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光绪乐清县志》 古籍
唯一号: 113220020230000586
颗粒名称: 兵制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31
摘要: 这篇文本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兵制的变化,以及在面对外来威胁时,如何调整兵制以进行有效的防御。文中提到了明朝和现代的兵制差异,以及在面对西方轮船和火炮的威胁时,如何调整兵力部署以进行防卫。其中涉及到了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具体的军事策略和部署。
关键词: 乐清县 兵制

内容

兵制今昔異宜近日夷人以輪船巨礮爲長技視前
  明之倭宼不同我師徒拘守舊制猶膠柱鼓瑟無當
  也光緒九年法國滋事大吏檄磐石築礮臺設銅礮
  屯重兵防誠嚴矣而樂邑延袤百餘里防守當不止
  一處無論黃華關爲夷人必經之道卽檉江蒲岐白
  沙諸處地皆濱海外宼容易登岸未可以專力磐石
  遂云有備無患也言兵制者更爲區處可巳
  宋建炎設砦兵專爲防海而置温州有十三砦曰城
  曰高嵩在縣東南十里高嵩山上爲所境之鎖鑰曰下堡在明城西一里外接大洋烊
  堠八曰雙陡門外臨清港曰東山府志作東門曰南浦對海中分水山
  曰前塘曰後塘與蒲岐巡司相連曰下山頭前對大小馬山府志作大小㠘
  曰鏵鍬去所城三里前對海中横門山府志作横址山曰婁奧去所城三里敎
  場在南門外廣四十畝巡檢司一曰蒲岐巡司弓兵一百
  名朱諫重修蒲岐千户所敎場記太平不忘武備久宋長治之道也國初設守禦千户所於蒲岐命信
  國公湯和度山川之要會崇雉堞於海隅爰關場地於城南西畔日肄甲胄之士但其舊規稍隘部伍馳
  驟氣不甚張是時以民業相界未遂展拓故也至正德元年總督備倭都指揮白公宏乃檄掌印千户何
  彪買軍人楊毛民田四畝五分又以官地易積慶寺民田一畝七分補南北之不足而地稍長坎岸低窐
  猶未墊貼至嘉靖五年平溪白公文前都指揮宏嗣子也以把總備倭事按所練軍顧視西界仍爾逼側
  將貿地以廣之地乃致政千户何彪業也平溪公以意喻之何無靳色曰彪有民田一畝幷以作小河者
  計二畝三分俱連界畔願弗取售以贊厥美平溪公悅乃命工荷鍤不日吿平則南北之長與東西之廣
  相稱緃横一望可立萬人至是則步伍之周於戈矛之運掉弓矢之及遠者無所礙矣載視㕔事楹宇誤
  狹朽腐無以肅中堅之威倂是二者白諸巡海副使傅公鑰兵備分巡副使黃公質總都指揮西公靖李
  公節皆如所請於是闢地掄材不日吿成措置宜而用度省一無所擾於下焉翊日平溪公躬蒞廳事鳴
  角集旅三令五申訓而飭之進退左右綽有餘地如臂運指罔不如意騎者直馳遠抵於塹影若流星繇
  是軍容壯兵氣揚以此而論防禦宜克有濟也越明年閩廣之蜒丁有不畏於法者泛舟入境騷我居民
  使斥鹵赤子仰哺於鄰邦之穀粟者將束手待盡平溪公廉得其情奮厥義勇大發戰艦選習水者捕之
  生擒數十人被創而溺死者又若干人餘黨散落望閩越而遁民得蘇息田亦有秋本之內備修而外侮
  輯軍政嚴而邊圉安也伊誰之功宜文於石揭示諸後人
  按隆慶志宏治間軍額磐石衛倂外所共一萬六千二百六十名內磐石衛正軍原額五千一百一十
  名復存一千二百三十七名後所正軍原額一千曰百一十名後存二百二十名蒲岐所正軍原額百
  十名後存千百十名戰船磐石衛原額大小四十一隻後改造福清蒼山鐵叭喇唬等
  船三十隻於黃華水寨聽用後所原額大小十一隻蒲岐所原額大小十六隻軍器嵗造共二十一萬
  一千二百二十件
  磐石營
  分守温處參將一員明初設備倭守備駐劄温州專防温處地方嘉靖時倭宼屢警三十
