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縣志卷之二廨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樂清縣志隆慶壬申本》 古籍
唯一号: 113220020230000090
颗粒名称: 樂清縣志卷之二廨宇
分类号: D929.48
页数: 2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乐清县的官署机构和各个机构的位置和历史沿革。其中包括县治、察院、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府公馆、巡检司、盐课司、驿站等机构。文章还提到了各个机构的历史沿革和重建情况,以及各个机构的位置和规模。
关键词: 乐清县 廨宇 官署机构

内容

叙曰有土矣必宮居也而後粒食故受之以廨宇夫
  小人之聚廬于斯也以生生也君子之託廬于斯也
  則何以哉以生民也故履治所而思有一民之未殖
  者是稷之所病也履講堂而思有一士之未廸者是
  契之所病也有司以分職坊表以樹風聲武衞以防
  不然循名責實職思其居胥若是矣作廨宇志第二
  公署
  縣治在翔雲峰下自晉寧康二年建至宋熙寧三年令劉握重建淳熙中令袁采重修内有勅書
  樓元仍之至正壬辰火甲午令宋彥寵重建 皇明成化
  十七年知縣徐頤復鼎新之 有宋令周邠袁采記
  正堂三間扁曰牧愛
  後堂三間扁曰平政
  贊政廳在正堂東
  公務所在正堂西
  架閣庫舊三間在堂西北今一間在東後
  龍亭庫在今主簿衙前
  耳房一間舊在堂東今在堂西
  戒石亭在露臺南有碑銘
  東西兩廡共一十四間
  儀門三間
  縣門鼓樓三間
  知縣衙十五間在後堂後
  縣丞衙舊在知縣衙東主簿衙今移西廡西
  主簿衙舊在知縣衙西今移縣丞衙西
  典史衙在東廡東
  吏舍六間在西廡西
  倉厫舊三間在簫臺山下今一十有四間在頭門内東
  土地祠三間在頭門内西
  獄禁三間在土地祠西
  旌善亭在縣門外東
  申明亭在縣門外西
  宣風亭在縣門前
  榜亭舊東西十六間今三間在宣風亭東
  附周邠縣廳記畧 天下不患治之難而患任之非其
  材不患材之難而患擇之無其術今朝廷重近民之官
  而舊有舉令之法實圖治之先務擇人之要術也然昔
  之爲邑則蹈故故事簡而力舒今之爲縣則循新故事
  繁而力勞豈獨能否之不均抑亦時也宰字之官先後
  相續自雍熙前不可得而知端拱以來庶可詳其姓字
  來者以序觀之驗於民物爲政其猶示諸掌乎
  袁采縣樓記 樂清縣治有樓二外樓揭縣額建大鼓
  以一吏民之視聽内樓以藏勅書及案牘之備檢索者
  外樓以熙寧癸丑令葛均逢建距淳熙戊戌一百四歲
  梁桷整固如昔惟蓋瓦〓損榱檻弊腐内樓以熙寧戊
  申令劉均握建較外樓不遠而撓側過者跼慄懼將壓
  焉邑人曰葛長官攝邑事適有木筏漂遺海浦葛取以
  建惠政橋及外樓其材良故久不蠹内樓之材取邑所
  產易蠹而速壞壞而葺屢矣終不支余始至訝縣宇之
  弊而二樓尤甚以外樓之功力爲易屬主簿田均更覆
  飾如新建徹其西壁代以軒檻則簫臺白鶴二峯相對
  若拱揖公餘與同僚登焉民之休戚好惡耳目可接乃
