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制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3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制丝
分类号: TS143
页数: 15
页码: 501-515
摘要: 制丝,历史上称为缫丝。菱湖地区最早用手䈅绕丝。汉唐间,普及的手摇式木制丝车,由丝灶、丝眼、小滑轮(竹管)、锭子、绳轮等组成,煮缫同时进行,二人操作,一人投茧、索绪、添茧;另一人手摇绳轮,把丝绕上锭子。
关键词: 制丝 制丝工艺

内容

第一节土法缫丝一、工具制丝,历史上称为缫丝。
   菱湖地区最早用手䈅绕丝。汉唐间,普及的手摇式木制丝车,由丝灶、丝眼、小滑轮(竹管)、锭子、绳轮等组成,煮缫同时进行,二人操作,一人投茧、索绪、添茧;另一人手摇绳轮,把丝绕上锭子。宋代,出现脚踏式丝车,由脚踏板通过曲柄连杆回转运动。缫丝仍由二人操作,一人准备蚕茧,管丝灶、担负烧火、加茧、加水、调节烘丝炭盆等;另一人缫丝,坐在丝灶前,手足并用,脚踏启动板,转动丝车车轴,手拿一尺长竹筷在沸水锅中捞起丝头,以手指挽入牌楼架上铜绪,将丝头引上丝䈅,完成索绪、添绪等操作。元代,沿袭其制丝生产方式。至明代,丝车结构更臻精良,已有丝车式样定型,湖州式湖制2绪和3绪二种脚踏丝车。清代,湖式木制的脚踏丝车,其结构比明代有所改进,有车架、丝灶(上安缫丝锅)、烟囱3部分。丝车由机架部分、集结和捻鞘部分、卷绕部分26个部件配置而成;另配有烘丝火盆、拨茧竹筷、索绪帚及其他用具。木制脚踏丝车,为老法手工缫丝阶段终止使用的工具。《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记载:“有名的浙江七(辑)里丝缫车所用的足踏丝车流传至近代,其结构较之王祯《农书》和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的缫丝车有所改进。”镇域民国28年(1939),菱湖创办了首家三友机械缫丝厂,应用进口座缫机,标志着菱湖机械缫丝业的兴起。但是,用木制土丝车手工缫制土丝的老法生产方式镇域仍很普遍。这种湖式脚踏土丝车使用至20世纪50年代初。1966年以后,生产改良土丝(又名农工丝)的缫丝车由座、立缫机改装,减少单车绪数装置。
   二、缫法煮茧抽丝,谓之缫。
   先取茧,曝晒三日,曰晾茧,然后入锅,动丝车。谚曰:“小满动三车”(丝车、水车、油车),丝车有2绪、3绪之分,每绪添茧粒数不等,有粗有细,视所缫土丝要求而定。2绪做粗丝,3绪做细丝,俱随各乡之需。土法缫丝由农村蚕户自养自缫,技艺高超。明万历后期,总结出缫丝“八法”经验:“鲜茧生缫”(鲜茧采收盛筐后至发蛾前,茧子不晒不蒸,在旬日内全部缫为丝,此缫法俗称“生缫法”);“冷盆低温”(丝水温以不烫手为限,约50℃左右,锅中贮水八九分满);“定粒缫丝”(丝以匀为主,或粗或细,根据茧丝要求,须始终如一,辑里丝采用定粒缫丝法,系缫7粒茧);“添绪搭头”(先以右手大二中指执清丝,以左手二中指分开丝窠,再以清丝头搭入窠内,自能蝉联而上,无接续之痕,此法称“搭头法”);“勤换缫汤”(每缫7把茧,约老秤1斤,换一盆水);“卷绕压稳”(丝车床脚之横档,用绳缠绊以石压定,曰镇石,镇石不可轻,又不可重,且须时时紧);“炭盆干燥”(在丝䈅下放置无烟炭盆,离车轴约5寸,紧对丝板,用石垫高,保持旺火,使刚从锅中缫出的丝迅速干燥);“环境整洁”(缫丝丝灶、炭盆两处用火,须保持清洁,以免烟灰影响丝色)。
   清代,缫丝技艺更趋完善。缫丝前的准备工作,“拗茧除塃”(剥茧衣)、“择茧分储”(选茧)、“用缸澄水”、“储薪安灶”(提早储柴晒干,丝灶提前砌就,置铁锅宜大宜旧)、“安顿车床”(贴近灶基)等较前代更为周全;原料茧选剔,不计茧的大小圆长,唯以紧、厚、莹、净为上,茧紧厚则多丝,莹净则丝洁。将同宫茧分储,“不便薰莸同器,斯缫丝无杂糅之患”。缫丝操作对“打绪头”(索绪)、“分绺上轴”、“匀茧窝”(定粒),“煽车火”(砂盆爇炭)、“捞著衣”(蛹衬)、“添丝接绺”(酌量添新茧)、“理野丝”等尤为重视,并创造“打绪宜速、脚踏宜紧、眼专觑窝、茧皆归绪,即时绎尽而不煮熟,丝成自增铢两”的新经验。
