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蚕月千金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美丽千金》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13
颗粒名称: 桃源蚕月千金墟
分类号: I277.3
页数: 7
页码: 114-120
摘要: 千金,地处湖州东南部水乡平原,土地成片,河道交叉。排塘港纵贯全镇,三里塘港、关王渡港在此汇合又分流。这里孕育史前良渚文化,承受吴越霸主征战,既为西汉吴王钱库,又是南宋运河集市,明清田蚕丰茂,近世瓦窑砖盛。粮桑并茂、渔牧兴旺,是千金的地域文化特色。今癸巳蚕月,走村正当时。
关键词: 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

内容

千金,地处湖州东南部水乡平原,土地成片,河道交叉。排塘港纵贯全镇,三里塘港、关王渡港在此汇合又分流。这里孕育史前良渚文化,承受吴越霸主征战,既为西汉吴王钱库,又是南宋运河集市,明清田蚕丰茂,近世瓦窑砖盛。粮桑并茂、渔牧兴旺,是千金的地域文化特色。今癸巳蚕月,走村正当时。
   杭嘉湖平原多台地、土墩,很多为史前文化聚落遗址,千金恰好与余杭、德清、桐乡等良渚文化重点分布区域相邻,近年因塔地遗址而闻名。梅家村的太平桥,重修于1949年,三孔石梁,景色优美。路遇老农正在路边锄地,随手掘出一个陶器残件递给我们。不远处那片塔地遗址原先是高墩,经考古发掘后回填,已是满目新绿的平地桑园。
  2003年冬,考古专家首次在千金塔地遗址挖掘出古人温酒的陶鬶鬶。遗址最早可追溯到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直至晚期的周代印文陶文化,据前后的文化堆积判断,时间跨度约为3000年。2004年6月,时值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行,央视国际频道特来此做直播,由女主播梦桐到场访谈,名不见经传的塔地,瞬间成大众关注的话题。
   五月初夏正值蚕季,塔地附近斜港村桃树桑林,鸡犬相闻。村里的两幢清代民居,50号宅为五开间,正门两旁有雕花落地格扇,绦环板浮雕暗八仙纹,牛腿刻文官一对,其他饰花草。旁依52号民居为三开间,门前水塘,屋前场圃。途经各村,看到家家户户在清洁蚕室、洗晒蚕具,如蚕网、蚕匾、切叶墩头等,都在为养蚕而忙着做前期的准备。
   塔地东南的石桥村里多石桥。村南三孔石梁南塘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重建,每块条石都刻有捐助人的姓名。村里的圣帝塘桥系三孔石梁,民国八年里人重修,已成绿化地里旱桥,所谓“圣帝”可能指宋室南渡之康王赵构。塘桥的桥面都较宽阔,古为一条塘路。鱼桥头村三孔石梁福增桥,清代重建。北审村三孔石梁永宁桥,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朱家墩村单孔石梁登青桥,又名“订钦桥”,一桥两额不同,纪年均为光绪二年(1876)。吴家湾村三孔石梁东仁桥,为南达德清北通吴兴之界桥。三桥石柱与金刚墙,多数系武康石,重架的石梁为花岗岩。
   早在20世纪70年代,千金镇西的商墓圣堂墩遗址,就有良渚玉器和马桥陶片出土,而马桥文化正好与中原的商代为同时期,这也是传说村里有商墓的旁证。记起壬辰年冬月,我们去商墓走村。南窑桥村地处千金镇西北,村南横河坝建于清同光年间的厅屋,面阔大七开间,前廊高敞,风格朴实,是典型的农家大院,据说祖上因儿子多而拼命建房,结果为此劳累至死。我们去时正逢厅屋里有老太过世不久的灵台在,堂内挂满被单和墨书挽联,还有“新表道场榜”,也算是本地丧葬旧俗的遗风。