  八年改守備爲參將爲浙西四參之一統轄温州金鄉磐石三衛駐劄磐石𨽻定海總兵統陸兵
  九總標營左營右營中營前營後營蒲岐營珠明營炎亭營水兵二枝遊哨隨征金
  盤把總專屬調度
  標營名色把總一員領哨官五員兵四百九十六名
  屯劄黃華關浦東岐頭衝要海口專禦磐石洋田章
  奧一帶地方南與後營北與右營官兵會哨
  右營名色把總一員領哨官四員兵四百九十四名
  屯劄石馬衝要海口專禦後所一帶地方南與標營
  北與蒲岐營官兵會哨
  蒲岐營官兵同右營屯劄蒲岐下堡衝要海口專禦竹㠘
  前塘後塘一帶地方南與右營北與台州交界各官
  兵會哨
  遊哨中軍名色把總一員部領哨官二員大小戰船
  五十一隻兵一千一百八十名汛期屯泊三盤東洛
  麥園頭海洋哨守雙排齒頭門馬耳奧一帶海洋南
  與金盤總北與台州松門兵會哨
  本參隨征領哨官一員部領大小戰船八隻兵二百四
  名汛期屯泊黃大奧海洋以願南北有警應援
  金盤把總一員統水兵五枝遊哨黃華飛雲江口鎭
  下四關
  遊哨本總部領哨官二員船四十八隻兵一千二百
  五十五名汛期屯泊南麂海洋南與福建烽火門北
  與本參中軍各官兵會哨
  黃華關總哨官一員部領哨官一員船一十九隻兵
  四百二十名汛期屯泊梁灣海洋哨守橫坎門石河
  雙排大鹿分水楚門漩一帶與台州塔山哨下接東
  洛遊兵哨南接飛雲關各官兵交相會哨專禦磐石
  後蒲甯村一帶地方
  國朝 設樂清陸路副將駐劄縣城統轄樂清大荆磐石
  三營
  樂清營順治四年置營𨽻温州鎮副將一員原設都司轄把總一員順治十五年改副將管
  守備等官七員都司僉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九年改爲都司千總二員把
  總四員外委千總二員外委把總四員雍正五年添設外委千把
  總仍在馬兵數內額外外委三員乾隆二十七年添設額外外委仍在馬兵數內有
  馬戰兵六十四名外委額外俱在內無馬戰兵一百四十二
  名守兵五百八十八名原額有馬戰兵一百十五名無馬戰兵二百三十名守兵
  八百五名康熙二十一年爲請旨頒師事裁無馬戰兵十九名守兵十九名二十三年裁
  溢馬四匹改步兵四名二十四年爲海氛旣靖等事裁有馬戰兵五名無馬戰兵十名守兵三十五名三
  十五年爲欽奉
  上諭事裁無馬戰兵四十六名守兵十六名雍正六年爲
  敬陳查覆浙洋事裁有馬戰兵十名無馬戰兵二十名守兵七十名撥入新設玉環營七年爲遵
  旨議覆事裁京撥戰守兵十名十三年裁溢馬六匹改步兵六名乾隆四十七年裁各官養廉馬餉二十六名
  守餉四十六名公糧二十四名現存馬步戰守兵共七百九十四名同治元年樂城失
  守兵不收伍七年浙省變通舊制案內奏准減去
  四成兵三百一十名淮留六成兵四百六十四名
  內馬兵一十四名倂額外九名戰兵一百六名守兵三百四十四名現在駐防縣城馬
  戰守兵二百一十名
  分防後所汛兵五十名分防南岸汛兵四十八名分防蒲岐汛兵五十五名分防大崧汛兵五十名
  分防清江汛兵五十一名按樂清營所轄自縣城東五十里至窰奧嶺與大荆營珠㠘塘交界南二十
  里至沙頭汛與磐石營翁垟汛交界西五十里至館頭汛與温州城守營烏牛汛交界北三十里至縣後
  山洞嶺頭與温州城守營交界
  樂清城 駐防副將一員都司一員輪防把總一員
  外委一員額外三員額兵三百四十一名
  分防汛地五
  後所汛 分防千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七十五名
  內本汛安兵三十五名轄汛地六曰館頭安兵十五名曰馬山塘曰
  下印塘曰文虹橋曰山上里曰沙奧塘安兵各五名按康熙五
  十六年增設館頭馬山下印三小汛原𨽻磐石營雍正二年改歸後所汛
  南岸汛分防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八十一名