   土法缫丝了解水性的重要,注重用水选择。菱湖的水质特好,适宜缫丝,所以菱湖自古丝绸“出者为上”。明时叶权:“湖州菱湖水缫丝,杭州西湖水漂绵,无锡惠山水烹茶,金华兰溪水造酒,皆东南之美。”(《贤博编》)邑人高铨《吴兴蚕书》记载:对缫丝用水总结为一字诀“清”,称“清则丝洁白”。蚕农在缫丝前必澄水,即于半月前用缸贮蓄,以待其清。且进一步总结出“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的经验,更明确“河水性软,成丝柔顺;山水性硬,成丝刚健;流水性动,成丝光润而鲜;止水性静,成丝肥泽而绿”等水性对丝质的影响。每逢缫丝时节,蚕农以舟载水,往来不绝。此外,精于治丝者,尤重多换缫汤,“时时察看汤色,微变即取出三分之一,以热水添满,频频添换,谓之走马换。汤之色始终如
  一,丝之色亦始终如一”。
   三、造经摇经,又叫造经。
   清中叶,辑里湖丝改良,经过再摇(除颣去屑)整理成丝经。摇经始于清道光年间,盛于同治、光绪之际。由农村蚕户自纺其丝成经,售于经行,曰乡经;取其丝于行,代纺经受其值,曰料经。通过经行售于苏州机户织绸所用称“苏经”;销行广东,专售于广商经拷绸用,称“广经”。因每条经有二千八百根,故又名“二八经”。经之名有“大经”、“绞经”、“花车经”等,初为顺摇,后仿日本逆向摇经,称“东洋经”或“辑里干经”。
   加工成丝经须通过三道复加工工序:“拍丝”,在清洁的河水里将丝浸泡,拍松;“摇丝”(又叫掉丝),将土丝从有4根柱脚的大丝框上平面绷好,绕到竹制的小䈅上(竹管纡子上);“扳经”,由小䈅摇成一定规格的丝片,边摇边用炭火烘干,摇时摘糙接头,粗细分片,改善爪角,剔除污劣之丝。通常每片丝周长4.5市尺,阔度为1.6市寸,定重约20市两,每百两为一经,每15经为1包(1500市两)。丝片复摇后成绞,整理和包装近似厂丝。
   加工干经的农户,称经户或车户。菱湖经营湖丝者,大多兼营经丝,将收购的土丝,按照丝的粗细、色泽、糙颣、均匀等情况,称量发给农户复摇整理。平均
  100市两原丝,可得经丝91市两。民国前期菱湖的章庆堂、久昌、九思堂、甡记、纬纶、安泰当、俞阿二、振昌等10多家经厂(干经加工场)专门加工辑里干经,条纹匀整,质量不亚于厂丝。摇经时间,镇域从清道光元年(1821)一直延续至民国35年(1946),有125年的历史。
   第二节机械缫丝机械丝始自清道光八年(1828),法国人香笨发明煮缫分业的共捻式浮法缫丝车以后,意大利在共捻式的基础上,改进成单捻式,生产效率更加提高,这种缫丝车最早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至清同治元年(1862)之间传到上海,其后陆续引入内地。因上海机械缫丝业发展较早,当时一部分蚕茧由上海厂商来镇域收购运沪,而镇域蚕农习惯于土法缫丝,土丝经营又有一定市场,因此机械缫丝发展较迟。但厂丝与土丝的价格平均每市担相差200银两左右,厂丝约高20-
  50%,在机械厂丝的厚利刺激下,清宣统元年(1909)上半年菱湖前丘村人吴匡和菱湖镇南商林村人王笙甫、范芹圃又联络湖州经营钱庄典当的广东梅县人温庶青四人合伙筹资规银十万两,在湖州北门外(田盛街大通桥堍)创建湖州府第
  一家机器缫丝厂——公益丝厂,次年建成投产。拥有意大利座缫机(6绪大䈅直缫式)200部,职工约400人。同时,吴匡和王笙甫又在上海办了源锠丝厂,与公益丝厂互相联络,周旋于各洋行之间。民国22年(1933),菱湖人沈芸斋、章荣初接办公益丝厂改名合丰丝厂。民国25年(1936),菱湖人沈杨生在德清南门外白米塘新建天纶丝厂。同年,沈芸斋独资经营合丰丝厂,更名大顺丝厂。至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境,天纶丝厂被汪伪三十六师焚毁,大顺丝厂易手日伪经营。
  民国27年(1938),欧战爆发,战争用丝量激增,每担生丝价格从1000元(旧法币),爆涨至6000元的特定情况下,杭嘉湖一带沦陷区内小型丝厂应运而生,民国28年至29年(1939~1940),菱湖人陆杏生、卢财生、费淦清在溪西卢家庄北墩合资办起第一家三友丝厂,有6绪意大利座缫机48部、职工50余人;沈金亭也相继在溪西卢家庄费家湾办起了第二家恒丰丝厂,有5绪日本式和6绪意大利座缫车48部、职工70余人。民国30年(1941),两厂分别迁入菱湖镇王家白地(现菱湖茧站站址)、利济桥堍昌泰当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政府统制蚕丝原料,生丝外销切断,使厂商难以维持生产,终于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被迫停歇。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1946)10月,菱湖人章荣初致力于家乡建设,在菱湖镇安澜桥堍筹建菱湖缫丝厂,次年6月建成投产,拥有408部立缫车、