   出南窑桥村外,寒风凛冽,韦天桥虽为五孔石梁大桥,因塘河较宽还需延长金刚墙,桥北设堂子,堂内壁间墨书老辣,够民间书家的水准,题联:“韦天之力兴粮桑并茂;南堂在此保八方安宁。”修建发起人:姚阿猫、姚松轩、姚三毛、沈连山。韦天系佛教传说中四大天王手下的大将军韦琨,南堂即石淙太均菩萨,又称“镇海潮王”,其夫人姚氏及三个女儿也封为神,是浙北、苏南地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南窑桥鱼塘村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的五云桥,连起两岸破败的古宅群,青石雕的泰山石敢当怪兽狰狞,面向石桥。
   商墓村里多老宅,皆为沈姓旧居。某老宅为楼房,整体朴素,牛腿精美,所刻福禄寿星圆雕,具东阳工风格。村外商圣堂西,单孔石梁香花桥,桥柱、系梁、桥面与金刚墙皆为取材厚重的武康石,桥柱有两对莲花字堂。在圣堂墩南,有三孔石梁崇福桥,桥台较长,1916年重修,因桥面石发青,俗称“青石桥”。桥心石为青石雕“鲤跃龙门”图案,具清代风格。“跳龙门”的实质是“跳农门”,是历代农民的梦想,前述横河坝姚家祖上的命运,也折射出农耕生活的艰辛,靠种田建房非常困难。圣堂墩东有庙桥,三孔石梁桥,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武康石桥柱形制较古。店兜村西的南高桥,系五孔石梁,1917年重修,桥柱与金刚墙有部分武康石旧构,桥台呈八字形,桥体长47.1米,是当地典型的堤形长桥。
   商墓村素来是典型的粮食、蚕桑、淡水鱼农产区。途经一单孔小堤桥,远处就是商墓姚家兜村北的潮音禅院,附近的章家坝村面河而居。庙前是单孔石梁的观音桥,桥面刻有两位女信士“助钱一百五十千”字迹,观音桥正对庙门,1925年重建。庙门砌“观音兜”状较为别致,整个建筑白墙黑瓦形若观音化身。本地的潮音庙最初是道教场所,奉渔神为主神,后又融入观音等佛教菩萨,以吸引女性信众。每年七月十五、十六两天,太湖周边的渔民摇船乘车会前来进香祭神,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修桥铺路造福乡里的举动,自古与佛教信仰有着密切关联。千金东南的朝阳村冯家兜北的积善桥,桥柱遍刻信众捐助题名。朝阳村卖花桥村东有卖花桥,桥柱均为武康石,中间柱面刻有规整的莲花字堂,桥梁为花岗岩,系清代重修。卖花桥据说与石淙蚕花有关。二坝村西的周镜塘桥重建于清光绪
  二十年(1894),桥柱、桥梁、桥栏处也是遍刻信众捐助题名。桥堍有西莲寺,面阔七间二进,主殿为佛寺,旁有阎罗殿,判官、无常等分列两厢,栩栩如生,令人敬畏! 千金,曾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交界地,诸如东句城、西句城,东驿达、西驿达,东马干、西马干等越国土城、古驿与草料场相关的旧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东句城在德清县新市镇境内,西句城在千金。京杭大运河支流洋溪港、排塘港环绕的东驿达村,三孔石梁西城桥,1918年重建,据村民说以前桥上建屋设卡,有木门可启闭,这桥就是东、西两句城的地界标志。村南永福桥,为单孔石梁,上架武康石桥板,两面桥额不同,南为阳刻“永福桥”,北系阴刻“显宗桥”,虽具体年代不详,似为西句城最古的桥。落北而西的小河上有单孔石梁长春桥,桥北面南曾有老宅,起新楼时房主特意保留老墙门挡桥冲,石库门上的砖雕八卦系旧物,太湖石莲墩似年代更久。村东沈家庄有俞宅,三开间两进带后院,一进为平房,但立面墙高与后楼厅齐平。花厅窗扇雕刻较精。西句城村西有庙桥,清代所建,体量较大,桥额名“风凰桥”,南堍设西莲庙。
   西句城树句头村南三孔石梁斜风桥,1937年重修,桥名文雅,有联成双:“句城烟水近接洋溪,五载募劝重新砥柱”“虹影常留利济桥,风斜不再临流渡。”步入树句头村西,探贞节牌坊。但见紫红花岗架构,望柱为祥云浮雕,梁坊海马望日,雕刻手法,简陋欠工,与朝阳村古章家桥、冯家兜积善桥之莲花字堂如出一辙,似清咸同所构,不及明代。港南有三间四进老宅,房前桃花,屋后林茂。正厅起楼,左右廊庑,万字纹花窗格扇,雀替雕和合仙官。此地近新市白彪的永宁寺,自古周边的香烛需求量一直很大,据房主说祖上是做蜡烛芯生意而发家的。村里蚕房中的蚕宝宝,背脊晶亮,透明发黄,“大眠”后就要吐丝结茧,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上山”。蚕农们要提供“蚕龙”好让它们结茧。
