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府樂清縣誌卷第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樂樂淸縣誌》 古籍
唯一号: 113220020230000022
颗粒名称: 温州府樂清縣誌卷第四
分类号: K295.5
页数: 59
摘要: 本文收录了温州府乐清县的学校、廨舍、军卫、壇场、铺舍等。
关键词: 乐清县 地方史

内容

學校
  樂清縣儒學
  唐廟學在縣望來橋東南一十步宋治平間縣
  令焦千之增堂廡為學舍崇ᩬ三年遷橋西距
  故趾百步紹興初火五年縣尉吳䒥遷于卧龍
  坊建廟塑像立講堂兩廡齋舘十五年縣令趙
  惇臨柘其址繚以垣牆增創門臺直舍鑪亭合
  舊為五十四間淳熙間令袁采重建築倉易舊
  直舍為壽朋齋以養老即講堂創莞爾室以待
  次舍元至元仍舊歲乆圯壞縣令鄭玉重建大
  成殿大德八年縣令馮福京修外垣立學門後
  縣令衛迪命工繪從祀像于廡壁至正壬辰海
  㓂登岸焚刼延燎至學得儒人翁昇撲㓕之由
  是殿及兩廡資深堂幸免煨燼內
  附後
  國朝仍元舊在今寶帶橋直南二十步洪武元年縣
  丞袁英創學門及東西齋三年知縣張具瞻重
  建明倫堂于殿後五年知縣鄔珏重建㦸門及
  櫺星門七年知縣王仲彰復遷建明倫堂于殿
  東及東西齋改資深堂以建儀門十年知縣韓
  遜建神厨庫房宰牲房及洗牲井膳厨二十五
  年知縣胡均謙重建大成殿及東西廡㦸門二
  十六年主簿董文昌建學倉于泮池之南永樂
  十六年敎諭黃黼建文昌祠于㦸門東
  廟
  大成殿三間 東廡五間 西廡五間
  㦸門三間 櫺星門三間 文昌祠一間
  士神祠一間 神厨三間 宰牲房三間
  庫房三間
  祭噐 盥洗 祭儀 樂噐
  已上俱與府學同
  學
  明倫堂三間耳房左右各一間 東齋五間
  西齋五間 厨房一間 倉廒四間
  射圃在縣西隅簫䑓山趾即舊敎場
  門屋三間耳房左右各一間
  泮池在學門外 敎諭舍三間
  官制
  敎諭一員 訓導二員
  生員
  廪膳生員二十名 增廣生員二十名
  吏額
  司吏一名
  本學自
  國朝洪武三年至今所出人物
  應鄉舉中式五名 選貢六名
  歲貢二十二名 楷書一名
  俱詳見人物類
  碑刻
  宋 邑令焦千之初建學記
  古人為政未有不先庠序之事者盖敎化所由出
  而陶染乎風俗使至於善有助於政其功甚博非
  今所謂科舉之習而世俗之學也然其所主敎導
  則有師氏之職日談乎詩書禮樂之訓孝悌仁義
  之行淬愚勵昏為智為明朂之於先王之道而習
  為君子之事者也夫天下之小事欲有所成猶湏
  専之矧庠序之事不専而欲成難矣夫天下庠序
  者非為成人者設也苟規矩不嚴訓導不篤則為
  害甚於所益皇宋治天下文物可謂盛矣獨樂淸
  之邑舉進士者無數人百年之間未有登第者其
  風俗之陋不已甚乎其學不獨敎化之廢而其偏
  迫隳弊不足容諸生春秋之祀不足通奠謁民之
  耳目未嘗識絃誦冝乎文雅之風墜而不振者乆
  之於是以縣之䟽圃易民隙地退徙講堂以圖軒
  豁而諸生行事便於肄習別構講道堂於其後以
  為諸生講論遊息之所又為奧室以為先生之宴
  寢凡豆籩之不足簠簋之虧壞悉完治之始余之
  夾也民之訴訟坌集填委日治其訟猶且不睱加
  以榷酤關征廪庾之職晨馳夕驅盖亦勞矣所謂
  古人之所先者反不睱及至明年始得新其學舍
  博求其謂師氏者曠時而不可得士由不遠而至
  者而無所授業焉余甚槐也且以余學之鄙又以
  不専之職而欲變其百年甚陋之俗雖童子知其
  必難然則時入與諸生談道義講解經籍而諸生
  未免科舉之習而世俗之學也噫盖亦勢不免焉
  是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所得不勝所失焉然余
