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双林绫绢文化及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66
颗粒名称: [叁]双林绫绢文化及民俗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23
页码: 27-49
摘要: 湖州地区凡有织机处,均盛行织歌。织歌为吴歌的一个分支,春秋时《采葛妇歌》:“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叹兮飞尺书,增封益地赐羽奇”为最早的吴越织歌。南朝·梁文学家沈约有《夜夜曲》:“孤灯暖不明,寒机晓犹织。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明代有《湖妇吟》等。织歌经常在花楼机上由上下两人有节奏地对唱,拉机则由织工与机旁掸丝女士对唱,其曲调多为湖州地区民间谣曲。双林每逢清明节、端午节,在镇上明月桥畔(歌浪桥)举行织歌比赛。所谓比赛,其实是男女工对唱,女织工与女织工对唱。清同治后至民国初,双林织业公所出面组织,每次赛期三天左右,歌手男女织工均有,以男工居多,在桥堍隔河对唱。抗日战争前夕才逐渐消失。
关键词: 绫绢文化 民俗习惯

内容

一、吟咏绫绢诗歌选编 采葛妇歌 先秦无名氏 葛不连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尝胆不苦甘如饴,令我采 葛以作丝。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 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叹兮飞尺书,增封益地赐羽奇。机杖茵蓐诸 侯仪,群臣拜舞天颜舒。我王何忧能不移?饥不遑食四体疲。
   缭绫 唐代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 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 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 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 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石苍舒醉墨堂 宋代苏轼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禂。
   上复齐郎中 元代唐棣 吴蚕缫出丝如银,蓬头垢面忘苦辛。
   苕溪矮桑丝更好,岁岁输官供织造。
   吴兴竹枝词 明代谢肇猘 五月新丝白胜绵,轻罗织就雪花鲜。
   为郎制得双档子,官府头行不敢穿。
   双林包头 明代梁小玉 轻霞薄雾小香罗,傍着蝉鬟香更多。
   最爱春山缥缈上,横妆一带浅青螺。
   双林竹枝词 明代吴鼎芳 双溪溪水碧于罗,鸦轧机声比户多。
   大宅东庄横陆府,野桥塘北楼渔婆。
   双溪棹歌 清代姚文泰 闺中还往半邻娃,黑禄挑成学绣花。却笑负暄村老妇,芦锤千转手绵叉。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火似黄昏。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遍四方。耕坞桥边涌墨流,一天砧韵动高秋。白红羞煞烧灰绢,晒向斜阳烂不收。
   姚本仲选本事 清代双林姚氏 织女篝灯午夜阑,西风妻紧角声酸。
   吾家本绢称加重,庇得人间儿女寒。
   春蚕词 清代周映清 自古西阮说蜀都,而今产丝只西吴。
   尚方岁制山龙服,除却湖州处处无 缫丝曲 清代严我斯 田家四月桑叶稀,鹁鸠啼雨乳燕飞吴蚕上山茧如雪,丝车索索鸣柴扉。车上少妇飞蓬首,两月辛勤露双肘朝忘沐栉夜无眠,哪得新衣缝女手!须臾府帖下乡村,里正仓皇来打门但偿官税苦不足,更向厨中索酒肉君不见富家儿女娇绮罗,吴绫越绢无人驮? 双绫与我 当代费新我 书画牡丹绫绢叶,一衬一托更增色。雅人谁不想绫裱,绫产双林世无匹。我书我画每整装,常欣花叶一乡出。云游四海壁间赏,俱有双绫在其侧。顿起乡思及我居,旧新门户绫相接。绢飘大地镇骄傲,绫我无联岂可默。