   西马干村由数个水墩组成,故多环路,形似迷宫。村口有三开间老宅,厅堂较高,格扇栅门。厅内神龛红幔贴剪纸,内供总家堂、土地正神之位,为千金民居之特色。村里多老房与老人,旧屋的第一进大多保留着,朝南临河,场圃宽敞,三开间、四开间、五开间的连廊式排屋,数百米相通的廊檐。
  这里春可挡雨,夏可消暑,秋可避风,冬可晒暖,也是村民劳作和交流的小社会,极具江南特色,也是古镇骑楼的微缩版。简家埭村口河湾处某宅,墙角嵌紫红花岗岩石敢当,雕人形,刻泰君,较为少见,惜被涂白。村中有四开间老宅,房舍梁架较高,厅中过道设船棚轩,两侧天井呈对称状,较为别致。西马干阳塔村的单孔石梁桥兴福桥,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系堤桥形式。村子较旧,老年人都在摘晒棉花。出西马干村就是德清县地界。
   路过天恩桥旧址再去新开河,村落也是临河,场圃宽敞,村里有两幢费家宅,分别建于清末与民国初,费家东宅三间三进,廊檐尚存牛腿一对,雕武将骑师、和合二仙,步梁刻祥禽瑞兽,为典型的东阳工。二进走马楼装修精妙绝伦,牛腿系亭台楼阁式,松柳间有人物点缀。费家西宅三开间,仅存首进,廊檐存左右牛腿一对,圆雕天官禄星与童子。中间步梁浮雕渭水垂钓与文王访贤纹,人物众多,场面热闹,也是典型的东阳工。
   整个养蚕的过程从收蚁、头眠、上山到摘茧,需要25天左右的时间。
  我们自五月初以来分数次在千金边走边看,不知不觉中已是月末“蚕罢”啦!驱车至千金西南的金家甸,先到胡姓聚集的后林村探访。村口五开间或三开间的老宅数楹,昨日刚售完茧,男女村民正忙着打扫蚕房,到河埠清洗长长的蚕凳。村东有三孔石桥跨河,名“广福桥”,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桥注为武康石,有一字堂雕莲较别致。走过咸丰年间重建的“宝林桥”,南下章家角村,有单孔永安桥,金刚墙嵌道光年的白石小碑,刻捐资造桥信士名。
   金家甸是金氏聚族而居的大村,两百户人家仅八户为外姓。村里,林茂果硕,寿者清健,老房栉比,雕梁画栋。村中沈家埠机埠坝壁,嵌有一对古镜式柱础,年代久远,当属寺庙旧物,相传村里原有金刚殿。村东有五开间、
  三开间的老宅数列,见裙门墨书“1927年置金文轩办”。其中,五开间的老屋雕刻尚可入目,据村人说祖上系由浙中“上八府”迁徙而来,故雕刻颇具东阳风格,刀马人物,祥禽瑞兽,虽用料单薄,但粗放有神。路遇乡民都是喜笑颜开,今年茧价行情看涨,蚕月的辛劳也得到可观的回报。
   千金是剪纸之乡,老宅门上都贴着“蚕猫”“八卦”“聚宝盆”等套色剪纸辟邪,可见剪纸之风实缘起于这种蚕俗。许多厅屋首进堂前的正壁皆开神龛,并以墨线在周边绘阁楼,红布列帐,上绣祥云双烛,或粘剪纸花饰,别具匠心。从事剪纸的主要以农村老年妇女为主,金家甸村里92岁的金大娘,从楼上翻出她的亲剪之作,与我们分享“蚕罢”的喜庆。记得小时候在我家的抽屉里,总能看到一幅农妇养蚕的套色剪纸,这是我祖父当年给报纸投稿的作品。祖父过世那年,父亲从杭州带回一卷剪纸遗作,其中又有几幅蚕桑题材的。祖父就是“上八府”的,在杭州从事丝绸设计工作,看了他的蚕事作品,觉得那儿采桑养蚕的情形与用具跟湖地也没啥差别,但东阳的剪纸与木雕功夫那是比湖地深得多啊!东阳的剪纸都用刀刻,取法木雕的图案与技艺,而许多花团锦簇的窗户实为剪纸的木雕化。千金带牛腿的老宅大都分布在排塘港以西的村落,据村民说均出自同一班“上八府”木匠之手。
   据清代《归安县志》记载:“千金市在县东南六十里……汉吴王刘濞铸钱于铜岘山,置库于此,故名。”铜岘山就在德清一带。千金市“宋代为千金墟”,故镇上的万年桥与无为寺桥均始建于宋代。单孔石拱万年桥南北向跨越市河,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东联:“一派绕西流凭他砥柱;双溪从北注固若金汤。”西联:“有泉流潆回到此以束;作千金保障惟曰万年。”位置在千金镇粮站旧址南。单孔石拱无为寺桥,是座年代更久远的拱桥,因藤萝密布而历史信息缺失,位置在金城茧站旧址旁。