  20部6绪意大利座缫车,职工1009人,为全国一流大型缫丝企业,民国37年(1948)12月因原料不足停工遣散。
   新中国成立后,缫丝业在蚕桑生产恢复发展的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菱湖缫丝厂1950年3月26日复工。1951年3月菱湖缫丝厂与湖州市公私合营新湖公司联营。1952年,菱湖缫丝厂为中蚕公司加工代缫,并由人民银行贷款扶持。
  1953年至1957年“一五”国民经济计划时期,1953年2月,菱湖丝厂由联营转为地方国营,并进行设备改造,淘汰旧式座缫车。
  1958年“大跃进”开始,盲目推广半自动缫丝机,菱湖丝厂一夜之间把408台立缫机全部敲掉,改革成半自动缫丝设备(要求把人工送茧、手工添绪、索结工序改为“半机械化”生产),因技术没有过关,出现质次、消耗大等问题,结果重新改回。同时,农村蚕桑生产出现大幅度减产,丝厂出现生产能力与原料茧供应不平衡。1958年10月起,三班制生产改双班单人车生产;1962年,因原料严重不足,从双班制改单班制生产,动员大批缫丝工人下乡支援蚕桑生产和大批职工精简下放。
  1962年1月,全省19家缫丝厂中,确定菱湖丝厂等6家为常年生产厂,单班8小时生产;停开5家丝厂,其他各丝厂视原料茧供应情况,实行季节性生产。
  1965年,国家发放丝绸专项贷款,批准菱湖丝厂新增立缫机96部。“文化大革命”中生产时起时伏。1969年10月至1970年3月,又因煤炭供应脱节,菱湖丝厂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亏损。1975年,对日本首次出口光干茧780吨。
  为了解决原料茧积压,镇域新建2家乡办丝厂,即溪西丝厂、新溪丝厂。1978年
  9月,菱湖丝厂被省确定为专门生产出口丝、供应西欧市场的专业厂。1979年,菱湖丝厂、溪西丝厂、新溪丝厂均被列入省定点厂。1980年,菱湖镇白厂丝产量达到503.97吨,其中出口丝280.96吨,出口率占56.75%,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1~1985年间,缫丝生产设备普遍更新,菱湖丝厂投资30万元,对528部立缫机中环球式立缫机10组240部更新为ZD68-1型立缫机。同时,经国家经委批准,总投资374.5万元,对1984年从日本引进的全套旧制丝设备,其中主机5组100部HR型自动缫丝机进行设备改造。菱湖乡镇丝绸企业迅速发展,制丝行业增至8家,拥有立缫机1366部;同期菱湖镇又新增1家缫丝厂,即双开丝厂。3家乡镇缫丝厂由原立缫机168部,新增至494部。生丝产品质量逐步提高。自1979年10月实行评比优质产品制度后,菱湖丝厂1980年、1983年生产的梅花牌Z/9白厂丝二次获省优质产品。1990年,菱湖镇(含下昂、新溪)6家制丝企业中,浙江制丝二厂(菱湖丝厂)获得市、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标准计量企业、国家一级节能企业、国家二级档案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全国纺织行业“三无企业”先进单位称号;溪西丝厂获得郊区、市、省级先进企业、省十佳乡镇企业称号;新溪丝厂、下昂丝厂获得市级先进企业称号。白厂丝产品浙江制丝二厂梅花牌Z/9获得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溪西丝厂梅花牌Z/72获得省优质产品和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新溪丝厂、下昂丝厂白厂丝获得湖州市金牛奖称号。浙江制丝二厂和溪西丝厂获省丝绸公司特殊贡献奖。经1989年乡镇缫丝企业整顿,菱湖镇5家乡镇缫丝厂为省市定点厂:溪西丝厂、新溪丝厂、下昂丝厂被列为省定点厂;双开丝厂、新墩丝厂被列为市定点厂。1990年,浙江制丝二厂更新100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D301A型自动缫丝机和保留ZD68-1型立缫机484台,5家乡镇丝厂拥有ZD68-1型立缫机738台;全镇制丝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9870.65万元,实现利税1785.85万元,白厂丝步入黄金时期,“沧海桑田”这一奇迹似乎在菱湖变为现实。1990年,菱湖镇桑园总面积发展到