  榜其室曰省俗是歲之暮始修内樓次年上元落成大
  書勅訓刻置其中其北為同僚宴坐之所榜曰內觀使
  登樓者覩勅訓思自省焉旁列大櫝以藏吏案余謂繕
  葺之不易女此創建之初尤費經畫豈可使葛劉之名
  湮没不傳拂塵三嘆詳其歲月以示後來二樓之額皆
  前令王君傳所立時爲紹興辛酉王之政至今人誦之
  不置而額未盡損有請易之不敢從鼓樓之〓勒葢祥
  符壬子令丁君巽所創其志隱然好古君子有可觀者
  舊有壺漏紹興辛已令徐君森命龍泉季南容製以鐵
  不可用遺器猶存此雖細事皆關邑政敢不履書
  察院在縣治東隅澄清坊舊爲按察分司嘉靖初改建正堂後堂儀門外門各三間耳
  房左右各一間東西廡各八間厨房三間
  布政分司在姜公橋北舊在九牛山下嘉靖間知縣賀賁改建於此 正堂後堂儀門各三
  間規製畧同察院
  按察分司在姜公橋北與布政司相並舊司改爲察院而别建于紫芝山下後知縣賀賁遷
  此規製亦同
  府公館在縣治西正廳三間側屋大門共九間嘉靖戊午以其址抵還城基因廢未舉
  合屬
  館頭巡檢司在館頭元建本朝洪武二十年徙岐頭有廳堂門樓各三間官舍三間吏舍二間
  弓兵房三十間城垣周圍百四十丈今復舊址官吏僦住民居
  北監巡檢司在窑奥元建玉環鄉北監本朝洪武間徙蔡奥後徙白沙又徙鶚頭廳堂門樓各
  三間兩廊十間官吏舍各三間弓兵房十間城垣周圍百
  四十丈嘉靖末徙窑奥堡中 每司弓兵一百名 外有
  蒲岐巡檢司後徙亭頭 小鹿巡檢司在玉環鄉
  温嶺廵檢司在苔山俱成化十二年隸太平縣
  長林場鹽課司在塔頭宋政和創元設司令司丞監辦鹽課本朝洪武元年以軍伍之有功
  及病傷者爲之長尋以竈户鹽額多者爲之二十五年始
  設官署事廳門各三間架閣庫一間鹽倉十五間大使舍
  三間厨房二間正場在三里鹽倉七間官舍三間厨房一
  間子場在瑞應鄉蒲岐廳一間鹽倉十七間官舍三間厨
  房一間 竈丁凡七百有十
  天富北監場鹽課司在白沙舊在玉環鄉洪武間遷于此廳三間軒簷一間大使舍三
  間厨房二間久而圮場官僦住民居隆慶五年大使王大
  賓乃勸諭各竈照鹽丁捐資重建舊有子場華嚴倉五間
  清港倉十二間白沙倉八間智字團倉三間峽門倉十間
  竈丁凡四百一十有六 外有税課局在東隅狀元坊北
  河泊所在石馬印嶼山俱知縣潘潢奏省印記存本縣
  西皋驛在西隅迎恩橋西元名蕭臺驛國初改今名 正廳三間左右分文行忠信凡四間軒簷驛
  門神祠各一間東西廊六間驛丞舍三間厨房一間 驛
  轎大二乘小十乘站船五隻水夫三十名
  館頭驛在十二都元名橫春驛國初改今名嘉靖三十七年燬于海寇四十 年知縣賀賁重
  建製同西皋站船江三隻河二隻水夫三十名
  窑奥驛在十七都
  嶺店驛在大荆二十七都元名大荆驛國初驛丞吳德重建製同西皋嘉靖間復創立新司一
  所公館一所驛轎大二乘小十乘
  醫學在城隍廟西舊在縣治前元設教諭領醫生寓三皇廟側爲署洪武初置惠民藥局設官
  領醫十七年始設學以本局爲署
  隂陽學在城隍廟東洪武十七年設寓三皇廟側永樂元年訓術張欽正申改福生堂爲署在
  景福坊後徙此外 有僧㑹司在白鶴寺西北
  道㑹司在紫芝觀北俱洪武十五年設今俱廢
  鋪舍洪武初建凡一十七處二十年新置沿海衞所増設一十八處成化十二年分小球鋪至蘆殊
  鋪共八鋪𨽾太平縣後又増設新城嶺店二鋪并舊
  共二十九鋪 每鋪廳三間郵亭大門各一間左右