   镇上的红专桥建于1971年7月1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桥,这种新型拱桥样式是江苏无锡的建桥工人创造的。红专桥东堍原是千金中学旧址。站在桥上远眺斜对岸,建于1970年的千金砖瓦厂,主营方砖、砖、洋瓦、滴水、筒瓦、花脊等产品,山墙与烟囱上也有类似的巨幅红色标语。
  东驿达卢家木桥村西有“文化大革命”时期所建大队公房,砖砌拱门仿延安窑洞式,廊檐堆禾叠柴,栏外春华秋实。拱券中间三孔大,东西四孔小,既暗合千金流行的七开间的连廊屋,也是当地砖拱桥技术的衍生品,千金产砖,多泥水匠,这窑洞房无疑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地域文化推陈出新的“样板房”。在千金及周边地区的水乡,“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有大量的砖拱桥,这些都已登记在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新发现名录。
   桃花源里的千金村落,房前屋侧遍植桃林,春天芳菲,夏日果硕。千金东部与善琏镇交界的朝阳村,“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民居的风火墙很有水乡特色,侧观如港湾待发之船头。在没有太多修饰的小公园里,歌台凉亭,桃红柳绿,堪称水乡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的样板。在东驿达庙头角村与卢家木桥村隔河相望,三孔石梁水东桥连接东西,1935年里人重造,桥联:“二驿清风通古道;一流顺水出洋溪。”香樟临水,桃林掩映,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排塘港,古称“金溪”,河道宽阔,作为京杭大运河支流,大吨位船舶均可畅通无阻。太嘉河水利工程上接幻溇港经排塘港,过洋溪港经高桥港向南接京杭运河,对促进太湖流域及杭嘉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说来也奇,2014年初,从杭州西湖区运来的几十个土方填埋在千金排塘塘港大桥西岸,结果土里发现大量两宋及元、明时期的古钱币,引发四乡赶来的“淘金”热。南宋的钱库数百年后无意间又被运到因钱库而名的千金。
  千金,千金,果真名不虚传!
  (原载《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蔡忍冬等编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知识出处

美丽千金

《美丽千金》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千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千金市在县东南六十里,宋为千金墟”,“汉吴王刘濞曾铸钱于铜岘山,置库于此,故名”。商墓、东驿达、西驿达、金城、句城等古村名一直保留至今,令人神往。著名的塔地遗址,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印纹陶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于一体,经世界遗产大会和中央电视台宣传,更是闻名遐迩。千金剪纸,是千金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和人文情怀的最佳体现,是千金百姓心灵手巧、勤劳智慧的最真实展露。纤纤素手于劳作之余精心剪裁,以剪纸祈福纳祥,美化生活。千金剪纸已成为浙江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千金也因此被誉为“剪纸艺术之乡”。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忍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