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图书馆
南浔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浔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凤舞龙吟访双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994
颗粒名称:
凤舞龙吟访双溪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7
页码:
38-44
摘要:
双林古称双溪,系由大小相对集中的墩岛聚合而成,很早就是盛产丝绉绫绢的水陆大码头。由于古塘河横亘于镇北,而房舍都是坐北朝南,过去整个市镇给人的感觉是倒着的,闹市在北,田园为南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奇特的地理布局,当水路冷落而公路兴旺时,北部重镇几乎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双溪
内容
冬江南的湖漾墩岛是古镇的前世,江南的津梁瓦舍是古镇的今生。
双林古称双溪,系由大小相对集中的墩岛聚合而成,很早就是盛产丝绉绫绢的水陆大码头。由于古塘河横亘于镇北,而房舍都是坐北朝南,过去整个市镇给人的感觉是倒着的,闹市在北,田园为南。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奇特的地理布局,当水路冷落而公路兴旺时,北部重镇几乎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今天才迎来了湖州人文寻访的浩荡团队。
古镇是按走路行船规划的,故自驾车队只能入乡随俗,停在了名声在外的“双林塘桥头”。晚清时双林始有“蓉湖书院”,取镇东织旋漾多芙蓉而名。归安知县雷兆棠是川籍,由他撰写的《蓉湖书院讲舍记》中,起首就是“双林当苕霅之间,前西湖,后太湖,曲折潆洞,一碧千里……”这正是我所喜欢的全局观大视野,研读人文地理不能为眼前之景所局限。昔日从塘桥头出发,往东南可达大运河终点的杭城,往西北可至南太湖之滨的湖郡。我住双林20年仅去过一次湖州,还是看病;我迁湖州30年今首次悄然归乡,是为人文。别梦依稀,五十初度,得失公平,无须奢求,这正是我足踏故土时刹那间的随感。双林三桥,横跨塘河,自东向西依次为万元、化成、万魁三桥,传说甚多,不再赘言。记得儿时我挺看不起万魁桥的,自以为万元桥是整体的花岗岩,化成桥是太湖石与花岗岩相间,而万魁桥身则全以太湖石砌就,似乎有石材不够白石凑的错觉,其实,三座桥三样式正是出自古人的匠心独具,而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自是更喜爱“银盔白甲”的万魁桥,以及康熙初年那种雕饰简约的“明式遗韵”。来到万元桥堍,见东岳庙已原址恢复,戏台虽为新造倒也颇具古风,而水之隔的水镜寺墩岛,则很无奈地承载着极不相称的沉重——水泥厂。双林三桥古有凤尾之喻,镇东虹桥与镇西大通桥相对成为凤翼,凤首就是镇南的古阳道桥。塘河东有织旋漾,西有风光漾,“三桥凤舞,双漾龙吟”,实乃龙凤胜景,令人流连难忘,与湖州“仪凤骆驼”之禽兽两桥异曲同工。 经过群狮夹道迎宾的万元桥,沿小路左转即是双溪之东市河的入口处,有民国重修的金锁桥扼守要冲。两岸古貌依旧,“东方红小学”的木部老校门还在。抬头忽见“杨树弄”的地名标牌,记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专集《苕霅流吟》中收录的“沈史曾宅”,原来就近在眼前,这里的环境太熟悉,只是从未进过这“高墙深院”悠长黑暗的备弄可连通各进楼堂,一进楼厅仪门“维新气象”四字砖雕,可证房屋建于晚清民国初年。北轴线为一处三层楼房,而其中的一个小花厅则“雕梁画栋”保存完整,当然,对于寻访过浙中古村落的我来说,这些只够“初级阶段”。曾有东阳漆工见过我家藏的本地“苏派雕梁”很不以为然,后来,我随他去老家寻访后,才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从横街延伸段东行,这里原有20世纪70年代所建的“人民剧场”,当年有个吴姓民间漆匠在门厅上方的玻璃窗上,以刮刀代笔刻画了许多花鸟虫鱼的漆画,心存粉本,信手而出,成了镇上轰动一时的景致。后来,老吴被请进了“墨河画苑”,但在绢上作画时色彩把握总是欠佳。如今“人民剧场”连同“丝绢会馆”都因道路拓宽而没了踪影,但道旁显露的还是令人欣然的“老房子”。