  22192亩,全年蚕茧产量达2559吨,每公顷桑地产茧1.73吨,年产白厂丝644.09吨,全年出口创汇达1370.45万美元,缫丝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
  23.64%,从事缫丝业的职工人数为全镇人口的1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丝绸行业步履维艰,行业整体滑坡,1995年丝绸行业极度困难,菱湖大小42家企业,亏损企业之多、亏损金额之高、亏损面之大是历史上从末有过,其中浙江制丝二厂年亏损800万元。
  1995年,由于受出口市场影响,全行业亏损。湖州凯喜雅制丝有限公司(前身浙江制丝二厂)截止1999年底累计亏损2797万元。2000年,全镇获得自
  199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销售收入10040.27万元、生产白厂丝480.03吨、平均品位4A16级、利润101.05万元,税金784.79万元。“九五”时期后期,菱湖镇蚕桑丝绸业出现恢复性增长。菱湖镇又新创办新溪前坝丝厂、新溪章新初丝厂、新溪建成丝厂、思溪丝厂、射中丝厂5家村办丝厂。1997年开始发放缫丝绢纺企业准产证,境内浙江制丝二厂、溪西丝厂、新溪丝厂、下昂丝厂等获得生产许可证。1998年,开始重新调整压缩缫丝加工能力,保留立缫机1290台,自动缫丝机540台。2000年,镇域白厂丝年产量910.03吨,占全市11.9%。
  2000年,镇域丝厂经过转制重组,8家丝厂陆续恢复生产,根据市场需要生产质量优良的白厂丝。2005年末,浙江制丝二厂白厂丝产量501吨、海源制丝有限公司产量205吨、荣顺制丝有限公司产量171吨、华晶制丝有限公司产量
  167吨、翔源制丝有限公司120吨、威怡达纺织有限制丝有限公司产量92吨、赛尔制丝有限公司产量68吨。
   第三节缫丝技艺从宋末元初,程棨仿宋·楼璹《耕织图》(程棨字仪甫,号随斋,祖籍安徽休宁,随其曾祖父政治家程大昌定居湖州)中可见,当时已使用二绪脚踏缫丝车,缫丝前进行选茧。明朝,湖州地区缫丝用水、温度、择茧、控制生丝匀度方面,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使缫出的生丝具有“细、圆、匀、紧”和“白、净、柔、韧”的特点。明中叶后,乌程县南浔七里村人运用鲜茧生缫、冷盆低温、定粒缫丝、添绪搭头、勤换缫汤、卷绕压稳、炭盆火旺、场地整洁等技艺,为菱湖镇仿效。清代,蚕农总结出缫丝前拗茧除谎(剥茧衣)、择茧(选茧)分储、以缸澄水、储薪安灶、安顿车床等准备要求与缫时打绪头(索绪)、分绪上轴、匀茧窝(定粒)、换汤、煽车火(砂盆爇炭)、添丝接绺、捞著衣(蛹衬)、理野丝、防踏花、防走花、防走板等工艺要求。清末民初机械缫丝兴起后,菱湖前丘村人吴匡等人在清宣统元年(1909),菱湖人沈扬生在民国25年(1936),菱湖人陆杏生、卢财生、费淦清,沈金亭等人,在民国28年至29年(1939~1940),他们先后引进意、法等国座缫车,从此,煮茧、缫丝分业各工种定有计量标准。民国37年(1948)6月,菱湖缫丝厂使用20绪环球式立缫机,采用索缫合一工艺,把丝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镇域制丝工艺发展推广,使用浙江省定型ZD68-1型立缫机。1984年,菱湖丝厂引进日本HR型自动缫丝机。1990年、1993年后浙江制丝二厂、溪西丝厂、新溪丝厂、下昂丝厂均使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D301型自动缫丝机,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1972年后,镇域自行设计、研制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辅助设备,改变原扬整(复摇)工艺小䈅给湿、打包,选剥工艺选剥茧,副产工艺刮吐、汰头等工序大部分手工操作工种为机械代替。