  側屋共四間
  縣前鋪在縣治門前西偏 出望來橋東行至新城鋪出迎恩橋西行至添仙鋪
  新城鋪已下東行
  白沙鋪相去各五里
  大林鋪 新市鋪 烏石鋪
  纔嶼鋪 石榛鋪 檉岡鋪 黄山鋪已上相去各十里 驛頭鋪
  嶺店驛前鋪 大荆鋪相去各五里
  盤山鋪 去大荆鋪路入黄巖縣界
  蒲岐所前鋪自大林鋪分路沿江東南行
  長山鋪 湖霧鋪路入太平
  添仙鋪已下西行
  湖潢鋪 塘下鋪 石船鋪 館頭鋪
  石衛前鋪已上相去各十八里路入永嘉界
  亭榭
  隅都申明亭洪武六年建每亭三間在縣東西隅二所在鄉每都各一所凡遇民間争鬬詞訟里老拘
  入亭中剖理 二都申明亭在支奥嶺邊今廢址存
  旌善亭 洪武八年建與上申明亭並凡民間孝子順孫
  義夫節婦旌表者書之此亭
  訓善亭潘侯潢作有諭
  附婺源潘滋旌善亭記子游爲武城宰子問人曰有澹
  臺滅明者夫澹臺不由徑不公室豈恤人之知不知乎
  然而一受知於子游聞之聖人自是不澹臺者澹臺矣
  他日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因莞爾以喜於是武城澹
  臺者何啻百也子游一對力也吾弟潢解元爲樂清令
  朞年蒞事於杭得省予問之曰女得人焉爾乎舉錢堯
  卿以下數十人以對明年爲旌善亭因東岳祠故址遷
  自縣門外東角悉書其人與覈于石以觀既成以書來
  請教予笑曰製錦乃能如是則復之曰官以令爲名令
  善也作以表民旌之大也夫有子游固當有武城也
  訓善亭論嘉靖二年八月十有五日樂清縣訓善亭成
  其令潘潢集民於堂告之作亭之志曰嗚呼古今之民
  同一天性然在古人民質直後世人民反覆在古風俗
  淳朴後世風俗澆漓豈人性有時而薄天地生人有時
  而變哉嘗觀古昔盛時教法明備天子公卿躬行於上
  言行政事皆可師法以萬乘之尊下與庶民親相告語
  或登進在廷或作書播告如父兄之於子弟諄切懇到
  至再至三而又黨有庠術有序閭有胥族有師當時羣
  黎百姓習見正事習聞正言人民安得不直風俗安得
  不淳後世棄德禮而任政刑畧民風而急功利薄視吾
  民直謂不足以興教化凡朝夕所與令於民者簿書賦
  税之外幾無事事民生其間醉生夢死葢有自少至老
  不見先王之法行不聞先王之法言者雖有良心之生
  習染風移終能自振者鮮矣如此人民安得不偽風俗
  安得不漓官長自爲秀才時已常嘆息此事及來此邑
  每遇民間劇訟憫其無知間引古訓從容譬喻亦往往
  有奮從者益信天理之在人心未嘗絕亡猶可爲善爰
  與二三父老議闢侵地建亭縣側摭拾古今嘉言善行
  切於民風土俗可以爲訓者分爲二目大書亭壁使百
  姓往觀焉其一曰敦本人之所以爲人與禽獸並生而
  異類者其本不在智力而在性義不在聲華而在廉恥
  不在功利而在紀綱本不脩身不立狥生逐欲惟温飽
  厭足是務名雖為人而有生之理絕滅久矣孔子曰君
  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故訓敦本其二曰厚俗君陳曰惟
  民生厚囡物有遷葢人莫不厚於其親也或以私愛遷
  孝莫不厚於其鄰也或以私忿遷仁莫不厚於其身也
  或以私欲遷行於是乃有挾已蔑物乘人之危幸人之
  災肆爲殘忍行而不顧者間有秉心不競衆又以爲
  能而共加之未有不懲而變焉者也嗚呼天地生物
