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绫绢相关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6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绫绢相关文化
分类号: F426
页数: 8
页码: 593—600
摘要: 明时,双林丝织珍品倪绫,专供朝廷制作御服和奏本之用,上有两龙,龙睛突起,光彩夺目,密实异常,织造技术为倪姓家所创和掌握。倪家祖居双林东庄,家规森严:织法传媳不传女。不料传至同治年间,倪家无男丁,只生一女,名梅英,聪明伶俐,父母十分宠爱她,因恐倪家绝技中断,便破家规,专心传授于梅英。几年后,梅英出嫁到双林镇西一个小村。这个村一直靠织造绫绢来维持生计,可只因技艺差,所产绫绢档次低,卖不起价,所以一直贫穷。梅英心想:“若让大家都能织出像我一样好的绫,全村不就变富了吗?”于是梅英违规将祖传倪绫织造工艺秘传给村里人,使其开花结果,同时也向邻近纱机山、里庄、雉头村一带传播,倪绫声誉更高了,还增加纹绢、双凤绫、滕玖、喜鹊等花色品种。人们为了记住和褒扬梅英姑娘善举,以及她的致富精湛技艺,特意将梅英所在的村子改名为倪家滩。
关键词: 丝绸 绫绢 相关文化

内容

明时,双林丝织珍品倪绫,专供朝廷制作御服和奏本之用,上有两龙,龙睛突起,光彩夺目,密实异常,织造技术为倪姓家所创和掌握。倪家祖居双林东庄,家规森严:织法传媳不传女。不料传至同治年间,倪家无男丁,只生一女,名梅英,聪明伶俐,父母十分宠爱她,因恐倪家绝技中断,便破家规,专心传授于梅英。几年后,梅英出嫁到双林镇西一个小村。这个村一直靠织造绫绢来维持生计,可只因技艺差,所产绫绢档次低,卖不起价,所以一直贫穷。梅英心想:“若让大家都能织出像我一样好的绫,全村不就变富了吗?”于是梅英违规将祖传倪绫织造工艺秘传给村里人,使其开花结果,同时也向邻近纱机山、里庄、雉头村一带传播,倪绫声誉更高了,还增加纹绢、双凤绫、滕玖、喜鹊等花色品种。人们为了记住和褒扬梅英姑娘善举,以及她的致富精湛技艺,特意将梅英所在的村子改名为倪家滩。
   二相关风俗蚕花生日与请蚕花腊月(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为蚕花娘娘生日,这天为祭祀日,以祈求来年蚕花兴旺。蚕妇用红、青、白三色米粉做成各形圆子,供于灶,并备酒菜,置“蚕花王圣”马张,香烛祭拜。蚕花生日这天晚饭前,用蒸罩一只,内置鸡蛋2只,猪肉1碗,米粉圆子4只,以及酒盅、筷子和蚕花娘娘纸马1张,排锭1副,端至门外,焚香点烛后,烧掉蚕花纸马及排锭。这时,邻里孩子把罩中实物一抢而光,俗以抢吃越快,则来年蚕花越旺。
   困蚕花与烧田蚕正月大年初一,蚕妇要困晏觉,意为焐发蚕花。又称“焐蚕花”。
  蚕妇平日起得很早,年初一要迟起,身负“焐蚕花”大任,一年蚕事以妇功为主。困蚕花后起床,吃象征白茧的“顺风圆”,中饭吃“长面”。此俗近至城乡均通行。至正月半农村中以竹、苇及其他草木束成火炬,缠上丝绵兜点燃,敲锣打鼓,舞火炬似流星,一边燃放爆竹,一边唱着祈求蚕花丰收赞词,场面十分热闹,俗称“烧田蚕”、“照田蚕”。双林东乡附近乡人有每当元宵节,缚草聚爆竹,揭竿于虹桥上焚之习俗。