   题词 当代赵朴初 书画赖有装裱助,乃能挂壁增光辉。
   二、丝织品释名及绫绢地名
  1.丝织品释名 双林境内的蚕丝织品,主要包括绫、绢、绉纱、罗、绸、缎、绵绸、锦等众多品种,举世闻名。夏禹时,湖州地区丝织品称织贝(贝锦)。
  锦,《释名》: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字从金帛。《坚瓠集》:“秘锦向以宋织为上。今称宋锦,厚如钱。”锦是以五色丝和金银丝织有文采的丝织品总称。诗云:“萋兮菲兮,成是贝锦。凡为织锦者,先染其丝而织之,则成文兮。” 缎,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先染丝而后织者曰缎。缎指 绢 绫缎地丝织品,熟丝所织,起源于宋,盛于明。缎地柔软而富有光泽,与多彩织锦技术相结合,是丝织品中华丽之品种之一。
   绸,《急就篇注》卷三颜师古注:抽引粗茧绪纺而织之曰绸。唐宋时,指茧丝下脚及丝绵纺成粗线织物,称绸,泛指长丝织物(今也 宋锦有称绵绸)。《蚕桑萃编》:散丝而织者曰绸,纺成双丝织者曰纺绸,单丝而织之称里绸。明清时,绸的概念改变,原来意义称绸则以绵绸称之。
  软缎,经线用桑蚕丝,纬线用有光人造丝作原料。光滑平和,色彩鲜艳,光亮夺目。由于蚕丝和人造丝吸色性不同,被练染后成品呈双色效果称双色缎。而根据经线根数多少可分双丝缎和单丝缎。
   丝绸制品 织锦,采用色织工艺,纬线色彩丰富,成品呈五彩缤纷效果,明亮,质地厚实,花形饱满,也有称古香锦。
   绨,《急就篇》注:绨,今称平绸。采用平纹组织作地,长丝作经,加棉纱或蜡线作纬,为粗厚的花素织物,《说文》:绨,厚缯也。
   罗,《天工开物》卷二: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相当于现代纱罗织物。双林区境有生产绞纱织物一类的罗。
  2.缂丝与丝绣 古代字书《玉篇》释:“缂、紩也,织纬也。”宋代洪浩、吴自牧著书中称“克丝”。宋多位学者称缂丝为“刻丝”。清皇家均记作 “缂丝”。近代学者胡韫玉认为应为“缂”。而“缂”、“刻”、“克”为音同而假借。探其究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纹样多次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可见此“缂”字正合“通经断纬”的技术特点。
   明《格古要论》称:“宋时旧织者,自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宋时刻丝大盛。
  双林区境刻丝和丝绣也兴于此时,以适朝廷之需。由于刻丝图案相 缂丝作品《翠羽秋荷图》对较小,最初宫廷中只用书画包首、装裱。双林缂丝产品除织图外,另在周边绣上配饰图案,以适应朝廷做服饰之用(指御服等)。南宋时,宋徽宗赵佶对缂丝极为推崇,有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中国缂丝艺术发展达到第一次高峰期。双林的缂丝技艺,在这个时期,与绫、绢等其他丝织品一样得到较好的发展。其中,双林沈家桥北谢姓人家,以纯金银线、孔雀羽毛等名贵材料进行交会缂织,再配以部分手工刺绣,使作品雍容华贵,巧夺天工。民国六年《双林镇志》:“环兴桥北(沈家桥)谢姓尤为之,翠羽来自广东,而镂刻花鸟极工巧。”明成化时,双林缂丝、绣料、绫绢由锦衣卫正千户陆壬负责,在双林区境 《双林镇志》上关于绫绢的记载(周凯提供)内织造宫廷所需的这三种织物,并在双林镇东兜陆宪府建绣衣坊一座。此石坊柱石在1970年左右尚存。
   双林所产缂丝逐步为皇室所垄断,其特点是厚重、挺括,表面显现罗纹档纹路,用此缂丝做出来的宫廷服饰和其他产品有手感细滑等特点。
   明末清初,宫中所需缂丝织物除南京、苏州两织造局贡给外,还在宫中专设缂丝匠作专事御用缂丝织物。至嘉庆、道光后,江南
  一带的缂丝日渐衰落,甚至无人业此,双林谢氏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没落,甚至连名、号都被遗忘。