   在缫丝设备改进的同时,试样工艺、缫丝操作、制丝用水等方面的制丝技术不断进步。1953年,为推行计划管理,制订正确的生产计划和以丝易茧,实行了全省统一干茧试样、试样核价等办法。同时,缫丝厂对所分配的原料茧也进行了干茧试样,掌握茧质。1953年,首次推广了《(53)立缫操作法》。1956年,系统总结出《9项立缫先进操作经验》,以后每隔几年就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缫丝或复摇操作能手表演,修改、补充操作法,总结、推广先进操作经验。1980年10月,纺织工业部在浙江海宁县浙江制丝一厂召开全国缫丝操作经验交流会议,讨论制定《(80)立缫操作法》和《定纤自动缫(80)操作法》,延用至今。在制丝用水方面,以“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的经验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制定《制丝用水水质标准》。后还进行水质处理、污水排放、污水处理的测试改进工作。
   一、工序技艺剥茧1954年后,镇域丝厂由手摇剥茧机改为电动剥茧机。1981年,推广使用ZD101型弹力式剥茧机,台时产量春茧600公斤,剥光率95%;夏秋茧400公斤,剥光率91%;瘪茧率0.01%。
   筛茧分型缫丝后,开始筛茧分选茧型大小。初时人工筛茧,1959年始,改用往复式牵移筛茧机;1990年,镇域丝厂应用FD202型筛茧机,采用平面往复式筛茧,每公斤茧符合率92.5%、误筛率2.6%,使生丝平均品位提高半个等级。
   选茧解放初,采用台板选茧、掏篰选茧及灯光选茧。1964年用帆布传送带,流水作业选茧;后使用剥、选茧联合机。1980年,菱湖丝厂等实现混、剥、筛、选连续化生产流水线。
   煮茧原为“汤煮茧”工艺;1954年,推广“蒸汽煮茧”工艺。以往煮茧机温度和压力一直由人工控制,工艺符合率低。1987年后,镇域丝厂逐步应用SY9103型微电脑煮茧控制仪,改煮茧机各段温度、压力为全自动控制。
   复摇丝落下丝小䈅,上丝前原以手工拍水给湿。1972年,菱湖丝厂等试用丝小䈅真空给湿机。同时在复摇机边加装小䈅浸湿装置,代替中间拍水。
  复摇机车头由大皮带过桥集体传动,改用单机传动。1979年后,丝厂推广应用ZH79A型复摇机。
   编、绞、打包20世纪50年代初,生产的小绞丝每绞重80克。50年代后期,改生产大绞丝,绞重125克;在离䈅角1/3处编丝,1/3处留底面头,编4档,每档4孔5编,用42支双股2根棉纱线编丝;绞头用21支单股4根纱线扎住;成绞2.5~3转。70年代,生产长绞装丝,绞重180克及以上;在每片丝1/2处编丝,1/4处留底面头,共3档,每档3孔4编,用42支双股2根棉纱线编丝;无绞头尾之分;成绞3~3.5转。打小包,工艺条件为小绞丝每小包6排,每排5绞,共30绞;大绞丝,每小包4排;每排4绞,共16绞;长绞丝装,每小包7排,每排4绞,共28绞。打大包成件(箱),小绞丝和大绞丝,为每件6排,每排5包,成件包数28-30包,重57~63千克。长绞丝装每箱3排,每排2包,成箱包数6包,重
  30千克。
   其他1964年,菱湖丝厂汰头车间工人高才喜革新汰头机辊筒,汰头长度由84厘米增至114厘米,工效提高22%;汰头纤维增长,绢纺出绵率从29.2%提高为30.9%。
   二、试样干茧试样干茧试样分为省试样、厂试样与缫丝厂试样。
  1953年,浙江省开始实行统一缫丝厂试样办法,镇域浙江制丝二厂为重点推广实施工艺设计,建立试样组,按产品设计、规格要求进行全统、并庄、分庄、分茧类试样,制订工艺条件与工艺检查制度。并参与制订、修订《浙江省缫丝工业试样办法修正草案》、《桑蚕茧工艺设计办法》和《浙江省生丝工艺设计办法》。
   三、工艺设计和特殊工艺解放后,制丝工艺发展。1953年,浙江制丝二厂首批丝厂实施工艺设计,建立试样组。根据选用原料茧,按产品纤度规格、生丝等级、产量、缫折等设计要求,进行全统、并庄、分庄、分型试样,茧质调查后制订工艺条件,确定设计方案。
  1956年,实行工艺设计卡,制定工艺检查、总结分析制度,考核工艺设计正确程度。至2000年,镇域各丝厂围绕提高生丝质量,解决清洁、净度、尴尬纤度、缩小偏差等生产关键,先后试验、推广与应用“并庄混缫、扩大茧批、蒸汽煮茧、新薄分缫、组合缫丝、数控定粒、煮茧前触蒸处理”等工艺。