   轧蚕花与戴蚕花在各种蚕事活动中,蚕花必不可少,制作蚕花的原料不断变化,且多种多样,近现代大都用彩纸或绢、绒做成。清明节前后,姑娘蚕妇都会戴簪,斜插于鬓边,称戴蚕花。参加轧蚕花活动必戴蚕花。另外,蚕花也插于蚕匾、蚕房门框等处。开春蚕期间,街市有卖蚕花。清明前后三日,蚕户人家到附近庙中祭拜蚕神,双林区境的青年男女到含山祭拜蚕神娘娘,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越挤越好,女青年希望得到男青年的碰撞,不怒却喜,认为这样可把轧来的蚕花喜气带回家,得个蚕花
  二十四分。此俗风在明末清初尤盛,后世代相沿。1993年起,湖州市政府和当地政府组织“轧蚕花”活动,称“蚕花节”。
   织歌比赛湖州地区凡有织机处,均盛行织歌。织歌为吴歌一个分支,春秋时《采葛妇歌》:“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欢兮飞尺书。”为最早吴越织歌。南朝梁沈约《夜夜曲》写道:“孤灯暖不明,寒肌晓犹织,零泪向谁道,鸡鸣徒汉儿。”明代有《湖妇吟》等。织歌经常在花楼机上下
  二人有节奏地对唱,其曲调多为湖地民间谣曲。双林每逢清明、端午节,在镇上明月桥畔(歌浪桥)举行织歌比赛,所谓比赛,其实是男女工对唱,或是女职工与女织工对唱。清同治后至民国初,双林织业公所曾出面组织多次比赛,每次赛期三天左右,歌手男女织工均有,以男工居多,在桥堍隔河对唱。抗战前消失。
   三蚕茧绫绢诗歌罱泥行清·沈维涓双篙分劈竹筐低,罱取污淤数斗泥。
  若爱诗家童教授,淘河比鸟向桑畦。
   采桑清·蔡雪樵绿遍江南三月天,剪刀声破夕阳烟。
  阿侬不感渔阳梦,巴得蚕眠人好眠。
   双林竹枝词清·吴鼎芳双溪溪水碧於罗,雅轧机声比户多。
  大宅东庄横陆府,野桥塘北接渔婆。
   照田蚕(乐府)清·沈泊村东邻揭长竿,西邻缚秃帚。
   腊月农家拜,且祈愿,蚕满蔟,禾连亩。
   儿童腰鼓鼓声欢,列炬轩腾火作团。
   村村烟焰冲天直,照彻茅屋无饥寒。
   姚本仲选本事诗清·姚仲选织女篝灯午夜阑,西风凄紧角声酸。
   吾家本绢称加重,庇得人间儿女寒。
   双溪棹歌清·姚文泰闺中还往半瞵娃,黑禄挑成学绣花。
   却笑负暄材老妇,芦钟千转手锦叉。
   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火似昏黄。
   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遍四方。
   耕坞桥边涌墨流,一天砧韵动高秋。
   白红羞煞烧灰绢,洒向斜阳烂不收。
   花楼曲清·沈蓉乡东家女儿十三四,寨入层梯抛锦字。
   心手相提巧样翻,湘江一片流红腻。
   炤眼参差蹴浪纹,写将心事寄回文。
   深闺无限含秋意,并作天边雁背云。
   杂诗一首清·赵基暑绢秋罗目易迷,争如荡北与溪西。
   天家不设机丝税,衣被中原到九氐。
   说明:暑绢、秋罗、荡北、溪西均为当时绸名俗称。
   双林包头诗清·梁小玉轻霞薄雾小香罗,傍着婵鬟香更多。
   最是春山缥缈上,横装一带浅青螺。
   新竹枝词机声轧轧换龙头,花样翻新易织绸。
   一梭织过再一梭,梭梭织成好山河。
   西湖景致六条桥,隔枝杨柳隔枝桃。
   花溪谣清·黄光升千家一簇万间楼,估客如云采买绸。
   分寸黄金分寸土,行人不断市稍头。
