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樂清縣志隆慶壬申本》 古籍
唯一号: 113220020230000070
颗粒名称: 壤地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隆庆壬申时期乐清县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景观、城市规划、交通设施、水系情况、军事设施以及地方风俗。
关键词: 乐清县 壤地 概况

内容

叙曰首壤地何也王土也古者封建為人疏土故史
  先人今之郡縣為土擇人故志先土觀諸治革而知
  王者之孳孳於民矣置之欲親也省之畏擾也是故
  簡節疏目挈其綱維牧體得矣主封建者以為專其
  土然後愛其人是未知夫仁人之心也夫仁人者常
  家其官是故星土遠而近墉壑緩而急山川赜而理
  溝洫迂而功民風細而鉅四境之内有一物不得其
  所者君子病之故古之君子其去之也若始至詩云
  洒掃庭内夫四境者亦君子之庭内也志壤地第一
  建置沿革
  樂清縣治在温州府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本禹貢揚州之
  域自夏少康時為於越秦為閩中郡漢為東甌後漢為章
  安又分章安為永寕屬㑹稽呉以屬臨海晉以屬永嘉寕
  康二年始分永寕置樂成縣宋齊梁陳因之屬縉州隋省
  入永嘉屬括州唐武德五年復置屬東嘉州七年復省載
  初元年復置屬温州後梁開平二年錢氏以避梁祖諱攺
  為樂清葢以王子晉吹簫於此故名宋為上縣元驗户數為下縣 皇
  明因之編户一百三十六里舊一百六十八里成化十二年析三十二里入太平
  分野
  樂清温支邑古於越國揚州之地分野為斗牛須女之間
  斗主吳越月蝕災暈損犢彗孛兵起歳星有福水土吉為星紀東漢郡志為丑廣雅為天梁
  星宋史星不明其占廣宮室𨯳山陵為權星鉤文耀為司命下星宋史為天市
  垣第六星宋志為熒惑星經出則兵興為璣衡第六星緯書志星主楊州候以五
  巳日丁巳為吳郡㑹稽
  論曰夫天人豈有異哉有形於此斯有象於彼故德隆
  晷星星隆晷德而或者疑以星紀北而吳越南是以天
  有方體也至唐一行以雲漢兩戒區分星土星紀得雲
  漢下流呉越為南紀之終斯近之矣夫以州有國國有
  郡郡有邑也不其微哉然以方德星少微東海之旱六
  月之霜匹士庶女之所感召則鉅矣而可忽諸
  附農占
  夫分野所以占也農國之大本聞諸老農有占故附曰
  正正月一日雞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穀晴
  則其物育陰雨災諺曰上元雨灌百物減半又冬雪要
  連春雪要㫰又正月雪等雪二月雨不歇雨極而乾則
  妨農宜連霜曰一夜春霜三日雨三夜春霜九日晴又
  驚蛰前動雷一月斷火灰三月分秧立早苗十日即立
  晚苗清明宜晴穀雨宜雨不雨則帷山田收清明日分
  則雀不食以槐荳花占石首魚一面一水二面二水三
  面三水又雨多淡水則水母盛諺曰稻不過秋麥不過
  夏過秋過夏不死自罷凡大水流籜謂之蟲柴蟲多卵
  焉鉤致而〓𤑔之蟲乃殄以梅實占秫曰樹無梅手無杯
  芒種宜雨雨宜遲諺云雨芒種頭河魚淚流雨芒種腳
  魚捉不著又曰五月十三雨滿饒州好販大碗又占云
  竹醉宜栽竹忌龍見曰六月龍見身點雨是點金又六
  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言秋早則多颶風 肩頭
  擔秧篰日數七十五言穀之期日七夕占河影以為六
  日見穀賤七日見穀貴故諺云河往聽穀價
  見則不為災曰蟲吃秋前晚穀厨好添板又處暑要雨
  通白露空用功又白露雨曰三曰前雨稻三曰後雨草
  凡農渴雨占青氣曰青梗連天要雨明年若還不連就
  在眼前又戊午庚申甲子期但將此日看天機此日有
  雨終須有此日無雨兩月餘又占月曰月仰船雨綿綿
  月挂弓晝夜風又占暈曰月暈上難盪槳月暈落好行
  箔又占霞曰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占虹曰虹挂東
  一場空虹挂西雨瀰瀰又占風曰六月西南天皎潔十
  二月西南天落雪又占寒燠曰春寒愁愁夏寒斷流八
  月廿一日作醋謂之本命以桕占來嵗麥曰桕在葉下
  笑大小麥無人要凡小麥萟之宜早曰小麥冬至前大
  麥近年邊重陽雨則冬晴曰九月九雨稻晒羊肚霜降
  雨則連陰曰霜不應降一月映盎十月水則來歳麥歉
  曰十月水過灘大小麥一定慳凡冬喜晴其北來歳則
  曰晒過不熟爛冬不荒忌單日霜曰孤霜連夕則愈佳
  喜雪雨曰冬雨是麥命春雨是麥病而四時甲子皆喜
  晴忌雨甲申亦然冬月兼忌乙酉風曰寕下甲申雨莫
  發乙酉風雨下猶自可風起餓殺我具著之與躬稼者
  共焉善政者得之亦可以修救矣
  疆域
  縣在府城東北壤接於台東西百七十里南北一百九十
  五里 東至海一十里沿海至湖霧一百二十里為太平
  縣界西至枬溪桐嶺六十里為永嘉縣界南至海五里渡
  海至太平縣玉環鄉南社一百三十里為海洋北至接莆
  嶺六十里為永嘉縣界 東抵黄巖縣界一百一十里又
  二十里達其治西抵永嘉縣界六十里又六十里達其治
  西抵大海洋里數見上北抵僊居縣界一百九十里又一百一
  十里達其治 東南抵大海一十里西南抵永嘉縣界里數
  〓西
  東北抵黄巖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抵僊居縣界二百里
  自縣治至 南京二千一十里 京師四千八百一十里
  縣東至蒲岐所陸三十里水由海一十五里西至盤石衞
  陸五十里水六十里南陸至石馬五里水由海至楚門所
  一百九十里北陸至永嘉縣一百二十里西北由水同
  城池
  縣治舊以兩溪縈帶洪水不時不可城城以木栅至唐天
  寶三年始築僅周一里高一丈二尺闊二丈四尺見祥符志元
  廢 皇明洪武六年以備倭議築父老難之迺因東西兩
  塔為石城至溪仍用木栅為濠其外水陸各有門至二十
  年沿海列置衞所城迺廢不用正德間林知縣有年始置
  六門以民壯守之南曰文明通濟東南西南曰鳴陽迎恩東北西北曰拱辰肅清嘉靖壬
  子倭大入黄巖以無城故於是王都御史忬龔知府秉德
  躬相地命楊知縣鑰城之略如 國初而純以石東西及
  塔山之北南拓之至於三橋高凡二丈四尺址厚二丈二
  尺其門三中鎮海東鸣陽西迎恩當溪為洞橋為水門而翼以四寨
  曰㬪巖曰鲤池曰大巖頭曰花山守稍設矣具邑人侯一元記歳乙卯又以一面
  未備將周城之而當稍撤民居民譁於時兵道郡縣環視
  莫之能奪迺即山址摲其土為之内視城也外則崇山下
  瞰夷者若平地戊午已未倭連歲至憑高幾入賴張參將
  鈇力戰以免有張公生祠侯一元記於是尹同知尚孔被檄按行民
  居撤而城之民莫敢動南仍其故東包小河北截翔雲山
  之址西距西溪城履平四周其高厚略準南城凡為門大
  六小四樓櫓悉備寇患始遠焉或曰東城包河是内濠也東溪中貫堪輿家亦以不
  利且東溪流最巨或決溢則害於城不若於其上流徙之
  出於城之東則城得大濠如西城而水災益澹又兩溪環
  城甚吉也賀侯賁葢𠹉採輿議庀財用
  具畚鍤將分功賦事而以遷去不果云
  附錄侯一元城記曰夫有國家者厚下安宅深根固本
  莫大乎附民而慮危於安圖艱於易莫要乎詰兵長子
  之固不如晉陽附民也河湯壁壘一朝變色詰兵也故
  有無城而固有城設而不用禮義之為千櫓强矣尊俎
  之以折衝遠矣雖然介胄易虎兕而袒裼則惴於蚊蝱
  春秋絕鄭虎牢以失險潰莒以城惡兵也者上守而賤
  戰者也設險守國重門待暴固古之制哉吾樂負山背
  海自昔無城國初因山為險城其南偏其後也水齧之
  則城盤石衞以為外城而邑之城遂廢永樂間倭寇至
  迺以師綴衞而潛師入邑於是又城後所以為外城寨
  邑之南屯城棊峙累葉晏然城之力也然 國家之制
  常大治舟艦斥遠水寨寇來與決海上不以及城豈區
  區畫也守哉兵旣久戢船寨一切不治廑廑城守寇狎
  弗畏於是諸屯戍不復為邑用而邑城始復議矣嘉靖
  壬子寇縱刧海上邑人騷然無籓籬之固邑侯楊君鑰
  日帥壯士暮夜號戎於郭外露居蓐食民保其慈寇畏
  其整邑以無事御史林公應箕過而嘉之既而曰勞矣
  盍城諸乎城必周迺按故牒得前令歐陽君之議議如
  國初而稍斥其南以紓水患民便之而或虞其弗周也
  議久之不決於是大中丞王公忬提兵至曰因地之險
  仍古之制從民之便可弗務乎迺與守巡顧公問谷公
  嶠〓海李公文進暨郡伯龔公秉德倅黄侯釧別駕何
  侯洛等上下原隰周爰咨諏而楊侯受以從事遂以其
  年某月經始明年某月吿成高若千丈尺袤若千丈尺
  帶環於南珥屬於東西東西之山旋繞而北嵚崟成削
  若增而高溪流縈合若浚而深崇臺星列長橋虹跨稍
  食均故士不病分功得故財不匱章程立故役不淹百
  世之固於是乎在非夫羣公訏謨遠籌提衡於上我侯
  鞠躬徇國奔奏於下曷臻斯之烈哉或曰詩有之城彼
  朔方則玁狁于襄葢武之善經也今大中丞公修南仲
  之烈經畧海隅旣有備矣迺者偏師再捷俘斬無算方
  將馘累歳之逋寇復國初之荒徼樓船守望汲汲乎舊
  章斯又何以然哉嗟乎夫前人之畫遠矣斯子囊築郢
  所以早也且夫治盗賊之道與夷狄異彼夷狄者各居
  其國服〓不常命之曰荒斯有來則拒之去則勿追之
  議今亂海上者本吾民也乘武之偷顛冥於惡誘致海
  夷與之為一乘潮出沒伺便倏忽非有定壤可拒而去
  也譬之〓癰著於筋絡不決不除方且設間藏姦因糧
  資械於不逞之民以漁獵海上海上自浙及閩封疆逺
  者數千里民之聚落往往而有山涯水澨犬牙相入焉
  能悉以城塹虎落周衞之乎故以數千里列章而守之
  則不足以偏師獨克則有餘其勢然也兵固有以攻為
  守者淮夷徐戎門庭之寇則魯公穀甲胄飭弓矢以除
  之豈可獨守南仲哉夫振救窮乏得民之和逆折姦萌
  絕寇之資附下親上使民不復為盗者司牧之任也有
  嘉折首莫不震㬪且〓且降以安反側詰兵致里使盗
  復還為民者秉鉞之權也吾觀大中丞公龍變豹蔚神
  算無方而兵憲公嚴翌以共服巡海公沈毅以大畧寇
  固不日而盡也而分守公保釐東土金相玉質郡公則
  寛宏簡重楊侯則寅畏小心彼蚩蚩之氓孰肯背袵席
  之安而即金夷之慘去冠帶之國而從鱗介遊哉詩曰
  懷德惟寕宗子惟城矗矗乎高墉哉固有之而不恃矣
  形勝
  邑治前臨巨海後擁羣山九牛文峰蟠其左簫臺西岑踞
  其右若兩臂然南五里餘小山中峙正當海口頂平而四
  圍名曰印嶼為邑之案諸山自南自東列置烽堠以控接
  盤石蒲岐防遏海道其山川宏麗葢他邑鮮儷焉昔之好事者又
  掇其奇勝為八詠曰雲門福地葢竹洞天雙瀑飛泉
  簫臺夜月白鶴晨鐘紫芝曉磬東塔雲煙西岑松雪
  山川 往誌凡山之族川之族悉為區分今依宋東嘉譜 類收以便觀覽
  縣後山 一名翔雲峯歴台之仙居及永嘉枬溪西北而來皆高山大谷至縣後雜沓若翔雲然縣治建於山
  麓 東溪山 在縣治東北折而居縣之左 九牛山 治東上有九大石遠望若九牛然山頂又名大
  東山 周圍三里形如伏虎皆鳳凰山支山 朝陽洞 縣東五里在新城北門外 白沙嶺
  姥嶺 東十五里 芳林嶺 東廿五里俱驛路 龍穴山 縣東二十五里兩山相對延袤十餘里
  侯家山 高嵩山 岳頭山 南浦山 東山 三岡山
  屏風山 俱白龍山支山 長山 縣東三十里南自侯家山綿延十餘里 石埭山 一名石
  帆縣東
  三十里自左原湖邊曳尾東下雙溪滙其在山後大石丈餘廣七尺若片帆鄉名石帆以此 磨石山
  西山 横嶼山 俱石埭山支山 金字峰 縣東北二十五里 筆架峰 文筆
  峰 俱縣東北二十五里筆架在南文峰在北宋王十朋所居之地 玉簫峰 縣東三十里巖
  崖峭拔舊傳張
  文君吹簫遊此 龍門山 在縣東三都有劉黻記 白龍山 白龍所潛其山自雁蕩來有青雲庵 龜
  山 在縣東十五都上有烽堠 庄原山 縣東北三十五里羣山環繞田可二千餘畝民居其中有四景
  附宋王十朋詩 一梅溪曰我向梅溪山上家幾看清淺浸横斜手栽木已隨人老雪鬢蕭疏對雪花 二蒪
  湖曰水晶綠線滿湖中遙與呉江氣象同我輩他年厭
  遊宦思歸應不待秋風 三左嶺曰北望吾廬山最稠