  內本汛安兵三十六名轄臺四曰南岸口臺安兵十名曰南岸山臺
  安兵五名曰鹽盤臺安兵十名曰沙頭臺安兵十名汛地一曰沙頭
  汛安兵十五名兼察長林場西鄉七團五十五竈鹽務按南
  岸汛係雍正二年增設
  蒲岐汛 分防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一百零五
  名內本汛安兵五十六名轄臺六曰婁奧山臺安兵八名曰萬橋口
  臺曰白沙嶺臺安兵名八名曰竹與臺曰牛鼻洞臺曰白
  沙山臺安兵各五名汛地二曰竹與塘曰白沙塘安兵名五名
  大崧汛分防千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七十八名
  內本汛安兵四十五名轄臺五曰鏵鍬山臺安兵八名曰下灣山臺
  曰小崧山臺曰大崧山臺曰三江口臺安兵各五名汛地
  一曰虹橋安兵五名蒹察長林場東鄉一團鹽務
  清江汛分防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一百零
  五名內本汛安兵四十九名轄臺二曰梅與山臺曰江巖山臺安兵
  各六名汛地五曰清江嶺曰窰奧嶺安兵各九名曰江巖汛
  安兵十五名曰江沿口安兵六名曰窰奧口安兵五名
  按省志雍正七年總督李衛等會議以樂清縣虹橋二處離海不過數里向係陸汛應照太平縣寺前橋
  之例一體設船安兵後據藩臬二司詳請將南岸口及萬橋口巡船各一隻移進樂清虹橋隨潮巡哨毋
  庸另設附識於此
  附各官例馬二十八匹內副將十二匹都司四匹千把各二匹
  兵丁給馬六十四匹原額一百十五匹奉裁五十一匹
  墩臺十七座
  大敎場 在湖上奧基地七十一畝內置演武㕔一座
  小敎場 在大南門內基地十六畝內置演武廳一座
  射圃 在協署左側內置箭㕔一座
  小射圃 在都司衙署前內置箭廳一座
  火藥局 在下垟角平橋內置藥房六間宿房二間
  春藥局 在雲浦巷口內置軍房三間廂房間
  軍器局 在都司衙署東㕔後內置軍房三間廂房間
  器械
  大小炮額設百三十五位內行營炮三十八位紅衣炮三位百子炮五位
  子母炮十位蕩宼炮二十四位子炮五十位炮架三十七副馬蹄炮五位
  火藥額貯六千四百八十四斤十兩每年操用千二百八十六斤十
  四兩
  鉛彈額置二千八百六十斤八兩每年操用八百八十七斤八兩
  鐵子額存三千二百一十六出又羣子八十四斤八兩
  軍器現存共三十八號內
  刻絲正蟒團鐵甲四十六身青衣絝七十九副刻絲飛虎鐵甲百三十二身牌刀七十九把
  飛虎團緜甲百十五身片刀七十九把刻絲飛虎緜甲一百八十一身滾被刀二十對
  繡蟒鐵甲五十八身單手刀二十把繡飛虎緜甲二百二十二身斬馬刀二十把
  鐵盔六百八十五頂籐牌七十九面號褂七百六十四件長鎗三十八桿
  號袍七百六十四件捕虎鳥鎗八桿號帽七百六十四頂朴刀二十對
  大小旗幟一百二十面馬又二十把箭九千二百三十桿硬弓二十張
  腰刀六百八十五大涼蓬一架單帳房一百十四頂鑼鍋六十口
  鳥鎗三百十五桿鐵斧一十三把長矛二十三桿鐵鍬一十三把
  四眼鎗一十桿齊眉棍二十條夾帳房十三頂雙斧二十對
  包角帳房四頂連夾棍二十副
  大荆營康熙元年設營𨽻温州鎮管轄至乾隆二十八年歸樂清協兼轄都司一員原設
  參將轄守備等官七員雍正二年改遊擊乾隆二十年改都司守備一員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外委千總二員外委把總四員雍正五年准於馬兵
  數內添設外委千把總額外外委三員乾隆二十七年准於馬兵數內添設額外有
  馬戰兵四十九名外委額外在內無馬戰兵一百十四名守
  兵四百二十九名原額有馬戰兵九十六名無馬戰兵二百四名守兵七百名康熙二