   双溪清.周灿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
   新杭市清·宋景和锦绫织就费千丝,花样新鲜是折枝。
   估客不辞千里远,新杭桥外卸帆迟。
   养蚕词清·赵文然初如蚁黑密复稀,渐闻矮屋风雨微。
   枝头戴胜催春归,少妇提筐女守帏。
   不暇新妆与晨炊,桑叶来迟蚕苦饥。
   三眠三熟缫车动,白茧簇头大如瓮。
   素丝轧轧机杼共,黄丝作绢上方贡。
   织成天吴与紫凤,白袷青裙忍寒冻。
   为谁辛苦一月春,不及红楼坐玉人。
   罗绮犹嫌花样拙,挥金买取机头新。
   采桑词清·严芯珠绿杨村外闻啼鸠,青青绕屋桑阴稠。
   微行联袂趁迟日,女郎三五携筐钩。
   蛾眉侵晓烟痕绿,温室红蚕初罢浴。
   玉钩影挂月玲珑,金剪声飞风断续。
   断续声中笑语香,华容真个耀朝阳。
   烟条细摘云鬟腻,露叶轻翻翠袖凉。
   采采筠篮看乍满,陌上踏歌归缓缓。
   宵深戾叶向蚕房,剔尽银灯愁梦短。
   梦苦短、叶苦稀,蚕饥中夜蚕娘啼。
   有丝已判二月卖,无叶那得三眠齐。
   君不见东家女儿最疏懒,百幅缠头歌一啭。
   采桑辛苦几曾谙,罗衣倚向春风暖。
   五月初三集梅花屋分咏农桑诸务得络丝清·张薇人雪茧乍缫余,络具忙安置。
   经纬纤手分,圆旋掉如意。
   ■影滚成团,跳脱转玉臂。
   有时断者续,手口互相替。
   恒愁织者少,腕弱不遑计。
   漉漉响通槽,夜作篝灯继。
   年光如辘轳,愁绪心头系。
   指望杼柚盘,尺寸良非易。
   何况今春蚕,盈箔雨中弃。
   安得络雨丝,仙女随风曳。
   一笑手中绚,宛转冰丝绸。
   续邻相反行清·金黄钟东邻女儿颜如花,二八未识缫丝车。
  西邻女儿面带饥,十四能下织布机。
  东邻为姐西邻妹,约去看花行作队。
  相逢陌上贵游郎,欲避难避心徬徨。
  贵郎立马轻相笑,赠以东邻玉钗耀。
  更订四月牡丹期,迎去朱楼为画眉。
  东邻归来治嫁妆,西邻归来仍采桑。
  采桑恨未给桑食,悍吏催租打门急。
  阿耶瞑目安得闻,阿娘老病久缠身。
  千愁百恼无偿补,且杀鸡鹅饲狼虎。
  今朝得食猛少宽,明日差来又奉官。
  欲待卖丝已不及,孤灯夜半吞声泣。
  蚕荒衣尽米同珠,年去年来疾于驹。
  寥寥独处犹未字,花信风吹二十四。
  闻人言说东邻娘,膝下佳儿三尺长。
  手不纺绩身著绢,日午理妆尚嫌倦。
  西邻听此暗惆怅,小小生成原一样。
  可怜女儿能女红,不若女儿能冶容。
   頔塘棹歌二首清·周桢妾弄金梭手自裁,郎栖机上拽花开。
  昨宵翻得新花样,一片冰纹一片梅。
  薄雾轻烟锁陇头,蚕房早使小姑愁。
  金钗典去桑争买,苇箔搴来茧缺收。
  紫陌波深秧未插,黄云浪卷麦无秋。
  还怜打水田中急,短笠长蓑夜不休。
   金缕曲清·张薇人风絮飞初起,
  正眠蚕园成绿梦,丸丸如系。
  恰爱簇山分个个,棉手拈来欢喜。
  倩玉翦玲珑双指,巧样新裁传顷刻,
  斗春心幻出双如意,眉低语,银釭底。
   彩绒闲自青红理,配丝丝轻挑银甲,绣床低倚。
  制就弓弓香履瘦,金粉零星蝶翅。
  生怕绮情抛弃,直恁冶蛾常翠绉,奈凤头白了偏容易,莲步步,落红未。
   说明:香吏即张薇人弟。女红以丸茧翦花,置针线帖,备刺绣之用,谓之茧花。暇日同香吏制此。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