  厚於人人乃可自處其薄乎故訓厚俗官長初爲此訓
  殊増赧顏使吾德若足以興斯民之行不必假言爲教
  使吾言若足以動斯民之聽不必遠引古人然官長取
  古聖君賢人之言以訓吾民只願吾民各識道理自做
  好人非敢徒勞爾民亦非取飾觀聽爾民試相與體念
  此意朝過而誦之夕潛而思之必有惕然興起善心而
  砥行爲君子者興仁興讓必從此始或以爲吾輩何人
  敢望聖賢高論吾鄉何俗能追隆古之風則其自絕與
  絕人甚矣甚非官長所望於爾民垂訓於爾民之意也
  鄉約所隆慶三年胡侯用賓立隅都俱即廟宇擇端人以爲之長而憲之禁令焉民蹶然有興矣
  附鄉約示 約長朔望率保甲人等㑹約所宣明聖
  諭真實舉行仍立善惡文簿每㑹書某人善據某事某
  人惡據某事善者直書不善者姑浮紙粘書俟再三不
  悛送縣究治庶善勸惡懲民風歸厚成禮義之鄉矣
  去思亭一在申明亭下爲賀侯賁建 一在迎恩橋西為秦侯鰲建亦名脱靴亭又有留思亭在旌善亭
  下爲前任邑侯擢御史歐陽震建
  章義樓在驛頭鋪南南閤吳巚建巚舊襲章姓故樓以名樓房共十四間厨房五間諭俗亭一間義田三十
  畝義山三片專備器具薪水以便行旅知府丁公瓚趙公
  錦郁公閩人鄭公 善夫俱有詩封主事侯敬有記嘉靖
  間燬孫宗袷等重建宗袷能詩見雁山志
  昭義樓在鶚頭見紀變今圮
  附丁公瓚詩茲鄉有義樓一鄉之善俗太守爲爾登芳
  名振窮谷 晉安鄭善夫詩再尋雁蕩訪靈丘爲愛東
  甌山水州檢書已得忠
  臣傳問俗兼聞章義樓
  臨江亭在萬橋旁其下為萬規橋碑王十朋有詩令周邠跋
  岑山亭有元張翥詩
  八老亭在沐簫泉下有侍郎陳璋記
  濯熱亭在竹嶼劉旦建以施茶
  施茶亭一在鳴陽門一在白沙嶺
  一在三條嶺東隅周商建捨田山共艹五畝供
  薪水一在曹田胡惠建有樓縣給扁曰旌義
  樂土頌德亭在小芙蓉侍讀秦鳴夏記
  抱戚亭在葢竹鄭思永立學士解縉有記
  尚義亭在翁垟邑令爲陳慨立
  旌義亭爲趙尚謙立侍郎謝鐸有記
  承恩亭爲鄭頤立
  學校 社學 書院
  儒學在寳帶橋南二十步唐時在望來橋東南十步宋治平間令焦千之増堂廡學舍有
  記崇寧三年遷橋西距故址百步紹興初火五年縣尉吳
  芾遷於卧龍坊即今址也建廟立像置講堂兩廡齋館十
  五年令趙惇臨拓基址築垣墻増建門臺直舍罏亭有林
  季仲劉祖向記淳熙中令袁采重建築倉易直舍爲壽朋
  齋以養老即講堂創莞爾室以待次舍後以次修葺有錢
  文子記元縣尹鄭玉馮福京相繼修建有李孝光及教諭
  傳庸記有欹器尹杜繼祖圖跋至正壬辰海寇火延及學
  宮有儒人翁昇撲滅之殿廡僅免洪武元年縣丞袁英重
  建學門及兩齋三年知縣張具瞻建明倫堂於殿後五年
  知縣鄔玉建戟門及欞星門有題名記七年知縣王仲彰
  徙明倫堂及兩齋于廟東改資深堂以建儀門十年知縣
  韓遜建神厨庫房宰牲房膳厨及洗牲并二十五年知縣
  胡均謙重建大成殿及兩廡戟門二十六年主簿董文昌
  建學倉於泮池之南永樂十六年教諭黄黼建文昌祠於
  戟門東弘治八年推官周珙重建嘉靖二十年知縣歐陽
  震建名宦鄉賢祠二十八年殿圮於〓風知縣楊鑰重建
  有邑人侯一元記知縣賀賁復踵成之隆慶五年知縣胡用賔建啓聖公祠
  附宋邑令焦千之學記古人爲政未有不先庠序之事
  者蓋教化所由出而陶染乎風俗使之於善有助於政
  其功甚博非今所謂科舉之習而世俗之學也然其所
