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縣志卷之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康熙乐清县志》 古籍
唯一号: 113220020230000392
颗粒名称: 樂清縣志卷之三
分类号: K295.5
页数: 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清县卷之三的情况。其中包括贡赋、帝王、丘墓、古迹、职官、名宦、选举等。
关键词: 地方志 乐清县 康熙年间

内容

貢賦
  盖萬有正供固有经費國家自田賦而外鹽屯
  茶馬以至本色折色無不取資於编氓此下奉上
  之道也自官俸而外祀典賓興以至僕御庫皂之
  賤無不仰给於縣官此上養下之道也樂界山海
  地瘠民貧邑小費繁近額之貢賦大槩可見矣
  户口宋淳熙户二萬四千五百八十口四萬一千七百一十
  元至正户二萬八百一十口一十萬六千
  明洪武户三萬五千一百口十三萬二千
  萬暦三十年户一萬七千三百口七萬一千七百
  皇清
  順治三年户口與人丁共七萬九千七百一十五
  順治十八年奉文遷遣棄人丁共六萬九千六百三十六
  康熙九年界十六年至今現招回成丁六千八十八五分每丁科銀一錢六分八厘七毫共銀
  一千十八兩三錢四分零每丁科米一升一合八勺共米七十一石八斗四时四合
  食鹽課丁康熙九年展界十六年至招回現民食鹽課丁一千二百七十八丁每丁徵
  分五厘二毫共銀九十六兩二錢三分三厘
  竈成康熙九年展界至今見灶成丁一千九百二十
  五分每丁徵銀一分八厘三毫共銀三
  十五兩一錢四分五厘一毫每丁徵米一升共米二十二石六斗六升一合
  竈不成丁見灶不成丁六十丁例不行科派
  竈食鹽課康熙十六年招回課口六千六百六十七口每口徵銀一分四厘共徵銀九十三两
  三錢三分八厘每口徵米八合九勺共徵米五十九
  三十三时六合
  土田
  宋淳熙田四千六百二十頃
  元大徳田四千一百七十六頃
  明洪武二十四年田地山池五千四百八十三頃零
  萬暦三十年丈實田地山池四千五百八十一頃一十二畝
  皇清
  順治三年原額田三千七百五十頃一十一畝地七百一十六頃三十三畝山一百十四頃六十畝
  池一頃十八年遷遣棄置田地山池共三千七百頃九十二畝三分
  康熙九年展界至十六年開墾現墾田一千八百八十四頃八十七畝每畝科銀五分二厘七毫共徵銀
  千九百五十一兩八錢四分每畝科
  米一升合共徵米三千九十一石五斗
  池展界至十六年見墾地二百二十二頃十四
  亩每亩科銀三分五厘八毫共徵銀八百二十九兩
  九錢六分每亩科米六合五
  勺共徵米一百五十二石
  山十六年至今開一十八頃三十三畝每畝
  銀二分六厘四毫共徵銀四十八兩三錢八分
  池現存八十二亩九分每亩科銀三分六毫共銀二
  兩五錢四分每亩科米九合六勺共七斗九升
  山地人丁䒭項康熙九年至十六年現實
  萬三千八十五兩七錢九分零加顏料蠟
  茶銀一十五兩三錢五厘又加鹽課棄置現在地
  亩攤派銀一百四十三兩六錢五分五厘九毫
  通共康熙九年展界至十六年現在徵銀一萬二千
  二百四十四兩六錢五分五厘康熙九年展陞科
  米十六年見實徵米三千三百九十八石
  斗二升起運銀八千九百九兩四金二厘
  塩課銀二百六十三兩八錢三分三厘
  漕運銀二千二百一十兩二錢九厘
  驛站銀四百三十四兩六錢八分二厘
  存留銀经費三百九十九兩四分七厘
  奉文徵銀二十三萬四千八百八十三文
  遇閏加銀三百六十兩八分加米一百十一石五斗
  諸徭役銀役均徭驛傳士貢課程代有變更時有増
  减志不悉載俟之土田盡墾照額須定庶共遵焉
  論曰夫衣食生人之本也故易繫至精而言理財
  觀虞周六府八政三季以還莫盛文景其效彰彰矣
  周大司徒主知國計而教出焉何哉莯粟多而民仁
  也夫國方窘而寬民則有若若迂不加賦而用饒則
  桒孔似哲亦察夫本末源流之理而已盖良相會膳
  催科故賦役惟均而儲畜厚下之政附焉
  重本源也
  附王竇二公遺像
  按樂邑従来里役同異姓名
  合充其中强弱奸愚混難甄別遇此徵時
  奸
  脱愚弱者受刑邑令王公起龍洞悉其弊因