  獨愛其齋宇之精㓗竹木之瀟灑溪山前後環繞
  掩映入其中則意思適然而不忍捨去若能乆與
  諸生講道藝日在其中其樂如何哉余亦不暇矣
  留以俟後人而興起之庻㡬有助於政云
  直秘閣林季仲重建學記
  鄉貢進士賈如規來自樂淸語余曰吾邑廟夫子
  而祀初未有學也治平中令焦君千之始增堂廡
  為肄業之所由是士稍知學崇寕舍法行乃自縣
  東南遷于望來橋之西距故址百餘步丁君湛鮑
  君輝實終始之盗起靑溪蹂數郡茲邑焚毀殆盡
  學屹然猶存紹興改元守者弗䖍一夕燼于火自
  是春秋二祭寓于縣治或傳舍僧廬凡百草創有
  司蹙額以從事五年尉吳君䒥閔之白令丞再遷
  而南定卜於躚儒坊於是邑人義其為爭出力捐
  金佐之不數月學成然儲廪無有也十五年春令
  趙君從事下車揖諸生首與之謀曰養士而無以
  為飬柰何有喻其意者相率買田五頃計其日入
  可食百人又徹滛祠營市舍取僦直以資之遂斥
  基址周垣墻闢齋宇貯書籍造噐用凡學之百湏
  罔不備具是冝有言以記始末敢請余曰子之邑
  大夫㢘介自將事無劇易盡心力而為之雖悍暴
  之民或有不悅而抑強扶弱人恃以不恐此亦學
  也邑人當有記之者乎慷慨好義撫孤姪如已子
  歲歉富室方吿糴獨發倉庾捐價以濟囏阨此亦
  學也里人當有記之者奚用求記於余獨不知學
  之數遷何謂也學自焦君以來無一登仕版者人多
  言其不利雖某不能違也余慨然乆之因問曰子
  之學也為利乎為道也道不遠人人自云遠絕倫
  類滅禮學㳺心物外以求之非吾所謂道者以子
  之居家也而能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道
  即在是矣今一世之人惟利是騖吾為此論誰不
  笑且恠者抑聞諸夫子曰學也禄在其中矣盖學
  不期禄而禄自至是亦無負於學者若誦㫁簡緝
  陳言徼倖取科舉一得志棄之如涕唾無復有顧
  藉心吾恐未見其利而羞之承矣况非朝廷建學
  之意亦非邑大夫所望於諸生也大夫名惇臨字
  芘民四明人
  䖏州學敎授劉祖向義學田記
  吾邑舊學焚毀既乆尉吳公將白令丞新之時令
  李公亦慨然曰寕無縣耳縣可無學乎丞徐公與
  尉協力命進士錢堯卿輩分董其役凡用錢三百
  萬落成之後㑹丞尉皆解秩未暇經畫飬士費故
  十餘年間士氣猶不振逮今宰趙公來一唱其議
  衆皆願出私田士始有飬既得請於朝為永業公
  更益以他田及閱武塲廢地營僦舍以助不足自
  是學館宏麗儲廪豊贍歲肄業以百數預薦書登
  仕版日益盛盖有賢大夫相繼作成於上老成之
  士戮力叶替於下故也鄉先生林公作重修學記
  大㮣詳於名敎邑人懼事遠湮没因采興建本末
  與獻田得旨幷其姓名畝數鑱諸石庻來者有考云
  直寶文閣錢文子樂清新學記
  古之為學者有政焉有敎焉建國君民敎學為先
  此所謂政也春誦夏絃秋學禮冬讀書而以歲時
  合射合舞合語而書其德行道藝此所謂敎也今
  之敎者末矣然一自國子監以及於州學則有博
  士有敎授謂之敎官惟縣則敎官無常職而以縣
  令佐之由進士科者主之故為令者偶出於進士
  則學校之廢興猶以為已責不幸主於他官則為
  令者徃徃坐視其廢壞恬不為意或問之則曰主
  學非吾職顧日事鞭筆歛財賄以應州郡之永汲
  汲若不足而宫室之將摧廪積之不繼噐用百需
  之廢闕主學者亦無所致其力也建安葉君濤始
  至官謁先聖周覽學宫則喟然曰縣吾縣也學校
  敎化之本所當先務顧可置之勿問乎㑹縣有前
  官積逋郡責之急日不暇也朞年政成乃節縣用
  之餘請于州以成新學郡守劉君元剛又助之緡
  錢三百劵起嘉定八年九月乙亥迄明年二月乙
  酉而畢盖樂清之學初創千焦君千之再創于吳
  君䒥而助田以養士則成于趙君芘民舊記固巳
  具載而學之再創則吾家孝㢘叔祖之所經理記
  乃畧之邑人為之不滿孝㢘之没今又七十二年
