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5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生产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3
页码: 1130-1132
摘要: 本文介绍双林镇生产习俗,主要有:上蚕、单季稻播种和收割、接种桑树苗、水车排涝与灌溉等。
关键词: 生产习俗 民间风俗

内容

一上蚕(上簇)
  本地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植桑饲蚕。与蚕桑相关的习俗已流传千百年,一直延续至今。
  上蔟是蚕桑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上蔟以后,蚕宝宝就开始在簇具上吐丝做茧子。在镇区,一般把蚕上蔟叫作“上蚕”或者“上山”。
  主要内容与形式:在过去,饲养一直在蚕匾中进行,不开“地枪”(开“地枪”就是养蚕到一定阶段把蚕宝宝从蚕匾中转移到地上的过程),而是搭“高枪”。在“高枪”上铺上帘子(蔟帘),再把蚕匾中的蚕宝宝一条条捉至“高枪”的蔟帘上,放入“高枪”的“蚕毛帚”,这就是上蚕的全过程。
  大户人家由于养蚕多,“上蚕”又费工夫,往往得请村上人来帮忙。主人得用好酒好菜款待来帮忙的人,帮忙人也要说些吉利话,不能说错话。在本地就流传着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老实人帮养蚕大户“上蚕”,被主人家奉为上宾。
  民俗实物、资料:蔟帘(蔟具的一种,现已基本不用),蚕毛蔟(簇具的一种,蚕宝宝就在此处做茧子)。制作方法是先用麦秆束或稻杆束从中间扎起,错旋成圆形,再以圆心为中心收拢,成圆锥形。
  相关技术、技艺及知识:蔟具是蚕桑生产最后一个环节上蔟产茧所用的工具。有蚕蔟、蔟匾、蔟架、蔟帘、采茧器、茧篮等。本地蔟具一般使用以稻草、麦秆为原料制作的蚕毛蔟和蜈蚣蔟(也称“柴龙”),经济条件较好的蚕区逐步推广普及纸板方格簇。
   现在大多数蚕农上蚕前都开“地枪”,而不开“高枪”了。上蔟也轻松了不少。
  (提供人:蔡水凤)
  二单季稻播种和收割
  镇区本地的农业生产以种水稻为主,农民都能熟练掌握水稻种植技术。
  一般农村现在都种植单季稻,每年5、6月就要开始播种。种谷先要培芽,培芽种谷散播下去后,隔两天就要喷除草药水。从播种到收割需要除10次虫,每隔8一10天就要喷一次农药。还要施5次肥,摸5次草。由于是用撒播方式播种,苗生长好,所以从播种到收割一亩田要施尿素50公斤。到收割时,一般每亩产量可达500—650公斤稻谷。 过去,农业技术不发达,亩产不高,有“一亩田,三石米”说法,意思是一亩田只能收获三石米。以前没有农药,老百姓用辣椒油来灭虫。用辣椒油兑水,洒在稻苗上以消灭害虫。
  (提供人:胡连清)
  三接种桑树苗
  本地蚕桑业十分发达。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饲料,养蚕人家都要种植桑树。
  接桑树:铁接桑刀,长约15厘米,宽约4厘米,刀把略微弯曲。把家桑条剪成10厘米左右长度,只留2一3个叶眼,叶眼朝上,用刀把底部削得又尖又扁,把野桑树苗头剪去,把桑皮一捏,一边皮就裂开,再把扁尖头插入桑皮内的裂开处,盖上泥土。
  大的青壮野桑树,接在枝干上,在枝干左右划两刀,下宽上尖,把上面尖皮裂开扁尖头插入用粘草缚紧,桑树就接成。一枝野桑有好多根,可以接2一3次。有句农谚叫:“皮与骨,骨与皮,插到里面同到老。” 种桑树:每年3月,农民都要在自家地里补种小桑树苗。小桑树苗买回家后,先用剪刀把根部一些零散小根须剪掉,只剩大一点的根。因为根越多,种下去后吃掉肥料就越多,不利于小桑树存活。到地里挖坑种桑树也有讲究,坑要挖得又大又深。坑底部面积要大,这样有利于桑树根生长。在坑底撒上一些磷肥,把小桑树放进去,把土盖好,用脚踩结实。讲究一点的农户过一段时间还要给小桑树泼点粪水,以补充肥料,提高小桑树成活率。
  (提供人:张全宝)
  四水车排涝与灌溉
  从前生产力落后,农家排涝抗旱主要靠水车。一部水车运作可以覆盖田亩数十亩。
  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发展,水车已不再使用。
  一部水车长3一4米,全部用木料制成,整个水车包括车体、车轴、车叶、横模、小机轴和车墩等部件组成。主轴在前,带动三四十节横木车扉排水。
  水车一般由两至三人踩踏,可将水从河道排向农田,或从农田排向河道。踩水车时,三人一班,用筹码计数。转一圈为一小码,十圈为一码,等一把大码用完时就换班。使用水车的工作效率要比使用扁担挑水高得多。
  (提供人:邢海江)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