  分立花户涇渭得眀民始免於賠累便於輸將
  康熙二年遷徙扦界田地丁口額數不符重行丈量
  魚鱗失籍茫垂考據郡委通判成公大用
  胥吏急于足額弓口舛錯民甚病之至五
  公三聘再行覆丈始得稍减徵六年叠奉
  蠲民困大蘇竇之察弊剔奸盡
  清従前積逋至今尚想其遺烈也
  屯田
  設衛即設屯田以十之七守城三屯種是即唐初營
  兵府兵制也温郡設衛凡三曰温州衛曰金郷衛皆
  有屯田而盤石衛垂以其逼海盡皆斥鹵雖城外
  有塹地闢為園蔬今亦荒蕪不治矣
  茶法
  王者任士作貢雖橘柚菁茅亦載夏書故金芽紫
  末進上方則不敢先甞下里明有尊也樂海邦庶山
  邑雁蕩龍湫所產與顧渚建溪平分春色享獻
  王逢爰有成額志之
  清嵗進茶芽六觔
  鹽之利甚溥管仲霸齊劉晏佐唐皆是物也商人
  納粟實邊赴埸領塩禁私販杜濫支與政裏
  但利之所在害即伏焉法之所立弊遂生焉窮久
  其人耳
  原有天地星辰大日小日永安沙角
  塩盤九團共坦地一千七百餘亩
  治十八年遷徙旦棄界外
  康熙三年督撫會
  題於界内白沙芳林大小芙蓉開一百八十七亩零配灶丁一百八十八丁𡻕徵觧塩課銀三十一
  兩一錢分
  康熙九年展復除辰團係深水埠不用十二年墾得原設天地星大日小日沙角塩盤永安八團坦
  一千八十一亩二分共灶一百九所計塩課銀七十
  一兩九分配灶丁八百五十丁陞丁課銀八十四兩
  五錢九分通共銀一百五十六兩三錢九分八厘塩
  課長林埸大使徵觧本縣督銷以副考成各團煎出
  塩觔配銷温引温所綱商運銷引塩置票
  桂號以杜夾帶北塩埸係山商灶户無坦
  考全書額載附縣廵塩應捕一十三名除棄置外實存工食二十兩六錢五分内除荒棄無
  徵外實徵銀一十四兩七錢五分
  七厘遇閏加銀一兩七錢二分
  縣功靖原額塩五萬七千六百觔康熙為殘疆之困敝日甚䓁事將民灶裁存工食銀六
  十六兩二錢詳扺自十一年起减存
  四百八十二觔扣觧
  水利
  患水也而鲧以殛死禹之功亦水也而稷以
  水之患息水之利始興樂海壤也海
  入則鹵故塘以捍海又河潴也河竭則乾故埭以
  固河凡為三農隄防計者始自渠而塘與埭而陡
  門以消息之有相之道也
  東西雨渠渠舊自縣後翔雲峯麓彂源经察院司之右折而西至治前惠政橋下分東西沿大街雨
  旁而下至市心之寳帶河時有司常為申勅不居
  民结屋其上淤塞水道而東西鑿浹以通兩溪旱則
  畜潦則洩非惟清潔亦防火患渠上雜植冬青乖桞
  往來如行翠幄間崴久湮塞元末劉敬存攝縣事濬
  治深廣于是兩渠復通仍建寳带橋其上又濬東小
  河至白沙以泄溪流舟楫可通田得灌溉民甚便之
  今河存而渠塞僅通涓流
  流而已是所望于當亊
  附論曰余聞邑治故多喬木民逰其中若村落然
  其伐樹闢道引绳執鋸一切拓而除之自陳侯文滔
  始也然而陳侯之治不以愛利聞顧有溢言何哉將
  非老氏所謂朝甚除田甚蕪者耶而渠之廢従此始
  矣是以孔子従先進
  漢吏貴悃幅逺矣夫
  東郷之水自黄塘窑嶴諸山溪流出新市分注
  深丈許故無旱乾之患西郷之水
  兩溪并白石諸溪流入運河散入永康
  三郷河深僅六七尺易為涸溢塘埭不葺
  為斥卤夫農民待命於天少豐多歉雖
  縣濬河之命屡下而尚阻於陡門塘埭之難成
  時築而
  時壞也
  水則
  以市心橋柱為之戟量石馬隄門橋柱不準各鑿一窟謂之水則若水溢于則則泄之以脩潦下于
  之以防旱水利之修莫要於此舊時縣官
  來過橋便子省覽待廵厯塘埭而逺
  然可知也
  長治之以之重水也其往來輒視水則有不如取是圩長惕惕常若縣官臨其前也水
  則廢而守堤之廵徼始煩矣今河以西築塞頗淤
  固可濬也然則西開水洞中㴭河水則復萬民
  之利也寧獨風氣哉若東郷隔山焉水則
  其惟不泄不忘逺邇惟一以斯心而為之則乎
  公塘在縣治東西兩溪上宋令管滂築東塘令合湯人继之又令趙敦臨始東䈎之今東塘之下率
  為民舍垣墻西塘上下
  皆築城其外悉髙岸
  劉公塘起自西迎恩門外至館頭五十餘里路通府治自宋绍興初令劉黙始役西郷民修築増加髙
  廣行者免子水患各有界石又有袁公塘周公塘俱在劉公塘上下
  蘭盤塘在石馬浦為東西溪
  之下流長六十餘丈
  白沙塘
  七寳塘二塘相連縣南五里起東山止至白沙嶺凡
  百六十丈
  塘靈瑞東西二塘
  西岩塘北岸塘縣南五里五塘相