  南通蕭寺境逾幽白雲夜向原中宿幾度隨人到嶺頭
  四小雁蕩曰歸雁行飛集澗阿不貪江海稻粱多峯
  頭一雁雖云小飲啄猶堪避網羅
  鹿跡巖 在三都相傳張文君乘白鹿遊此鹿跡尚存 筀巖山 左原山支山 烏石山
  横山 俱瑞應鄉 黄塘山 縣東四十五里羣山左右環合林木陰翳周十餘里兩溪沿洄出孝義橋號佳
  山水俗傳郭璞初擬立縣秤土而輕不果云 窑奧山 一名了髻縣東五十里西為山門鄉南為瑞應鄉
  絕高海艦望以為準 大崧小崧山 縣東五十里 芙蓉山 縣東六十里頂上有三峯巖石並高
  四尺森然如芙蓉紅赤相映 芙蓉峰 見上 小黄山 縣東一百里 岐頭白峰山
  竹嶼山 青嶼山 又名嶼頭 樓奧山 蒲岐下保山 在縣東
  石榛山 一名石陣 蔡奧山 雞冠山 在縣南 茅峴山 分屬太平
  烏山 苔山 大青小青山 俱海中縣東南七十里 南岸山 海中東南十里
  東門山 西門山 大應公山 小應公山 嶼門
  中縣東南百里 外有三山大竹岡山小竹岡山楚門馬鞍山魚井山塔山千江山大鹿小鹿山玉環山益
  閭小閭山横山黄嶼山蠣奥山淺雞啼嶼山九嶼山沙奧山青嶼山今俱屬太平 三坑嶺
  縣東二十
  里 左嶺 黄壇嶺 縣東北二十五里通左原 窑奧嶺 通芙蓉驛路 烏石嶺
  路 小溪嶺 接莆嶺 車嶺 俱通枬溪 馬鞍嶺 縣東六十里通雁山
  嶺 縣東七十五里驛路 丹芳嶺 又名四十九盤 東嶺 謝公嶺 俱縣東十里通雁山
  白篛嶺 西店嶺 筋竹嶺 白楓嶺 俱驛路 佛嶺 縣東十里巖佛
  像 飛泉嶺 通筋竹澗 鄭家嶺 縣東百二十里新驛路 大荆山 在東鄉九十里
  坊山 隘門嶺 俱太平界 燮嶺 黄巖縣界 甸嶺 永嘉縣界 燮嶺
  縣東百四十里 盤山 縣東北一百三十里 盤山嶺 見上黄巖縣界有許忠簡詩 界 牌
  嶺在南閣通永嘉去縣東北一百里 外温嶺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今屬太平
  雁蕩山 縣東九十里巖巒奇怪凡數百里谷邃峯疊行不能徧分東西谷列十八寺自黄巖東來先雙峯石
  梁次謝公嶺入東谷為靈峯淨名靈巖入西谷為能仁羅
  漢石門靈雲寳冠自縣治入山則反是所謂雁蕩遊者莫
  識捫磴歴險乃至其處其始宋太平興國元年永嘉僧全
  了遊至荆門遇天竺僧言汝緣在浙當得名山有諾詎羅
  尊者道場數適當興詰其所曰地以花名山以鳥名中有
  龍湫宴坐此尊者棲錫處也二年歸至問村曰芙蓉山曰
  雁蕩因感悟結廬名芙蓉菴四年僧神朗繼居近谷曰安
  禪谷天聖九年僧文吉又居山之東曰碧霄菴蹟始盡顯
  其峰凡百有二曰連珠曰靈犀曰獅子曰山冠曰石表曰
  立戟曰羽人曰射垛曰含珠曰含翠曰朝湯曰芝草曰二
  仙曰招賢曰寶冠曰寶簪曰石鏡曰鳳凰〓香爐曰伏虎
  曰天冠曰獅子曰五雲曰雙穴 並去縣七十五里 曰常雲 一名靈府山常
  有雲霧登者至心則為澄霽有郡守張又新詩 曰紫極曰棲鳳曰華陽曰戴仁曰
  戲龍曰羣鳳曰回鸞曰石龜曰朝陽一名連雲嶂曰瓊臺曰石
  筍曰臥龍曰淩霞曰瑞鹿曰抱兒曰獅子曰石碑一名紫薇曰
  剪刀曰削玉曰卓筆曰天樂曰宴坐並去縣八十里己上凡四十七峯俱西谷
  曰雙鸞曰寶印曰嶤闕曰小卓筆曰獨秀曰重樓曰茶爐
  曰石指曰天柱有元陳剛詩曰展旗曰招賢曰獅子曰伏龜曰
  蠣齒曰石碑一名石屏曰天冠曰總角曰童子曰金鼎曰蓮花
  曰迎陽曰石燕下有小石屏曰碧霄其形如轎亦名逍遙嶠曰淩雲一名嶂
  曰朝天曰五雲曰雙穴下有連霄嶂曰槖駞曰戲獅曰犀角曰
  香爐曰雙鸞曰倚天一名獨秀曰鳳凰曰超雲曰丹筀曰象牙
  曰玉蟾蜍曰芝草曰虎蹲曰龜子曰藥杵曰架梅曰朝陽
  曰佛掌曰皷槌曰覆船曰捲螺曰鉢盂曰三賢並去縣八十五里凡
  四十九峯俱東谷曰石佛曰獅子曰雙峰曰石碑曰雙鸞曰藥杵
  俱南閤其谷十曰西外谷去縣七十里西谷東谷水簾新月安禪
  㑹賢已上四谷皆在東谷内東外谷南閤谷北閤谷亦謂之村俱在東外谷並去縣
  百二十里其洞八曰石梁洞在東外谷嘉靖己未倭寇大至邑人典儀吳宗袷倡為之堡石門梯
  磴無事遊者增勝有事則天然之險鄉人緩急可以保焉 石佛洞 在南閣里大杓山下峡中積石穹窿中通
  若竇路從竇入曲折數里二峭石垂天而立若樹判圭門
  中天影如牽一線稍入厓壁旁圍益險壁半石室大逾厦
  屋中列石像如金仙人者三疑石髓積久所化厓旁
  碑題曰邑令葛逢率僧法成義超同瞻石佛熙寕
  夏晦日書 道松洞 在瑞鹿寺後可容二百人 天聰洞 在靈巖 龍遊洞羅漢洞新
  月洞 狀如新月 碧霄洞 南北凡二洞北有呉玄梅記俱東谷 石洞 一名仙洞在東外谷仙腰天陰
  如聞雞犬聲 其巖三十曰梅雨曰天柱俱西外谷曰白雨曰大燄曰
  童子曰文英曰寶陀俱西曰谷觀音曰橐籥曰注金曰石相
  曰楞巖曰神跡曰文㑹曰棲真曰神王曰石臍曰脩道曰
  赤石曰騰波曰侍郎曰巾子俱東谷曰散水曰隱仙曰石佛
  曰仙巖 俱東外谷 曰讀書 呉恭毅公讀書所 曰紗帽曰幞頭曰曝書 俱南
  閤 石門山 在西外谷兩山對立自長〓入山必由之 板藏山 仙巖峯 有石室洞
  天 仙甑峰 俱東外谷 百岡山 在雁山北面 北屏山 仙亭山 有仙橋丹灶石
  棋枰王梅溪記子晉遺跡在吾温者三茲其一也 俱在北閤 北垟山 南閤山 俱東外谷吳恭
  毅所居有八景雁湖古刹馬嶼書堂仙巖落月石
  柱擎天北產春耕西湖晚釣桃林牧笛柳港漁燈
  已上並縣東諸山
  附晉謝靈運筋竹澗越嶺溪行詩猿啼誠知曙谷幽光
  未顯巖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邂逅傍隈奥迢遞陟陘
  峴過澗旣厲急登淺亦淩緬川渚妟徑復乘流旣迴轉
  蘋萍汎溶洋菰蒲冒清淺企石挹飛泉攀樹摘〓卷想
  見山中人薜蘿若在眼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情周
  想為美事殊竟難辨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又石
  門山詩晨策尋石壁夕息在山棲疏風枕高館對嶺臨
  迴溪長林羅户庭積石擁階基連巖覺路塞密竹使徑
  逯來人忘新術去子迷故蹊活活夕流駛噭噭夜狷啼
  沈㝠豈別理守道自不攜心契九秋榦目玩三春荑居
  常以待終處順故安排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 又
  夜宿石門詩朝搴苑中蘭畏彼霜下歇瞑還雲際宿弄
  此石上月鳥鳴識夜棲木落知秋發異音同至聽殊響
  俱清越妙物莫為賞芳醑誰與伐美人竟不來嗚珂徒
  晞髮 雁山集十八刹詩本覺靈雲到寶冠能仁古塔
  上飛泉普明羅漢石門裏瑞鹿華巖天柱邊古洞靈峯
  真際並靈巖霞障淨名連石梁不與雙峯遠十八精藍
  遶雁巅 釋惟一雁山詩四海名山曾遇目就中此景
  難圖錄山前撞見白頭翁自道一生看不足 宋呂夷
  简遊雁山詩往年遊海嶠上徹最高層雲外疑無路山
  間忽見僧虎蹲臨澗石猿挂半巖藤何日拋龜鈕孤峯
  上再登 蘇子瞻答樂清尹周邠寄雁山圖詩指點先
  憑採葯翁丹青化出大槐宮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
  詩嚼雪風二華行觀雄陕右九仙今已壓京東此生勝
  有看山分己覺温台落手中 范宗尹詩一徑入幽谷
  隨山幾縈盤雲樹深蓊蔚石溪響潺湲我來春色晚山
  花亦何繁好鳥不知名向人自關關遣我發興新探討
  忘疲艱龍湫信奇絕飛泉落雲間快瀉萬斛珠溅沫霜
  雪寒尊者所經行草木不可芟敢將塵土足濯此清泠
  灣晚投野僧家山作碧玉環高堂極虚明可寄須臾閑
  此行端為山山窮我當還明朝驅車去依然隨塵寰勝
  處未易忘神遊清夜䦨 元李孝光觀瀑布詩金莖刺
  天一萬丈湧出海底開青蓮下有三千六百地軸相鉤
  聯壓徧東南地欲拆白龍捲海飛上天雷公擊鼓憑夷
  鞭龍漦入江化為石巨靈扶起太古色應真宴坐天人
  來十八招提若幻出長風吹開天骨碧 丞相杜範天
  柱峯詩貪幽不知疲前賞方未極晨行越高嶺拔地見
  峭石有如萬菡萏玲瓏倚秋碧東西忽異狀顧步忘所
  歴一峯柱中天壁立千仞直旁無寸土勢始覺造化力
  凛凛蒼鐵姿漠漠太古色俯疑霹靂怒仰視元氣黑溟
  波齧南維在昔困盪激伊誰拔山來作此鎮傾側諸峯
  左右輳參差列矛戟或如削層霞薰蒸半天赤或如簸
  大旗千騎皆辟易或穎如書空或攫如戲翌或如龍夭
  矯兩石陷其脊噀雨空洞中幽響曰夜滴椚蘿展奇眺
  百態墮胸臆眼光亂厓窾日氣交映射似聞多靈袐路
  絕天所惜側身下篁篠倦坐屢脇息沈思融結初令人
  歎開闢 吳學禮和遊雁蕩峽中鍾磬十八寺山腹茅
  茨三兩家雨後亂溪青以髮霜前病葉赤於花懸崖萬
  仞塗猩血怪石千株錯犬牙牢絆芒鞋行一月出山慎
  勿向人誇 黄巖陳德永靈峯詩我疑邃古初奔精墮
  南斗元氣淋漓擘石開帝遣巨靈來試手相當剝削時
  震撼天亦驚至今萬萬古菡萏搖空青空青離立盡奇
  峭遊子見之為攺貌又恐濤波舂蝕餘尺土無由逗痕
  竅一峯黝黑中窈弘下有線路攀幽藤崖心如瞰尨窟
  穴石口忽漏天聰明前直兩峯上雲雨爭來效奇若蹈
  舞横林掩苒夕氣薰飛翠走香洒晴紫班荊久低回
  沈括雁蕩山記 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譜未嘗言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木取材方有人
  見之按西域書阿羅漢諾詎那居震旦東南大海際有
  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頂有大池相
  傳以為雁蕩谢靈運守永嘉凡佳山水遊歴殆徧獨不
  言此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予觀雁蕩諸峯皆峭拔險
  怪千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山皆包在諸谷中自
  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千霄原其理當是
  谷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惟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
  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崖
  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今成皋陜西大澗中之土動
  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既非挺出地上
  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
  未見靈運不至不足怪也雁峯记
  李孝光秋遊雁蕩記 北從天台來入古東甌郡境上望見西南有山相向立如兩浮屠遊者咸
  曰此雁山門户也益深入其阻視羅漢洞東西天柱大
  龍湫猶人有眉目十八寺皆其肺腑也僧言其祖自開
  雁山為諾詎那詎那始遊方時師懸語之曰若行四方
  當值勝妙山水起塔立寺花名村鳥名山則其地也詎
  適行至山下問田間父老所居云何曰芙蓉村又問山
  云何曰雁山詎那曰是我師所語我者吾於此乎老矣
  入過四十九盤結屋谷底面秋水以居既沒其徒為立
  塔寺是十八刹之萌芽也詎那首所開正得其肺腑今
  人言春遊天台秋遊雁蕩各定其可遊時耳雁山無土
  田桑東兩山朿間人行盡曰曲折在水中又多皇竹草
  長沒人春夏十九日霧雨先後行人不相見時時遙相
  語又多馬蜞緣草木枝風動即著人嚙出血數升燒竹
  葉塗創乃愈獨秋冬時草木黄落毒蟲盡去乃可入至
  數百里山皆在目中然患遊者忽忽絕佳地恒遠在深
  谷中不盡見也古人云緊絆芒鞵行一月彷彷見得皮
