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樂清縣志隆慶壬申本》 古籍
唯一号: 113220020230000082
颗粒名称: 津梁
分类号: TV-092
页数: 10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乐清县的各种桥梁及其修建和维护情况,包括惠政桥、姜公桥、孙家桥等。
关键词: 乐清县 桥梁 概况

内容

惠政橋 在縣治前二十步上有亭元至正間寇燬本朝洪武五年知縣鄔珏重建有碑 寶帶橋 在儒
  林坊舊有吳家橋在東七八步宋令王傳以橋北民居塞
  縣治前乃以橋址易民居増創大橋接前郭路名市心橋
  於是縣治始見石馬印山紹興丁丑王忠文遂擢第元至
  正丙午重建攺今名近以築城淤塞寳帶河漸與西溪不
  通科第不及往時議者欲於西城開鑿水洞使兩溪之水復環於前舟楫既通風水亦利矣 姜公橋 在澄
  清坊姜令光建有三山黄詵記
  附黄詵記樂成為邑負山瀕海東西兩溪左右翼治其
  委甚遠入於東海其發源凡五十又四注而不舍汗漫
  浩蕩渺乎無涯民居介乎其旁鱗集櫛比舊有橋以接
  通衢淳熙己亥傾於洪濤令尹袁公重修復壞於淳熙
  之丁未幾二十年渡以畧杓行者惴焉夏秋之交時雨
  暴涨非惟病涉而國諱薦修水旱祈禱皆係焉公來宰
  是邦力自撙節百廢具興迺視舊址斥而廣之尉商君
  碩贊其議為橋五間雄壯掀偉往來憧憧如行康莊雖
  陰雨晦㝠不吾蹶驚飇怒濤不吾怖經始於嘉泰壬戌
  之良月成於明年之孟夏為錢二百萬斂不及民而用
  度足役不違時而工力備邑父老取公姓鐫其橋以示
  無窮之思詩所謂愷悌君子公其有焉公諱光四明人
  孫家橋 在太平坊洪武八年丞白文秀重建亦名白公橋 望來橋 一名港橋在狀元坊通東鄉驛
  路 浦邊橋 在望來橋下通白沙鹽場 瑤田橋 在潭頭 靈瑞橋 九牛山下 文峰橋
  在東山下外有登瀛橋在城内東小河上 芝嶂橋 在黄山頭 瑞雲橋 鳴陽門内 新鳴陽橋
  已上並縣治東 金溪橋 在白鶴寺 宣化橋 西溪上流 簫臺橋 一名郭公橋 倉橋 以舊
  縣倉名 迎恩橋 西皋驛路 下馬橋 在湖上奧已上並縣治西 前郭橋 潛昭坊南史陳亶
  重建 清遠橋 通鎮海門 平橋 在前郭宋尚書趙立夫建 文昌橋 在鎮海門外己上俱前郭 塋
  外橋 在石塘奧里民趙性聰建 白沙橋 縣東七里 抝橋 近白鹤廟 三鳳鄉橋 白鹤廟前
  白沙橋 縣東十五里 沙角橋 縣東一十三里 小官橋 大官橋 俱在縣東廿里
  西河橋 下塘橋 俱在竹嶼 金家橋 通賈奥 賈奥橋 通陳奥 解家橋
  通石馬已上俱永康鄉 雙橋 縣東三十里 解郎橋 廟橋 孝義橋 俱雙橋東
  數里 新市橋 縣東三十里 虹橋 通新市 新橋 通萬家河 高橋 鄔家橋 通石
  埭 石埭橋 通下岐 陳家橋 通朴湖 萬橋 縣東二十五里以宋萬規建名
  附萬規橋記造事之初以豐財為難財可為也而患無
  其志將善其始必思有以善其終終以不困雖大必成
  無確然不拔之志則浮議交譎一動於中則大事去矣
  是故涉滄海者先虞其險不可以屆其逺登泰山者先
  憂其危不可以造其高是豈不欲高逺也哉無高遠之
  志不拔之誠樂於須臾而忽於持久故耳蓋目前之利
  喜於易就而經遠則廢累歳之功厭於難成而致利則
  長天下之事在我者無不能而在外者不可必苟當於
  義而欲久之傳雖百年後世猶且圖之况近在數朞當
  吾身而可待者乎嗟乎此橋之所以成乃吾之所易而
  衆之所為難者也吾其謀始也患力之未濟思有同志