  矣檼撓榱傾殆不可支自嘉定五年丞徐君質夫
  始改葺兩廡凡八齋㑹安撫司檄去不克終今尉
  趙君汝檼積學租建明倫堂至葉君乃克周備士
  遊其中門觀翬飛堂序濟濟有光於前矣盖周人
  成均之法始建國之學政而令國之子弟凡有道
  者有德者使敎焉所謂有道者則儒以道得民者
  也所謂有德者則師以賢得民者也而所謂得民
  者則國人之所共尊者也樂清之學徃時葉正則
  侍郎嘗聚徒其中余無似亦繼居之今皆老矣後
  有作者能以道德自任而縣令佐又能以禮致之
  俾之安䖏其中使吾邑人有所矜式則學之敎斯
  得矣學成余既為之記又當拭目以俟焉
  元
  李孝光重修學宫記
  樂成學宫縣尹鄭玉至元三十一年之所重作也
  是時朝廷興文章詔天下郡縣皆起學宫置博士
  經師弟子引籍復其戸士復益鄉學尹玉適上官
  見學宫廢則度材命役剪菅草除弊土築壇㗳孔
  子廟然屬事經始不欲勞苦民不能大致木土石
  金之材顧制度簡易壇所隘陋業既成後人因弗
  改至順元年冬縣尹師仲信甫來始至上謁孔子
  廟弟子相俛興祝吿周旋進退相盪摩祝事弗嚴
  既下視堂廡廬舍進宿士髙年曰吾得尹茲邑當
  與父兄興起敎化今學宫弗張無以示民惟公等
  老人可與慮始明年春出圭田之粟為成金以勸
  吏民畀其金敎諭吳海視民庸給與金以髙年蔣
  震卿聴之乃㗳東西廡四間設齋其中徙㦸門南
  上攻石為壇砥甓為地灰以垣屛㗳以槐桂增修
  籩豆簠簋之物百須無不具於是廟貌淸邃壇位
  脩廣執事相大夫登降咸得展布文設大小學奉
  寅致師廪積無以供則取弊其家至是民大勸咸
  樂在學校又明年學職陳虞致書言請紀改作時
  孝光在積慶學宮方與諸生論為仁予曰先王導
  民以學所以蘄至仁也然仁無易難顧存心何如
  盖心存而後善思善思而後能得思而得之賢於
  聞諸人人者甚遠程夫子嘗言克己復禮乾道也
  主敬行恕坤道也弟子問焉則以其質有所近力
  有所任之者吿之而未嘗决其原焉是欲其思而
  得也學者於此誠思而得之則必知所以用力知
  所以用力則顏冉之仁不在顏冉而在吾之身天
  下歸仁邦家無怨又豈有易是者諸生去余因念
  信甫之盡心敎事將以底民仁也而孝光又嘗被
  延學宫敢次是說復之使來者知學所以為仁庻
  幾斯民之有開焉
  敎諭傳庸重修縣學記
  至正十年秋九月鄄城李侯自京師出宰樂成敦
  本抑末旌淑別慝庭無留訟治稱神明朞月之間
  百治具舉始至謁先聖出見廟宇門廡講堂齋廬
  桯桷甍檼敧撓蠧缺丹堊䵝昧不中儀式因謂諸
  生曰綱常之道不可一日廢然則學校之修明其
  可一日緩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以相生相養
  莫不各得其所者緊誰之力也文中子曰通扵夫
  子受罔極之恩噫非知道之君子孰知其恩之罔
  極哉遂捐俸金為倡徵材庀工敧者正之撓者起
  之蠧者易之缺者補之塗之溉之丹之艧之不踰
  月而工吿成十月初吉兹既視朔復進諸生而謂
  之曰人生而静其性本無不善而有為不善者拘
  於氣而蔽於欲故為學之道莫先於明善明善之
  要莫大於人倫故曰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又
  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則日切磋而不舍諸生㳺
  於斯泳於斯視敬業於斯亦知為學之要乎本之
  以致知措之於躬行上以致吾君下以澤斯民庻
  幾不負聖朝立學之意苟為不然玩葩藻以獵利
  禄競浮華以釣聲譽以至於不忠不孝而為聖門
  之罪人者豈不有忝斯學㦲咸應曰唯於是儒職
  葉時昌等相率詔庸言侯之嘉惠後學可謂至矣
  盍有述雖然侯則奚事於此於我心有不能釋然
  者庸既沗主敎事義不獲辤乃共立石紀實于廟
  南門下以無忘侯訓云