  3.绫绢地名 在双林丝绸和绫绢漫长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沉淀了丰厚的丝绸文化,形成了许多与丝绸和绫绢相关的地名,现择要记之。
   倪家滩:曾名倪家壖,位于双林镇西 明代丝纺品南,有南北两个自然村,村中多王姓。初无“倪家”之名,后因双林倪绫而成名,村中尚有倪家桥。倪绫原出双林东庄,自倪家独生女梅英嫁与该村王姓为妻后,梅英把祖传倪绫工艺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倪绫由此发扬光大,世代擅名。
  织旋漾:在双林镇东北苕南水产村一带,机织户环聚四周,故名。织旋又作织漩,其地在故镇(东双林)西、水镜寺之东,唐时已成村落。宋室南渡后尤盛。元时镇在东林,响铃、普光两桥前后皆市,普光桥东有绢庄十座,很是繁华。至清代,织旋漾清浅,可扬舲岸北,芙蓉掩映,秋月更佳。其东临吹台,西接大溪,中峙水镜寺,为双林游览胜地。
   今双林东庄湾口倪宅(引自《双林人文史话》) 纱机𪤆:实为土墩,位于双林镇北谈家堰西,即今苕南谈家兜西。明初,纱织机者聚此,故名。
  墨浪河:又名墨浪湖,在双林南栅耕坞桥东双林丝厂南侧。旧时这里多染绢皂坊,“染绢者漂此,水常呈黑色”,故名。元、明时,双林绢业大盛,染绢皂坊唯耕坞桥一带居民为之,矾绢必染皂,煮后“漂以清流”,染黑桥下之水,故有“耕坞桥边涌墨流”的题咏。今双林镇“墨河画院”即取意于此。
  老绢巷、旧绢巷、新绢巷:三巷均在镇上,老绢巷位于双林长桥北西、汪家白埭一带,宋元时,这里已是绢市,四乡机户携带绫绢聚在这里交易丝、绢产品。旧绢巷在闵家巷南东芦扉漾一带,东通来龙桥,元、明时吴氏居此,为估客收绢。老绢巷、旧绢巷设店收绢兴于元代,清初绢市东移,故以老、旧别之。新绢巷又称新开巷,在镇东兜北一带。明代,初为陆矩宅第,明末,东迁入沈孝廉构廛成巷。
  清初绢市移此,各商贾 墨浪河耕坞桥 老绢巷 旧绢巷 新绢巷收绢于此。清雍正末,绢丝业在新绢巷北端建造丝绢会馆,设绢庄公所,对丝、绫绢行业议事、估价、祭祀等工作,绢业散丝者皆集于此,后来被称作“新绢巷”。
  广福弄(街):广州、福建丝绢商人集于此,常年住这里,北通双溪码头,清初双林绢丝80%以上被这路客商收购贩运至南粤、东南亚及日本等地。
  光福弄(引自《双林老桥古屋》)泾县会馆:双林沈家桥北,清康熙年间泾县丝绢商及皂坊朱、胡、洪、郑、汪五姓及刘氏合建,除染绢外,经营绫绢运销江宁府,从事商业和议事活动。
  丝绢公馆:原称绢业公所、崇义堂丝绢公所、新公馆等,地处新绢巷。清雍正四年(1726),众绢行集资始建,头门为戏台,中堂额“崇义堂”三字,楼上供关公神像。新建时门外有跨街,墙上题四字“经伦亘古”,并有司馆人员居住管理。这里也是有文字可查的双林最早的裱画工场,各绢庄每日午前集中于此,收购丝及绢品,每年五月、九月的十二、十三日必演戏。咸丰年间两次失火被毁。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丝绢业董事沈肖严发起募资重建,后为镇上集会、文娱活动场所。新中国成立 泾县会馆旧址 丝绢公馆旧址(金国梁提供)后,因建双林人民剧场,大部分建筑被拆,现仅存一档门堂,曾作双林文化站。
   此外,双林境内还有一些与丝绸及绫绢相关的村庄名称,如莫蓉的丝绵兜村、苕南的桑叶浜村、镇西的纱机𪤆村等等。
   三、绢市、绢行与绢庄
  1.绢市 南宋时,吴兴郡城及武康、安吉两县的集市上有精美的绢,归安县东林、西林(今双林镇)的纱绢很受人赞赏,镇上已有集市收购纱绢的绢市。
  元代,湖州路西林旧绢巷有吴氏设肆收绢,东林普光桥东首,设有绢庄十家,每天早晨,乡人挟绢上市出卖,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外路客商也不少,至“辰刻散市”。
  明代,自隆庆、万历后,双林镇上有包头绢等专业市场的绢巷,主要销往福建、温州、台州及江苏等处,盛时销售量达10余万匹。绢庄以姚洪为显,在南京、苏州等地设分庄,与四方巨商交易。后转移至镇东的新绢巷。
