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平调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唯一号: 113034020240000420
专题名称: 宁海平调
文件路径: 1130/01/object/PDF/113010020240000030/001
起始页: 0445.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宁海平调是一个古老的剧种,约起源于明末清初。它是调腔的一个重要支派,流行于宁海、象山、三门、奉化、舟山、临海、天台、黄岩一带,以宁海为最盛,通常称为宁海平调。民国初,平调曾盛极一时。当时有“邬聚元”、“宁舞台”、“王聚元”、“杨聚元”、“严聚元”、“杨聚丰”、“中山舞台”等十多个班子,活跃在宁海城乡。30年代渐趋衰落。建国前夕,频于湮没。建国后进行抢救。1957年成立宁海平调演出队。1960年正式成立平调剧团,团舍设城内白石头路。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解散。1978年恢复。曾先后演出《金莲斩蛟》、《双龙锁》、《鸳鸯带》等传统剧,并创作、改编、移植《银瓶仙子》、《劈山救母》、《芦荡火种》、《琼花》、《王锡桐》、《为奴隶的母亲》、《高山春梅》、《寻伞》等剧。1981年,县文化局成立平调整理研究小组,又重新收集、记录和整理一批传统剧目和曲牌。1983年,平调剧团改建为宁海越剧团。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宁海城关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宁海城关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时间跨度上溯至历史发端,下限原则上至1986年(部分篇章延至1987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