  縣尹杜繼祖㣱器圖䟦
  聖人之道中正而巳矣中則無過不及正則不偏
  不倚此宥坐之器所以有取於斯也且其為器虛
  則㣱注之以水中則正滿則覆虛與滿皆非中正
  之道今觀聖人獨於滿而致戒者盖虛則猶有所
  受滿則不能受矣不能受則溢溢則必有傾覆之
  患故聖人畧其虛而戒其滿馬嗟夫富貴不與驕
  奢期而驕奢自至崇髙不與倨傲期而倨傲自生
  皆滿之為患也是以古之人智窮萬物而藏之以
  拙功被四海而守之以謙明並日月而䖏之以晦
  識該古今而視之以無此其所以能明哲保身也
  歟予宰樂清僅四年矣客有以古㣱器圖見示者
  因感其意遂命工刻于邑庠使人得墨本而揭之
  座隅朝夕觀省庻幾有得於聖人中正之道而獲
  免傾覆之患此余之所深朂故亦以此朂人也
  國朝
  知縣鄔珏樂清縣儒學題名記
  聖朝統一區宇文敎誕敷乃洪武三年春
  詔天下府州縣學置師弟子員月給廪既設科肄業
  責效于長民之官典敎之職年長而學有成者興
  于太學而敎之以俟登庸其即成均造士之遺意
  也且縣與府州之士一㮣而升
  恩又躚於古矣矧
  皇上建其有極歛福錫民使羞其行而邦其昌所望
  於學校豈小哉凡今之士所冝欽承懋勉以追配
  徃哲俾入官議事有足以尊
  主而庇民後之繼進者有足以感慕而興起斯真不
  負匡輔振翼之道也茍怠其功荒于業隳於行師
  友之所不齒無能報效其
  上則今日之群居庠序者異日賢愚貴賤逈然懸絕
  矣敎諭陳士舉請於余自初開學以來師生姓名
  刻置于明倫堂以寓勸懲之意因為之記其巔洪
  武八年春二月望日從仕郎知温州府樂清縣事
  鄔珏記
  卧碑文與府學同
  頒降
  制書與府學同
  鄉學
  講讀
  大誥本縣城郭鄉都共一十所
  軍衛
  盤石衛指揮使司
  蒲岐千戸所
  寧村千戸所
  已上俱詳見府志
  楚門千戸所 隘頑千戸所
  俱左本縣玉環鄉
  已上二千戸所雖在本縣地方係
  松門衛所轄
  廨舍
  上司官署
  提刑按察分司在縣東隅澄清坊
  前代寓縣治
  國朝洪武三年設置知縣張具瞻創
  公堂 正堂三間 後堂三間
  耳房左右各一間 東西廡共一十六間
  儀門三間 外門三間 厨房三間
  縣治在縣 隅翔雲峰下
  東晉寧康二年肇建歴代皆因之元仍宋舊至正
  壬辰火甲午宋令彥宏重建
  國朝亦仍其舊
  公堂 正㕔三間 耳房一間在廳東
  後堂三間 典史幕一間在廳西
  東西兩廡吏房共一十四間 縣門三間
  皷樓三間 架閣庫三間在㕔西北
  獄禁五間在縣門外西偏
  榜亭東西一十六間在皷樓外
  知縣舍一十五間在㕔後居中
  縣丞舍一十五間在知縣舍東
  主簿舍一十五間在知縣舍西
  典史舍一十間在東廡東偏
  吏舍六間在西廡西偏
  縣倉廒三間在簫䑓山下
  官制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主簿一員 典史一員
  吏額
  吏房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戸房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禮房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兵房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刑房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工房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㸸設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勘合科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承發典吏一名 架閣庫典吏一名