  膚耳非過言也呂夷簡焦伯强劉器之王龜齡皆嘗能
  留連山谷中盡發其勝豈古人用此為陶寫地耶然遊
  者衆矣壁間姓名一一為狐狸貒貉啗盡獨此三四人
  者至今凛然有生氣何耶其草多寒涼葯可用治疽瘍
  滯下其木多杉檜豫章其獸多猴狙豕而無虎其蟲無
  蚋蚊而有馬蜞云《觀石梁記》丁家距雁山五里四方
  客遊或舍止吾家吾歳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
  故人萬里外泰定元年冬十一月予與客張子約陳叔
  夏復來他日從小筍用自愒晝為餱糧食給夕則舍頓
  牀敷恆衡于吾心而莫得縱於是盡屏去之獨從家童
  兩持衾禂杖屨冬日妍燠黄葉布地客行望見山北口
  立石髡然如浮屠氏腰隆起若世之遊方僧自襆被者
  容冁然而笑時落日正射東南山山氣盡紫鳥相呼如
  人入宿石梁石梁拔起地上如大梯倚屋檐端檐下
  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腳空嵌類腐木根檐端有
  小樹長尺許倒挂絕壁葉著霜正紅始見謂是躑躅花
  絕可愛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沒
  白雲西來如流水風吹橡栗墮瓦上轉射巖下小屋從
  瓴中出擊地上積葉鏗鏜宛轉殆非世間金石音燈下
  相顧蒼然無語夜將半設兩榻對臥子約沾醉比曉猶
  呼其門生不知嵒下宿也 遊靈峯洞記自石梁南出
  五百步折而西行過謝公嶺嶺東居人多謝姓故云或
  曰地舊屬臨海郡谢靈運為臨海開山適至此人因以
  名之既渡緣澗南石路欲登觀羅漢洞於篁竹窺見水
  西大石壁下有谷若竪橐子約曰嘻此或一奇也不可
  失呼家童扶過澗入谷中見谷口石嶄然下垂如懸户
  卷然中抱如壞壁坐其下而嘯如語甕盎中居頃水傍
  有人語聲漸近則吾家弟思誠子〓與諸生也因皆屏
  從者從洞下寺未至見道傍有石潭方丈而深莫測仰
  視潭南上有山孤起火山冢如偃芝北上有山離立平
  地上如駢筍稍入始見兩大石相倚如合掌入天數千
  丈路從合掌根入兩旁植石欄直上千步乃至掌中望
  見山嶨中青天如懸一片冰旁設大士一羅漢十八設
  應真偽懸屋上五百然皆為人緣取持去空遺土坐如
  燕巢栖屋上巖罅泉水下滴即唧如秋雨鳴屋檐間令
  人大呼呼聲繞洞中不即出泉墜半未至於地為聲所
  軋則飄吹衣冠草木盡濕家僮戲馳石䦨中腳頓道上
  石淵淵作皷聲既下出家童守橐者私自更守竊登之
  顧見主者皆已下即擊羅漢繩牀傍小鐘鐘發谷中如
  鸞鳳行鳴半天上倚杖聽不可去憶吾兒時從先君子
  來列胡牀坐客洞口陰令侍者先登雜吹笙簫擊懸鐘
  衆音縹緲鏘喤飄颻客新從他縣來或駭愕不敢上因
  大笑以為樂俛仰而世悽然久之凡山寺僧皆為美名
  擬之若龍虎鳳凰麒麟蓮花芝草之屬皆不錄錄尤勝
  者名谷中恒有雲氣是日又欲而山木黯然户牖黝黑
  因呼守橐者持橐中筆硯就屋上亭修遊事所舍日看
  看不足蓋取音人山前向見白頭翁自道此山看不足
  之詩云 暮入靈巖記出靈峰院偶坐澗水南客有言
  雁山信多奇然豈復有過於此者余為言山之削刻瑰
  詭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巖峰言鋭巖言大也余
  商小疲倚大樹坐甚恬客聞靈巖亟欲往即起促嬲不
  得休前是一日行五里輒止舍是日㑹己暮頃刻馳十
  里到寺天正曛黑及階舉頭見巨石孤立而人俯月出
  正懸東南角星 纍纍下垂四傍客脇息不可〓如遊
  魚險喁以身為浮游在灏氣上也入坐佛宮南〓上正
  視見其面進升堂倚石夾室則旁睨其脇夜分人數數
  開南牖視之月欲墮未墮夜色如霜雪諸峯相向立儼
  然三四老翁衣冠而偶語獨西南一柱白而長身者也
  明日粥後由昌上人房下愚澗得小石嶺可五六百步
  上觀所謂龍鼻水山半横石作鳞甲狀陷入石中獨見
  其脊從西南石峡中繞出數千丈勢盡乃垂入谷中作
  懸鼻疑是石髓積歳月化為石故獨此鼻如瓠大乃紺
  碧滑膩異他石鼻端泉時時下滴谷口澗西有立石長
  三十丈如卓筆曰卓筆峯峯傍流泉墮入澗中亦三十
  許丈曰小龍湫稍西飛泉湧出石罅直上指尺許曰劍
  鋒泉寺以巖名巖又以佛宮北大石障獨高且大絕頂
  正平如塗丹堊是為平霞障諸峯皆牽聯在障旁其大
  石如樹旗居障左臂曰展旗其大柱居障右臂曰天柱
  龍鼻水又在障右脇間小龍湫卓筆峯劍鋒泉當居腋
  中 入大龍湫記大德七年秋八月余嘗從老先生來
  觀大龍湫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
  水方大始入谷未到五里餘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
  掉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
  見更作兩股相倚立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而其
  顛〓谺猶蟹兩螯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轉缘南
  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
  天上墜地不挂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
  東厓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横射水飛著人
  走入庵避餘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搗大潭壽然
  萬人皷也人相持語但見口張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
  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是後余一嵗
  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今
  年冬又大旱客人坐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乃缘石
  矼下出亂石間見瀑布下垂勃勃如蒼煙乍大乍小鳴
  漸壯急水落潭上窪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石間無
  秋毫土氯產木宜瘠黑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
  魚廿餘頭聞擊石聲洋洋遠去間暇回緩如避世土無
  家童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十
  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爭取
  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數十聞呼聲皆自驚擾
  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縱觀久之行出瑞鹿院
  前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
  如故人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遊惠上人所開西谷記
  靈峯去靈嵒十里而近中路有亭名翠微亭傍夾樹兩
  垣路從垣間出過澗行繞北山麓折而南南有深谷梁
  石過之復折而西入谷中始見石林如夫牙嵒下佛寺
  曰淨名愚兵燹其廬獨遺壞屋數楹殘僧喜閉門而不
  迎客往往過者不復知有寺余久欲遊而不得間是日
  至自常雲將入門僧復拒户不聽客入即呼溪南居媪
  隔户語僧云是遊山人乃拔去拒户木入弛擔為午炊
  吾兒及諸生疲極皆小偃休陳甥腹痛自煮藥家童炊
  未熟余持張子約出南户徘徊往來望屋上山山圍屋
  如城府或纍纍然如蜂脾下綴而刳其中淫淫然如燕
  巢斜䆬而剖其户類者窊者仰者歕者冪者訛者傴者
  啄者掉者俛而窺者騰而上者如人皆具耳目口鼻而
  無一相似意此中當有大佳處乃更著屐從屋窗中出
  上屋上山行二十步便得石橋過澗去子約持杖擊草
  又得石壇數方皆是古人作亭遺址壇為階二三級或
  五六級壇相距雖皆四五步每一壇上輒見山如人腹
  脇背凥向背一一不同復益上數步〓中尋見石階八
  九轉一轉皆六七級兩旁夾大石壁如行巷中仰頭見
  青天如曲池中綠水止而不波泉滴兩崖間如雪消作
  水出建瓴下注谷中大石上忽憶先子言淨名維摩石
  空旁有西谷是惠上人所開絕佳當是此地耳今寺僧
  乃畏人知更作屋用相遮以故從窗中出不爾不見此
  奇特書之庶無為僧所欺惠字柳下工為五言詩云
  雁名山記客問山以雁名何謂也余為言長老相傳山
  絕頂上有大湖冬春雁過入南海常棲止其中居人以
  為名湖水墮入間流谷口為大龍湫湖旁有比丘尼塔
  寺一夕沈湖中至今五百餘歲然猶餘遺地敗址棠梨
  花數十百株皆儼然成行列土絕膏肥種蹲鴟大如斗
  長老又言湖水漸淤為葑田積歲月浸久彼湖皆化為
  腴土十年前有僧來村乞食因言吾於前十去雁湖旁
  倚大樹縛屋種萊菔菜蹲鴟以為餱糧獨無所棲願乞
  銀錢作屋余聞之忻然止其宿問道路何從入僧具言
  自從靈雲寺南入山時時遇絕險挽牽懸藤偃木踐之
  以登日出上山日正中僅可到山顛望見永嘉城外大
  江如牽一線白東南海氣蒼蒼如夜色山上無膏燭地
  爐中燒禾葉〓竹山鼠來與人相向如狐狸大無屋不
  可居也余愛其言久欲登之度持二日糧乃足又向乞
  食僧己去無復茇舍釜竈責其當用自糒糗麵雜器之
  屬不果往五六年前𠹉嘗一至靈雲寺觀所從入路因往
  至梅雨潭潭上瀑水懸空數十丈谷中風起水吹者人
  常濛濛如四五月間霧雨亦一奇也旁有鄰寺三四區
  曰古塔寳冠羅漢石門人有一寺在南山家與常雲相
  望路絕高曰飛泉種種自作西勢皆可遊獨不大爾
  按宋令袁采有雁蕩山圖序云唐一行禪師言南戒至
  雁蕩山而盡山石像形步移即换巖瀑嘖沫俄頃百態
  邑有倪端世以畫雁蕩名此山前後左右皆有奇妙故
  善畫者尤難施工乃與商較每寺為小圖附樂清志大
  抵東西四谷自縣往者由西始西外谷寺四曰古塔靈
  雲寳冠石門其水大芙蓉港其路平夷西谷寺七曰能
  仁羅漢飛泉普明天柱華嚴瑞鹿其水筋竹澗皆峻嶺
  自石門來曰東嶺自芙蓉來曰丹芳嶺自筋竹來曰飛
  泉嶺達東谷曰馬鞍嶺東谷寺四曰靈巖淨名靈峯真
  濟其水白溪有嶺曰谢公嶺東外谷寺曰石梁石梁東
  北至雙峯以達黄巖左有谷曰南北閣南閣乃雁蕩之
  北有崇德寺水自蕩頂分流山亦奇勝 又有雁蕩山
  記畧曰凡山有名號者蓋純石而土山不與焉宋全了
  始居山之淺者今承天是也行亮居山之深者今靈巖
  是也文吉得山之盡東者今靈峯是也皇祐己丑縣尉
  甄昂乃發蕩陰山水南閤是也名山之人多矣以迹獨
  侍郎巖常雲中予山之勝者也新月水簾大龍湫水之
  勝者也靈巖山之佳異者也靈峯其次有禽黄色而小
  謂之金雀有一種羣鳴而聲相抑揚謂之山樂官有獸
  如鹿大健而能歴險謂之山羊猿有毛如狨謂之金線
  此鳥獸之異者也 據序則縣志自宋己有雁山圖矣
  論曰夫雁山可不謂巨麗哉雖然國所重於山川社稷
  者以民也故曰山川民所取財用也非是不祀而社稷
  水旱則變置今財用不聞而民勞是聞又如山何哉子
  曰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此言貴本崇儉由人推神一
  也爰酌於丘里之言以為雁山供億議附之下方
  議曰往余當遊台之石梁云輿人竊言盍相與鑿此山
  而折之乎而前兵憲查公亦嘗歎雁山天柱當可熾炭