   尴尬纤度并庄混缫尴尬纤度指工艺设计中,超目的纤度规格设计允许范围;对原料茧茧丝粗细不同进行并庄。1963年,菱湖丝厂总结出并庄混缫设计方法,扩大缫丝茧批数量,并庄有同期茧并、二并、三并,解决单庄缫丝换茧频繁问题,使庄口缫制茧量从几天延长到1个月左右,有利于稳定工艺。并庄条件:茧色差距要小,被并庄口茧色差不能超过半级;茧丝长差距适当,一般春茧不大于150米,夏秋茧不大于100米;解舒率差距要小,应控制在10%以内;茧丝纤度差距要适当,4A级不超过0.3旦、3A级不超过0.4旦、2A级不超过0.5旦;煮茧丝胶溶失率差距要接近,应控制在1.5%以内。上述5条并庄经验于次年被列入纺织工业部所编印《桑蚕丝工艺设计办法》,收入1977年浙江省丝绸公司编、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制丝手册》和1988年第二版(修订版),列为立缫、自动缫工艺设计原料茧并庄条件推广全国。
   组合丝(姐妹缫)1989年推广应用。在遇到7颗半茧尴尬纤度时,采用
  2台缫丝机组合缫(俗称姐妹缫),即1台机做7颗定粒,掐薄做(掐薄程度300回左右);另1台机做8颗定粒,偏薄做,做7颗定粒机位掐下来的薄皮茧。菱湖丝厂于1989年下半年试验推广,缫出大批5A、6A级高品位白厂丝。1990年,由
  2组缫发展到3组联合缫制,即二台机7颗定粒,甩薄做;1台机做8颗定粒,偏薄做。并进一步发展到“新薄分缫”工艺,用50%丝机台做新茧甩薄,另50%机台做薄皮茧(薄皮茧由专人收送)。组合缫丝设计成功,使任何庄口都可缫制
  20/22旦规格白厂丝。
   数控定粒适用于生产规模小的乡镇村办丝厂。1986年,练市等乡镇丝厂根据车位、庄口少等特点,在遇到7颗半茧尴尬纤度时,按照分薄缫丝和自动缫定纤原理,试用“数控定粒”工艺,即1台机20绪中,10绪做8颗定粒,10绪做7颗定粒或16绪做7颗定粒,4绪做8颗定粒,有效解决尴尬纤度,缫制设计规格白厂丝,提高生丝品位。镇域丝厂推广应用。
   蒸汽煮茧1954年,浙江制丝二厂使用“蒸汽煮茧”工艺。蒸汽煮茧优于汤煮,使茧层各部丝胶膨化软和适当,中内层落绪减少,解舒率提高,透明度好。缫丝工人索理绪次数、失添弃丝操作明显少于汤煮,产质量提高,消耗下降,匀度高
  1.33分,单位台时产量快21.5克,缫折小1.9公斤。镇域1968年后,新建乡镇村办丝厂均推广应用蒸汽煮茧工艺。
   蚕茧触蒸处理1985年,安吉丝厂进行煮茧前“蚕茧触蒸处理,蒸后平衡”工艺试验成功。此工艺应用,使晚秋茧糙头明显减少,净度达到95.5分,比触蒸前提高2个等级,吊糙由1.24次/分,减少为0.28次/分,台时产量提高20克~
  30克。1986年11月,菱湖丝厂周启正工程师在练市丝厂改进工艺,“采用高温短时间蚕茧煮茧前触蒸处理”,其触蒸温度春茧105℃~110℃,夏秋茧100℃
  105℃;触蒸时间春茧每包10~15分钟,秋茧每包10分钟;热平衡时间(称闷茧)每包10分钟;自然平衡时间20小时以上,方可煮茧。据测试,中秋庄口洁净比触蒸前提高5.99分,清洁提高2.31分,生丝局验品位由2A55提高到5A级水平,明显提高了清洁净度。1990年,周启正工程师相继开发以冰乙酸、氨水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五剂量进行双药物触蒸前处理工艺,提高解舒率5%~7%,取得国家专利。此项工艺及其配套设备A型双筒体双包不锈钢触蒸机,在全省丝厂中推广应用。
   四、操作土丝操作菱湖蚕农自缫土丝沿成习俗,历史悠久。煮茧抽丝古谓之做,今谓之缫,镇域有文字记载做土丝技术是清同治姚彦渠纂《菱湖志》卷二“物产”,记述了蚕丝和栽桑。清光绪孙志熊纂《菱湖镇志》卷十二《蚕桑》专卷记载菱湖的做丝技术更趋完善。“先取茧曝晒三日,曰晾茧,然后入锅动丝车。”谚曰:“小满动三车”(丝车、水车、油车),丝车有两绪、三绪之分,每绪添茧粒数不等,有粗有细,视所缫土丝要求而定。“凡茧初采蚕皆嫩丝不易缫,过七八日蚕蠹已老亦不易缫,唯四五日间为恰好时候,并工急做则成功,易且得丝多。”此即“鲜茧生缫”法,俗称“生缫法”(鲜茧采收盛筐后四五日内,茧子不晒不蒸,全部缫为丝)。缫丝操作对“打绪头”(索绪)、“分绺上轴”、“匀茧窝”(定粒)、“煽车火”(砂盆爇炭)、“捞著衣”(蛹衬)、“添丝接绺”(酌量添新茧)、“理野丝”等尤为重视。孙志熊在《蚕桑》卷中还引用了《吴兴蚕书》中蚕品种与缫丝工艺对生丝品质的影响的记载:谓“头蚕丝光而韧,二蚕丝松而多颣,各方所出有粗有细,粗者两绪做,细者三绪做”。生丝质量要求“丝以匀为佳”。并创造“打绪宜速、脚踏宜紧、眼专觑窝、茧皆归绪,即时绎尽而不煮熟,丝成自增铢两”的经验,湖丝闻名天下,也得力于做丝工艺技术之精巧。