  連起東山至印㠘
  南岸塘陳家塘
  二塘起印㠘至馬山
  章
  嶴塘
  沙角塘
  二塘目連起石馬山至沙角山
  三㠘塘
  陳家塘二塘
  相連起沙角山至塘郷
  塔頭塘在長安郷起自塔頭至岐頭山
  黄華塘
  陳家塘朱家塘白鶴塘法空塘
  八都塘十一都塘盤嶼塘重石塘
  縣西四十里凡十一塘俱相連在永康茗嶼二郷支灣塘田江塘二塘相連館
  頭塘驛前塘象浦塘縣西五十里至白鷺㠘俱為㠘郷姥嶺西
  塘二里起白姥嶺官路塘雲塘林家塘
  竹㠘塘縣東二十里起沙角山朋慶塘起竹㠘至萬橋
  橋塘樸湖塘辜埭塘黄塘長山塘黄
  嶴塘感祝塘小崧塘馬家塘壽昌塘古
  堛塘橋頭塘縣東四十里凡十二塘起萬橋至赤水甄嶴塘婁
  嶴塘二塘相連上沙下沙塘靈雲塘林家塘竹戽
  塘萬家塘何家塘小崧山西塘東塘凡九塘俱
  相接讀泥塘蒲岐海塘法華靈岩塘净名塘
  江心塘羅漢塘崇徳塘能仁塘壽昌塘
  五福塘本覺塘諸塘皆寺僧募築俱在十四十五十六都内遠近相接焉海口
  塘塘靈雲塘芙蓉觀荘塘清心塘江邊
  塘俱十九都石陣塘新成塘靖子塘塘溪
  衕塘巽坑塘烏岩爛岩塘俱二十都馬家塘湧
  塘程家塘東荘塘蒲灣塘縣東百里泊嶴塘
  塘起塘頭至西嶴已上俱山門郷
  洋埭俱縣南五里
  白沙埭八縣里嶼北大埭宋令焦千
  之剏立陡門以石法燈埭東山埭南瀆埭㠘南大
  埭縣西十五里長四十丈縣西三郷水會於此春漲最難捍禦埭户充役多至破家里人趙汝鐸出力
  處起土下用大松椿上用長石條砌叠改
  并色印㠘石馬角三埭又於泄水處
  五間旁為石俱一都魚池埭法華和尚埭章
  埭胡埭三嶼東沙埭西沙埭河裏埭已上
  俱二都永康郷康熙数年問典史居廣王賓重修黄瀆埭八華埭俱在都塔
  頭埭沙埭長林埭三埭俱六都黄華東大埭西大
  埭宋作袁采增築外另埭又有小陡門二曾田埭項浦埭閩變開此通船
  直抵外洋致傷禾稼康熙十六年縣丞王樞重築東浹西浹埭池嶴埭
  俱在七都洋田埭八都霻嶴埭新河埭在海邊猫兒埭在洋田
  直落埭落洋埭牛軛埭哨舩埭興安埭俱岐
  頭已上俱在長安郷滄下埭營田埭瓦礫埭侯家埭
  東浦埭西浦埭六埭俱縣西四十里盤埭伍保埭重
  石埭館頭埭蕭埭白鷺嶼埭黄埭共十二埭
  俱十二都去縣五六十里許在茗興郷
  㠘大埭縣東二十里在都永康郷徐家埭徐家新埭二埭俱洪
  朴湖埭辜埭俱十四都黄塘埭宋宣和間里人尉
  其底垂磹石崴並無灌注後乃為埭烏龜埭長山埭
  黄嶴埭感祝埭蒲岐埭五埭並十五都俱縣東四十里已上俱瑞應郷
  長徼溪埭縣東八十里白岩埭二埭俱十八都蒲溪上埭下埭
  丁公埭凡三有李孝光原用歌并序其畧曰樂城温属縣也縣為郷六
  海中軒輖如犬牙獨山門郷直縣北其地
  敝而居人無所稼穑五代間今有
  田起大防其為竹籠水中犍
  巨石藉以棲苴因地勢磬折行水以灌溉田
  水勢所至盡可耕種自丁公時為曰北閤曰
  丁公曰久防丁公埭在澱村其民田丁
  公實教我因名埭曰丁公使子孫公也
  孝光為歌曰我田维向维彼髙原曰有知者滛
  水兩川閣閣丁公所作爰稼爰穑爰手子壑我渠
  既成稼既同嵗則大有化為壞飲食世世翳丁
  公之績沸頭上埭在二十二都徐公埭在二十六都自龍灘至蔗湖長二里侍郎
  王硌有記明正徳五年江右徐公宏来守是邦詢民
  隱駐莭于驛蔗湖千光淵率老稚伏道左白苦田嘆
  公曰是湖壤也善海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涵之速具
  畚来我為汝刊木識之因往得大道命徐典史鑿石
  通隄砌幾千餘步廣六尺深倍之延袤数里凡四閱
  月而成捐貲買田築室為民之公真君杜母哉
  東浹埭下埭居民金氏築之嶴坑埭驛前埭竹懩
  下埭朱洋埭馮監埭吳家埭在二十七都水漲後
  洋埭婆溪埭婆溪前埭三埭都在山門郷
  陡門東山陡門石馬陡門俱縣令焦五里宋邑之剏以石
  陡門章陡門嶼陡門俱二都塔頭
  頭陡門俱六都
  黄華陡門白鶴陡門法
  空陡門在七都巳上俱長安郷盤石二陡門支灣陡門館
  頭陡門在十都俱縣茗興郷
  坳橋陡門竹嶼陡門縣東二十里巉頭
  村陡朴湖陡門以新漲淦田數多於下流篥埭
  南別龍江陡門泄之藩廢下堡陡門四都呼埭大小
  陡門髙崧陡門去縣三十五里壽昌小崧靈塘陡門俱十
