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淡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教育志》
唯一号: 113030020240000662
人物姓名: 林淡秋
人物异名: 原名:泽荣;笔名:林彬;应冰子;应服群;肖颂明
文件路径: 1130/01/object/PDF/113010020240000027/001
起始页: 0635.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6
卒年: 1981
籍贯: 宁海县

传略

林淡秋(1906~1981),原名泽荣,笔名林彬、应冰子、应服群、肖颂明等,海游小蒲村(今属三门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多次代理宁海县教育局局长。幼时入家乡双桂书院,后入海游小学,成绩优异,名列前茅。1922年,考入中学大学连贯制的上海大同大学。1926年,转入上海大学英文系。是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暑假,参加“消夏社”活动,筹建宁海中学。1927年4月,因上海大学被封闭而辍学回乡,到宁海中学任教。1928年新春,随同陈赓平南下广州,进中山大学英文系作旁听生,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在中大常抽时间到图书馆阅读新文学。半年后北上,进上海艺术大学英文系。冬,因支持法租界电车工罢工,被羁押一周余。获释后,由蒋如琮、许杰介绍,与章广田一起到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兼该校图书部主任。1930年春,回到上海,与柔石一起向鲁迅先生转租闸北景云里住宅居住,同为革命奔波。柔石被捕后,到法庭旁听,了解审讯情况,协同营救。 1931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翻译外文,发表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1933年初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者联盟。1935年转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务委员和组织部部长。冬,在胡乔木代表上级谈话后,正式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开始,参加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前往江、浙、皖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后在夏衍创办的《译报》做翻译工作。先后翻译了《列宁在1918》、《丹麦短篇小说集》(与柔石合译)、《复活》、《中国的新生》、《西行漫记》及《续西行漫记》(与梅益合译)、《华北前线》(与蒋天佐合译)、《在晋北前线》等书。到1940年,译作达300余万字。1942年春,奉命转移到新四军根据地和游击区,历任《知识青年》主编、滨海报社社长和《苏中报》、《抗敌报》总编辑。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上海,在以苏联商人名义出版的《时代日报》主编要闻版,兼营副刊《新文学》。1948年8月报社被查封后,又编辑同样用“苏商”名义出版的《时代半月刊》,直到上海解放。 解放初,任上海《解放日报》编委兼驻京办事处主任。1950年初调往北京,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文艺部主任。1955年出版小说集《散荒》,后出版随笔集《业余漫笔》。在整风“反右派”中遭受不公正的指责。1958年调浙江工作,先后任杭州大学副校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等职。1979年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并任《辞海》编委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浙江省文联主席。 他关心宁海中学教育。1962年,曾给高三学生写了长信,教导毕业生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作好多种准备,为国出力。

知识出处

宁海县教育志

《宁海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在《宁海县教育志(增订本)》的基础上,重拟纲目,增补内容,延伸下限至2008年编纂而成。全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按详今明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史实。

阅读

相关专题

主任
职位
常务委员
职位
部长
职位
主编
职位
社长
职位
总编辑
职位
总编辑
职位
编委
职位
主任
职位
副总编辑
职位
主任
职位
副校长
职位
副部长
职位
党组书记
职位
理事
职位
委员
职位
主席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