  煅而仆之否人知笑其言而不知其語之悲也其大東
  南箕之義歟余聞之山中人云歳己亥戎院某公至山
  山外為椎一牛待之久而不出脯已敗矣己而輶軒骤
  至不及屠則鸞生牛而進之又嘗聞某公山厨一問猪
  肚肚亦生出豕牢事多類此也或曰有是乎昔康侯以
  職事望衡不登今仁使君亦且掃軌雁山則奚若曰唯
  唯否否吾聞臺沼民力囿民土也民猶樂之又况名山
  天所奠乎幸在道側得為使君時觀遊節勞佚山川其
  舍諸是在執事者而以竊見前使君重於蹕民則盡謝
  陪遊獨身自往不知使車既過陪乘復來欲損更益也
  持廉卻餽罪其饔人不知饔人已飽百姓已饑也夫有
  司以下奉上勢有必至止之為難竊以揚湯不若息薪
  還婦莫如束緼今誠以供億責諸僧而有司勿與知焉
  則病民之源塞矣其便有八夫山必有寺寺必有僧僧
  必有田因田制役則不費一也如雁山之水莫如龍湫
  則能仁主之峰莫如天柱則靈巖主之洞莫如羅漢則
  靈峯主之不離其所則不勞二也山肴僧飯稚與遊稱
  有千為之風無懷州之侈三也裁用有餘僧得取以自
  潤漸致饒樂可以旁給四方遊客四也輶軒所如更得
  寛舒而無糾紹五也琳宮競飭為山生色六也國容不
  入山吏民晏如七也耕鑿焚修租税之外期不復事僧
  徒益勸八也葢輓粟黄腄不如募民塞下異時樂清黄
  巖分主雁山民持輕齎仰給他所費數十倍雖曰一時
  之勞而久之則繩之斷木水之穿石也豈若委之常住
  即其素業因而事之哉或曰僧負税又多逃今方議斥
  異端田其田柰何任之曰夫僧之逃由負税其負税由
  豪右并兼也誠令得職驅之且不去即失職負税而逃
  民有甚焉今奪僧以畀豪民何益且二氏之教自 國
  典所不廢可盡絕哉抑斯議也亦有初矣宋時孔道正
  由雁山雁山之驛皆僧主之具永嘉譜可稽也顧人情
  安故吏道競時誠得憲牌大書置之山口勅斷人吏式
  古制以求民瘼民其永有瘳乎
  葢竹山 縣西三里其上有葢竹洞天俗稱楊八洞
  楊八洞 見上奇峯怪石峻峭幽深舊八洞今止三洞可通曰透天曰透海曰龍舌
  附宋林一龍記初從浣紗溪入登壤見大海海門諸山
  行十餘里乃至巖石散峙或如列屏或如樹碑或如厦
  屋或如城壁最外一大石側下有穴斜入多蝙幅湯
  達作記號為寳光長耀洞天引司馬子微説為仙人丹
  丘子所治其事甚異 元馮福京記聞有八洞今見其
  六其三洞林深疑有怪人跡罕到止有三所可以臨〓
  余嘗至焉蒼崖峙前東有一穴罄折而入數步而出始
  見天日地亦平曠此為第一洞内有奇峰怪石拔地而
  起者數處所謂人不敢入之洞多在此也行半里許崖
  谷峭立萬仞遊者側身魚貫仰窺一線之天此為第二
  洞行數十步得寬閑之野半石半土道士耕鑿其中粟
  麥麻豆花竹雞犬生意悠然平壤中崛起巨石中空可
  坐數十人崖間片石横出如龍舌西枕溪潭此為第三
  洞洞顛真武祠鑿石為階可登環視皆山高入雲漢向
  使東穴閉以拳石與天台
  武陵之桃源何以異哉
  西漈山 縣西五里平處可坐十數人西南北三面蒼崖峭立環若翠屏東面軒豁如門大海在前朝望日出
  其觀甚偉有亭北向瀑布從崖頂懸空而下去亭可十丈東北風起飛流直洒坐間雖盛夏凛然 馮奧山
  有 敕葬侍郎陳璋墓 支奧山 縣西十里 章奧山 西十二里一名雙峯 湖潢山 有石崖横
  亘數隴儼如劍截俗呼馬鞭勒相傳晉阮放居其下 劉公谷 在湖潢山兩崖間有巨石踞潭上宋紹興劉默
  為邑令有惠政嘗遊憩於此民因而志之石上篆刻劉公谷三字有林一龍記 支奧嶺 章奧嶺
  薛家嶺 俱通沿河路 何奧山 湖潢支山 蒲姥山 峡門山 界埭山
  二山相對若門 龍攻山 舊傳有龍為雷所擊奔藏是山今有阬谷直入山腹 横山 龍攻支山 湧泉
  山 有李中丞墓已上並縣西十五里俱永康鄉 霓山 狀若虹霓 柳市山 黄花山
  蒲壇山 岐頭山 三嶼山 狀如筆架 沙角山 並縣西二十五里 長山
  縣西三十里一名象山狀如象鼻是引其南為 蚓嶼 蝗嶼 蟾嶼 廟嶼 察嶼諸山相去一二里若培塿
  又有大港 小港山小港亦名香山按永嘉譜在石帆鄉誤 政洪山 獅子山 形若獅子其南
  百餘步有扈嶼山 五星斗山 山頂列五峯泉原混混民資其利 白巖頭山 覆
  山 一名鳳凰白巖頭之支山也以上俱縣西三十里在長安鄉 沙奧山 縣西十里 赤巖洞在沙
  嶴 沙嶴嶺 密溪嶺 俱通白石
  白石山 縣西三十里唐天寶攺名五色山高千餘丈周圍二百三十里純石無土木乃十二真君所居之所
  名白石洞天宋太平興國中真華觀道士李少和澄神辟穀披別榛驅妖魅虎狼而居焉巖下有徑為谢公行田之
  所巖壑深窈兩溪分出中抱孤嶼西鄉號佳山水云 白石洞 見上縣西四十里峯巖拔萃高入霄漢四無障
  翳石色如玉一名玉甑峯自麓而上一徑百折繞出峯頂捫崖旁循側徑而下橫入一罅如面之有口入口中佇立
  外望海山如堆栗然天曙日出若紅鑪鑄九身在雲霄俯瞰萬象 引玉洞 應天洞 皆在白石
  洞內 玉甑峰 見上 拨萃峰 即玉甑絕頂舊有東西塔後廢隆慶元年重建東塔曰延壽
  藏真
  塢 相傳十二真君昇仙之所 百丈巖 霹靈巖 蓮花石 俱在白石山上有大人足
  跡產千里光草服之明目 石夫人 在九都東漈溪南山下
  附宋谢靈運行田詩小邑居易貧災年民無生知淺懼不周愛深憂在情莓薔横海外蕪穢積頽齡饑饉不可
  久甘心務經營千頃帶遠堤萬里瀉長汀洲流涓澮合
  連統塍埒并雖非楚宮化荒闕亦黎萌雖非鄭白渠每
  歲望康京天鑒倘不孤來茲驗微誠 唐郡守張又新
  詩白石巖前湖水春湖邊舊經有清塵欲追謝守行田
  意今古同憂是長人 宋王十詩明謝公好山水得郡
  古來甌造物惜佳境雅志多不酬松蘿蔽雁蕩煙霧迷
  龍湫行田經白石不到仙山頭寥寥數百年天付黄冠
  流巍然萬伋崖壁立東南州誰將補天手化作白玉樓
  兩龕藏洞府中有羣仙遊上連尺五天下接三神洲飛
  泉落巖腰碧澗鳴山陬羣峯直培塿滄海為渠溝隘視
  人間世萬象同蜉蝣我見雁蕩山崎嶇厭經丘翩翩錢
  公子呼我尋巖幽初驚小雨密忽掃羣陰浮杖屨遊巑
  岏一洗塵埃眸山林有真樂富貴何足求但願乞二山
  不願萬户侯 又詩十里湖山翠黛横兩溪寒玉開琮
  琤路從飛鳥上頭過人在白雲深處行巖下行田謝康
  樂洞中辟穀李先生憑䦨下瞰人問世轉使此心名利
  輕 又林斗南宋晉之周邠樓鑰皆
  有詩宋郡守沈紳有記俱載舊志
  白石嶺 倪奧嶺 俱縣西二十五里通象浦 孤嶼山 在湖頭縣西去縣三十里 白象
  山 縣西四十里形若象鼻亦名象山有小寺曰白塔寺 石船山 山腹有石若舟 名山 在下祥山高海
  艦皆以為準並縣西四十里 茗嶼山 土嶼巋然枕田間因以名村 金山 白鷺嶼
  寅嶼 皆茗嶼鄉之小山 高奧山 有 敕葬高尚書墓並縣西五十里 靈府山 在象浦
  赤水山 舊名赤巖旁有奧名赤水洋舊志又名嶢山挂猿下飲百臂相連在白石山之北 盤嶼山
  濱海其下
  為盤石衞
  附宋謝康樂行田登海口盤嶼詩羈苦孰云慰觀海藉
  潮風莫辯洪波極誰知大壑東依稀採菱歌髣髴含頻
  容遨遊碧沙渚
  遊衍丹山峯
  五小山 正嶼山 重石山 斗牛山 皆鄉之小山 衡春山 在館
  頭狀若牛扼 已上並縣西六十里俱茗嶼鄉 栗木嶺 縣西二十五里 斗嶺 西三十五里俱通沿江路
  下牆嶺 縣西三十五里 屠奧嶺 阪塘嶺 並縣西四十里俱通象浦 童嶺 縣北六十
  里通枬溪 已上並縣西迤南迤北諸山
  東溪 在縣治東發源諸山與枬溪接境凡四十餘里懸崖而下常有雲氣又名雲溪南出廣十三丈行三里為
  縣東溪至望來橋下與鄭都溪水合為浦又折而西出瓦窑河與西溪合流為運河至印嶼陡門入海 鄭都
  溪 出東塔山與東溪合 西溪 一名金溪在縣治西發源自白鶴寺山頂石橋諸山懸崖而下為雙瀑相傳晉
  張文君煉丹濺石成金今溪石間有金星折而南廣十四
  丈行三里與沐簫泉合過迎恩橋二里至瓦窑河口與東
  溪合流為一而入海 浣紗溪 縣西五里自葢竹山發源南行折西東至葢竹橋入運河 梅溪 縣東北二
  十餘里自西而趍於萬橋入海 黄塘雙溪 縣東四十里東南至萬橋入海 照膽溪 縣東八
  十里出
  於大龍湫其清如鏡激之不濁 白溪 自靈峰寺山側出東南入海 九折溪 一名石溪縣東一百十里
  在北閤村自西而東十餘里與大龍灘合 婆溪 其水一自石門潭出一自荆潭出匯流水張入海 新溪
  大溪 二溪俱自蕩頂北折而東至石門溪渡入海
  寶帶河 在縣治南當儒學後東西樓於兩溪 運糧河 在前郭自西城水洞東至大茅衕 瓦窑
  河 在縣治西南 西河 即運河自縣治西南至館頭凡六十里廣七八丈深七尺其支流旁通永康長安茗
  嶼三鄉灌田二十餘萬畝 舊城河 縣治東一里西行為東河東通白沙河 新市河 縣東二
  千五里
  在瑞應鄉自黄塘窑奥諸山流出廣七丈深丈許以隔山不通縣河其流散入瑞應鄉漑田十萬餘畝 象浦
  河 縣西六十里在茗嶼鄉自象浦山出凡數十里入館頭江以隔山不通西河 已上俱舊河
  上垟浹河 自南而北流入運河 南岸河 亦自南而北至石馬陡門入海 二河並縣西五里
  章
  奧河 自南折而東至陡門入海 白浦河 自東而西與五都支河合流入運河 三嶼河 自西而東
  與長安鄉支河合流入運河 已上並縣西十里 長林河 東接支河西至黄花陡門入海 丁字河
  在洋田東西長一百五十步南北長八十步不與舊河相通 並縣西三十里俱長安鄉 密溪河 縣西三十
  里在茗嶼鄉西與白石支河合流入運河 西山下河 北與官橋大河合流至竹嶼陡門入海
  上河
  頭河 東行折而南與大河合流至東陡門入海 東河 與上河頭河水合流至巉頭陡門入海 青嶼
  河 西行折而南連小支河三復折而西與舊河合流俱至竹嶼陡門入海 南岸河 東有支河水南行折
  而東復折而西與大河合流至竹嶼陡門入海 己上並縣東二十五里俱永康鄉 仙洋河 東行與山門鄉
  舊河合流 上里河 西北與舊河合流 高橋前河 西行與舊河合流 後洋河 北行與山
  門鄉舊河合流 高舟洋河 南行入舊河 瞿渡河 東北入大河 下二里河 西南至下
  村陡門入海 四里新河 北行入大河 下五里河 西行至婁奧入支河 前洋河 東行
  至陡門入海 周家奧河 東行至鏵鍬陡門入海 嶼門新河 西行至下保陡門入海 已上
  並縣東二十里 塘頭河 西行至下保陡門入海 李家奧河 西行與大河合流 鄔奧河
  北行入大河 大灣前河 西行至魏家埭入海 化墩河 西行入大河 大白墓河
  小白墓河 二河俱西北與大河合流至巉巉頭陡門入海 信奧河 西北入大河 張家河
  南河 北行與大河合流入海已上並縣東三十五里 五里河 縣東五十里水南行至黄灰埭陡門
  入海 己上俱瑞應鄉 窑奧河 縣東五十里水南行至瑞應鄉萬橋合流入海 西山新河 縣東
  百里水接大龍灘經三里圳合流至二十七都水圳而止俱山門鄉 自上洋浹河以下俱洪武二十八年新河
  櫸川 縣西三十里在柳市水西北行至盤石入海 赤水川 亦名港縣東三十里出自窑奥黄潭大崧
  小崧諸山㑹於新市入江 芙蓉川 亦名港縣東七十里一自小芙蓉南至芙蓉塘口入江一自雁蕩山西外
  谷至長徼為大川入江 北港川 縣東一百三十里出自雁蕩山頂九折諸溪下與楊公奧盤山盧奥諸水
  合流二十餘里南入江 外有
  山門川出温嶺諸山今屬太平
  沐簫泉 在縣治西簫臺山長春道院之上舊傳子晉滌簫處後人於崖石上刻沐簫泉三字其水流出西溪
  入運河 西涤瀑泉 詳見西涤山 源遠泉 出梅溪里人劉黻題三字厓上 散水 在南閣峭
  厓千尺泉水迸厓而下其下潭廣八九畝每風
  雨潭漲有獸如牛隨流入海居人往往見之
  筋竹澗 縣東七十五里謝靈運有詩見上筋竹嶺
  經行峽 在雁蕩山唐僧貫休為諾詎羅贊云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故峽以名
  雙瀑潭 在縣治西簫臺山水自西山懸厓分流望如雙玉虹然下匯為潭潭空洞不可測宋滕甫元陳子上
  俱有詩 錢池潭 縣西三十里在赤水山上 連珠潭 在白石山 百丈潭 一名百濟縣西四十
  里接永嘉界極深不測故名每山頂雲霧起須臾風雨洪
  武乙亥夏六月不雨至於七月縣丞高叔泰主簿成可安
  率二僧齋宿於城隍廟甲午昧爽禱於潭所有一蜃浮出
  狀如琴絃色紫赤長尺餘衆莫識也二僧鉢盛之以歸翌
  日乙未雨丙申又雨丁酉又大雨河流盈溢是歲大有年 蓮花石潭 一名雙蓮縣西北五十里抵永嘉界