   座缫操作缫丝进入机器化生产,最早始于座缫车。产品名从土丝改为生丝或厂丝。座缫车由缫丝工和打盆工共同操作。民国9年(1920),奚楚明《实验蚕桑全书》第三册“缫丝编”记述:“索绪”、“缫丝汤”、“添绪”、“缫䈅”4种工艺,其中“索绪”,用杓子柄或缫丝筷从煮锅内周捞煮茧,引出其绪丝,用左手执之稍为提高,而以右手轻轻提振二三回,俟多数之茧绪已得,乃缠于左手,再将未得正绪者逐一索之。索毕,然后整绪清楚,系于锅前勾上。索绪汤温以200F以上为适。“缫丝汤”温度,春蚕鲜茧130F~135F,杀蛹未干茧135F~140F,杀蛹半干茧145F~150F,适度干燥茧150F~160F,过度干燥茧165F~170F。
  夏秋茧视以上标准各降低5F~10F。丝汤之分量必须充满锅面,使茧浮出,接触空气。缫丝汤尤须注意交换,令其保持一定水色。“添绪”,有机械添绪与手指添绪两种。机械添绪多生颣节,远不及指头添绪便利。方法有卷添和抛添
  二种。卷添法者,先投接绪茧于缫丝之旁,以右手持有丝缕,载于食指之上,而以左手姆指与食指之甲端,断其绪头,此际右手即接近于集绪器下七八分处,仰向接触,则此丝头自附着于干丝,一齐卷上。抛卷法者将左手持一丝缕,缠于右手食指前端,而使右手姆指押定丝缕,用左手食指切断其绪头,使留剩五六分许,投于集绪器孔下七八分处,使此绪头与他数条之丝缕,自相缠绕而上集于集绪孔。
  “缫䈅”,直缫式之大䈅,其周围以四尺五六寸为适度,再缫器之小䈅,其周围仅
  二尺三四寸。缫丝䈅旋转回数之时速,普通用六绪缫之机器,使缫14旦尼尔内纤度之丝,则其大䈅1分钟旋转之数以100~120回为适度,小䈅以250~300回为适度。
   菱湖镇域原意式、法式直缫座缫车均采用上述浮缫式缫丝操作。
   立缫操作解放初期没有统一的立缫操作方法,全凭技术人员和工人积累经验操作。1953年后,先后执行《(53)立缫操作法》、《(65)立缫操作法》、《(73)立缫操作法》和《(80)立操作法》。1980年10月21日至30日,纺织工业部在浙江省海宁浙江制丝一厂召开了全国缫丝操作技术经验交流会,浙江制丝二厂派出4名缫丝先进工人,2名测定员和生产技术科技术人员沈承荫参加,参与《(80)缫丝操作法》制订和修订工作。《(80)定纤自动缫操作法》,总称中国《(80)缫丝操作法》。主要特点是围绕纤度偏差和均匀Ⅱ度变化等质量关键。
  提出“做准定粒,啃牢中心,主动调配,保持塔形”,改变了原操作法“对号配茧”的传统办法,使操作法成为一种更加符合质量要求和科学配茧方法;强调熟练穿磁眼、捻鞘、除颣、捻添、接结、咬结等项基础操作重要性;并规定了操作规程、安全操作、操作测定、技术标准等。
   在历次贯彻推广操作法过程中,浙江制丝二厂在1956年产生第一个浙江省缫丝操作能手赵福珍,20世纪60年代又有何静文、马如文、周根宝等成为全国推广《(65)立缫操作法》种子手;20世纪70年代出现全国立缫操作能手周元媛,20世纪80年代有王筠(立缫)、朱玉文(立缫)、杨玉毛(立缫)、胡国英(自缫),20世纪90年代孙晓娟、孙勤勤、顾学琴、费花明、王玉英、施旭峰(6名均为自缫),施惠玉(杨整)等新一代年轻的全国缫丝操作能手,同时镇域的省定点厂溪西丝厂、下昂丝厂、新溪丝厂也涌现出溪西丝厂宋丽萍省缫丝操作能手等一批省、市级缫丝、复摇、绞丝,打包、选茧操作种子手和操作能手。
   自动缫及辅助工种操作浙江制丝二厂在1984年1月引进日本HR型自动丝机,是年3月成立自动缫车间,至1990年起逐步改造成国产D301型自动缫丝机。1993年后,溪西、下昂、新溪3家省定点乡办丝厂进行设备改造,增加国产D301A型和D301B型自动缫丝机。新型自动丝机代替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立缫机,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菱湖镇各制丝企业技改后,采用新型自动缫丝机,贯彻执行国颁《定纤自动缫操作法》及省颁制丝辅助工种《选剥茧、复摇、编丝、绞丝、打包操作法》。对前缫缫丝工、车头工和准备工序操作工及机修保全工进行基础操作技术培训上岗,并不定期进行技术考核和操作技术比赛,提高质量、节能和节约原料材料。