  鋪長一名
  隸卒
  皂隸一十名 弓兵三十名 禁子七名
  記文 宋邑令周邠縣廳記
  均縣道也而吏有能否均風俗也而民有醇疵能
  否在上而官尤憚於數易醇疪在政而吏必愼於
  所行古人所謂吏乆則民化人存則政舉者誠在
  乎此也夫國之所以張官置吏莫不欲賢者在位
  能者在職賢能並進上則無虛授下則無曠官而
  道德之所以一風俗之所以同者豈不由是歟盖
  天下不患治之難而患任之非其材不患材之難
  而患擇之無其術有術以擇之因材以任之則亦
  正其本而已矣是故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使天下之吏能修身以治人則雖四
  海之遠猶運乎一堂之上况耳目之所接詎有不
  治者乎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
  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霈然德敎
  溢于四海由是觀之則縣雖小庸可忽而不治歟
  今朝廷重近民之官而舊有舉今之法寔圖治之
  先務為官擇人之要術也至於發揚授受未嘗輕
  以屬人則委任責成顧不重㦲然天下之縣僅千
  有餘所凡所以為宰者雖未可罄責以賢則夫淸
  正㢘勤之吏盖亦不少雖然時有先後而法不能
  無因革事有繁簡而效不能無淺深昔之為邑則
  蹈故以守故事簡而政明力舒而效迹今之為縣
  則循新以變故事繁而政宂力勞而效遲豈獨能
  否之不均抑亦時之所驅而冶迹能無相邈也樂
  淸之治春秋屬于閩越自漢以來則為㑹稽章安
  縣地順帝永平中以章安東甌為永寧至晋武寕
  康中乃析永寕為樂成則縣名兆于此也歴宋至
  隋皆隸于䖏之永嘉唐髙宗上元初始立温州而
  樂淸之額又更于五代乃錢氏所易也噫永其縣
  令之題名者未嘗有焉然宰字之官先後相續浸
  浸以盛自雍熙前不可得而知惟端拱以來庻可
  詳其姓字然吏材之賢否政事之精粗不可察而
  盡也要其名字之所著則來者可以序觀之茍驗
  於民物則其所以為政者其猶示諸掌乎
  邑令袁采重修縣樓記
  樂清縣治有樓二外樓揭縣額建大皷以一吏民
  之視聴內樓以藏勑書及簿籍案牘之備檢索者
  外樓以熙寕癸丑令葛均逢始建距淳熙戊戍一
  百四歲梁桷整固如昔惟盖瓦閭損以故榱椽板
  檻就弊腐內樓以熙寕成申今劉均握始建較外
  樓之成相去不遠而撓側惟其過者跼慓懼將壓
  焉邑人曰葛長官攝邑事適有木筏漂遺海浦葛
  取以建惠政橋及外樓其材良故乆不蠧內樓之
  材取邑所産易蠧而速壞壞而葺屢矣終不支余
  始至訝縣宇之陔弊不治而二樓尤甚日謀鴻材
  備費以外樓之功力為易屬主簿田均亟修之更
  覆飾如新建徹其西壁代以軒檻則簫䑓白鶴二
  峯相對若拱揖公餘與同僚登焉民之休戚好惡
  耳目可接乃榜其室曰省俗以戊戍正月吿畢衆
  以隂陽為忌是歲之暮始修內樓次年上元即落
  成大書勑訓刻置其中其北為同僚宴坐之所榜
  曰內觀使登樓者因覩勑訓則思自省而知警戒
  焉旁列大牘以藏吏案專局以司其出入余謂繕
  葺之不易如此其創建之初尤費經畫豈可使葛
  劉之名湮没不遠傳拂塵三嘆詳其歲月以示後
  來二樓之額皆前令王均傳所立時為紹興辛酉王
  之政至今人誦之不置而額未盡損有請易之不
  敢從皷樓之款勒盖祥符壬子令丁均巽所創雖
  更冒非一其志隱然好古君子有可觀者舊有壺
  漏紹興辛巳令徐均森命龍泉季南容製鑄以鐵
  不可用遺器猶存此雖細事皆関邑政敢不屢書
  頒降
  制書並與本府同
  本縣合屬官署