  主教導則有師氏之職日談乎詩書禮樂之訓孝悌仁
  義之行淬愚礪昏爲智爲明朂之於先王之道而習爲
  君子之事者也夫天下之小事欲有所成猶須專之矧
  庠序之事不專而欲成難矣皇宋治天下文物盛矣獨
  樂清之邑舉進士者無數人百年之間未有登第者其
  風俗之陋不已甚乎其學不獨教化之廢而其褊廹隳
  弊不足容諸生春秋之祀不足通奠謁民之耳目未嘗
  識絃誦宜乎文雅之風墜而不振者久之於是以縣之
  蔬圃易民隙地退徙講堂以圖軒豁而諸生行事便於
  肄習别構講道堂於其後以爲諸生講論逰息之所又
  爲奥室以爲先生之宴寢凡豆籩之不足簠簋之虧壞
  悉完治之始余之來也民之訴訟坌集填委日治其訟
  猶且不暇加以榷酤關征廪庾之職晨馳夕驅蓋亦勞
  矣所謂古人之所先者反不暇及至明年始得新其學
  舍博求其所謂師氏者曠時而不可得士由不遠而至
  者而無所授業焉余甚愧也且以余學之鄙陋也忝令
  之職而欲變其百年甚陋之俗雖童子知其必難時時
  與諸生談道義講解經籍而諸生未免科舉之習而世
  俗之學也噫葢亦勢不免焉是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所得不勝所失焉然余獨愛其齋宇之精潔竹木之潇
  灑溪山前後環繞掩映入其中則意思逌然而不忍捨
  去若能久與諸生講道藝其中其樂如何哉余亦不暇
  矣留以俟後人而興起之庶幾有助於政云
  林季仲學記鄉貢進士費如規來自樂清語余曰吾邑
  廟夫子而祀初未有學也治平中令焦君千之始爲之
  士稍知學崇寧舍法行乃自縣東西遷於望來橋之為
  距故址百餘步丁君湛鮑君輝實終始之盗起青溪蹂
  數郡茲邑焚毁殆盡學屹然猶存紹興改元一夕燼於
  火自是春秋二祭寓於縣治或傳舍僧廬有司蹙額以
  從事五年尉吳君芾閔之白令丞再遷而南定卜於隆
  儒坊於是邑人争出力捐金佐之不數月學成然儲廪
  無有也十五年春令趙君下車揖諸生與謀曰養士而
  無以爲養奈何有喻其意者相率買田五頃計其日入
  可食百人又徹滛祠營市舍取僦直以資之遂斥基址
  周垣墻闢齋宇貯書籍造器用凡學之百須罔不備具
  是宜有記敢請余曰子之邑大夫㢘介自將事無劇易
  盡心力而爲之雖悍暴之民或有不悦而抑强扶弱人
  恃以不恐此亦學也邑人當有記之者慨慷好義撫孤
  姪如己子歲歉富室方告糴獨發倉庾捐價以濟囏阨
  此亦學也里人當有記之者奚用於余獨不知學之數
  遷何也曰學自焦君以來無以登仕版者人多言其不
  利也余慨然久之因問曰子之學也爲利乎爲道乎道
  不遠人人自云遠子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
  道即在是矣今一世之人惟利是騖善爲此論誰不笑
  且恠者抑聞諸夫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蓋學不期祿
  而祿自至是亦無負於學者若誦斷簡緝陳言徼倖取
  科舉一得志棄之如涕唾無復有顧藉心吾恐未見其
  利而羞之承矣非朝廷建學之意亦非邑大天所望於
  諸生也大夫名惇臨字芘民四明人
  教授劉祖向學田記畧 吾邑舊學焚毁既久尉白令
  丞命進士錢堯卿輩分任其役凡用錢三百萬落成之
  後㑹丞尉解秩未暇經畫養士費逮今宰趙公來一唱