  十一年爲請
  旨頒師事裁無馬戰兵二十一名守兵五十名二十三年裁有馬戰兵六名無馬戰兵十五名守兵十五名三
  十五年爲欽奉
  上諭事裁無馬戰兵四十六名守兵一十八名雍正二年爲請更閩浙事裁守兵五十六名六年爲敬陳查覆
  浙洋事裁有馬戰兵一十名無馬戰兵二十名守兵七十名撥入新設玉環營七年爲遵
  旨議覆事裁京撥戰守兵八名十三年裁溢馬十四匹改步兵十四名乾隆二十年裁都司養廉馬餉二名守
  餉三名四十七年裁各官養廉馬餉十五名守餉三十五名又裁公糧十八名現存馬步戰守兵共五百
  九十二名按大荆營所轄自寨城東十七里至台州太平營所屬湖霧交界南六十三里至樂清營所
  管窰奧嶺交界西南五里至庄屋界牌嶺與温州城守營所管界牌嶺交界西六十里至田嶺下竹房嶺
  與温州城守營所管竹房嶺交界西北四十五里至車嶺頭與台州黃巖縣台協右營所管烏巖汛交界
  北三十里至盤山嶺與台州黃巖縣太平營所管盤山嶺交界
  大荆城駐防都司一員輪防千總一員外委一員
  額外三員額兵一百八十二名內大荆安兵一百四十九名兼防
  汛地二曰盤山嶺安兵八名曰黃坭橋安兵五名轄汛四曰大
  荆邸塘曰溪坦塘曰黃坭塘曰橫山塘安兵各五名
  分防汛地五
  水漲汛分防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五十九名
  內本汛安兵三十五名轄臺三曰北峯嶺臺曰火燒潭草臺曰
  陡門草臺安兵各八名設八槳巡船一隻晏字十五號巡防水漲巽坑二
  汛
  巽坑汛分防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七十九名
  內本汛安兵四十三名轄臺二曰白箬嶺臺曰跳頭山臺安兵各八
  名汛地四曰白箬嶺塘曰大墳汛曰大墳塘曰横山
  汛安兵各五名按本汛舊兼管放牛壇要口於雍正二年奉裁
  大芙蓉汛分防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
  兵一百四十一名內本汛安兵九十一名轄臺二店嶺臺
  安兵三名曰海口臺安兵五名汛地七曰荆竹嶺汛安兵四名荆竹
  嶺塘曰白嶺塘曰廟前塘曰藍與鋪塘安兵各五名曰水
  口廟汛安兵八名曰珠㠘嶺汛安兵十名按本汛舊管荆竹孔汛西沿汛陌西臺
  雍正六年奉裁
  蔡奧汛 分防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七十三名
  內本汛安兵四十四名轄臺二曰樸頭山臺曰蔡奧山臺安兵各八
  名汛地二日靜底汛安兵五名曰蒲奧汛安兵八名設八槳巡
  船一隻晏字十六號巡防蔡奧大芙蓉二汛按蔡奧汛康熙二十七年增設樸頭山臺蔡奧山
  臺蒲奧汛原𨽻大芙蓉雍正六年改歸本汛
  暘谷奧汛分防千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四十九
  名內本汛安兵二十四名轄汛地三曰溪心汛安兵五名曰南閤汛
  安兵十名曰北閣汛安兵十名鮑按暘谷汛乾隆三十七年增設
  按康熙十八年置横山汛兼管大墳要口靜底汛下塘渡口大井
  頭雍正二年裁下塘渡口六年裁大井頭其後横山汛及所管靜底汛改歸巽坑蔡奧二汛兼轄大墳要口奉裁附識於此
  附各官例馬二十匹內都守各四匹千把各二匹
  兵丁給馬四十九匹原額九十六匹奉裁四十七匹
  各汛營房共二百六十七間瞭樓共六座
  墩臺九座
  敎場 在南門外金山腳大溪邊基地九十五畝零
  康熙元年置演武廳一座鼓亭一座
  射圃 在東門內城邊內置箭廳一座
  火藥局 在南門內溪邊內置藥房五間大門三間
  軍器局 在東門內城邊內置軍房五間大門三間
  器械
  大小炮額設百十二位內紅衣炮三位紅尾炮二位得勝炮六位子母炮