  五都浄名陡門東山陡門凡二南海陡門十都已上瑞應郷
  海口陡門本覺陡門俱十七都石新成靖子及
  檉江塘陡門俱十九都石臺陡門在二十一都馬前山谷中峭壁旁園懸泉飄洒
  有石可坐有臺數仞累石為之臺左鑿石為小渠引
  泉出谷下注平疇谷口鑿厓為陡門儲水以為灌溉
  之利相傳渠與臺乃昔馬氏
  三娘所作已上俱山門郷
  論曰埭與陡門之設以水之蓄洩故也不蓄則良苗
  若赤洩則民命其魚樂邑河子海旱潦所闗原
  有圩長輪董其事𡻕以無虞自遷徙二遂廢潮
  汐聽之日積月累河伯之宫淪為若室康熙拾
  年縣令出一駽相其最重且急者埭有陡門有七
  瞥乃事久逺計成事竣民頼以生
  變盜决重修築者縣王樞典史王賓實與
  有勞矣
  兵防
  兵所以民也慮危於安自古慎之然分
  務在簡武明纪律使士嬉於伍將
  逍遥肥馬徵逐殆矣盖有賢將則垂惰
  兵無惰兵則有雄鎮邊海諸區當有不縻國餉以
  負設防之意者
  樂清營
  駐扎副將一員守備一員二千縂四把縂馬兵
  名步兵名在城防禦其餘分汎
  鹽盤臺防兵南岸山臺防兵南岸口臺防兵
  白沙山臺防兵
  白沙嶺臺防兵
  方山臺防兵
  婁嶴臺防兵
  蒲岐樂清營分汎千縂把縂員兵名
  鏵鍬山臺防兵
  下灣山臺防兵
  小崧臺防兵
  大崧臺山防兵
  梅嶴臺防兵
  江臺防兵
  嶴山臺防兵
  員守備一員二千縂四把縂馬兵
  名步兵名守城其餘分汎
  小寨分汎守備一員把縂一員防兵
  防兵蔡嶴臺防兵樸頭山臺防兵
  防兵荆竹臺防兵鷄冠山臺防兵
  防兵北嶺臺防兵俱大荆分汎
  營寨城
  駐劄逰擊一員守備一員二千縂四把縂兵
  名少兵名
  四山嘴臺防兵天妃宫臺防兵洋田臺防兵
  池嶴防兵曹田臺防兵
  華寨分防千縂一員兵名岐頭臺防兵名地團臺防兵
  沙頭山臺防兵名俱艫石分汎
  論曰自昔經國之計莫如郊圻封守至時移亊異防
  加密焉樂逼海陲風鶴時驚烽堠尤所亟也海防
  張憲檄厯山陬海澨地形酌要害或仍
  或創起盤石直抵北港壁壘改觀所謂以勞定國
  者耶
  蕃息群馬昔人必擇地以為放牧盖慮其
  農亩故自而郊而而埛在埛之野鲁
  以咏斯臧也樂澤國不產馬前昉古驛騎
  法给官銀買馬設馬户给工食芻秣計用以答
  應上司经臨差使而已新令民間不許秣馬驛傳
  設奉栽轎兠摃夫臨差召募然無夫養瞻
  急呼難應是在當事酌之
  按均卒夫馬額欸養瞻夫差八十二名每年减存人夫代馬銀六十六兩二錢又驛站扣坐摃夫工食
  减存錢五十七兩三錢零邊海荒逋
  扣免外實徵共銀一百二十四兩
  帝王后妃竊據
  昔為東甌王分長兹土宋播徙議遷都而
  卒名元末方谷珍竊據僅歸降明由是
  以觀帝王之興皆控上㳺以制八荒此上
  策也若吾樂僻䖏山海既非莫雄用武之地且又
  不及奚帝王哉若桂殿椒房自有
  誕生淋質维徳之似非下邑窮郷所
  也
  稱不朽者三徳功與而已以故其人雖死
  委蛻滅於蔓荆間而猶必追
  思之曰此某先大夫某君子首丘故崇忠臣
  之烈者比子之墓可旌景髙士之風禽之龍
  宜護時代雖遥鬣封猶在其可諸
  宋
  王忠文十朋墓在左原梅嶴趙尚書立夫墓石塘嶴林榜眼公
  一墓南沙嶴錢孝㢘堯卿墓舊誌孝㢘居白石有白石塾在焉郡志則云居龍穴
  山相傳東八家孝廉其一也故或以為疑錢易直墓有䈎水心誌略曰君祖堯卿孝友任䘏舉
  孝廉君字季荘紹熙元年試禮部苐一為著
  作佐郎卒塟孝麃里東偏曰詳見藝文湯藝堂
  建陳大卿求鲁墓學士黻墓在左嶺余伏讀
  蒙川公従景炎海上全家没何得歸塟此地
  因覽其墓弔之以詩端明學士没骸逗
  故山想像貞風三拜涕零青草白楊間王少卿趙伯藥墓湖潢
  墓在柚樹嶺
  方伯墓在芝嶂山章恭毅綸墓在橫嶼困志集内之曰鐵骨埋為泉下土
  仁賜塚中髙襄簡友璣墓髙嶴陳侍郎璋墓萬嶴
  章元梅
  御史霖墓三坑萬御佐墓湖上嶴朱太守
  太守椿墓李都墓湧泉趙方伯廷
  鲍知州恩墓大井趙同知嗣薦張參政徳
  明墓湖上嶴義合墓在萬嶴陳即祖䖏士耿墓也
  古蹟
  皆山實多勝跡自晋以來名流碩士憑弔咏
  懷者代不乏人今依前乘所載罔敢裁削欲為考
  其實亦止存其名故子晉吹簫之臺文君入竹之
  處亦第於空巖荒草中求之可勝惜哉
  雲門
  福地在縣治東隅澄清坊宋绍興中邑令王傳搜訪作亭於東南隅乾道中縣丞洪藏欲改舊