  者偕成既不可得也越三年而謀於獨成方靖其趾未
  踰歲月以洪湍奔突而顛仆者幾半衆乃曰是決不可
  就者歟吾獨曰不然事之難成立者安可以無患也無
  患則忽於有為無經久之效矣善處患者不恤其難成
  而惡其中廢安知今日之顛仆不為他日之堅固者乎
  是故再越三年更募海民運石以址之民力憚其險而
  不應募者數月一旦海乏鮮食瀕海民無以為生翕然
  相率就工日不下百餘艘凡兩月積五千餘運遂築成
  東西兩灘上下一百尋截江三十丈方秋雨大集山溜
  溢湧復衝壞其灘衆皆曰勞其費而無成愚亦甚矣吾
  亦不憚勞復增石以固之加二十餘艘厥址固矣乃累
  横石為四柱其形鋭而丈一柱之廣縱二尋横一尋有
  半其三尋有奇埋灘淤之下出灘之上者裁二尋有半
  上跨木為梁其柱疏以立其間迂而闊以石不能跨故
  也吾嘗謀以石為梁則曰非剛厚極大者則不能長久
  抑非綿力薄材所能致也故有待於能者焉經始於歲
  之丁卯訖工於癸酉之春凡費財三百有餘萬橋成矣
  乃集衆以落之吾揖而言曰吾慮財則大而迂其役工
  則費而拙其懸日月也既博而且曠宜乎衆之以為難
  也噫不然惟迂也而衆不知其固之在遠惟拙也而衆
  不知其巧之在後惟博且曠也而衆不知其利之在長
  則雖衆之所難吾不難也蓋世之為利不循其變動利
  病惟欲用其智力而成於一日雖古人為之有所不能
  必也吾成此橋曠歳以觀其變動而後能盡其利病其
  梁木他日或有壞其址柱之剛固亘萬世不能易百年
  之後有能因其址柱不壞而時損增之則其為功也不
  易乎由是觀之吾之為利不獨在於落成之日而又存
  於救壞之時他年人安其營而豈知謀始之艱有貽於
  厥後也哉
  范霖橋記畧 宋東平萬先生規始刱橋以利厥濟人
  遂以其氏名之歴歳滋久風雨嚙蝕波濤舂射柱石圯
  而梁木頽千户侯魏公迪常於訓練之暇週覽形勝懼
  是橋之圮往來者病涉乃鳩工掄財鼎而新之出帑藏
  以為之資復擇戎士之可任者温普盛潘覺勝李普觀
  氏協心專力募財以裨不周杵其木以實厥址累石為
  柱屑以銅鐵枕臥中流鋭其首以破激湍上則環石為
  梁中通類圭竇五跨五竇復鱗次其石以接通衢兩傍
  繚以石䦨其長五十有六尋廣居十九之一經始於宣
  德癸丑而落成於正統辛酉凡九閱寒暑工視昔無慮
  十蓰議者請以魏易萬魏公曰不可我之新建橋將申
  東平之志
  論曰甚哉名實之急也夫橋之功魏埒於萬而魏讓之
  名焉非以東平之志在利民而不在名耶是實之效也
  然而至今行是橋者徒知萬而不知魏又非以橋名故
  耶是名之效也雖然君子實而己矣二子之功夫誰得
  而掩之哉
  打銀橋 通下堡 蔣家橋 通蒲岐 已上俱十四都 文光橋 一名馬郎通缑山奧 感祝
  橋 通缑山水坑 山門橋 通鏵鍬 下降橋 通蒲岐 林家橋 通黄奧 陡門橋
  通杏莊 順流橋 鎖山橋 俱通長山 福崇橋 長橋 通信奧 新橋 亦通
  萬家河 塔橋 通新市 已上俱十五都 連橋 高橋 通窑奧 烏石橋 通横山俱縣東
  三十五里 已上俱十六都在瑞應鄉 下村橋 通鑊前 鑊前橋 通界嶼 孝善橋
  雙源橋 通密奥 清遠橋 在窑奧知州朱守宣建並縣東四十五里 俱十七都
  奧橋 通倪奧 崇義橋 吳巚建 驛頭橋 俱縣東八十里已上俱二十都 自然橋
  店前 劉家橋 石門外 俱縣東几十里 和尚橋 通北港 俱二十七都 西湖橋 在南
  吳恭毅建並縣東百里 已上俱山門鄉 外有浪垠
  徐都橋 仁澗橋 鎮寕橋 永寕橋在玉環鄉成化十二年分隷太平
  湖上橋 縣西三里通葢竹 葢竹橋 縣西四里 石馬橋 縣西五里 萬奧橋 縣西八里