  四位過山鳥炮十二位子炮二十位行營炮二十五位木虎四座蕩宼炮四十位
  火藥額貯五千九十四斤每年操用七百六十九斤
  鉛彈額置一千九百八十斤每年操用一百六十斤
  鐵子額存四百四十出內大鐵子一百五十出小鐵子二百九十出
  軍器現存四十號內
  刻絲飛虎鐵甲九十八身腰刀五百一十口刻絲鐵甲一百八十九身牌刀五十八把
  繡蟒鐡甲一百五十五身雙手刀一十把刻絲緜甲六十六身片刀五十八把
  飛虎緜甲二百八身單手刀二十口鐵盔五百四十九頂滾被刀二十口
  夾號衣一百十六件開山斧四十把號褂四百四十九件籐牌五十八面
  號㡌五百六十五頂馬上鎗五十桿大小旗幟九十八面長鎗三十三桿
  鳥鎗二百三十六桿雙斧二十把箭九千三百五十八枝馬乂口一十把
  收貯涼蓬皮包一個中涼篷一架馬案帳房四十二架大直號一對
  彩畫布城一座鑼鍋八十口拐角帳房六頂鐵鍬四十把
  鑼鍋架四十個朴刀二十口連夾棍一十副金鑼二面
  乂子鎗一桿嗩呐一對木棍一十條帘子二十一塊
  盤石營順治四年置營𨽻温州鎮管轄十八年防海棄界營廢康熙九年展復雍正六年歸樂清協兼
  轄都司僉書一員原設陸路守備康熙二十七年置遊擊轄守備等官七員雍正二年
  改水師參將六年統各官移駐玉環止留千總一員乃調衢協都司來駐仍管陸汛其守備一員奉裁
  千總一員原設二員雍正六年移一員駐玉環把總二員原設四員雍正六年俱移
  玉環乃調衢台二協把總各一員撥歸本營外委千總一員外委把總一
  員雍正五年准於馬兵數內添設外委共六員六年移五員隨防玉環乃再設一員額外外
  委一員乾隆二十七年准於馬兵數內添設額外有馬戰兵二一三名外委
  額外在內無馬戰兵一百五名守兵一百八十六名原額有馬
  戰兵一百名無馬戰兵二百名守兵七百名康熙二十一年爲請
  旨頒師事裁無馬戰兵七十二名守兵一百六十九名又陸續裁無馬戰兵一十二名守兵一十三名二十三
  年裁溢馬二十七匹改步兵二十七名三十五年爲欽奉
  上諭事裁無馬戰兵三十七名守兵一十三名雍正二年爲請更閩浙事將有馬戰兵七十三名改爲水戰兵
  一百四十六名配駕戰船八雙六年爲敬陳查覆浙洋事將步水戰守兵五百四十五名倂戰哨船隻俱
  歸玉環巡防僅留步兵八十六名守兵一百二十一名乃將衢協右營步兵八名守兵八十九名撥歸本
  營復以官馬三十匹配給無馬戰兵三十名合共額兵三百名七年爲遵
  旨議覆事裁戰守兵三名乾隆四十七年裁各官養廉馬餉七名戰餉四名守餉一十四名又裁公糧八名四
  十八年增步戰兵五十名現在馬步戰守兵三百十
  四名鮑志盤石營所轄自衛城東北五十八里至
  翁垟與樂清營沙頭汛交界南一里至天妃臺南大江係玉環水師管轄西三里至西山臺與樂清營館
  頭汛交界北五里至十里橋與樂清營馬山塘交界
  磐石城駐防都司一員輪防千總一員額外一員
  額兵一百三十六名
  沿海要汛二
  天妃墩臺 分防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七十一
  名內本汛安兵二十名轄臺四曰西山臺安兵十二名曰洋田臺曰
  池奧臺曰曹田臺安兵各七名汛地三曰西一鋪汛曰東
  一鋪汛曰大橋汛安兵各六名設六槳巡船一隻晏字十八號船
  例撥各臺汛兵六名撐駕巡查
  黃華寨城 分防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一百四
  名內本汎安兵三十八名轄臺二曰岐頭臺安兵十一名曰地團臺
  安兵八名汎地三曰百華浦汎安兵九名曰地團汎曰翁垟汎
  安兵各十九名設八槳巡船一隻晏字十七號船例撥各臺汎兵八名撐駕巡查按
  磐石營自康熙九年展復分防天妃臺館頭汎馬山撥下印撥西一鋪木臺西山臺東一鋪木臺洋田臺
  大橋汎池奧臺曹田臺黃華關寨城岐頭臺百華浦汎地團汎地團臺翁垟汎沙頭汎沙頭臺雍正二年