  址羽衣伏謁稱雲門道
  而不復改附劉黻福地
  福地曰界闤闠區中東侵茀而不治者幾
  寒暑矣少府俞君道明攝縣事首茲土
  不克復其舊者勢家乹之也俞君福地
  則亦一邑之民之望也長民者不以怵則以懈
  而置夫奚耴遂按圖经彂蕃塞而盡之周以垣
  而求記於余嗟夫不经見道
  謂洞天福地雲地以雲門
  得名倣按黄帝之樂也雲
  門名其所所以以樂著者以
  然邑之福繫乎長民之官福地特其寓耳
  蝗不入境豈地云乎哉有賢令尹心乎子
  彊禦不憚勞苦苟有以福我民則其身嬰
  衝而暇顧推是心以往即是福地易之柞作樂
  豫動順民而動悦莫大焉孰謂雲門之為樂
  哉氣伸則民舒氣欎則民民舒福也
  是所謂以福為民其懋之哉
  築詳見城門南曰清逺西
  流北曰外王𤨔郷
  年徙其民暦間奉憲令民搭厰種植十年
  公署縣治故有樓曰勑書曰俗有亭詔曰班春曰環翠曰景山景山者尉作之
  西望簫臺邑令徐公化民有詩景旁跨
  鶴飛鳬聲斷玉簫山寐寐教仙吏憶仙郎
  又軒不負聽後鎮曰樂清鎮在縣南四十步湖頭浦在西郷耆即斥堠曰
  峽門
  長安象浦三往窰嶴芙蓉凡六䖏玉環驛在馬院山下
  三皇廟九牛山下洪武間為淩漢建言事沉像於水廟毁城隍廟在東隅景福坊後遷西隅
  北嶽行祠在塘嶴口昭烈行祠在七寳院側湢熙中邑人劉立中自廣徳請香火立
  招仙館簫臺山下
  文公東臯山麓宋湯藝堂後咸淳間邑令鄭孫改建為宗晦書院以祀朱文公熹王忠
  文十朋公之聘郷先生講學元因之資深堂在廟東久廢教諭金王梅
  溪詩云書生纸上見糟粕释子舌藤道在湛然方寸地不知深造有誰能水堂
  幽亭雙瀑亭俱在白鹤寺旁徐鼎觀瀑詩乗閒白鹤寺径轉藤
  勒宣和古天涼引泉巧煮石為祇今銷蝕盡問
  岑山亭接官亭有雲流三髙亭在西塔山
  山亭有碑刻言晋王羲之宋謝靈運孟
  逰此然而俱無題咏何也喬云王謝風流
  陽孟氏那堪傳三髙
  㽞得朝嵐與暮烟
  自錢堯卿至文子世為卿先生邑令車必咨訪焉乃立塾講四従㳺甚眾圖
  宋翁敏之巖壽第主其教後焉今亦廢
  橋塾後孫庚继之鹿巖塾子弟尚書
  塾髙襄簡建僅存其坊合湖渡在九都十餘丈以筏航之多覆溺宋武翼
  出貲建橋封墩在六大墳在檉江以宋施應龍塟此名大夫墳在法華山
  也有詩法華山畔鳥成群古樹牽藤
  蔽烹耴鷄豚上丘瓏春風識大夫墳李著
  作宅在澱村丁公橋在芙蓉丁公瓚建劉侍郞基在窰嶴汪尚書
  基相傳在二十二都萬御史基在東僅李太守基在前郭改造為武職衙門
  侯方伯基在鄭都溪內廣厦髙亭化為灰燼池塘竹樹變為丘塚邑城東西又有瀾崗書院松
  竹書林霞以書屋仰川書齋百年之内碎瓦頺垣庶無復存者
  雁湖在雁蕩山绝頂相傳故寺一夕陷為湖湖石礎石磨至今尚在而山下之人常時聞
  鐘聲焉
  論曰天下亊有興有廢有廢而興復興
  宋臺梁館依稀皆陳跡吾樂雁湖沉
  是耶存之懷古
  職
  官分職以來始于朝廷下逮郡縣盡矣即縣
  之正以為有貳師而董之
  則政與教別焉甚至廢庶皆
  受成于令宰則统理與绪分殊社稷
  以厚其責興學育才以光其選錢穀簿以分其
  弊相因日增煩劇必若勝而後愉快使
  人指而目之曰某曰業其官某曰尸其位可不慎
  歟
  縣尉張子容年籍無考惟孟浩然集有永嘉浦逢張子容詩
  知縣
  江利涉端拱二年西門炳邊秀咸平五年宋元吉
  之景德管文炳祥符丁巽劉慶之八年
  張温之禧二年
  王晟
  張仲天聖二年
  張亶
  樂寧天聖六年
  席平
  朱貽岳
  趙師旦慶暦年
  黄従政
  元輔宦名
  劉熙寧元年
  葛逢五年
  邠稱周長官
  祝常
  湯文
  楊程
  吴君注元祐六年
  劉逢
  許宸卿
  丁崇寧年
  鲍輝四年
  胡鋐徳年
  大史章四年
  植政和二年
  秦宣和年
  朱崔璵建炎
  吴
  李耆
  王傅十年
  李雲師
  寓
  李焌陳嘉言隆興
  徐臣隆興
  顏大乾道年俞椿趙彦述堯
  采見名宦張卿後家左原陳銘熙秦垓
  霍駒孫度元姜光嘉泰二年王玠開禧元年應復之嘉定
  鄭滁孫吴芾官至尚書吕之茂葉濤七年
  周邵諸葛潜曾熊杜篪
  元按元志有達鲁花赤縣尹主簿兼尉典史各一員
  達鲁花忽脱不花馬謀大德元年答失蛮
  霍都赤六二年苦思丁皇慶元年忽都帖木兒延祐二年