  其議〓皆願出私田士始有養既得請於朝爲永業迺
  更益其他田及閱武場廢地營僦舍以助不足自爾學
  舍交錯儲廪豐美歲肄業以百數預薦書登仕版者益
  盛葢有賢邑大夫相繼作成於上老成之士戮力襄贊
  於下故也鄉先生林公作記大概詳於名教邑人懼久
  遠湮没因采興建本末與獻田得旨并具姓名畝數镵
  諸石庶來者有考云
  先師廟舊名大成殿凡三間丹楹礱桷窠栱欑頂中畫盤螭邊畫菱花龜背門用青瑙基高五尺許南有露
  臺中塑先聖及四配十哲像今 制撤像為木主
  東西廡各五間立七十二賢與從祀諸賢之主
  明倫堂三間
  耳房二間
  兩齋各三間
  厨房二間
  倉廒四間
  號房大門各三間
  教諭衙在明倫堂後
  訓導衙一在泮池東一在文廟西
  敬一亭在明倫堂東
  射圃在西隅簫臺山下南北五十丈東西十四丈舊有廳
  堂門房嵗久圮壞隆慶三年知縣胡用賔建觀德亭
  附厯代典禮唐太宗時房玄齡建言周公仲尼皆聖人
  然釋奠於學大業以前皆以孔子爲先聖以顏子爲先
  師别祀周公尊孔子爲先聖以顏子配貞觀四年詔州
  縣皆立廟以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玄宗開元二十
  七年追諡孔子爲文宣王塑像南向坐被王者之服追
  贈弟子皆爲公侯伯樂用宮縣舞用六佾二十八年詔
  春秋二仲丁日致祭宋真宗加諡爲玄聖文宣王後改
  至聖元成宗又加大成 皇明洪武初特詔仍其舊成
  化十二年用周洪謨奏増爲十二籩豆舞加爲八佾嘉
  靖九年用李時等議撤去塑像以木爲神位稱至聖先
  師孔子廟不稱殿四配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
  思子亞聖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門弟子稱先賢左丘明
  以下稱先儒悉不用累代封諡廟用八籩八豆舞用六
  佾别立一祠祀叔梁紇稱啓聖公以顏無繇曾點孔鯉
  孟孫氏配兩廡從祀去申黨及公伯寮以下十三人入
  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四人而林放以下七人各祀於
  鄉祭用春秋仲月上丁取柔日文明之象所在長官行
  三獻禮教官分獻儀註具㑹典
  社學即古之小學古者家有塾里有序黨有庠大夫七十
  致仕老其鄉里大夫爲父師士爲少師歲事已畢餘
  子皆入學而其書不傳朱子乃蒐輯古傳記以爲小學之
  書本朝洪武八年禮官以 上意檄府州縣率五十家設
  社學請秀才爲師教民間子弟本縣社學城郭鄉都舊有
  十所後漸廢弛至正德十六年知縣林有年於兩隅設規
  矩準繩四所鄉都凡三十四所俱
  毁淫祠爲之今亦廢惟隅學存
  梅溪書院在東隅即王文忠祠以旁置兩齋令諸生肄業其中亦曰書院兵圮已今知縣胡用賔重建
  雁山書院在西内谷邑人知州朱守宣請於提學道即天柱寺廢址建立祀王十朋胡彥卿李孝光宋希
  晦吳綸謝省謝鐸 外有宗晦書院 圖南塾 白石塾俱見古蹟
  坊表
  尚書為高友璣立
  大廷尉陳璋
  登雲舉人趙宗佐
  登龍舉人郭攀
  文奎舉人徐衍
  世進士爲吳綸吳玄應舊名忠節
  進士題名爲歴科進士立本移用他坊故規制甚不稱
  聯科進鄭繹