  清初,绫绢生产主要集中在双林一带。镇上绫绢大户姚仲选生产经营加阔加重绫绢。随着绫绢形成专业生产规模,绢市“皆聚集于老绢巷和新绢巷,各省商贾收绢于此”。《双林镇志》卷八记载:双林镇的“新公馆,在新绢巷,雍正丙午年,众绢行建头门……裱绫各绢庄,每日午前集此,收乡人售绢,先后有序。”雍正末年,在新绢巷北端建丝绢会馆,设绢庄公所,不仅贸易绢匹,“贾散丝者必集于此”。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绫绢行销各省,远达日本,“业此者设分庄于上海、苏州,销路乃更发达,岁值银约十余万元”(《双林镇志》)。
  2.绢行与绢庄 绫绢的经营形式除自由经营外,还有专业经营的丝绢巷(蚕丝、绫绢、其他丝织品)和绢行,商人可分广行(客行)丝绢商、享广庄(居住在金陵会馆),他们都携重金来双林收购丝绢。
  广行:住双林广福弄一带。《双林镇志》载:“闽广大贾,投行收买,招接客商者。”以资金雄厚,收购蚕丝与绫绢,或囤积于镇上,待其他外地商人来此购买。每当小满旺季时,一日可达“万金”。广行还雇船直至乡村机户收购,称之“出乡”。
   抄庄:《双林镇志》:“代行家买者曰抄庄”,也称划庄。“抄庄可在店堂里,也可搭船下乡去收购。” 掇庄:亦称贩子、居间商。他们从绫绢生产者手中收购商品,又转卖给各行,居间获取小利。
   另一种形式是代掇庄充作乡货上行出卖者,称“撑旱船”。
  绢庄:开设在双林镇新绢巷与旧绢巷一带,经营者有商人,也有如沈孝廉这种身份而转向经商的人。他们虽说开办绢庄,其实经营丝、绫绢。《双林镇志》:主其事者有司岁、司月,皆衣冠揖让,权轻重美恶以定价,无参差,也无喧哗的内行人。
  司岁、司月是庄主(绢主)的助手,是否还具有伙友身份或是雇用者,难以考明。“售绢者曰机户,小绢主”。各乡丝绢小生产者,黎明持绫绢入市叫“上庄”,约辰时散庄,叫“收庄”。
   旧时的抄庄 清末,双林镇上有绢庄二十多家,经营范围较大的有陆府前弄徐同和绢庄,西栅港北埭有郑隆昌(业主郑其林)和老单信记(庄主单幼臣)绢庄,西栅斜桥兜有隆昌绢庄,木匠埭有新单信记(庄主单仲芳)绢庄等,都雇用职工,在上海设有申庄。此外,有黄鸿昌、陈礼堂、丰记绢庄等,镇上直接对海外贸易的有杭州人徐臣镛,联姻双林沈氏经营绫绢。专营包头绢的商店有沈裕升、郑万昌、沈合兴等。民国初年,双林镇上尚有绢庄七家,其中较大的有三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双林镇上有益农、经纶、泰丰、峰纶四家经营绫绢的商店,在江苏吴江黎里镇上有特约经销、代销店。1956年5月,浙江省丝绸公司湖州支公司成立双林经营组,镇上绫绢商并入经营,原料、生产、收购、销售统一纳入国家计划。同年6月,组建双林绫绢胶坊小组。1958年,建立吴兴县双林绫绢厂后,绫绢产品行销全国四百多个工艺美术和文化事业单位,出口美国、德国、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
   四、传说与风俗
  1.蚕花娘娘 从前有个小姑娘,貌似天仙,善良又聪明。一天在外割羊草,被
  一位仙女带到玉皇大帝那里,请她来管理后花园。小姑娘在这里学会了饲养天蚕,从孵种、喂叶到缫丝、纺织。虽然她在天宫生活十分舒适,但善良的姑娘想到人间还没有蚕桑,家乡人民还穿着十分粗糙的衣服,就决心重返人间,把蚕种、桑秧和纺织技术带给家乡人民。可是,她这种行为犯了天规,玉皇大帝便罚其变成一个马面人。
  人们赞扬这位姑娘的献身精神,让人们永远牢记功德,称其为蚕花娘娘。为纪念蚕花娘娘,人们特意在双林南20里地的含山建造一座庙,在蚕花殿里塑造一尊骑马的蚕花神像,当地人也称“马鸣王菩萨”,并定每年清明节为祭祀日。
  2.倪绫与梅英 明时,双林丝织珍品倪绫专供朝廷制御服和奏本之用,上有二龙,龙睛突起,光彩夺目,密实异常,为倪姓独家所织。据说,倪家有一女儿叫梅英,祖居双林东庄,所织倪绫颇负盛名,但有其家规:其织法传媳不传女。不料倪家世祖传至同治年间只独生一女,名梅英,聪明伶俐,父母十分宠爱她,因恐倪家绝技中断,便破家规,苦心传授于梅英。几年后, 蚕农自发到含山“轧蚕花” 拜蚕娘梅英嫁与双林镇西一个小村的王姓为妻。这个村一直靠织造绫绢来维持生计,可因技艺差,所产绫绢档次低,卖不起价。梅英心想,若让大家能织出像自己织得一样好的绫,全村不就变富了吗?于是梅英违规将祖传倪绫织造工艺秘传给村里人,使其开花结果,同时也向邻近纱机𪤆、里庄、雉头村一带传播,倪绫声誉更高了,还增加了纹绢、双凤绫、滕玫、喜鹊等花色品种。这个小村后来改称倪家滩,因著名的倪绫而成名。
