾丰盛丝行,与洋行直接进行交易。
  道光初年,顾福昌只身一人去上海寻求发展。当时上海尚未开商埠,正如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林塞在考察报告中写道:“江岸边一马平川,寂静无声,河埠纵横交错,土地精耕细作,与荷兰几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值麦收,人们都忙于收割,那时的外滩,还什么都没有,是一片长满芦苇的泥塘。”但细心的顾福昌却看到了商机。当时寸已有不少欧美商人前来通商,但中国人不懂英语,外国人也不懂中国话,交流沟通都成问题,还怎么做买卖?洋人们也急于找到聪明能干的中国代理人开展他们在华的业务。顾福昌觉得,只有掌握了外语,才能迅速打开生丝出口的局面。于是,聪慧好学的顾福昌想尽各种办法与洋商往来,日积月累,他也会用洋泾浜英语和外商进行寒暄,而后逐步能通译英语,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
  所谓“通事”就是翻译,“丝通事”就是从事蚕丝贸易的翻译。“通事”基本上是依靠洋泾浜英语、业务经验、字号品牌和人事关系而存在的。他们在那时特定的中外贸易关系格局中能量和职权都很大,是上海开埠初期一股非常活跃的社会力量。“通事”常以货主代表的身份直接与对方谈判交易,并签订买卖合约,负责交货和经手货款的接收,他们往来于雇主与雇主之间,神通广大,往往左右着交易的命运。顾福昌就是利用“通事”的特殊身份闻名沪上,成为这方面的先驱人物。因此周庆云在《南浔志》上说他“壮岁薄游沪上,时值各国通商,首先经理夷务”。
  1843年上上海开埠,上海的变化使顾福昌大开眼界,英美等国商人很快在老上海城外的滩涂上造起了高楼大厦,这就是今天的外滩。洋商的休闲生活是在外滩上跑马,跑来跑去,跑出了一条500米长的路,上海人称“马路”。于是这里有了通宵不灭的万家灯火,穿梭奔跑的蒸汽火轮,西装革履的洋人和长袍马褂的掮客。有了医院、邮局、拍卖行、文明戏、新闻报等相关文化设施。也有了让外地人莫名其妙的“康白度”“拿摩温”“咸水妹”“水门汀”等洋泾浜英语。今天的南京路就是从这里伸展开来的,与南京路平行的另外儿条马路,则彼简单称为一、二、三、四马路。很有经商远见的顾福昌就在上海四马路开设顾丰盛丝栈,后改为顾寿泰丝栈,与南浔顾丰盛丝行遥相呼应,顾丰盛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上海最大的一家丝栈。当时寸上海的《申报》经常刊登顾丰盛丝栈生丝价格变动的实时消息。
  作为丝通事,顾福昌周旋于洋商之间,对丝市行情消息灵通;同时他又是丝行老板,所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在与洋商进行湖丝贸易中获取高额利润,成为南浔丝商在上海最早发迹的一家。
  在晚清咸丰同治年间,南浔丝业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顾六公公宋九伯,仙搓二叔伢三哥。”用来形容当时四户最有钱的人家。顾六公公指的就是顾福昌,因他排行第六;朱九伯指朱宏茂,他是家中的老九;仙槎二叔是邱仙搓,他是家中次子;伢三哥指刘镛,因他是刘三东家。
  “顾”“朱”“邱”“刘”是南浔早期的“四象”,这样的排序当然也是有讲究的,一方面“公公”“伯伯”“叔叔”和“哥哥”从年纪上是有长幼之分的,顾福昌比刘年长将近30岁,基本就是一代人的年龄差;另一方面,自然是以财产的多寡而定,当时顾家位居首富的地位,其财产总额在刘家之前。据南浔老人回忆,当时的“四象”财产多则七八十万两白银,少则四五十万两白银。后来随着财富的累积,入选的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到了清光绪年间,“四象”的财产早已超过了百万,最有钱的刘家和张家甚至多达千万之巨。一千万两白银按照当时的购买力和现在的币值换算,大约就是当下坐拥百亿资产的超级富翁了。
  19世纪50年代,顾福与宁波的杨坊就被上海道聘为上海丝茶总局董事,负责丝茶捐总局和南北两市分局的稽查及到沪丝茶厘捐收解等事宜,成为上海丝业界领袖人物。1857年7月的《吴煦等禀丝茶加捐遵办各缘由》里写道:
  奉抚宪批道审断,遴董接办,改定一成经费,既于六年六月为始,归新董杨坊、汪绍荣、席宽、顾福昌等经收经解。上年秋冬,卑府等先后奉委议加口,改为银款,酌定章程,通详各宪批照办各在案。……简明章程一,原派董事杨坊、汪绍荣、席宽、顾福昌等四人。六年六月接办之始,以顾福昌专管银钱,席宽专管出入账目,杨坊、汪绍荣专管总局分局稽查各事,议明按年挨轮值班。本年系席宽专管银钱,顾福昌专管出入账目,杨坊、汪绍荣仍司稽查各事,以后照此挨轮。商董原禀一具禀商董杨太记、席华记、汪干记、顾寿泰等禀为议复事…… 咸丰十年(1860),湖州商人在上海召集各丝栈主,以“联同业之情,而敦异乡之好”为宗旨,成立了丝业会馆。顾福昌是会馆创办时的最早参加者,又是其主要绅董。丝业会馆创设后,它所执行的职责是祭祀蚕神,热衷慈善义举,建立养病房及殡舍,统一划定丝市收购价格,调节同业间及丝业与洋商间的纠纷。上海丝业会馆的成立,标志着上海湖州商人群体的崛起和初步形成。

知识出处

浔溪顧氏

《浔溪顧氏》

出版者:上海书画出版社

从南浔顾家老宅中的豪华舞厅,到号称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顾家走过了一条无比苦涩的艰苦创业之路。商场如战场,无风三尺浪。可知顾家的百年历史实乃江南民族资产阶级和上海开埠大历史的浓缩,顾家人在这条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中,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调转船头,代有人出,而且咽振旗鼓,大做善事,捐款捐物,倡导全民健身,组建百乐门体育会,创建““叔苹奖学金””,嘉惠学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阅读

相关人物

顾福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浔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