  添仙橋 縣西十里通支奥 峽門橋 縣西十三里通柳市 湖潢橋 縣西二十里通横徑 横
  徑橋 河奧橋 通柳市俱一都 法燈橋 通峡門 潘店橋 俱近横徑 中央橋
  南山橋 通鹽盤俱縣西二十五里已上並二都俱永康鄉 三條橋 通長山 長山
  橋 安豐橋 通八鏵 丁橋 通黄瀆 大安橋 通鍾洋 已上俱五都 新橋 通長
  林 金店橋 朝宗橋 通雁塔 真橋 葉橋 塔橋 通陡門頭 八華
  橋 下倉橋 陡門橋 翁洋前橋 俱縣西三十里已上俱六都 林監
  橋 通岐頭 百岱橋 陳經重建 呉家橋 通曹田 曹田橋 沈家橋 通奧
  太平橋 下堡橋 長林橋 俱縣西三十二里已上俱七都 柳市橋 亦名後洋
  趙莊橋 俱縣西三十五里 東頭橋 縣西四十五里通柳市 西頭橋 嶼奧橋
  俱縣西二十五里 陳渡橋 山下橋 通河頭路 察奧橋 通白巖頭俱縣西二十七里
  尚郎橋 通察嶼 横帶橋 通陳蕩 陳蕩橋 昇仙橋 俱縣西二十八里 毛
  橋 通洋田 西金橋 通柳市 合湖橋 通密溪 西湖橋 通白石 下莊橋
  通仙橋 通石白 汪信橋 通密溪 孤嶼橋 通沙奥 沙嶼橋 通磁石 磁石
  橋 通湖頭 湖頭橋 通白石 寶固橋 通屠奥 馬家橋 通下印俱縣西三十里 趙
  鎮橋 通孤嶼 廣要橋 蔣家橋 俱縣西三十二里 景清橋 通下庠 景西
  橋 通屠奧 屠奧橋 丁橋 通孤嶼 通津橋 通仙洋 仙洋橋 通葉澤洋俱縣
  西三十五里俱十都 李博橋 通白塔縣西三十里 香山橋 通石船 商量橋 八仙
  橋 新城橋 大港橋 俱縣西三十八俱十一都 白塔橋 驛路 十里橋
  舊一今生員鄭晉之等攺為二 雙廟橋 通盤石 呉橋 通重石 新橋 通盤石 鄧公橋
  縣西四十里太守鄧淮建後為洪水所壞僧徐愷募緣重建今復圯 俱十二都 已上俱茗嶼鄉
  檉岡渡 即清江渡名纜與渡在十六都嘉靖間鄉官朱氏父子攺於山内十里曰金沙渡有知府洪公垣記
  然鄉人以路不便謂當復還檉岡 館頭渡 舊名横春渡江船有帆每多覆溺其後邑侯俞文榮以海寇擄
  船得帆之利迺令渡船悉去帆存櫓於是鮮溺人甚便之遂仍而不攺 石門渡 縣東百里在石門潭去潭
  百步溪淺可涉或遇暴涨則令溪傍居民以小舟濟之
  外有白沙渡通玉環鄉 截嶼渡 清港渡俱分屬太平
  附金沙渡記畧 東鄉舊有檉江渡當山外海口每遇
  風輒哮激中流篙子索錢往往罹溺朱公諫議易巨艘
  復往視謂必遷於山内老䘵守宣吿令王汝襄氏度之
  其處南金雞山沙北步山去前渡近十里許江浹水緩
  成路二十餘里馬道八十餘丈光祿君曰此特先公小
  之為仁者耳君子曰仁豈有小大哉公嘗筮仕於歙歙
  之遺愛至今存焉故遷渡之心即其治歙之心治歙之
  心即其為守之心為守之心即經綸燮理之心其仁一
  也嘉靖二十一年季冬洪垣撰
  岐頭官路 自白沙嶺東沿沙角海邊路抵萬橋鄉太守朱諫建 海口官路 在大芙蓉林瑞孫孟
  期建 石馬街路 自石馬橋至三鳳鄉 塔頭街路 在六都 南閤街路 在山
  足長三百餘丈每丈許樹桂花亦曰桂花街通永嘉

知识出处

樂清縣志隆慶壬申本

《樂清縣志隆慶壬申本》

本志修于隆庆六年(1572),历二年而竣,辑成《乐清县志》七卷,分壤地、廨宇、财用、秩祀、官师、人物、志馀共七卷,其体例效法正德《武功县志》。民国七年(1918),张侯佐以玉海楼孙氏抄校本,由温州务本石印公司仿印三百部发行。

阅读

相关地名

乐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