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桑树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桑树品种
分类号: S888.3
页数: 2
页码: 454-455
摘要: 古代桑品种有密眼青、白皮桑、荷叶桑、鸡脚桑、扯皮桑、小叶桑、晚青桑、火桑、山桑、红头桑、槐头青、鸡窝桑、木竹桑、乌桑、紫藤桑、望海桑等。蚕农、桑农习惯于先种实生桑,待其桑本粗壮,再用“抱娘接”方法嫁接优良桑品种,早在南宋时,已普遍掌握更换品种,提高叶质的嫁接技术。俗称嫁接过的桑为“家桑”,未嫁接过的为“野桑”(实生桑)。
关键词: 桑树品种 桑树种植

内容

菱湖种桑自古就很普遍。菱湖人王继祀于万历癸丑年(1613),在《重修永宁禅院记》中说:“而楼(永宁禅院钟鼓楼)之左右铺棻而蓊葱者,百里桑麻也。”至明清时,种桑业的发展已分离出专种桑秧者,“压条分种谓之桑种,有地即栽,无一旷土。”(光绪《菱湖镇志》卷十一“物产”)桑秧卖给蚕农作为桑种,这种分离现象表明种桑业已具较高水平。同时比较注重品种选择、改良。菱湖地势低洼易涝,不宜种稻而利于种桑;而且种桑比种稻收益高,一般至少倍于种稻,桑好的年景养蚕顺利,可得四倍收益。菱湖人男女老小都懂得种好桑、养好蚕、结好茧和缫好丝的道理。
   古代桑品种有密眼青、白皮桑、荷叶桑、鸡脚桑、扯皮桑、小叶桑、晚青桑、火桑、山桑、红头桑、槐头青、鸡窝桑、木竹桑、乌桑、紫藤桑、望海桑等。蚕农、桑农习惯于先种实生桑,待其桑本粗壮,再用“抱娘接”方法嫁接优良桑品种,早在南宋时,已普遍掌握更换品种,提高叶质的嫁接技术。俗称嫁接过的桑为“家桑”,未嫁接过的为“野桑”(实生桑)。
   菱湖是“湖桑”主要产地之一。“桑以湖州产者为佳,有青皮、黄皮、紫皮三种,青皮叶疏而薄,黄皮较胜,惟紫皮最佳。紫皮又名红皮,叶密而厚,浙人谓之红皮种。湖桑之中,又以此种为第一。”(江苏江阴吴烜《蚕桑捷效书》) “湖桑”形成于宋代,经元明两代优化,清代发展成更优良桑种群,叶形大、叶肉厚,产叶量高,养蚕收成好。
   民国前期,“湖桑”较优品种有青皮桑、红皮桑、白皮桑、荷叶白等。红皮桑即紫皮桑,又称红皮大种。红、白皮桑,叶大肉厚、枝粗芽密,质量佳;青皮桑,肉厚叶小,枝干比红、白皮桑细,利于密植,菱湖、双林一带乐于种植。湖桑属中生桑、晚生桑,为蚕一生主要饲料,当地大量栽种。尚有火桑,为早生桑品种,用以饲小蚕,所种较少,一般栽于屋前后或空地上。
   解放后,“湖桑”品种有很大变化、发展。经过整理、分类,属于湖桑的有200多个品种。筛选保留的地方品种有白条桑、大种桑、荷叶桑、乌皮桑等8个品种。
  镇域早生桑有早青桑、乌皮桑、尖叶火桑;中生桑有桐乡青、睦州青、荷叶桑、湖桑
  199、麻桑;中晚生桑有大种桑、白条桑、红皮大种、湖桑197、湖桑2号、吴兴大种、菱湖大种;晚生桑有团头荷叶白、荷叶白等。1975年后,生产上推广种植的湖桑品种有:湖桑7号(团头荷叶白)、湖桑32号(尖头荷叶白)、湖桑35号(桐乡青)以及湖桑197号、湖桑199号等良种,成为当家品种。栽植1.3万亩,占总桑园面积64.2%。随着科技的发展,省、市已培育了较多提高叶质、叶产量的新良桑品种,有农桑8号、10号、12号、14号,大中华等。1990年始,引进农桑8号、大中华等桑树新品种。2000年后,大面积引进农桑14号,其产叶量比原桑品种增加60%。
  2000年,菱湖地区老桑园改造面积2645亩,新栽桑230.5万株。菱湖镇域老桑园改造面积1150亩,补栽桑80万株,新栽桑120万株。
  2004年,老桑园改造面积625亩,载桑39.7万株,其中永福村400亩新桑园区由省农业厅批准为省级高品位生丝原料茧基地;2005年,改造老桑园面积330亩,新栽桑20.96万株。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