  高下凡七潭其兩旁巖若蓮花故名宋乾道庚寅七寶僧
  忠禮入山禱雨於高崖見一潭四旁草木皆無枝葉潭深
  黯可畏不敢近遂下第二潭潭下忽隱隱如雷聲甫投牒
  即雲霧四暝須臾雷光數丈自潭底飛出繼以大風霹靂
  僧驚悸膽落亟走不敢回顧云潭下有老嫗居焉每視草
  偃知龍出入俗傳蓮花潭龍乃縣東了髻潭龍之子也
  已上俱茗爨鄉 白龍潭 在白龍山石門寺之西每歳旱邑人皆禱此潭 了髻潭 縣東五十里在黄塘
  山絕頂巖高湧起如髻有泉一縷自巖頂懸厓近下而峻
  極不可至至山腰有巖竇焉瀦水尺許即潭也潭龍見叢
  祠 已上並瑞應鄉 黄壇潭 縣東五十里在十三都 上道潭 縣東七十里雁山西外谷 西龍
  潭 大龍湫潭 並縣東八十里 俱雁山西谷詳見叢祠 小龍湫潭 照膽潭
  並縣東八十五里俱雁山東谷
  附元陳剛照膽潭詩亭亭芝峯下溪淺石面側泓渟尋
  丈間溶漾蒼五色游魚懸古鏡度鳥堕空碧山僧導我
  前危坐寒為慄紛紛濁水泥豈識
  寒泉石千載空山中回首寸心惻
  石門潭 在雁山東外谷十八灘水所匯也兩厓如門產大鯉旁有石穴深黑不見底龍所居也溪流故時循
  山入海一日大雷雨山忽崩陷如門厓有古刻記其年月
  云相傳其下有谢媪者飼一夫甚勤媪起梳頭夫輒銜其
  梳數四已而走媪怒冒大雨追之適至山則謝之垣屋人
  畜皆沒矣獨媪犬存 潭在二十都附近之潭率產香魚
  南閤龍潭 凡三口湖南版藏石佛嵗旱禱雨輒應 倪奧潭 縣南三十里在海中倪奧山湏有水
  如線懸崖而下山腰有石罅纔三四尺山下即海洋海水
  混濁中一泓獨澄碧甘美世傳龍所往來宋乾道間早法
  燈僧法於等十數人過海請水時盛暑僧徒渴其輒登山
  掬水欲之忽大風船幾覆僧衆〓匿山中三日風定始得
  渡自是不敢輕
  龍灘 縣東百里水源一自東止燮嶺一自西北甸嶺由沸頭溪而下兩水合流石激而駛直抵石門潭黪嘗有
  龍故名 十八難 在龍灘東會十八溪之水由石門潭至海 來斯灘 在北閤仙溪相傳昔有神人驅
  石之事詳見志餘
  放生池 舊在縣治東七寶寺前以僻遠攺迎恩橋自教場橋南至瓦窑河口禁漁捕今弛其禁 密溪
  池 縣西三十里凡二處俱九都洪武二十八年開俱方四丈深一丈灌田六十畝 萬澤池 縣東三十里凡
  二處俱十四都洪武二十八年開俱長六丈闊三丈深一丈灌田五十畝 千天錫放生池 在大荆本
  為潭元至正刻此六字於石上 七星池 凡七池俱在東隅相傳為文筆魁星之象
  三黄井 亦名三黄潭在縣治東北山上發源永嘉枬溪諸山懸崖而下是為大三黄井高二百丈非捫崖不
  可上潭水深黑望之竦慄其西又有小三黄井亦分三潭
  差小而深碧舊傳有隱士採地黄以此水試之浮為天黄
  沈為地黄半沈為人黄故名水合流為東溪 景福井 在縣治東景福坊 官井 在察院内 甘泉
  井 在縣東 姜公井 一名沙井在姜公橋溪西已上俱治東澄清坊 翔雲井 縣治西仙隱坊
  在宣化寺後 義井 郭公橋西簫臺山下 花山井 治西在風雲雷雨壇之右 西皋井 西塔
  山下
  湖山井 在治西湖山奧道院前 孝感井 本名大井縣東北三十五里在左原有王忠文記詩
  附王忠文大井記 予始祖五代末自錢塘徙於樂清
  之左原迨今無慮二十房唯吾廬世得先祖始卜之地
  家之東南有井焉不知其疏鑿之始其深纔二丈方不
  踰丈水清而味甘寒於夏而温於冬至嵗亢旱他井皆
  吿枯茲獨不竭提罌而汲者駢集也大觀間吾家築新
  門遂徙舊門為井亭作牀而護之植雙柱於南北兩旁
  名其亭曰投轄宣和辛丑魔寇犯境吾廬燎而為埃惟
  是亭與門幸而獨存是井有三可書當大父之世鄉人
  號吾居為大井頭王家井非甚大而以大得名以其大
  於他井也非吾家大之也見大於鄉人爾宣和壬寅大
  父得疾服藥思鯽魚時方盛暑不可遽致先人憂見顏
  色遂垂釣於井獲巨鱗予時年十有一侍立井旁親見
  之井初無魚先人素不善釣葢孝感也紹興癸亥予闢
  家塾於井之南朋友歲集焉飲灌洗濯率資其利至庚
  午季夏羣藏夜汲以有光吿予往視之果不诬嘗作井
  光辯意謂魚鼈之族鳞甲文理發光於夜或螺胎蚌腹
  產珠以自照然未可知也必有博物君子能辯之者是
  井有大名有孝感之異有光輝之象可目曰大曰孝曰
  光予獨以大名之者先吾祖也作大井記
  黄塘古井 縣東三十五里在十三都 白石井 縣西三十里在九都 石船井 縣西四十里在
  十一都 重石井 縣西五十五里在十二都 外有東山井在 一都味極甘大旱取之不涸 竹嶼大井相
  傳郭璞所開亦大旱不涸 聖岡大井在樟樹下通衢之〓 南閤古井深四丈圓三丈清冽而甘亦當通衢白石
  為䦨持斧斤者過輒礪之甚缺
  白石湖 一名合湖縣西三十里自白石諸山間分為東西兩溪源頗深廣出五六里合而為湖廣三十餘丈
  行五里至湖頭橋入運河 樸湖 縣東四十五里自小溪諸山行三十餘里出黄塘井為兩溪至東山合而為一
  出孝義橋為大河與窑奧源水㑹於新市南至樸湖陡門入海 雁湖 一名平湖縣東百十里在雁蕩山頂方十
  里半為篛林餘皆水草亘古今為曠地雁多集之 蔗湖 縣東百里在山門鄉有八景歴代士夫各有詠
  館頭江 縣西南六十里水西自永嘉蜃江東下盤石白沙 萬橋江 亦名港縣東二十里在瑞應鄉
  水自窑奧諸山谷中至此為江 檉江 一名清江港縣東南八十里水從山門鄉北來南入於海
  白沙海 去縣東南横亘三百餘里居縣之東為白沙赤水蒲岐鏵鍬清江白溪北港温嶺轉至玉環而止居
  縣之西為石馬章奥三嶼塔頭岐頭黄花曹田池奧洋田
  盤石館頭至象浦而止南望海之外則有青嶼倪奥靈崑
  東望海之外則有玉環雞籠洋青鹿西橫列海旁歴歴可
  數海居縣東至岐頭折而南波濤洶湧凡海艦西入郡城
  至此必艤舟謂之轉岐云自摺㬪奧次黄門次錢坎次小
  鹿次茅峴次台州驢洋至台州松門寨 外有楚門海海
  艦由此出入今屬太平
  論曰川先河原也後海委也至言民事亦惟二端河竭
  則乾海入則鹵故塘以捍海埭以固河而陡門以消息
  之有相之道也顧塘主護田而田有主民私之則有急
  之也埭則利害均於衆衆相視莫為陡門則役銀仰於
  官官又靳弗予於是乎始隳而潮入河淤旱潦交病矣
  夫築埭濬河民力也陡門夫民財也官特董督之耳非
  有難者也夫古之成民者劬其身為之洪武間本縣至
  新開三十七河此其工費何如哉長民者可以思矣
  坊里 在城曰隅在野曰鄉鄉内有都都内有圖又各有坊巷保社市鎮之屬宋熙寕間編保甲
  紹興間定里甲元仍之 皇明洪武十四年編定
  册籍每隅都以一百一十户為圖編十甲丁口多
  者充里長餘為甲首十年重造有故則補本縣凡
  二隅五鄉二十八都一百二十八圖
  東隅 舊七圖今八圖 西隅 舊七圖今八圖
  永康鄉 負縣郭半居山谷半為平田舊名永寕攺永昌宋避陵諱又攺今名凡四都 一都 舊十二圖
  今九圖 二都 舊七圖今五圖 三都 舊十一圖今六圖 四都舊五圖今四圖地名凡四十有九
  湖上奧 白沙 蓋竹 石馬 界埭 縣浦 吕奧
  湖潢 萬奧 峽門 蘇奧 何奧 上洋浹 盧奥
  南岸 支奧 章奧 鹽盤 吳奧 金奧 楊奧
  湖埭 薛灣 沙角 三嶼 白浦 魚池 三坑
  龍門 沙角 岐頭 竹與 賈奧 郭路 芳林
  巉頭 青嶼 陳奧 黄壇 梅溪 上柯 楊奧
  陳坦 張山 馬裊 從羅
  左原 東方 楊柯
  長安鄉 在縣南多平田少山谷舊名章安政和間以縣今諱攺今名凡四都 五都 舊六圖今五圖 六
  都 舊八圖今七圖 七都 舊四圖今三圖 八都 舊十圖今九圖 地名凡四十有一 蝗奥 潭頭
  八鏵 鍾洋 栗木坑 長山 霓山 烏墩 黄瀆
  湯奥 上保 長林 沙埭 雁塔 塔頭 扈嶼
  地團 池奥 下保 翁洋 岐頭 黄奥 下皋
  黄華 後金 上顏 山前 斗奥 曹田 項浦
  西浹 河頭 洋田 西金 柳市 横帶 陳宕
  蟾與 仙洋 崇儒里 政洪寺前
  茗嶼鄉 在縣西南半居山谷半居平田凡四都 九都 舊七圖今五圖 十都 舊九圖今六圖 十
  一都 舊四圖今五圖 十二都 舊十圖今六圖 地名凡四十有一陳洋 密溪 白石 赤水洋
  倪洋 濟頭 黄奧 沙奧 仙洋 湖頭 孤嶼
  下庠 屠奧 錢下保 下印 前窑 大港 小港
  下浹 石船 新城 象浦 屠村 寅印 白塔
  鳳翔里 山門 館頭 白鷺嶼 潘洋 黄香 五保
  重石 高奧 十里 支灣 滄下 營田 瓦礫
  東浦 西浦
  瑞應鄉 在縣東多平田少山谷舊名石帆後以瑞麥攺今名凡四都 十三都 舊八圖今五圖 十
  四都 舊十五圖今八圖 十五都 舊十五圖今七圖 十六都 舊八圖今五圖地名四十有八
  仙洋 黄塘 潭頭 湖邊 湖南 横嶼 徐奧
  埭頭 龍穴 新市 石埭 下岐 高舟洋 前洋
  後洋 下村 朴湖 下莊 蒲岐 下保 瞿渡
  婁奥 南洋 黄澤 麗奥 鏵鍬 長山 感祝
  大崧 信奥 三江 沙塘頭 嶼門 周家奧 鄔奥
  上庄 石坑 東洋 大灣 化墩 烏龜埭 白墓
  張家浹 横山 烏石 萬橋 萬澤
  山門鄉 在縣東北多山谷少平地凡十二都 十七都 舊六圖今五圖 十八都 舊五圖今三圖
  十九都 舊四圖今五圖 二十都 舊三圖今二圖 二十一都 舊三圖今一圖 二十二
  都 舊四圖今一圖 二十三都 舊三圖今二圖 二十四都 舊五圖今三圖 二十五都
  舊三圖今一圖 二十六都 舊二圖今一圖 二十七都 舊三圖今一圖 二十八都 舊六
  圖今三圖 地名凡七十 鑊前 界嶼 窑奧 蠟峴
  硃奧 大芙蓉 小芙蓉 白巖 茶坑 筋竹 蒲奧
  蔡奧 長徼 盧奧 檉江 東奧 西奧 花園
  東江邊 上黄 白篛 白溪 汪嶼 奠奧 黄皮奧
  閤口 龍灘 馬家村 南閣 北閭 交塘 李源
  桃林 柘園 筧頭 下奧 張梗 胡村 西莊
  泄頭 燮下 甸奧 梅奧 楊公奧 車嶺 儒調奧
  鮑家邨 安仁 與門 石坦 盧奧 吳家奧 石門
  仙洋 潘奧 大荆 小荊 前奧 後奧 洞洋
  北港 水涨 東莊 倪奧 蒲灣 黄社 西奧
  胡務 新芳 外本鄉原有二十九都三十都三十一都
  玉環鄉有三十二都三十三都三十四都俱於成化十二
  年分屬太平縣
  市鎮 街巷
  石馬鎮 縣南五里 館頭鎮 縣西五十里 柳市 西三十里 新市 蒲岐市 俱縣
  東三十里 窑奧市 東五十里 萬橋市 東二十五里 大荆市 水漲市 俱縣東
  里 外有楚門鎮在玉環鄉 温嶺鎮在温嶺俱成化十二年隸太平
  縣前街 在縣治前 澄清坊以按察司名 景福坊 在澄清坊內 登雲坊 以謝詩名
  鎮福坊 以道院名 千秋坊 太平坊 開元坊 尚德坊 狀
  元坊 以王忠文名已上俱街東 仙隱坊 以張文君名 宣化坊 在仙隱坊内以尼院名 善
  慶坊 登賢坊 崇政坊 集賢坊 以多名士名 簫臺坊 以山名
  迎和坊 崇禮坊 掄魁坊 以林榜眼名 步蟾坊 以鄭仝宗名已上俱街西
  梯雲街 以陳以蒙名 儒林街 在寶帶橋南以儒學名 隆儒坊 舊名臥龍在儒林街東
  宜春坊 新豐坊 永興坊 興仁坊 己上俱在儒林街西 石馬街
  松溪里 以陳榜眼名俱在一都 塔頭街 友悌坊 俱在六都 柳市街 在八都
  白石街 在九都 已上俱西鄉 黄塘街 在十三都 新市街 在十四都 北閤街 在二
  十二都俱東鄉 新巷 在尚德坊 火衕 在寶帶橋東西共十二條以防火患今止存二條
  水利 渠 塘 埭 陡門
  東西兩渠 渠舊自縣後翔雲峯麓發源經察院之右折而西至縣治前惠政橋下分東西沿大街兩旁而
  下至市心之寶帶河時有司常為申敕不使居民結屋其
  上淤塞水道而東西鑿浹以通兩溪旱則蓄潦則洩非惟
  清潔亦防火患渠上雜植冬青垂柳往來如行翠幄間歳
  久湮塞元末方氏吏劉敬存攝邑事濬治深廣於是兩渠
  復通仍建寳帶橋其上又濬東小河至白沙以泄溪流舟
  楫可通田得灌溉民甚便之今河存而渠塞僅通涓流而
  已父老云舊時縣治前一河西通西溪名龍鬚浹以運預
  備倉糧葢即此渠也 又府底一河以通運儒學今水洞
  故存而潛昭坊之東盡為基址矣
  論曰余聞邑治故多喬木民嬉遊其中若村落然其伐
  樹闢道引繩執鋸一切拓而除之自陳侯文滔始也然
  而陳侯之治不以愛利聞顧有溢言何哉將非老氏所
  謂朝甚除田甚蕪者耶兩渠之廢從此始矣是以孔子
  從先進漢吏貴悃愊遠矣夫
