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家级“非遗”绫绢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国家级“非遗”绫绢工艺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1
页码: 1101
摘要: 双林绫绢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早在142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就从事绫绢传统手工织造,织造工艺独特。2006年12月,被南浔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浔政办发〔2006〕94号),2007年6月被湖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政发〔2007〕33号),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发〔2008〕19号)。
关键词: 绫绢工艺 双林镇

内容

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共整理双林镇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等16个大类、209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65项,民间美术4项,民间音乐8项,戏曲1项,曲艺1项,民间杂技1项,民间手工技艺33项,生产商贸习俗5项,消费习俗11项,人生礼俗16项,岁时节令10项,民间信仰22项,民间知识22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8项,传统医药1项,其他1项,15位民间艺人和传承人。
  双林绫绢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早在142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就从事绫绢传统手工织造,织造工艺独特。2006年12月,被南浔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浔政办发〔2006〕94号),2007年6月被湖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政发〔2007〕33号),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发〔2008〕19号)。
  工艺流程(详见蚕丝绫绢丝绸编)
  工艺传承(详见蚕丝绫绢丝绸编)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