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城”的传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唯一号: 113034020240000442
专题名称: “缑城”的传说
文件路径: 1130/01/object/PDF/113010020240000030/001
起始页: 054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宁海城关,旧称缑城,曾筑有城垣,周1541丈,围12平方里有余。 城区系丘陵地带,既有金竹岭、塘头岭、堪头岭、西山岭、应家山、高地陈等山阜,又有蒲湖、北河、桃源河、玉带河、泊所塘、赵家塘等水洼,山水交错,七高八低,地形甚为复杂。城垣避凶就吉,循势抱合,形近椭园。城外,大溪自西南高山而下,俯冲至南郊而后折向东南,数百年来水患频仍,竟未能越城池一步。后人对此城选址之高明,设计之巧妙,无不叹为观止。而且,“缑城”之名也颇具令人费解的神奇色彩。 相传建城之日,县令为抉择城垣的范围颇费踌躇。时值冬令,忽降大雪,不多时积雪盈尺,山坳水坎无从辨识。骤见一猴跃于雪上,急追随其后,环行一周而遁,竟得城址,因称所筑之城为“猴城”。后以猴字从犬,其名不雅,改以“纟”代“犭”,“缑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此事纯系传说,未见诸旧志,但物象天工为人料所不及,世上诚非罕见,故记之。 陈长官为民请命 按则增科不自由,未曾举笔泪先流。 高田沙瘦常忧旱,沿海涂咸少有秋。 要使茧丝殚地力,愿将骨肉伴枷头。 一时种了黄连子,万代令人苦不休。 陈长官自题《入狱诗》 五代时,宁海为吴越王钱镠属县。那时,藩镇割据,战乱频繁,幸亏宁海地处海隅,是兵家不争之地,人民尚可渔樵度日。不料吴越王欲称雄天下,穷兵黩武,又极尽奢侈,挥霍无度,于是横征暴敛,一再增加田赋以充国库。 时,陈长官(名佚)任宁海县令,鉴于本县民力艰难,本赋已属口中夺粮,增税更如敲骨吸髓。故此,他一面申奏“宁邑地瘠收薄,难以增科”,一面着人收集蚯蚓泥上送检验。原来吴越规例:赋率视田土轻重而定,土轻者赋轻。经蚯蚓吞食而排出的粪土属最轻,可望藉此而减赋。适有姓毛与姓羊两名钦差来县督征,因索贿未予而怀恨在心,遂将此事告于王而捕陈入狱。王威逼道:“赋增而后出!”陈长官以事关万民疾苦,且累及子孙后代,宁死不屈,并赋《入狱诗》以明己志。于是,王处陈以磔刑,而赋得以不加。 宁海人民感戴父母官的恩德,在学宫西面建“陈长官祠”,后移建大米巷,改名“遗惠祠”,千秋奉祀。新县令到任之日,必先至此祠顶礼膜拜,有如举行宣誓就职典礼。门两侧悬对联一副,上书:“一朝我命为民命,千古新官拜旧官”。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宁海城关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宁海城关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时间跨度上溯至历史发端,下限原则上至1986年(部分篇章延至1987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