  水源 舊志云東鄉之水自黄塘窑奧諸山溪流出至新市廣七丈分注瑞應一鄉溉田十萬餘畝其河深丈午
  故無旱乾之患西鄉之水發源於縣之兩溪并白石諸溪
  流入運河又分為支河散入永康長安茗嶼三鄉灌田二
  十餘萬畝河深僅六七尺易為涸溢塘埭不葺海水流入
  化為斥鹵今則西鄉之水深倍於前時而陡門塘埭以時
  修築故西鄉之歳常稔至東鄉之水陡門圯壞啟閉不時
  下村等埭經數十年不復修築污泥淤塞未旱而乾農民
  待命於天少豐多歉雖司府縣濬河之命屢下而常阻於陡門塘埭之難成也
  水則 以市心橋柱為之較量石馬陡門橋柱平準各鑿一窟為之水則若水溢於則則泄之以備潦下於則則
  謹儲之以防旱水利之修莫要於此舊時縣官朔望莅學
  往來過橋便於省覽不待巡歴塘埭而遠鄉之水居然可
  知誠法簡而利溥也
  論曰往聞婺源潘侯之重水也其往來輒視水則有不
  如則輒取圩長治之以是圩長惕惕常若縣官曰臨其
  前也水則廢而守堤之巡徼始煩矣今河以西城築塞
  頗淤固可濬也然則西開水洞中濬河俾水則復完萬
  民之利也寕獨風氣哉夫以東西鄉水源古今之異迺
  如彼其懸殊者無他故焉董生有言在加之意而已且
  東鄉隔山又焉取水則其惟不泄邇不忘遠惟一以斯
  心而為之則乎
  趙公塘 在縣治東西兩溪上宋令管滂始築東塘令湯人繼之有記至令趙敦臨始合東西築之詳宋教授
  王賓記今東塘之下率為民舍垣牆西塘以
  下皆築城其外悉高岸葢舊塘所謂通衢也
  附王賓塘記紹興十五年四明趙侯敦臨來令樂清當
  政事委靡之後倉庫窘匱之餘悉以嚴治民始憚之於
  是躬曉夕之勤而獄訟無滯革奸蠹之弊而財賦有羡
  未幾民翕然稱焉侯實志於民而喜勤事者也茲邑素
  陋市井蕭條官寺頽圯左顧右盼戚戚不自安乃盡心
  其間一舉而獄訟新再而學校新三而館舍新以至橋
  梁道路無不缮治意其事鋭民勞嘗以言抵之且詢諸
  來者則曰一錢不以取民而皆出於公帑材市於山澤
  傭售於遊惰不日而成民無謗讟縣界兩溪羣山環繞
  雨暴至則水無所泄溢流於市廛公私患之熙寕庚辰
  令管君滂始於東溪為石塘以障之導水自塘南入於
  海越十有八年民無水患逮元祐丁卯塘壞令湯君又
  葺之越二十年又壞不葺者四十年矣顧事未易辦異
  時霖雨一邑盡洿池上下相視莫克有為侯來之明年
  六月乃修築之凡長一百五十丈廣一丈五尺高稱之
  為工五千費財百萬益壯於舊耆老或言舊塘當縣左
  臂所捍才三之一若東自溪橋而上至望來橋西循溪
  曲而南至迎恩橋増卑培薄俾皆為塘則闔境均無患
  矣侯曰唯遂因餘力亟成之合東西四百丈且為通衢
  其上以便往來塘之將成也偶風雨連日不休俗謂之
  風癡有以制水得不泛溢民皆歎息嘖啧德侯之惠因
  榜曰趙公塘云夫利害近在目前久而不治伊誰之咎
  嗚呼縣令寄百里休戚當興利除害忍坐視邪然貪者
  勢有所不敢懦者才有所不至間有屬意者或曰力不
  暇給蓋按察之煩絡繹道路文移之峻急於星火方且
  拱手下氣奉承惟謹甚至下吏走卒持半紙檄直前而
  頡頏作氣勢不可禦以故為令者率皆捃拘無暇其欲
  革弊起廢立事達刀豈不戛戛乎難哉侯能自立賢矣
  昔子賤在單父上或不察至亂其政而數責其善於是
  請二史與俱使書而掣其肘因以動悟之子產為鄭貴
  忠儉而斃泰侈一年民欲殺之三年民欲其不死今〓
  雖殊人情不大相遠信夫為善者人未必知而愛惡反
  覆尤世途之常也要當自信而力行之孟子曰强為善
  而己矣趙侯有焉余昔與侯同舍且同年也敢書而為
  辭
  劉公塘 起治西迎恩門外至館頭五十餘里路通府治舊有水患行者病焉自宋紹興初令劉默始役西鄉
  民修築增加高廣民甚德之故名界石各有刻又有袁公塘 周公塘俱在劉公塘上下 蘭盤塘 在石
  馬浦為東西溪之下流長六十餘丈 白沙塘 七寶塘 二塘相連俱縣南五里起東山址至白沙
  嶺凡六百六十丈 東塔塘 靈瑞東塘 靈瑞西塘 西巖塘
  北岸塘 縣南五里五塘相連起自東山上至印嶼凡一千二百五十丈 南岸塘 陳家塘
  縣南五里二塘相連起印嶼山至石馬山凡七百一十五丈 章奥塘 沙角塘 縣西十里二塘
  相連起石馬山至沙角山凡一千二百五十四丈 三嶼塘 陳家塘 縣西十五里二塘相連起
  沙角山至塘頭山凡一千二百三十九丈 己上俱永康鄉 塔頭塘 縣配二十五里在長安鄉起自塔頭
  山至峧頊山凡一千三百十七丈 黄華塘 知廣塘 陳家塘 朱家塘
  白鹤塘 法空塘 普覺塘 八都塘 十一都塘 盤
  嶼塘 重石塘 縣西四十里凡十一塘俱相連在永康茗嶼二鄉自黄華山至重石山凡四千一百
  六十五丈 支灣塘 田江塘 縣西五十里二塘相連自重石山至館頭凡一千二百二十七丈
  館頭塘 驛前塘 象浦塘 縣西五十里三塘相連起館頭至白鷺嶼凡一千三百二
  十五丈 俱茗嶼鄉 姥嶺西塘 縣東十二里起白沙嶺東至姥嶺西凡九十一丈 官路塘
  翠雲塘 林家塘 縣東一十二里三塘相連在三都起姥嶺東至沙角山凡四百六十六文
  三
  坑塘 縣東十五里起三坑至拗橋陡門凡二百丈 已上俱永康鄉 竹嶼塘 縣東二十里起沙角山至
  竹嶼凡五十二丈 明慶塘 縣東二十五里在永康瑞應二鄉起竹嶼山至萬家橋凡五百二十丈 萬
  橋塘 朴湖塘 辜埭塘 黄塘 長山塘 黄奥塘
  感祝塘 小崧塘 馬家塘 壽昌塘 古塔塘 橋頭
  塘 縣東四十里凡十二塘俱相連起萬家橋西沿赤水港至萬橋東共七千二百三十五丈
  甑奥塘
  婁奥塘 縣東四十里二塘相連起萬橋東岸南至婁奥山凡四百九十二丈 上沙塘 下沙
  塘 靈雲塘 林家塘 竹犀塘 萬家塘 何家塘
  小崧山西塘 小崧山東塘 縣東四十五里凡九塘俱相連起婁奧山北至顏坑共計
  二千八百七十四丈 泥塘 縣東三十里起十四都下二里塘頭至本里山頭凡三百九十五丈 蒲岐海
  塘 縣東三十五里起十四都下堡至十五都二里凡七百八十二丈 法華塘 縣東三十五里起十五〓
  高嵩山至東山頭凡二百五十丈 靈嚴塘 縣東四十五里起麗奧至安樂凡八十五丈 壽昌塘
  縣東四十里起十五都四里山頭至安樂二百六十五丈 淨名塘 縣東四十里起外嶺山頭至後塘凡八十
  丈 江心塘 羅漢塘 縣東五十里二塘相連起十六都三里至崇德塘共計一千三百丈 崇
  德塘 縣東五十里起十六都四里自江心塘頭至雙陡門凡六十丈 能仁塘 縣東五十里起十六都二
  里至東山雙陡門凡一千七百丈 壽昌塘 縣東五十里起十六都十里南浦山頭至能仁塘界凡十八丈
  已上俱瑞應鄉 海口塘 縣東五十六里起自十七都海口殿前至官路邊凡一百五丈 五福塘 縣東
  六十里石壁周圉凡一百十丈 本覺塘 縣東六十五里起東山下至官路邊凡一百十丈 渡頭塘
  縣東七十里起北監城邊至西山下凡三百七十丈 靈雲塘 縣東七十里起小芙蓉路東至東奥溪邊凡二
  百丈 觀莊塘 清心塘 江邊塘 俱十九都 石陣塘 縣東八十里起十九都跳
  頭至大慈寺前凡六百丈 新城塘 縣東八十里起海山至麻車溪凡五百丈 靖子塘 縣東
  十里起
  下塘至麻車溪凡五百丈 檉岡塘 縣東八十里起洪家橋至官塘凡六百丈 溪衕塘 縣東八十里起
  溪衕至檉岡凡百丈 〓坑溪塘 縣東八十里周圍百二十丈 烏巖 爛巖塘 二十都
  馬家場溪塘 縣東八十里起二十一都馬家場至龍灘凡百丈 湧泉塘 二十六都有温泉
  程家塘 縣東百里起二十八都山頭至溪邊凡八百五十丈 東莊塘 縣東百里起東莊頭至塘頭凡
  三百五十丈 蒲灣塘 縣東百里起蒲灣至西山凡三百二十丈 泊奧塘 縣東百里起泊奧至東山
  頭凡三百十丈 湖務車頭塘 縣東百里起塘頭至西奧凡百十丈 己上俱山門鄉 外
  頭 小毬 大毬 丁家 青嶼東 青嶼西 官
  下 南灣 梅溪坦 截嶼 龍援 百丈 隆光
  林家 九眼陡門 崇德 三山 能仁 江心 横山
  雲㑹 麻麥 吕山 隆黄 山灣 渡頭 萬安 陳
  司徒 靈山 楓林 花嚴 神山等塘俱分屬太平縣
  縣浦埭 長一十五丈 後洋埭 長六十丈 二埭俱縣南五里 白沙埭 縣南八里長五十丈
  嶼北大埭 縣西八里長三十丈宋治平甲辰縣令焦千之刱立陡門及石䃮舊泥埭嘉定邑令曾熊築以
  石 法鐙埭 縣西十里長二十丈 東山埭 長二十丈 南瀆埭 長四十丈 嶼南大埭
  縣西十五里長四十丈舊志云縣西三鄉水㑹於此春涨
  最難杆禦埭户輪年充役多至破家戊辰因鹹水害稼歳
  歉里人趙汝鐸出力於沿海湗處起土下用大松椿上用
  長石條砌疊攺造夾岸兩塘二百四十五丈并包印嶼石
  馬魚池三埭又於泄水處達大陡門五間旁為石䃮三間 已上俱一都 魚池埭 長三十丈 法華和
  尚埭 長五丈 二埭俱縣西十五里 章奧埭 長三十五丈宋淳熙邑令袁采刱築陡門欲開鑿支河通
  接後以其下鹽埕相妨遂淤廢尚存二石柱 胡埭 長十丈 二埭俱縣西二十里 三嶼東沙埭
  長八丈五尺 三嶼西沙埭 長九尺 河裹埭 長三十丈 三埭俱縣西二十五里 并上七
  埭俱二都並永康鄉 黄瀆埭 長三十五丈 八華埭 長三十丈 二埭並縣西三十里俱五都 塔
  頭埭 長四丈五尺 沙隶 長五丈 長林埭 長七十丈 三埭俱縣西三十里俱六都 黄花
  東大埭 長十九丈 黄花西大埭 長二十丈宋淳熙間邑令袁采增築外另作護埭下為暗溝或
  遇埭捐則塹塞暗溝得水不決又有小陡門二間紹興二年築以石 曹田埭 長一十二丈 項浦埭
  長二十一丈 東浹西浹埭 長二十一丈 池奧埭 長三十二丈六埭俱七都 洋田埭
  長十七丈在八都 盧嶼埭 長二十丈 新河埭 長三十丈 二埭俱海邊 猫兒埭 在洋田長
  一十五丈 已上十埭俱縣西三十五里 直落埭 落洋埭 牛軛埭 哨舩
  埭 興安埭 五埭俱在岐頭已上俱長安鄉 滄下埭 長八丈 營田埭 長八丈 瓦
  礫埭 長八丈 侯家埭 長五丈 東浦埭 長三十丈 西浦埭 長三十丈六埭俱縣西
  四十里 盤石埭 去縣西五十五里長三十一丈 伍保埭 長八丈 重石埭 長三十丈 二
  埭俱縣西五十里 館頭埭 長十丈 簫埭 長十丈 白鷺嶼埭 長十五丈 黄香埭
  長十六丈 四埭俱縣西六十里并前九埭俱十二都 巳上俱茗嶼鄉
  竹嶼大埭 縣東二十五里在永康鄉三都長五十丈 余家埭 長二十丈 徐家新埭 長二
  十五丈 二埭並縣東三十里俱洪武二十八年為興利除害事修築在十三都 朴湖埭 長五十丈 辜
  埭 長十七丈 二埭俱十四都 黄塘入埭 長七十二丈宋宣和間里人葉尉達先刱陡門其底無磹
  石閘板歲久損腐鹹潮衝淤二十餘里並無灌注鄉人病之乃為埭 烏龜埭 長十丈 長山埭 長八
  丈 黄奧大埭 長二十丈 感祝埭 長十七丈 蒲岐埭 長三十二丈 五埭並十五都并前
  共八埭俱縣東四十里 已上俱瑞應鄉 長徼溪埭 縣東六十里長一百丈 白巖溪埭 縣
  東
  六十五里三百六丈長二埭俱十八都 蒲溪上埭 下埭 巉頭埭 俱二十都 丁
  公埭 凡三有李孝光原田歌
  附原田歌并序樂成温屬縣也縣為鄉六其土田錯海
  中軒輖如犬牙獨山門鄉直縣北其地多高山深溪土
  敝而瘠居人無所稼穡五代間令有丁公者始教民治
  田起大防具為式沈竹籠水中楗以巨石 以棲苴因
  地勢磬折行水梢溝以灌溉田水勢所至盡可耕稼自
  丁公時為埭凡三日北閤丁公九房丁公埭在澱村其
  民曰我不知治田丁公實教我因名埭曰丁公使子孫
  世世無忘丁公也澱村民愚蠢而厚醇視諸 為農者
  又最勞苦縱無年不甚困鄉之富人竊睨而垂涎欲陰
  懷其利而攘之則持布帛陷惡人去丁公三百步更起
  埭奪水民訟諸有司吏畏富人不即受民則泣守枯田
  悒悒不能言泰定二年秋㑹縣尹靳公來止富人素畏
  威名乃自令惡人壞埭他日又輒嗾惡人致詞
  小人乃喜澱村民自相語曰公且去富人
  取吾屬矣公惠我等甚大願相從留公以續吾命即
  聽當以塞其門無聽公去李孝光聞其言而悲之為
  歌以達其辭歌曰我田維何維彼高原曰有知者淫水
  兩山有渠閣閣丁公所作爰稼爰穡爰手于㕡我渠既
  成我稼既同歳則大有化為沃壤飲食世世翳丁公之
  績富人睨旁陰作蟊賊嗟彼富人胡俾我壞天生靳公
  小人所畏我不有命汝則奪之孰有父母靳公活之嗟
  嗟小人君子所怒公在如鼠公去如虎爾操其輈我繁
  其騶有能還公則説我牛
  沸頭上埭 在二十二都長六十丈 徐公埭 在二十六都自龍難至蔗湖長二里侍郎王啟有記
  附王啟記畧 正德五年江右徐公來守是邦詢民隱