站在横街闸桥处南望,就能看到大小虹桥与还金亭啦! 同行者“维特”随身带来“老双林”黄笃初的《江南旧影》集,封面就是昔日虹桥港的影像:大虹桥、还金亭、望月桥、石牌坊、老骑楼……我小时候对这里的景色也熟视无睹,反倒特别喜欢虹桥以东双林塘边的“石灰窑”,这是当年镇上仅有的高层建筑,周末放学就去玩,还与同学去写生。据说198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在双林拍《水镇丝情》时,美工张子恩还为当地影院的大堂画过“虹桥望月图”。张子恩后来做导演,家喻户晓的作品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历来好导演多为美工出身,取舍布局与画意相关。1988年出生于双林的单佐龙,2008年拍过人文纪录片《虹桥弄》,屡获国际奖。虹桥弄是镇上原生态的石板弄,是虹桥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愿这古镇佳绝处能被原样保护,而不是旧貌换新颜。 离开虹桥弄来到庆同公园旁,沿河的老驳岸修筑颇为工整这里原为“人民广场”,是开运动会和放电影的地方,也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大会场金锁桥是告诫要“戒除贪心,还金亭为弘扬“拾金不昧”,我邦本是重教化的国度,自古倡导善恶分明,只是近年来被“专家学者”有意搞乱了丑恶较难杜绝,但决不能提倡。 读书人旅游时有个毛病,就是喜欢直奔主题而忽略过程,还未进公园就急着要找“徐有壬故居”。沿市河西行有“天成里”,这是我小时候上幼儿园的地方,记起里面厅堂高敞,天井明亮,而爱好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就在这墙院里播下了。沈家桥往北是有名的“陆府前”,明代高官陆矩家族世居于此,家族墓则在湖郡道场的香林山。
顺着河道往西不远有棵巨大的老樟树,姿势非常优美,这里曾是清代画家费丹旭寄迹的澄心庵旧址。以前感觉这里的河是很宽阔的,有小桥、竹林、老宅、古樟、校园、河埠、弄堂,自成体系,经常见到外地来的画家在此写生,还有罱河泥的船、捉鱼的鸬鹚船……过去镇上有许多战乱留下的俗称“火烧白场”的空地,就像百草园一样荒芜而有趣,也像书画之“留白”,使生活的气场很通透,如今寸土寸金,这些空白地全造了新房,故觉得挺无奈的。 跨过“变低了”的“河界桥”,眼前景物颇具震撼力,好一派清代旧貌啊!旗杆埭想必与科举得仕有关,河对岸的雨花庵弄大宅就是“徐有壬故居”。看到后门对称的带廊檐的大河埠,便可感受这位清代江苏巡抚的官架确实够气派,只叹近来“修复一新”,青藤遍布的生机亦随之荡然。旧影曾收录于《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少时每天过河界桥,经九思弄去西栅小学分部读书,这当年常得见的老宅也早已是百姓的聚居处。身后能庇天下寒士,这是豪宅能留存至今的缘故。我记起有姚姓老师及徐姓、汪姓同学的家就曾租住在这院落里。据传双林自古多孝子,诸多典籍载有孝道故事。我也乘兴续上一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镇上雨花庵弄有袁姓者,挑水为生,略有智障,与老母亲相依为命。清澈的河水不用花钱,居民有需求时他就挑水上门,换取微薄的“脚钱”,由于长相较为特别,故街上小孩都很怕他。
袁某中年母“丧”时痛哭灵前,至出殡前其母却起“死”回生,坊间一时传为奇谈。可见老天是公平的,是美女就赐公鸭嗓,若孝子就会降福运。 看完徐公宅,进得九思弄。双林镇上许多巷弄中,当数此弄最为有名,系由宽窄二弄组成“丁”字形结构。“九思”句出《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途经这不寻常之弄,旁门开启时居然见到99岁的老寿星,他跨越蓝色、白色、红色、特色这“四色”时代而“无思”,属牛也够牛”!拿得起放得下正是寿者之秘诀。