  木八剌五年火你赤麥舟沙
  東阿不花進士燕帖木兒京閭
  陳天瑞
  仲玉大徳元年曹文珪十年
  六年冷祈皇慶二年王祐年張纯仁
  陳志中社继祖衛廸
  儼朱彦宏萬寧徐謙
  見名宦趙
  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各一員
  知縣張具瞻見名宦鄔珏名宦王仲约名宦
  林泰孫恪徐女二年政
  省周正見名宦徐頤吴鉞
  管璋見名宦陳文滔莆田人唐相錢杲
  宋臣名宦雷𡩖葛覃見名宦林有年名宦
  潘潢見名宦李應春曹卿鄭復舉人
  林允宗莆田進士承林進士王鉅婺源進士秦鳌名宦
  襄江都舉人歐陽震巴縣進士楊鎘名宦俞久榮進士
  賀賁見名宦杜一元胡用婺源進士王典
  謝桂芳吴國光福建觧元表端寧進士
  張子萬安進士莫如學舉人一夔
  徐余文錫貢士
  立義盧州進士曾應泰舉人宋光黼舉人
  林劉朝寳舉人劉人陳劫瘴舉人
  劉鎮邦異莭舉人袁俊年舉人
  甲大興舉人葉茂夏壽寧人張偉烈王起龍盛京
  惠安舉人陳福州舉人邵三奇
  竇三聘人出一駽舉人應封寧遠舉人
  徐化民江都舉人騫振飛陜西舉人李之庶洪洞舉人
  蒋
  埴江南
  進士
  馬廷符
  山東
  人
  孫可
  衡
  舉人蒞任
  七日卒于官惜哉
  明
  縣
  丞
  哲
  袁莫
  江西人志行醇潔涖政有
  好賢禮士體
  悉民瘼编審里甲均
  見名
  宦
  白文秀
  鄭信
  無私邑人頌之
  見名
  宦
  宋宗禮
  洪靖
  曾道
  楊敬
  李文
  郭晟
  張傑
  鲍智
  張恕
  髙禮
  李榮
  張輔
  陳義
  清
  袁甫
  何齡
  王勤
  朱祥雲
  王
  淵
  馬
  瑞
  樽
  朱潤
  見名
  宦
  吴鳳
  喈
  蔡
  椿
  周泮
  吴芊
  見名
  宦
  蕃
  張思
  林喬春
  黄廷韶
  西泓
  陳廷簡
  侯殿邦
  續作霖
  余司韜
  王
  鳳貢生
  遲
  福山
  貢
  洪
  順天
  人
  董特秀
  李玉
  趙天麒
  楊天合
  至六
  九年
  馬
  徳登
  兼尉
  貢垓
  延祐孔演
  元年
  拜也歹
  天祿
  顧新
  蘇不花
  耶偉
  柴榮祖
  幹勤
  祿馬帖木兒
  明
  主簿
  趙傑
  王
  𪔂戴伯成
  王清
  彭福
  李俊
  余鳳
  文光
  李瑜
  吴桓
  髙桂
  觧绅
  見名宦
  王衣錦
  陶亭
  徐昇
  朱相
  李增光
  周景清
  寵
  張士逹
  吴子充
  賈
  明
  陳邦憲
  王建徳
  主簿
  史
  段伯謙
  朱元彂
  程貴
  施壽昌
  蔡文盛
  鄭彂
  徐廷
  康敏實
  何法
  鄭
  馮纪
  羅天常
  周恩
  董仲球
  劉世銘
  姚徳源
  車龍
  玉用明
  張用
  彭良木
  闗振
  萬和
  謝
  胡誼
  顧椿
  蔡州
  方天性
  李性美
  江左龍
  皇清
  楊春暉
  余文焕
  張
  居廣
  孟唘鄴
  王賓
  順天
  人
  學職
  傅庸
  梁徳載
  戴朋壽
  練勝之
  滕
  逸名
  明
  年始設教
  訓導二員
  教
  諭
  陳士舉見名
  宦
  黄黻之
  曾案
  官齊
  閨
  縣
  趙昂
  蕭仁觀
  羅文
  傳泰
  吴璋
  郭晟
  林鎡
  見名
  宦
  邵淵
  廣東
  舉人
  王僎
  見名
  宦
  陳質
  廣東
  舉人
  方邦望
  閩縣
  舉人
  蔣鏜
  侯官
  舉人
  㵂
  潛山
  人
  杜介
  平和
  人
  吴賓
  人
  大埔謝瑚
  手湖
  舉人
  黄一棟
  晋江
  舉人
  胡稻
  人
  子
  髙夢
  雲南
  舉人
  陳冠
  蘇州
  舉人
  李之達
  東郷
  舉人
  羅昂
  饒平
  人
  蕭山
  舉人
  王立轂
  臨海
  舉人
  謝立教
  吴天錫
  郭演