  駐節千驛蔗湖鄉彥千光淵率老稚伏道左曰苦田暵
  公曰是湖壞也善溝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速具畚
  來我為汝刊木識之因往得水道乃命徐典史鑿石通
  隄砌幾千餘步廣六尺深倍之延袤數里凡四閱月而
  成捐貲買田若千畝築室若干楹為民世守之噫公真
  召父杜母哉公名宏貴溪人
  奧坑埭 長二十五丈 驛前埭 長五十丈 竹〓下埭 長三十丈 朱洋溪埭 長二十丈 馮監埭 長三十丈 已上五埭俱二十七都 呉家埭 在二十七都塔兒下 水涨後洋
  埭 在二十八都 婆溪前埭 長百丈 婆溪埭 長三百丈 二埭俱二十八都 并前七埭並
  縣東百里 已上俱山門鄉
  白沙陡門 東山陡門 石馬陡門 在印嶼西麓 俱縣南五里宋治平邑令
  焦千之刱以石䃮 俱一都 南岸陡門 縣南十里 章奧陡門 縣西十三里 三嶼陡
  門 縣西十五里 俱二都 已上並永康鄉 塔頭陡門 縣西二十五里 岐頭陡門 縣西三十
  里 俱六都 黄花陡門 縣西三十里 白鹤陡門 法空陡門 俱縣西三十五
  里 俱七都 已上俱長安鄉 盤石二陡門 支灣陡門 俱縣西五十里 館頭陡
  門 縣西六十里 俱十都 俱茗嶼鄉 三坑陡門 抝橋陡門 俱縣東十二里 竹嶼
  二陡門 縣東二十里 巉頭陡門 縣東二十五里 俱三都 已上俱永康鄉 下村陡
  門 久圯 朴湖陡門 以新涨塗田數多於下流築埭瀦水龜埭瀦水灌溉而於西南别建龍江陡泄之舊
  陡門遂廢不用 下堡陡門 俱十四都 下灰埭大小陡門 又名龍呼埭 高嵩東
  陡門 高嵩西陡門 俱縣東三十五里 壽昌塘陡門 小崧陡門
  靈巖塘陡門 俱縣東四十里已上俱十五都 淨名塘陡門 縣東四十里 東山陡
  門 東山雙陡門 南浦陡門 俱縣東五十里 俱十六都 已上俱瑞應鄉 海
  口塘陡門 縣東五十六里 本覺塘陡門 縣東六十里俱十七都 石陣塘陡門
  新城塘陡門 靖子塘陡門 檉岡塘陡門 俱縣東八十里 俱十九
  都 石臺陡門 在二十一都馬前山谷中峭壁旁圍懸泉飄洒有石可坐名忘歸石有臺數仞累石為之
  臺左鑿石為小渠引泉出谷下注平疇谷口鑿厓為陡門
  儲水以為灌溉之利相傳渠與臺乃昔馬氏三娘所作
  以上俱山門鄉 外有小毬塘 大毬塘 丁家塘 青
  嶼塘 青嶼西塘 官山下 南灣塘 梅溪坦 龍拔
  塘 六眼 隆光塘 林家塘 九眼 崇德塘 三山
  塘 能仁塘 江心塘 横山塘 吊山塘 隆黄塘
  上灣塘 渡頭塘 萬家塘 陳司徒塘 靈山
  塘 花嚴塘 神仙塘等陡門今俱分屬太平
  論曰夫國保於民民依於食食占之歳歲仰之水故后
  稷之為烈也在粒民禹之巍巍也在溝洫溝洫重哉凡
  為農利者莫如隄防莫如陡門而為隄防害者莫如盜
  決莫如漁船夫盜決以出漁船知有魚之利而不知無
  年之害也以泄淫潦知決之之易而不知塞之之難也
  是愚民也今欲埭長存莫如下石而上土則潦易決決
  易塞而漁船不得肆欲陡門長修莫如加意水則不惜
  役錢以惠閘夫時譏察而勸懲之水利其有永乎
  津梁
  惠政橋 在縣治前二十步上有亭元至正間寇燬本朝洪武五年知縣鄔珏重建有碑 寶帶橋 在儒
  林坊舊有吳家橋在東七八步宋令王傳以橋北民居塞
  縣治前乃以橋址易民居増創大橋接前郭路名市心橋
  於是縣治始見石馬印山紹興丁丑王忠文遂擢第元至
  正丙午重建攺今名近以築城淤塞寳帶河漸與西溪不
  通科第不及往時議者欲於西城開鑿水洞使兩溪之水復環於前舟楫既通風水亦利矣 姜公橋 在澄
  清坊姜令光建有三山黄詵記
  附黄詵記樂成為邑負山瀕海東西兩溪左右翼治其
  委甚遠入於東海其發源凡五十又四注而不舍汗漫
  浩蕩渺乎無涯民居介乎其旁鱗集櫛比舊有橋以接
  通衢淳熙己亥傾於洪濤令尹袁公重修復壞於淳熙
  之丁未幾二十年渡以畧杓行者惴焉夏秋之交時雨
  暴涨非惟病涉而國諱薦修水旱祈禱皆係焉公來宰
  是邦力自撙節百廢具興迺視舊址斥而廣之尉商君
  碩贊其議為橋五間雄壯掀偉往來憧憧如行康莊雖
  陰雨晦㝠不吾蹶驚飇怒濤不吾怖經始於嘉泰壬戌
  之良月成於明年之孟夏為錢二百萬斂不及民而用
  度足役不違時而工力備邑父老取公姓鐫其橋以示
  無窮之思詩所謂愷悌君子公其有焉公諱光四明人
  孫家橋 在太平坊洪武八年丞白文秀重建亦名白公橋 望來橋 一名港橋在狀元坊通東鄉驛
  路 浦邊橋 在望來橋下通白沙鹽場 瑤田橋 在潭頭 靈瑞橋 九牛山下 文峰橋
  在東山下外有登瀛橋在城内東小河上 芝嶂橋 在黄山頭 瑞雲橋 鳴陽門内 新鳴陽橋
  已上並縣治東 金溪橋 在白鶴寺 宣化橋 西溪上流 簫臺橋 一名郭公橋 倉橋 以舊
  縣倉名 迎恩橋 西皋驛路 下馬橋 在湖上奧已上並縣治西 前郭橋 潛昭坊南史陳亶
  重建 清遠橋 通鎮海門 平橋 在前郭宋尚書趙立夫建 文昌橋 在鎮海門外己上俱前郭 塋
  外橋 在石塘奧里民趙性聰建 白沙橋 縣東七里 抝橋 近白鹤廟 三鳳鄉橋 白鹤廟前
  白沙橋 縣東十五里 沙角橋 縣東一十三里 小官橋 大官橋 俱在縣東廿里
  西河橋 下塘橋 俱在竹嶼 金家橋 通賈奥 賈奥橋 通陳奥 解家橋
  通石馬已上俱永康鄉 雙橋 縣東三十里 解郎橋 廟橋 孝義橋 俱雙橋東
  數里 新市橋 縣東三十里 虹橋 通新市 新橋 通萬家河 高橋 鄔家橋 通石
  埭 石埭橋 通下岐 陳家橋 通朴湖 萬橋 縣東二十五里以宋萬規建名
  附萬規橋記造事之初以豐財為難財可為也而患無
  其志將善其始必思有以善其終終以不困雖大必成
  無確然不拔之志則浮議交譎一動於中則大事去矣
  是故涉滄海者先虞其險不可以屆其逺登泰山者先
  憂其危不可以造其高是豈不欲高逺也哉無高遠之
  志不拔之誠樂於須臾而忽於持久故耳蓋目前之利
  喜於易就而經遠則廢累歳之功厭於難成而致利則
  長天下之事在我者無不能而在外者不可必苟當於
  義而欲久之傳雖百年後世猶且圖之况近在數朞當
  吾身而可待者乎嗟乎此橋之所以成乃吾之所易而
  衆之所為難者也吾其謀始也患力之未濟思有同志
  者偕成既不可得也越三年而謀於獨成方靖其趾未
  踰歲月以洪湍奔突而顛仆者幾半衆乃曰是決不可
  就者歟吾獨曰不然事之難成立者安可以無患也無
  患則忽於有為無經久之效矣善處患者不恤其難成
  而惡其中廢安知今日之顛仆不為他日之堅固者乎
  是故再越三年更募海民運石以址之民力憚其險而
  不應募者數月一旦海乏鮮食瀕海民無以為生翕然
  相率就工日不下百餘艘凡兩月積五千餘運遂築成
  東西兩灘上下一百尋截江三十丈方秋雨大集山溜
  溢湧復衝壞其灘衆皆曰勞其費而無成愚亦甚矣吾
  亦不憚勞復增石以固之加二十餘艘厥址固矣乃累
  横石為四柱其形鋭而丈一柱之廣縱二尋横一尋有
  半其三尋有奇埋灘淤之下出灘之上者裁二尋有半
  上跨木為梁其柱疏以立其間迂而闊以石不能跨故
  也吾嘗謀以石為梁則曰非剛厚極大者則不能長久
  抑非綿力薄材所能致也故有待於能者焉經始於歲
  之丁卯訖工於癸酉之春凡費財三百有餘萬橋成矣
  乃集衆以落之吾揖而言曰吾慮財則大而迂其役工
  則費而拙其懸日月也既博而且曠宜乎衆之以為難
  也噫不然惟迂也而衆不知其固之在遠惟拙也而衆
  不知其巧之在後惟博且曠也而衆不知其利之在長
  則雖衆之所難吾不難也蓋世之為利不循其變動利
  病惟欲用其智力而成於一日雖古人為之有所不能
  必也吾成此橋曠歳以觀其變動而後能盡其利病其
  梁木他日或有壞其址柱之剛固亘萬世不能易百年
  之後有能因其址柱不壞而時損增之則其為功也不
  易乎由是觀之吾之為利不獨在於落成之日而又存
  於救壞之時他年人安其營而豈知謀始之艱有貽於
  厥後也哉
  范霖橋記畧 宋東平萬先生規始刱橋以利厥濟人
  遂以其氏名之歴歳滋久風雨嚙蝕波濤舂射柱石圯
  而梁木頽千户侯魏公迪常於訓練之暇週覽形勝懼
  是橋之圮往來者病涉乃鳩工掄財鼎而新之出帑藏
  以為之資復擇戎士之可任者温普盛潘覺勝李普觀
  氏協心專力募財以裨不周杵其木以實厥址累石為
  柱屑以銅鐵枕臥中流鋭其首以破激湍上則環石為
  梁中通類圭竇五跨五竇復鱗次其石以接通衢兩傍
  繚以石䦨其長五十有六尋廣居十九之一經始於宣
  德癸丑而落成於正統辛酉凡九閱寒暑工視昔無慮
  十蓰議者請以魏易萬魏公曰不可我之新建橋將申
  東平之志
  論曰甚哉名實之急也夫橋之功魏埒於萬而魏讓之
  名焉非以東平之志在利民而不在名耶是實之效也
  然而至今行是橋者徒知萬而不知魏又非以橋名故
  耶是名之效也雖然君子實而己矣二子之功夫誰得
  而掩之哉
  打銀橋 通下堡 蔣家橋 通蒲岐 已上俱十四都 文光橋 一名馬郎通缑山奧 感祝
  橋 通缑山水坑 山門橋 通鏵鍬 下降橋 通蒲岐 林家橋 通黄奧 陡門橋
  通杏莊 順流橋 鎖山橋 俱通長山 福崇橋 長橋 通信奧 新橋 亦通
  萬家河 塔橋 通新市 已上俱十五都 連橋 高橋 通窑奧 烏石橋 通横山俱縣東
  三十五里 已上俱十六都在瑞應鄉 下村橋 通鑊前 鑊前橋 通界嶼 孝善橋
  雙源橋 通密奥 清遠橋 在窑奧知州朱守宣建並縣東四十五里 俱十七都
  奧橋 通倪奧 崇義橋 吳巚建 驛頭橋 俱縣東八十里已上俱二十都 自然橋
  店前 劉家橋 石門外 俱縣東几十里 和尚橋 通北港 俱二十七都 西湖橋 在南
  吳恭毅建並縣東百里 已上俱山門鄉 外有浪垠
  徐都橋 仁澗橋 鎮寕橋 永寕橋在玉環鄉成化十二年分隷太平
  湖上橋 縣西三里通葢竹 葢竹橋 縣西四里 石馬橋 縣西五里 萬奧橋 縣西八里
  添仙橋 縣西十里通支奥 峽門橋 縣西十三里通柳市 湖潢橋 縣西二十里通横徑 横
  徑橋 河奧橋 通柳市俱一都 法燈橋 通峡門 潘店橋 俱近横徑 中央橋
  南山橋 通鹽盤俱縣西二十五里已上並二都俱永康鄉 三條橋 通長山 長山
  橋 安豐橋 通八鏵 丁橋 通黄瀆 大安橋 通鍾洋 已上俱五都 新橋 通長
  林 金店橋 朝宗橋 通雁塔 真橋 葉橋 塔橋 通陡門頭 八華
  橋 下倉橋 陡門橋 翁洋前橋 俱縣西三十里已上俱六都 林監
  橋 通岐頭 百岱橋 陳經重建 呉家橋 通曹田 曹田橋 沈家橋 通奧
  太平橋 下堡橋 長林橋 俱縣西三十二里已上俱七都 柳市橋 亦名後洋
  趙莊橋 俱縣西三十五里 東頭橋 縣西四十五里通柳市 西頭橋 嶼奧橋
  俱縣西二十五里 陳渡橋 山下橋 通河頭路 察奧橋 通白巖頭俱縣西二十七里
  尚郎橋 通察嶼 横帶橋 通陳蕩 陳蕩橋 昇仙橋 俱縣西二十八里 毛
  橋 通洋田 西金橋 通柳市 合湖橋 通密溪 西湖橋 通白石 下莊橋
  通仙橋 通石白 汪信橋 通密溪 孤嶼橋 通沙奥 沙嶼橋 通磁石 磁石
  橋 通湖頭 湖頭橋 通白石 寶固橋 通屠奥 馬家橋 通下印俱縣西三十里 趙
  鎮橋 通孤嶼 廣要橋 蔣家橋 俱縣西三十二里 景清橋 通下庠 景西
  橋 通屠奧 屠奧橋 丁橋 通孤嶼 通津橋 通仙洋 仙洋橋 通葉澤洋俱縣
  西三十五里俱十都 李博橋 通白塔縣西三十里 香山橋 通石船 商量橋 八仙
  橋 新城橋 大港橋 俱縣西三十八俱十一都 白塔橋 驛路 十里橋
  舊一今生員鄭晉之等攺為二 雙廟橋 通盤石 呉橋 通重石 新橋 通盤石 鄧公橋
  縣西四十里太守鄧淮建後為洪水所壞僧徐愷募緣重建今復圯 俱十二都 已上俱茗嶼鄉
  檉岡渡 即清江渡名纜與渡在十六都嘉靖間鄉官朱氏父子攺於山内十里曰金沙渡有知府洪公垣記
  然鄉人以路不便謂當復還檉岡 館頭渡 舊名横春渡江船有帆每多覆溺其後邑侯俞文榮以海寇擄
  船得帆之利迺令渡船悉去帆存櫓於是鮮溺人甚便之遂仍而不攺 石門渡 縣東百里在石門潭去潭
  百步溪淺可涉或遇暴涨則令溪傍居民以小舟濟之
  外有白沙渡通玉環鄉 截嶼渡 清港渡俱分屬太平
  附金沙渡記畧 東鄉舊有檉江渡當山外海口每遇
  風輒哮激中流篙子索錢往往罹溺朱公諫議易巨艘