同行者“萍儿格格”因自幼长在湖城北街的大杂院,故能养成敬老的美德,她特地与九思弄老寿星合影留念,并祝愿他福寿绵长。东方木构建筑是“活物”感觉镇上的大量古宅都是靠这些老辈的灵气滋养而存活着,没有其他地方之破败感,但以后怎么办?发展旅游产业自是当务之急。 午饭聚餐后我们接着寻访。横街中段有光郎弄,过去弄外街口有石库门,里面卖子孙糕,五分钱半两粮票块。想不到四十多年后,双林原来卖糕的地方还卖糕,原来刻印的地方还刻印,以不变应万变也是一种淡定。据同好“江南杨柳”说:“光郎弄内的三层老宅,又叫花园洞,30年代是卖发财票的,50年代是书场唱评弹,60年代是收茧小组的收茧场所,后为供销社所用。正门是个大铁墙门,原来无后门,靠西有侧门,此等建筑风格实属罕见,应加以关注与保护。”我们从侧门登楼观看,果然名不虚传。光郎弄内有老婆婆在古式木机上织绫绢。光郎弄古有歌浪桥,取织女闲时放歌之意,民间讹传为光郎桥。
前面就是浮霞墩,过去“东西双溪”的水流在此交汇,有很大的码头。现今河填桥拆,但两边房舍依然,以后若想恢复河道旧观也不是太难,但愿能心想事成。 横街尽头北有镇安石梁桥,俗称“叽里咕噜小鸡桥”,可能与附近昔日热闹的“航船埠头有关。南有水泥斜桥,沿用老桥名曰万安桥”,这是我少时去西栅小学分部读书时的必经之路,连桥边的糖果店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儿时路过此店,总会买些“萝卜干”“老鼠屎”“冬瓜糖”之类的零食。对面的老街过去是农副产品集散地,现今冷僻的街面上还有老式的理发店。双溪之西市河由万魁桥头流过西荡埭和木匠埭,经五孔石梁永丰桥而出镇。两岸古民居鳞次栉比,楼廊巷弄,野花香樟,实为难得的“原味江南”之范例。 菱湖有孙半镇”之说,双林则为蔡半镇”。我家虽为客居,但祖先是共同的,都来自河南,与宋室南渡有关。我在西栅小学分部读书时,教语文的班主任是蔡震生老师,家住芦扉漾蔡宅,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个“大帅哥”,他时常将我的画挂在办公室里,以示提携。记得西栅小学分部的校舍全是老宅厅堂,1974年4月22日8时30分,江苏溧阳附近地震,我们正在课堂里上算术课,但见梁架剧动,檐尘飞扬,此乃平生首次亲历“大地震颤”。 我们继而前往镇南板桥港的绫绢厂参观,办公楼前就是我多少年来魂牵梦萦的天主堂,惜旧貌难再,仅有背面的墙壁与穹顶还能与记忆有几许相符。钟秀桥南有清代廉吏姚学塽的故居,门前元宝状石供,正面刻如意头,开窗雕鹿回头图案。姚氏故世后入乡贤祠,葬盛林山后场一圩。龚自珍诗赞姚公:“归安一身四气有,举世但睹为秋冬。”何为身具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就是对百姓温和,对公务勤政,对私利淡薄,对邪恶严酷。其实这“四气”我辈非但不陌生,且耳濡目染,这就是“雷锋格言”,可见高尚而阳光的品格古今是相通的,人以群分,泾渭分明。感叹墨浪河填,耕坞桥废,世事总难全。 太阳西斜,黄花明丽。离别古镇双林之回程途中,我们顺道寻访了附近的七孔石梁永安桥、五孔石梁双花桥,以及三孔石梁宁悦桥、三孔石梁青龙桥村落三水交汇,古樟庇荫后代。在气度不凡的永安桥头,1986年重修称心亭”里人在白壁粉墙间,以洒脱的行楷手书《报恩篇》和《朱子家训》,告诫过客:“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人性纵然难善,劝诫当不可废! (写于2011年)
知识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区的古镇、古村、古道、古桥,展示了村镇人文、民俗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忍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