  朱昇
  海寧人己亥會魁
  山東東昌府推官
  潘
  吴讓木
  秀水人崴貢生陞
  本府儒學教
  張可湯溪人陞杴州府
  教授補本府教授
  敬
  绍興金
  人
  樟
  桐鄕人
  苐康熙己卯舉人
  庚辰進士侯補内閣中書
  金栻桐郷人樟兄廩貢器宇端凝操持整飭課
  試教誦俱有條约蒞任輒捐建資深堂以
  為
  之所續修明倫堂書聖经揭于屏俾諸生
  向學復助建文昌閣
  垂大門䓁處宫墙焕
  然一新
  奉
  庠髙光衍䒭公呈學院姜批捐修文廟
  有方可謂不愧司鐸矣准存案旌獎
  明
  弘
  見名
  宦
  梅
  頤
  永嘉
  人
  劉继
  盛平
  吴寧
  楊武
  朱
  吴昕
  李廷賢
  人
  豐城余賓
  將樂
  人
  周傑
  見名
  宦
  何
  洛
  羴来裔
  人
  曹
  逸名
  方
  茵
  三水
  人
  桂逺用
  楊天盛
  馬京
  翁天遂
  韶
  浦照
  周魚
  胡恩
  江山
  人
  應徳選
  遂昌
  人
  黎志明
  人
  容
  桂夢龍
  安仁
  人
  王汝進
  涇縣
  人
  祐
  新喻
  人
  何
  玉
  吴中姬
  林大椿
  皇清
  苐棻
  武康
  人
  王允穎
  人
  安
  徐世髙
  開化人舊志失
  编查府志增入
  慶元
  人
  姜應珪
  天台
  人
  孔遂
  桐郷
  人
  劉漢彪
  慈谿
  人
  葉馪然
  龍泉
  人
  謝兆升
  於潛
  人
  樓洵
  浦江
  人
  汪
  案
  抁州
  人
  王沆嘉興嵗貢承尊人
  有
  淵源操行潔白
  庠漸知礼讓又捐修攵
  一員
  陰陽學
  術
  一員
  醫學
  一員
  稅課局河泊所
  今
  裁
  吏役附
  縣
  吏户禮兵刑工明置司
  各一名典史各二
  名承彂架閣舖長庫供典吏一名
  清制
  尚
  缺
  儒學
  司吏
  一名
  廵檢司
  吏各
  名
  驛史
  各一
  名
  鹽鹽
  典
  名
  各一僧道史
  各一名則以僧
  道
  今缺
  以徵徵賢世未平則有
  人孰不企方林名霓耶設不
  附名宦後以志忠烈矣
  歌舞河上翺翔
  盍思飛
  免
  車
  轉輸何謂也
  皇清順治四年
  如設
  駐防
  都
  司
  李詩
  白乃中
  馬雲龍
  吴應龍
  蕭徵芬
  順治十
  年
  始設副將一員守備一
  員千縂二員把縂四員
  樂清營
  副
  勇
  張思盛
  賀虎
  雷孚言
  蘇木代
  滿進貴
  閆國寳
  陜
  西
  西安
  人
  守
  吴應斗
  李萬祿
  張君保
  應朝樞
  順治四年皆以守
  盤石營
  備駐防今換逰擊
  守備
  孔國養
  熊應鳳
  海寇
  惨後贈
  節獨
  有傳
  劉成霓
  逰擊
  善
  李和
  苟文
  守
  備
  李咸陽
  王重祿
  白化龍
  王光采
  千
  縂劉奎
  馮元徳
  穆國瑞
  陳進中
  把縂
  車
  鄒邦振
  王之珍
  胡志寬
  張式
  幸髙
  王
  参將
  吕士基
  張連奎
  馬登科
  陳應夔
  柳星
  守備
  李汝桂
  金榮顯
  故去而思奉之以祠
  林矜式者倡導學立規條立
  法並祀先師之門塾曰
  聖賢而無憾者
  以居官為傳舍者曷取不事一思乎
  宋焦千之
  字伯强治平
  吏不敢犯始建
  知縣
  毅方正蒞事精明
  棛誚堂以言敦教化自為文
  記之
  後士感
  其
  懐其徳
  袁采
  文集載
  人淳熙五年
  親日處已曰治家刻以教樂民
  附前論余讀世範書愛近於人情一字一藥
  者不當如是耶雖治行可知其書則仁人言矣
  元萬
  寳扺人至正間以蔭任行扺至郡值監
  縣燕帖未𠒇與范千户方不克千户死
  焉舉邑騷動邦寧聞之疾或勸且缓邦寧
  曰吾奉命出宰忍使無辜肝乎既至推心
  諭渠魁懾伏其為治主愛
  離自出傣賑之民交徳焉
  光