  改磐石爲水師營將館頭汎馬山撥下印撥沙頭汍沙頭臺裁歸樂清營陸路管轄及玉環旣設磐石營
  仍爲陸路分防天妃黃華各臺汎
  附各官例馬一十匹內都司四匹千把各二匹
  兵丁給馬二十三匹原額一百匹倶裁雍正六年復給官馬三十匹後又裁七匹
  墩臺八座
  各汎營房共五十八間瞭樓共二座
  敎場 在南門外基地一百二十畝內置演武廳一座
  射圃 在城內都司衙署右畔內置箭廳一座
  火藥局 在城內都司衙署前左畔內置藥房一座計二進六間
  軍器局 在都司衙署儀門內左畔內置軍房一座計二進六間守
  宿房五間
  器械
  大小炮額設三十四位內行營炮一十四位發煩炮四位劈山炮五位子
  母炮三位紅衣炮五位百子炮三位
  火藥額貯二千六百八十七斤每年操用四百九十二斤
  鉛彈額置一千二十斤每年操用一百斤零
  鐵子額存二千五百四十三出窩蜂鐵子七十五斤四兩封日鐵子二十
  二斤八兩
  軍器現共存二十五號內
  刻絲飛虎鐵甲八十身鳥鎗百二十一桿繡蟒鐡甲七十七身長鎗一十五桿
  飛虎緜甲九十六身盔襯二百七十三頂鐵盔二百七十三頂號帽三百四頂
  夾布滾身三十一仲號袍三百四仲單號褂三百零四仲鐵鋤鏟二十副
  大小旗幟七十五面籐牌三十一面箭三千五百八十枝片刀三十一把
  腰刀二百七十三口牌刀三十一口刨爷
  一十副涼篷一座
  大皮葫蘆七十個單帳房四十頂鑼鍋三十日套絝二十六身
  長矛九桿按各營軍器號數多寡不一止照現在營冊開載
  海防附
  海戌始於東漢宋建炎南渡漸嚴禁防温有十三砦而
  樂之北監白沙又設巡檢往來䇿應元亦怯烈戍温
  處明初沿海設衛所造戰艦又增置巡檢遣將練兵
  省志洪武二十六年樂清設館頭蒲岐小鹿沙角巡檢永樂十四年遣將練兵海上嘉靖間佞
  大入浙境乃設四參六總領兵會勦其時邑之黃華
  石馬蒲岐諸海口俱列營分哨而論防禦之要則莫
  如外哨披山一帶披山與台之大陳山接界使賊不入內洋其次
  若大鹿小鹿爲海舶必由之徑若鹿西爲外海要衝
  是宜防又有大巖頭爲蒲岐首衝黃大奧當黃華隘
  口是宜防
  國朝復闢玉環設兵巡哨於是三盤霓奧黃大奧皆爲內
  地磐石蒲岐得所屛庇防衛益密矣雖海氛久息本
  邑所分北洋一段今亦歸玉環管轄而外海險要不
  可不知節錄府志以備參考
  水防明嘉靖間倭宼每自其國五島開洋乘東北風
  必至台温欲犯黃華必由披山大鹿黃犬奧而入官
  兵分汎防守不足以禦大舉之宼萬厯間議定如賊
  從東來則中游黃華兵船合爲一䑸駐大小横坎麥
  園頭等處要害以防其突犯府城勢小則分擊勢大
  則合䑸共擊勢愈大則合兩浙四關兵船相機攻勦
  此防禦之大機也
  陸防甌海之壖深洋極多凡賊艘登犯每於樂之蒲
  岐縣治西南有白沙嶺隘陸接台州水通島㠘實係
  縣所咽喉舊選精壯操軍責令該管陸路統領每逢
  汛月搭蓋草廠駐劄嶺頭仍傍左右高置木柵把截
  要隘營兵晝夜輪班哨守以防猝時登犯
  附汛期大汛以春分二月此時陽和方深東北風盛作
  倭宼乘風剽掠可以猝至夏至後南風盛撤防
  小汛以十月小陽東北風與南風或連作故防之冬
  至後海寒北風沍故十一月撤防小汛之防重在南以鎮下門爲
  重大汛之防重在北以黃華爲重

知识出处

光绪乐清县志

《光绪乐清县志》

本志书创修于光绪十二年(1886),是由邑贡生陈珅(厚石)编辑成邑里、规制、学校、田赋、兵制、职官、人物、选举、经籍、金石、灾祥、寇警、方外、杂志共十四门,几乎为道光《乐清县志》翻版。后陈珅卒。二十七年(1901),重新由陈莛(咏香)、倪毅(楚湄)续行参订校勘。1912年,由黄式苏、高谊校补刊行,仅人事记至清末民初。

阅读

相关地名

乐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