   第四节蚕丝产品从桑蚕茧缫制出的长纤维,可直接成为商品或丝织原料的,有土丝(包括辑里丝)、厂丝、白厂丝、双宫丝、农工丝和包芯丝;经再次加工成为商品或丝织原料的,有丝经、再缫丝和打线丝;由茧壳和下脚等拈纺成短纤维长丝的绢丝及丝绵。
   有几千年历史的土丝,20世纪50年代降到次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改称农工丝,农工丝一般用丝厂次茧缫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生产的绝大多数是白厂丝。
   土丝用木制缫丝车缫制生丝,为土丝。19世纪50年代后,意、法、日等国座缫车陆续传入中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传入浙江,用座缫车缫制的生丝称厂丝。20世纪60年代,用立缫机也生产过改良土丝,称农工丝。土丝的种类,主要有肥丝、细丝两种。因产地不同而称呼各导。明《西吴俚语》载“湖州蚕丝有头蚕、二蚕,头蚕为上,细而白者谓合罗;稍粗者谓之串五;又粗者谓之肥光,合郡皆有而独盛于归安。”按丝身粗细又有合罗丝、串五丝、肥光丝、经纬丝、荒丝之别,明万历《湖州府志》有此记载。1953年,浙江中蚕分公司在土丝收购中把土丝分成细土丝、中贯土丝、肥土丝和双经细土丝等4种,每种又分成若干等级。1956年次茧缫土丝,分为甲、乙、丙、丁、戊等5个等级。1958年,土丝仍分为肥土丝、中贯土丝、一不规、二不规、细土丝、双经土丝等6种,每种又分5个等级。1970年,桑蚕土丝品种有肥土丝、中贯土丝、细土丝、双经土丝,每种又分为
  7个等级。在土丝生产几乎全部停顿时,绸厂生产杭罗、杭纺等传统品种的土丝原料断档。1966年,正式对农工丝生产作了安排,改良土丝更名为桑蚕农工丝。
  农工丝条份规格有20/22D(旦)、28/32D、30/40D、40/50D、50/70D、60/70D等种,每种又分为特、1、2、3、4和等外6个等级。农工丝大部分是丝厂和绸厂的对口丝。
   白厂丝以桑蚕白茧在立缫机、自动缫丝机上缫制的丝称白厂丝。现缫丝厂用桑蚕茧缫制的丝统称白厂丝。民国37年(1948),菱湖缫丝厂安装有立缫机408台、座缫车20台,以“灵山牌”、“红菱牌”为商标,C级丝居多。1950年后,厂丝出口商标为梅花牌商标。1967年3月,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通知,出口厂丝启用红梅牌商标。缫制白厂丝镇域除浙江制丝二厂之外,1984年在溪西丝厂、下昂丝厂、新溪丝厂由农工丝转缫白厂丝,以后新建的双开丝厂、新墩丝厂、前坝丝厂、章新初丝厂、射中丝厂、建成丝厂、思溪丝厂等也开始缫制白厂丝。缫制白厂丝纤度规格主要有:9/11D、13/15D、16/18D、19/21D、20/
  22D、21/23D、23/25D、24/26D、27/29D、28/30D、30//32D、40/44D、50/70D等各种粗细规格,以缫20/22D为主。生丝品质分级国家标准为6A、5A、4A、3A、2A、A、B、C、D、E、F共11个等级。2000年,浙江湖州凯喜雅制丝有限公司(原浙江制丝二厂)正品率为100%,平均品位4A16。乡镇丝厂平均品位在3A级以上,溪西、下昂、新溪3家丝厂的自动缫白厂丝平均品位也在3A级以上。
   丝绵用下脚茧及双宫茧剥制而成(俗称绵兜)。唐代,湖州府属县都产丝绵。丝绵与用丝绵抽丝纺线所织的绵绸作为贡品。郑元庆著《湖录》记载:“唐时上贡有绵绸,出归安菱湖者佳。”明成化十年(1474),有头蚕绵、二蚕绵之分。
  还利用双宫茧剥制高级双宫绵(同宫绵、同功绵),称为纯绵,价值高于一般丝绵。绵兜有手绵、环绵。手绵剥在手上,环绵剥在竹环上。竹环名竹弓,剥出绵兜,大者为大纩,小者为小纩。清代,每逢小满后农村普遍剥绵兜,以小纩为多;茧行设工场,将剔出的穿头、污斑、薄茧等不能做丝的次茧剥成绵兜,都为大纩,售于市场。民国前期,菱湖有专营绵兜商号或兼营店铺,日军入侵前夕尚有丝绵市场。1970年~1988年,菱湖丝厂、溪西丝厂利用双宫茧、蛾口茧、鼠口茧以及不宜缫丝的下脚茧剥成绵兜,供应市场。内销丝绵分甲级(红牌)、乙级(绿牌)、丙级(黄牌)、丁级(无牌)4种。丝绵的等级标准主要是以丝绵的匀净,柔韧及色泽而定。浙江省内销丝绵评级标准中,还规定绵质干燥,手摸无潮感。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