  雙鳳先爲志學坊以十五歲舉人侯廷誠名後以兄進士侯廷訓改今名近燬未建
  登賢舉人何正
  内臺縂憲李顯
  毓秀舉人屠積
  廌繡陳亶
  步青雲舉人周紀
  進士凡二一李諤一金翮
  接武舉人陳輔
  天官大夫陳鈍
  少司寇陳璋
  昭文舉人鄭夏
  應奎進士蔡光親
  潛昭贈御史陳垣
  貞烈錢氏 已上在縣前直街
  狀元王十朋
  㑹魁吳綸 狀元坊原在西皋驛左正德八年知縣宋臣建至嘉靖四十一年知縣賀賁
  移之與㑹魁對列學門左右
  文魁進士吳綸
  凌雲舉人章唐
  登〓舉人余歆
  登龍進士范霖
  文英舉人李諤
  忠節名臣吳綸
  節制四藩李顯
  恩褒三世贈布政李詠李倜
  翔鳳舉人金啓
  恩光贈侍郎陳穆陳愷
  勅恩贈御史李倜又一封中書鮑澧
  大中丞李顯
  登科陳從道
  貤封贈僉事趙慥
  方伯趙廷松
  中翰寺副趙性魯
  保身致仕布政趙新
  重沐恩光父贈知州蔣敏 子知州蔣愷 已上俱在
  奎光舉人陳陬
  三鳳鄉陳陬陳斐陳増 俱白沙
  狀元王十朋在左原
  賔賢林宗元
  節義母葉氏子林統俱鄔家橋
  登科舉人徐璉在馬奥
  節毅侯畐
  文光舉人侯搢
  後以父子進士侯廷訓侯一元等改奕世簪纓隆慶六年毁復建俱蒲歧
  桂林舉人王祚
  丹桂舉人王賔俱鏵鍬
  承恩方友權在大崧
  世恩爲朝列大夫朱希晦同知朱嵩等立
  應宿知縣朱玄誥立
  登雲舉人朱文簡
  進士朱諫
  光祿署正朱守宣
  五牧朱文簡朱諫朱玄誥朱守槐朱守宣 俱窑奥
  孝善孝子連世瑜
  攀龍舉人連稷俱镬前
  賔賢施義祖在〓江
  尚書
  㑹魁俱吳綸
  大方伯 進士俱吳玄應
  文英舉人呉玄懋
  恩光舉人吳玄梅
  京兆應天通判吳玄會
  世大夫爲舉人吳九思等立
  世臣爲進士吳朝鳳等立已上俱南閤
  忠節流芳爲義士鮑叔亷烈女嫆娘婉娘其左曰奕世大夫爲鮑坦鮑原
  弘鮑恩 其右曰科貢濟美為鮑珙鲍鮑寵鮑謨鮑一鵬鮑 在楊公奥
  父子聯第進士陳松龍陳
  筀在新芳
  攀龍舉人于昌祖在蔗湖
  貞節楊彥母余氏在水漲
  登雲鮑珙
  青雲鮑恩
  賔賢舉人鮑椿已上俱東鄉
  松溪里進士陳求魯在萬奥橋邊僅存石柱
  百歲李懷璣在石馬
  儀鳳舉人陳懋
  進士陳懋在趙家衕
  聯桂翁安之翁巖壽
  崇儒里同上俱柳市
  世恩爲鄭肖熊鄭貴中鄭貴權鄭驥等立
  進士鄭肖熊在八都
  進士南昱
  世美南昇俱歧頭
  都憲 進士俱高璣立
  賔賢高友訓
  賔光贈尚書高〓 俱館頭 已上俱西鄉
  尚義門凡十一 趙欽善趙尚勤趙欽怡俱在隅方友 望鄭鑫鄭環鄭鰲王叙俱在鄉 勅建三
  劉宗
  晁在三都後圮其孫庠生劉根重修鄭㑹在五都 方壽在十五都
  樂清縣志卷之二 庠生鄭公變校

知识出处

樂清縣志隆慶壬申本

《樂清縣志隆慶壬申本》

本志修于隆庆六年(1572),历二年而竣,辑成《乐清县志》七卷,分壤地、廨宇、财用、秩祀、官师、人物、志馀共七卷,其体例效法正德《武功县志》。民国七年(1918),张侯佐以玉海楼孙氏抄校本,由温州务本石印公司仿印三百部发行。

阅读

相关地名

乐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