  館頭巡檢司在本縣長安鄉六都岐頭
  元在茗嶼鄉十二都館頭
  國朝洪武元年設置仍其舊二十年為防禦事巡檢
  黃進奉明文移創今址
  正廳三間 後堂三間 司門三間
  皷樓三間 巡檢舍三間 吏舍二間
  弓兵房三十間 城垣周圍一百四十丈
  城門三座上各有樓
  官制
  巡檢一員
  吏額
  司吏一名 弓兵一百名
  蒲岐巡檢司在本縣瑞應鄉十五都後塘山寨
  國朝洪武元年初設在十四都蒲岐二十年為防禦
  事改設蒲岐千戸所本司移置二十九都
  亭頭二十八年倭㓂犯本都茅峴遂遷于
  其地永樂十五年倭㓂復犯境浙江都指
  揮使谷祥
  奏准移置今址巡檢許本草創寨房署事
  正㕔三間 吏舍一間 弓兵房四間
  石牆垣周圍四十二丈
  官制 巡檢一員
  吏額 司吏一名 弓兵一百名
  北監巡檢司在本縣山門鄉十八都蔡奧
  元在玉環鄉三十五都北監
  國朝洪武元年設置仍其舊二十年為防禦事巡檢
  仲文炳奉明文移創今址
  正㕔三間 後堂三間 司門三間
  東西廊房一十間 皷樓三間
  巡檢舍三間 吏舍三間 弓兵房一十間
  城垣周圍一百四十丈 城門三座上各有樓
  官制 巡檢一員
  吏額 司吏一名 弓兵一百名
  小鹿巡檢司在本縣玉環鄉三十三都楓林下塲
  元在玉環鄉三十都小鹿
  國朝洪武元年設置仍其舊三年移置三十二都横
  山邉二十年為防禦事巡檢岳麓奉明文
  移創今址
  正㕔三間 皷樓一間 巡檢舍三間
  吏舍三間 弓兵房一十間
  城垣周圍一百四十丈 城門一座上有樓
  官制 巡檢一員
  吏額 司吏一名 弓兵一百名
  温嶺巡檢司在本縣瑞應鄉十六都苔山
  國朝初置在台州府黃巖縣三十七都温嶺洪武二
  十七年安陸侯吳傑
  奏准移置今址巡檢臧善創仍隸黃巖縣今附載
  稅課局在本縣東隅狀元坊通衢之北
  元僦民屋三間在西隅三港祠前
  國朝洪武元年設置仍其舊設官二員㝷革副使一
  員十一年大使胡友諒移創今址
  正㕔三間 外門一間
  額門一間扁曰稅課局 東西廊房共二間
  官制 大使一員
  吏額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巡欄一十名
  河泊所在本縣永康鄉一都石馬印嶼山北
  前代無考
  國朝洪武八年為始差旗軍閘辦十四年緫旗主移
  住創建公署洪武十六年始設官署事
  正廳三間 耳房左右各一間 外門一間
  官制 河泊所官一員
  吏額 攅典一名
  長林塲傁課司在本縣長安鄉六都塔頭
  宋政和元年創元仍其舊設司令司丞監辦傁課
  國朝洪武元年設置亦仍元舊署以軍伍之有功及
  疾傷者為百夫長尋以竈戸傁額多者為
  之洪武二十五年始設官署事
  正㕔三間 儀門三間 架閣庫一間
  傁倉一十五間 大使舍三間 厨房二間
  正塲一䖏在本都三里
  傁倉七間 官舍三間 厨房一間
  子塲一䖏在瑞應鄉十四都蒲岐
  㕔一間 傁倉一十七間
  官舍三間 厨房一間
  官制 大使一員
  吏額 攅典一名
  竈丁七百一十六丁
  天富北監塲傁課司在本縣玉環鄉三十二都
  元在三十六都海島中設司令司丞監辦傁課
  國朝洪武元年設置仍其舊以軍伍之有功及疾傷
  、者為百夫長尋以竈戸傁額多者為之二
  十年為防禦事徙海島居民于腹裏本司
  移創今址
  正廳三間 軒檐一間 大使舍三間
  厨房二間
  子塲
  華嚴倉五間 淸港子倉一十二間
  白沙倉八間 智字團子倉三間
  峽門子塲倉一十間
  官制 大使一員
  吏額 攅典一名
  竈丁四百一十六丁
  西皋驛在本縣西隅迎㤙橋之西
  元名簫䑓驛
  國朝洪武元年設置仍其舊改今名
  正廳三間左右兩間分為四房扁曰文行忠信
  軒檐一間 東西廊共六間 神祠一間
  驛門一間扁曰西皋驛
  驛丞舍三間 厨房一間