  字彦明貴溪人至正末為
  劉公寬
  珏
  臨川人
  類善詩賦皆切於物理
  秀
  太原人洪武四年為縣
  謁賦役惟均足稱翌
  上舉
  字大用屬州人任教諭
  道學為己任士類翕然
  行毅然以倡
  家子樂後裔
  鲍原弘
  挺多
  通二
  字元濟黄岩人洪武二十二年由明经
  性厚重善淋人諸
  執经問難為從容講
  導
  朱约
  洪武三十年生
  敝政吏民悦服父老共舉其
  陞知縣政治日新庶務舉雖僻陬澨
  素服役者咸愛慕而趨事焉以母憂去
  林
  川人永樂三年由舉人事以廉律
  以寬撫民民皆徳之尋京師
  信
  長山縣人由人材永
  丞
  明法果断威
  兼行
  正
  南昌人進士天順初
  築青與江山蒲嶴
  附王頭寄周侯去思
  强禦折獄如流尤崇學校
  倦母喪去職行李肅
  諸士與民扳望垂涕
  莆田人弘治間教諭
  疾言遽色教
  以禮義廉耻為先文章
  之諸生莫不
  以是多登第躋
  顯
  名于當世焉
  周傺
  莆田人弘治十七年訓導性醇和與諸生
  討論循循啟牖终日倦咸謂如坐春風
  王
  安田舉人正徳元年任教諭性
  有禮精通经學
  葛覃
  人正徳乙亥以
  有敏果断甄拔士類省費輕徭
  所雖深山窮谷畏
  五載之間四境寧一以召去
  林有
  以永莆田人舉人正徳
  遷来知縣亊政尚簡要毀
  史言事謫稍
  以建社學創水
  門以禦寇盜禁佛事以
  民俗時稱得治體焉
  夫林侯亦賢侯也然甞聞
  謠何哉殆其嚴
  百餘年而士傳輿誦
  仁
  貴溪人主簿以憂去囊
  上民民謂曰夫童
  輸镪相属附侯論曰
  吏奉以為
  也若童簿及今吴丞職微禄
  又数竒行塞
  夫
  之士従而表
  章
  誰與勸乎
  周于徳
  華亭人嘉靖七年
  遷學正
  附奮
  導折節為廉饋遺
  曰司教非仕貧官
  覿
  非也立之為師則束脩共
  詔禄者之責也
  惡乎
  秦鰲
  崑山人嘉靖間由给
  市無騰價崇學校
  中左遷来知縣亊
  禮義人心競慕之
  遥
  攀留脱靴
  建
  扁曰去思
  字伯雨山東益都人嘉靖
  以给亊中謫
  為丞渾厚而精明人
  然未久遷
  民至今
  懷之
  雲南劍川州人進士
  附論曰盖周王拜民計甚矣夫丹籍
  重也崴久弊生遂使新反日虧譬之
  瑟調甚矣非一切丈之固不也丈之而弗能
  則之何矣若熊驛丞者善而田治東
  狐鼠之積民烏能思
  世遠位徵名迄弗夫
  人由進士知縣事端荘厚重
  不携家敝衣
  不忍附
  南京太僕寺卿
  黄祀
  南昌人萬暦四
  舉人知縣事
  强扶弱杜請謁
  蠹庶事具舉邑
  愛去尋
  察御史
  滁州人萬暦丙辰進士
  事蒞治嚴
  士恤民春耕秋斂
  農業代廵
  鲲化抵縣卧病三月
  绝饋遺處之裕如
  亊官终長沙太
  邑人立焉
  應泰煩苛愛民如子
  多士一時文教翕
  振興後晋秩知州
  光黼莆田人崇禎五年㢘正時民居延燒
  火火遂熄復際海寇劉香江沙掠燬壊
  縣城身率编氓固守凡如退民
  遷去扳轅遮道
  欲寇而無従也
  清
  貢授本學教授
  樂新经寇亂遴招集諸生日
  光風霽月中也間靜屡請乞
  弟子勉留相與周旋僅三載焉
  劉偉徳州人順治十六年署縣事
  寇新燬盡為碎瓦頽垣偉軍寓白鹤寺
  施粥以招集殘黎未數科其急乃
  樂民顛沛如此尚復重之氅也我官
  罷而餉决不可徵力
  然竟以此落職邑人咸為
  訜曰韓韶有言曰長

知识出处

康熙乐清县志

《康熙乐清县志》

康熙年间,设馆修志,适逢“三藩之乱”,事遂中辍。乱平后,乐清知县延聘林允辑、鲍易等次第增加修成《乐清县志》八卷,康熙二十四年(1685)梓行,本志涵盖了多个主题和方面,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官职、人物、艺术、技艺、宗教信仰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乐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