  復往視謂必遷於山内老䘵守宣吿令王汝襄氏度之
  其處南金雞山沙北步山去前渡近十里許江浹水緩
  成路二十餘里馬道八十餘丈光祿君曰此特先公小
  之為仁者耳君子曰仁豈有小大哉公嘗筮仕於歙歙
  之遺愛至今存焉故遷渡之心即其治歙之心治歙之
  心即其為守之心為守之心即經綸燮理之心其仁一
  也嘉靖二十一年季冬洪垣撰
  岐頭官路 自白沙嶺東沿沙角海邊路抵萬橋鄉太守朱諫建 海口官路 在大芙蓉林瑞孫孟
  期建 石馬街路 自石馬橋至三鳳鄉 塔頭街路 在六都 南閤街路 在山
  足長三百餘丈每丈許樹桂花亦曰桂花街通永嘉
  營堡
  舊在東皋山下正德十六年知縣林有年以七寳寺
  基及古倉基為之周二百丈民兵凡五百人有邑人
  都御史李顯記今廢 鶚渚城 在十五都後塘嘉靖間知縣歐陽震建有邑人布政侯一元記
   縣後堡
  自知縣俞文榮接南面城於後三面即山腰營之為城寇
  至幾陷乃徙城於平地而縣後故城居民因之翌其兩旁
  以附於城為縣後堡周圍三百丈門大小六 壽寕堡 在十七都窑奧自嘉靖戊午倭連歳焚掠邑人知州
  朱守宣倡立城周五百丈門五曰迎曦臨清駐景來薰登龍 永康堡 在三都竹嶼周四百丈門三河洞二
  嘉靖問居民劉昂劉玉劉旦劉秀等建 福安堡 在十七都穫前周圉四里門四水洞二嘉靖己未居民連
  仲謹連衷等建 寕安堡 在三都郭路嘉靖問居民金氏以倭患議建 石梁堡 見山川石
  梁洞
  附衞所
  盤石衞城 在茗嶼鄉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奏設城周圍一千五百五十四丈計九里三十步高二丈
  厚一丈内有城山嘉靖乙丑重建増高三尺布政侯一元有記濠河周圍一千六百二十八丈闊五丈深九尺門四
  水門東西各一 門樓角樓各四窩鋪七十二垛子一千
  七百九十吊橋四 千户所五内後所徙近縣治 外有
  蒲岐寕 村二所
  公署 衞堂正廳 經歴司 鎮撫司左千户所在衞東右千户所在衞西 中千户所在前街東南偏 前
  千户所在衞東南 按察分司軍器局 旗纛廟 城隍廟 教場 在城南廣五十畝
  後千户所城 舊在盤石衞西南正統三年侍郎焦宏御史高峻奏徙永康鄉城周圍四百丈垛子五百
  六十高二丈二尺厚八尺門四水門南北各一門樓四窩鋪三十六弔橋四
  公署 所正㕔 守禦司 譙樓今圯 旗纛廟 城隍廟 教場 在西門外廣六十三畝
  蒲岐千户所城 在瑞應鄉洪武二十年同衞城建城周圍六百丈垛子七百五十高二丈二尺厚二
  丈有城山門四水門一後塞門樓四敵臺十二窩鋪二十四吊橋四
  公署 所正廳在東街 公館所東今圯 旗纛廟 城隍廟 教場 在南門外廣四十畝
  治間盤石衞并外所共一萬六千二百六十
  名見府誌 内盤石衞正軍原額五千一百一
  今見在一千二百三十七名 後所正軍原額一
  十名今見在二百二十名 蒲岐所正軍原額一
  百 十 名今
  戰船 盤石衞原額大小四十一隻今攺造福清蒼山鐵叭喇唬等船三十隻船於黄華水寨聼用 後所原額大
  小十一隻 蒲岐所原额大小十六隻
  寨堠 盤石衞一十一處 後所四處 蒲岐所一十三處
  軍器 歲造共二十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件
  附侯一元重建衞城盤石記畧夫介胄易虎兕而袒裼
  則憯於蚊䖟非以捍衞有亡哉傳曰甲不堅密與袒裼
  同然則高城深塹藺石渠答固三軍之甲胄也故條侯
  堅壁則七國坐敝莒城惡則三都以墮苟自固而不遑
  又何暇至於脱兒制敵之奇哉故勝莫若守守莫若堅
  壁兵之大體然矣又况治夷之畧尤上守玁狁匪茹而
  城朔方古法則然哉磐石衞城肇自國初當洪武之二
  十年歳在丁卯遣重巨行海上視要害棊置戍以備倭
  而在吾温則磐石為尤要江道所從入郡門户也顧其
  城庳而不堅往聞永樂間倭嘗大入支邑時以疑兵綴
  城而城僅兢兢自守夷中歌之曰不畏磐石城所畏磐
  石兵葢是時天下初集也 上重於勞民城草草矣而
  士經百戰則有餘勇城以兵固有以也今兵則有間矣
  而城曰圮迺者嘉靖戊午賊來直躒城向郡又躒郡向
  栝猶為海曲有守乎於是中國則大治兵鏖夷夷創而
  喙去患迺稍息顧前後諸公咸睨是城以為不治則士
  終不固寇謀不折而卒未有能竟治之者以費鉅又以
  海幸無事民創痍感無動為大耳固未暇逺計也事則
  若有徯時則若有需積十有餘年而值今兵憲查公以
  推誠治循名責實暨厥寮屬咸底廉平諸將校分曹厲
  士水艦嚴兵常如寇至膚功屢奏逺海晏如則斯城也
  宜若無復事矣迺查公不忘萬世之計陰雨未集而牖
  户是謀於是乎始大治盤石之城撤故而新甃密石焉
  崇於故四之一厚且倍之以乙丑秋九月鳩工明年冬
  十一月竣事外史氏曰夫余於盤石之城蓋喟焉深感
  於責實之治也詩人美塞淵而徵諸騋牝夫豈不以蕃
  畜兄偉博大之觀哉蓋老氏有言朝甚除田甚蕪倉甚
  匱俗吏務虚名而忘逺圖類如是矣而觀治者亦徒朝
  夕指可歎也故不塞則不淵不淵則不能以善其治而
  牧以蕃馬馬以實軍又治之餘事矣故曰觀諸騋牝而
  公之治可知也夫兵以馬戰以城守者也盤石之城其
  所係也大矣而謂公塞淵之治其能窴之以諉後人乎
  是故觀公者即一城可知也甚矣夫名實之不可緩也
  已 夫置城而惡使壯士不得匿形而蓄力是城不為
  城也置衞以難賊賊來而不能止過而不能尾其後是
  衞不為衞也斯公之所為責也城修而衞壯矣名實相
  副百世之利也顧今東南之事尚有類是者夫 國家
  立法定制至悉矣非有遺缺以俟後者也特在於振舉
  而補苴之振其緒使復張補其逸使復完要以不失其
  本如是而已唐之府兵久而空籍則變而纊騎租庸調
  久而淆則變而兩税皆非也蓋法有不舉而無不良名
  有不副而無不正今法使民出租兵出刀兵有籍租有
  儲非乏也己則民為兵焉己則有戍戍又有餉焉此兵
  不為兵而農不為農也夫羸卒可汰也餘丁可简也教
  肄彌文非其練可更也損兵之法過重而難用可消息
  也士哺不時以租不入吏不時予有蠹之者可法也而
  籍兵不可虚置也租民不可重税也戍民不可久用也
  厭襏襫之勞樂芳餌之得吳之農越之兵越之氓閩之
  士其日久矣此亦城不為城之類也如令 當宁一日
  聞公之政大畀之方叔召虎之任其所以為壯猷宣力
  者舍名實又奚以哉
  風俗
  夫人性秉五常而其生稟五方五方剛柔習以成俗俗之
  成也自上風之故易曰觀我生盍嘗觀於川原之間乎靡
  草而不霹靡也靡水而不淪漣也有動之者也夫林林之
  衆四海以兆四封以億四野以萬而君長乃一而己爾焉
  得人人賜而益之喻而曉之哉放觀其所嚮而風行焉觀
  其所風而俗成焉奏雍厚而自仁之悍江漢游而自靡之
  貞其厚不變也其游如故也其風則移矣是故申德本之
  天剛柔效之地三德之人成之人吾温限山阻海而樂尤
  土瘠民貧竭力稼穡僅支一歳或遇水旱即多艱食舊志今同
  地罕桑柘女勤紡績同上瀕海之家多藉魚鹽舊志今漁舠有筭而
  民病私鹽説見物產〓程女不外見士崇氣節元志今同夫俗惡龐者也龐
  則多奇袤又惡逐末逐末則多浮靡土喜瘠者也土瘠則
  民勞而惡士喜氣節氣節則過不飾而可與為善今以勤
  勩剛塞之資而鮮五民商賈之誘非其美者乎然而不能
  無疵焉人喜佞佛事鬼尤謹元志今同厭苦厚嫁生女不育同
  信惑風水停暴親柩治䘮飲酒間事浮屠相高以侈同
  上好訟使氣往往樹衆同上或有義舉相顧不為元志今則向義
  者班班有之迺自昔而記之矣雖然語不云乎蔂成城是存乎
  上者也上有紀綱則下有風俗故好惡者風之自也賞罰
  者風之隧也高髻細腰從所好香餌峭澗視所令則二端
  而已矣夫疾耕而食不足者儲蓄不豫也土瘠而憂旱潦
  者水利不興也詳山川水利尚鬼惑風水崇浮屠者經不正也
  溺女停柩鬭訟諠譁無禮者法不信而誅不必也而其原
  皆由於侈故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又曰文之盛者
  實之衰葢 國初士或相謂以名中葉以字其後乃間有
  號今則下逮舆臺矣其始相饋遺或以穀後以米又後
  餌今至於米則唾去之矣若宮室若輿馬器服種種不一
  勝道也士入膠庠其始有先後輩甚嚴也今居位並行且
  或駘藉之矣夫以陵傲為氣節者非所聞也女多溺則愈
  少愈少則愈貴愈驕大家媵侍無制虐殺不忌且耕男事
  也織女事也北方之人乃女而耕今南方則男而織矣故
  女愈逸則愈驕夫以不饁不織為貞靜者非所聞也婚嫁
  踰制其始邀聘也無異居積及資遣也亦如起責金綺駢
  羅照耀衢路則性嗇而家窘者始赧矣䘮事踰制大家至
  屠牛刑馬家為之耗貧下親死則閭里麋至名為弔實則
  羣飲罄其所有竭之乃去不得不聽於是䘮不暇苦而苦
  客矣訟者率倚縣豪為强縣豪依憑城社出入府寺或乘
  絿政先為朴擊絕其圄餐期不對而自困服矣故訟所以
  滋者也其以賦役至者則縣豪競為之保因强代之役取
  其倍稱又不以輸急則還累其本其不受代則縣豪必以
  計苦之於是鄉民望縣庭不啻因鬼見帝而狗猛酒酸由
  此矣大家右族以姓相高一語不合或所爭扶寸即投袂
  而起漿酒藿肉合其族姓持梃以鬭至翁壻甥舅面之而
  巳自以義而不知其大不義也自以氣得而不知其行失
  也往者嘗一大創之始帖帖伏今四五十載矣平則復陂
  其勢然也故經常邪慝相消長者也不聽於人斯聽於神
  矣禮刑相入出者也出乎禮斯入乎刑矣儉之於給足禮
  節也侈之於歆豓賊虐也相首尾者也厚嫁厚葬之風熾
  而淹女停柩之事多矣芒刃之與斤斧也梁肉之與藥石
  也時為帝者也鬭訟之涓流不塞而禍亂之江河亦於是
  漸矣夫櫛雖棄髮彈痤雖痛然而不可得已也故曰教笞
  不可廢於家刑罰不可弛於國征誅不可偃於天下第觀
  前令磁州葛公以法繩民民曰惴惴懼罹法何敢為非婺
  源潘公以禮範民民曰兢兢懼越禮又何忍為非近則靈
  寶賀公以科條率民民曰亹亹赴其科條弗及也又何暇
  為非夫治則一矣而以移風易俗則潘公其最優乎然潘
  公垂溺女之戒而未裁儷皮之禮迨至今侯乃始憲令嚴
  為之制見藝文侈原窒矣至論夫風之自則戴星昧爽拔葵
  去織捧盈馭朽有不足言也粹乎無以復加矣其所以務
  麟虞之仁而陋鹰鸇之猛樹素絲之德而賤毳菼之威者
  可不謂恩厚哉雖然漢人有言上弋綈而下牆屋被文綺
  上緣領而下緣履則舛矣故救侈莫若儉救文莫若質倡
  儉質莫若明好惡齊好惡莫若厲法制而輔法制則莫若
  信賞而必罰故仁之於車也莫若羊腸於舟也莫若瞿塘
  於人也莫若火烈之楊四罪正而虞風動兩觀屹而魯道
  昌且吾聞之瘠民可與為善而剛木則近仁蓋他邑之民
  常面譽背毁匿怨而友而吾邑亡是也閼沈參商市賈相
  隨雷同吹竽曾無是非而吾邑亡是也疏其猶子以他人
  嗣牛馬潛易鄫嬴不祀而吾邑亡是也故音聲粗楊容服
  樸野望之知其樂人焉郢質具矣因而裁之以成風之斤
  玉之以舜孔之仁强燮易惡而善柔剛徙善而中其不在
  斯乎其不在斯乎爰取里閭舊事歳時禮節著之長人者
  得以觀焉
  正月元日 人家大小序拜賀歲己乃之其親戚鄰里拜焉或設燕 立春 官府與士夫有春酒民庶
  則否 上元 張鐙自十二至十六七連夕鼓吹達旦燭為之貴而丙夜婦女競出優雜衢路以故官府或禁之焉
  清明 人家插柳掃墓而祭邑民用舟因以遊衍無定日 端午 門懸蒲艾飲蒲觞雄黄相餽角黍龍舟競
  渡或以溪艇謂之草龍懸賞奪標常至鬭爭故官府亦或禁之 七夕 乞巧作巧食 中元 間有為其祖先
  寄祠於庵院者然不如北方之盛 中秋 賞月作餅 重陽 登高作糕食之 冬至 官府士民相賀民庶
  則否作粉圓獻之祖先 臘 民不知臘常以二十四日掃塵潔字其各祀竈送神至正月五日乃迎之焉 除
  夕 燃鐙照歲飲分歲酒謂之守歲云
  樂清縣志卷之一 庠生侯一岳陳蕙芳

知识出处

樂清縣志隆慶壬申本

《樂清縣志隆慶壬申本》

本志修于隆庆六年(1572),历二年而竣,辑成《乐清县志》七卷,分壤地、廨宇、财用、秩祀、官师、人物、志馀共七卷,其体例效法正德《武功县志》。民国七年(1918),张侯佐以玉海楼孙氏抄校本,由温州务本石印公司仿印三百部发行。

阅读

相关地名

乐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