  官制 驛丞一員
  吏額 驛吏一名
  驛夫 舘夫四名 水夫三十名
  轎夫二十八名
  驛船 河船五隻
  驛轎 大轎二乘 小轎一十乘
  舘頭驛在本縣茗嶼鄉十二都舘頭
  元名横春驛
  國朝洪武元年設置仍其舊改今名
  正廳三間左右兩間分為四房扁曰文行忠信
  軒檐一間 東西廊共六間 神祠一間
  驛門一間扁曰舘頭驛
  驛丞舍六間 厨房一間
  官制 驛丞一員
  吏額 驛吏一名
  驛夫 館夫五名 水夫三十名
  驛船 江船三隻 河船二隻
  窑奧驛在本縣山門鄉十七都窑奧
  元建立
  國朝洪武二年
  驛丞石岩仍舊址重創
  正㕔三間左右兩間分為四房扁曰元亨
  利貞
  軒檐一間 東西廊共六間 神祠一間
  驛門一間扁曰窑奧驛
  驛丞舍四間 厨房一間
  官制 驛丞一員
  吏額 驛吏一名
  驛夫 館夫六名 轎夫二十八名
  驛轎 大轎二乘 小轎一十乘
  嶺店驛在本縣山門鄕二十七都嶺店
  元名大荆驛
  國朝洪武元年開設改今名驛丞吳德移創今址
  正㕔三間左右兩間分為四房扁曰元亨利貞
  耳房左右各一間 軒檐一間
  東西廊共六間 神祠一間
  驛門三間扁曰嶺店驛
  
  
  驛丞舍三間 厨房一間
  官制 驛丞一員
  吏額 驛吏一名
  驛夫 館夫六名 轎夫二十八名
  驛轎 大轎二乘 小轎一十乘
  醫學在縣治前
  元設敎諭領醫生寓三皇廟側為署
  國朝初置惠民藥局設官醫領醫戸洪武十七年始
  設學本縣就以本局為官署
  廳三間
  官制 訓科一員
  隂陽學在縣東隅景福坊即舊福生堂
  國朝洪武十七年設學寓三皇廟側署事永樂元年
  復設衙門訓術張欽正申奉上司改本堂
  為官署
  廳三間
  官制 訓術一員
  僧㑹司在本縣西隅白鶴寺之西北偏
  國朝洪武十五年開設永樂十一年僧㑹曇竺始
  創官署
  司署三間
  官制 僧㑹一員
  吏額 吏一名僧人為之
  隸卒 皀隸一名佃僕為之
  道會司在縣東隅紫芝觀之北
  國朝洪武十五年開設就以觀側為官署
  司署三間
  官制 道㑹一員
  吏額 吏一名道人為之
  肄卒 皁隸一名佃僕為之
  壇塲
  社稷壇
  宋在縣西隅簫䑓山趾袁令采重建元仍宋舊
  國朝洪武元年定擬立壇于城西北北向三年知縣
  張具瞻移建于縣西北白鶴寺之左十一
  年六月降到圖式改造
  壇制 房屋 祭器 祭儀已上並與本府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元附祭社稷壇
  國朝洪武元年定擬立山川壇于城西北立雨雷師
  壇于城西南三年知縣張具瞻建風雲雷
  雨壇于縣西隅簫䑓山趾建山川壇于前
  郭圓通庵東六年依式合祭于風雲雷雨
  壇十四年頒降洪武禮制以本縣城隍神
  位同壇設祭
  壇制 房屋 祭器 祭儀已上並與本府同
  邑厲壇
  國朝洪武三年定擬設壇於城北是年知縣張具瞻
  建于縣東隅石塘奧
  壇制房屋 祭器 祭儀已上並與本府同
  里社
  國朝頒降禮制凡鄉村人民每里一百戸內立壇一
  所祀五土五穀之神專為祈禱雨暘時若五
  穀豐登每歲人戸輪當會首常川㓗净壇塲
  遇春秋二社預期率辦祭物至日祭祀其祭
  用羊一豕一酒果香燭忄随用祭畢就行會
  飲會中先令一人讀善強扶弱之誓其詞曰
  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禮法毋恃力淩弱違
  者先共制之然後經官或貧無可瞻周給其
  家三年不立不使預會其婚姻䘮浏有乏随
  力相助如不從衆及犯姦盜詐偽一切非違
  之人並不許入會讀誓詞畢長㓜以次就坐
  盡歡而退務在㳟敬神明和睦鄉里以厚風俗
  鄉厲壇
  國朝洪武八年建每里一所本縣共二百八所四圍