  3.蚕花生日与请蚕花 腊月十二日为蚕花娘娘生日,这天为祭祀日,以祈求来年是蚕花旺年。蚕妇用红、青、白三色米粉做成各式圆子,供于灶前,并备酒菜,置“蚕花王圣”马张,香烛祭拜。蚕花生日这天晚饭前,用蒸罩一只,内置鸡蛋两只,猪肉一碗,米粉圆子四个,以及酒盅、筷子等具;再置蚕花娘娘纸马一张,排锭一副。并将盛有上述诸物的蒸罩端至门外,焚香点烛后,烧掉蚕花纸马及排锭。这时,邻里孩子把罩中实物一抢而光,抢吃越快,则来年蚕花越旺。
  4.困蚕花与烧田蚕 正月大年初一,蚕妇要困晏觉,意为焐发蚕花,又称“焐蚕花”。蚕妇平日早起,年初一起床要特别迟,身负“焐蚕花”大任,一年蚕事以妇功为主。困蚕花后起床,吃象征白茧的顺风圆,中饭吃长面。此俗城乡均通行。至正月半,农村中以竹、苇及其他草木束成火炬,缠上丝绵兜点燃,敲锣打鼓,舞火炬似流星,一边燃放爆竹,唱着祈求蚕花丰收的赞词,场面十分热闹,俗称“烧田蚕”、“照田蚕”。双林东乡附近乡人有元宵节缚草聚爆竹、揭竿于虹桥上焚之,诵唱“千竿高炬照田蚕,庆贺元宵乐事罩”的习俗。
   买蚕花 手工制作的“蚕花”5.轧蚕花与戴蚕花 在各种蚕事活动中,蚕花已演变成用彩纸或绢、绒做成,清明节前后,姑娘蚕妇都会簪戴、斜插于鬓边,称戴蚕花。参加“轧蚕花”活动必戴蚕花。另外,蚕花也插于蚕匾、蚕房门框等处,开春蚕期间,街市有卖蚕花。清明前后三日,蚕户人家到附近庙中祭拜蚕神。双林区境的青年男女到含山祭拜蚕花娘娘,熙熙攘攘,欢喜热闹,越挤越好,女青年希望碰撞男青年,无有生气,撞上认为可把轧来的蚕花喜带回家,得个蚕花廿四分。此风俗在明末清初尤盛,后世代相沿。今有市政府和当地政府组织“轧蚕花”活动,称“蚕花节”。
   蚕花是蚕农“轧蚕花”时必买的利蚕吉祥物
  6.织歌比赛 湖州地区凡有织机处,均盛行织歌。织歌为吴歌的一个分支,春秋时《采葛妇歌》:“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叹兮飞尺书,增封益地赐羽奇”为最早的吴越织歌。南朝·梁文学家沈约有《夜夜曲》:“孤灯暖不明,寒机晓犹织。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明代有《湖妇吟》等。织歌经常在花楼机上由上下两人有节奏地对唱,拉机则由织工与机旁掸丝女士对唱,其曲调多为湖州地区民间谣曲。双林每逢清明节、端午节,在镇上明月桥畔(歌浪桥)举行织歌比赛。所谓比赛,其实是男女工对唱,女织工与女织工对唱。清同治后至民国初,双林织业公所出面组织,每次赛期三天左右,歌手男女织工均有,以男工居多,在桥堍隔河对唱。抗日战争前夕才逐渐消失。
   蚕花插在蚕具上养蚕吉利

知识出处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是浙江省湖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记载,东晋时期双林就已经盛产绫绢,到了唐代,双林镇绫绢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以其轻似晨雾、薄如蝉翼、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而著名,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其生产流程工序繁杂而严密,是中国丝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历史、传承、发展以及制作过程和技术要领。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白居易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唐棣
相关人物
梁小玉
相关人物
吴鼎芳
相关人物
姚文泰
相关人物
周映清
相关人物
严我斯
相关人物
费新我
相关人物
赵朴初
相关人物
宋应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
南京
相关地名
苏州
相关地名
0.8206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