  土墻中築土䑓門一座門立牌額書無祀鬼
  神壇凡遇祭日與邑厲壇同
  義塜
  宋崇寧間以䘮柩寄留僧寺棄置道傍置漏澤園
  選有常住僧管幹擇地以常平錢直本縣舊
  置在東塔山下改遷于東溪七寶院左紹熙
  間立義塜元因之
  國朝洪武三年以附近城郭空閑寬闊山原田地設
  為義冢以便安浏本縣設立一䖏在一都湖
  上奧
  鋪舍
  本縣鋪路有三一自縣前鋪出望來橋東行
  白沙至盤山鋪一十二鋪一自大林鋪分路
  沿江東南行至蘆殊鋪計一十七鋪一自縣
  前鋪出迎恩橋西行至盤石衛前鋪計六鋪
  國朝洪武初建置鋪舍一十七䖏二十年新置沿海
  衛所增設鋪舍一十八座幷舊為三十五座
  每鋪㕔屋三間 郵亭一間 門屋一間
  側屋左右共四間
  鋪司一名 鋪兵四名
  縣前鋪在縣治儀門外東偏
  白沙鋪在三都去縣前鋪一十里
  大林鋪在三都去白沙鋪一十里
  新巿鋪在十四都去大林鋪一十里
  烏石鋪在十七都去新市鋪一十里
  纜嶼鋪在十七都去烏石鋪一十里
  石榛鋪在十八都去䌫嶼鋪一十里
  檉岡鋪在十九都去石榛鋪一十里
  黃山鋪在二十都去檉岡鋪一十里
  驛頭鋪在二十都去黃山鋪一十里
  大荆鋪在二十七都去驛頭鋪一十里
  盤山鋪在二十五都去大荆鋪一十里
  已上鋪舍一十二䖏係舊設路通台州府
  黃巖縣界
  蒲岐所前鋪在十四都蒲ᵨ千戸所城內去大
  林鋪一十里
  長山鋪在十五都去蒲ᵨ所前鋪一十里
  三江鋪在十六都去長山鋪一十里
  屛峯鋪在十六都去三江鋪一十里
  蔡奧鋪在十八都去屛峯鋪一十里
  跳頭鋪在十八都去蔡奧鋪一十里
  小檉岡鋪在十九都去跳頭鋪一十里
  小黃山鋪在二十都去小檉岡鋪一十里
  湖務鋪在二十八都去小黃山鋪一十里
  小球鋪在二十九都去湖務鋪一十里
  武溪鋪在二十九都去小球鋪一十里
  大烏鋪在三十一都去武溪鋪一十里
  九眼斗門鋪在三十一都去大烏鋪一十里
  淸港鋪在三十二都去九眼斗門鋪一十里
  隘山鋪在三十三都去清港鋪一十里
  張家井鋪在三十三都去隘山鋪一十里
  蘆殊鋪在三十三都隘頑千戸所城內去張家
  井鋪一十里
  已上鋪舍一十七䖏係新築沿海衛
  所建立路通台州府黃巖縣界
  添仙鋪在一都去縣前鋪一十里
  湖潢鋪在一都去㸸仙鋪一十里
  塘下鋪在十都去湖潢鋪一十里
  石船鋪在十二都去塘下鋪一十里
  舘頭鋪在十二都去石船鋪一十里
  盤石衛前鋪在十二都盤石衛城內去舘頭鋪
  一十里 已上鋪舍六䖏惟衛前鋪
  新設餘皆舊置路入本府界
  申明亭洪武六年建每亭三間凡三十六所在
  縣東西隅二所鄉都三十四所凡遇民間
  争闘詞訟里老則拘於此亭剖理
  旌善亭洪武八年建與各申明亭並立凡遇民
  間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受旌表者則書之
  於此亭
  預備倉貯穀以備民間水旱借給抵斗還官洪
  武二十四年建本縣設置一䖏在西隅宣
  化尼院內貯稻糓六百二十二石四斗
  温州府樂清縣誌卷之四

知识出处

永樂樂淸縣誌

《永樂樂淸縣誌》

永乐十年(1412),成祖诏令修志,十六年(1418)颁降《纂修志书凡例》,规定了志书的体例和内容。此时期修成的永乐《乐清县志》八卷,堪称明初采用《修志凡例》的范本。本书据宁波天一阁珍藏的明初秘本影印。本书记述了乐清县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建置沿革、城池、山川、桥梁、宦蹟、人物、杂志、诗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乐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