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教育志》
唯一号: 113030020240000656
人物姓名: 柔石
人物异名: 原:姓赵;名:平福;又名:平复;少雄
文件路径: 1130/01/object/PDF/113010020240000027/001
起始页: 0631.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2
卒年: 1931
籍贯: 宁海县

传略

柔石(1902~1931),原姓赵,名平福,又名平复、少雄。生于城西方祠前。舍旁有一上镌“金桥柔石”四字的小桥,是其笔名柔石、金桥的由来。 民国6年(1917),柔石于正学小学毕业。次年,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封家书中谈及:“今日之中国,教育幼稚,民智闭塞,非高呼人人读书不可。教育能普及,则无论何事,皆不难迎刃而解矣!”在校期间,勤奋学习,钻研教育。同时加入由校内进步师生朱自清、冯雪峰等发起组织的“晨光社”,开始从事新文学运动。 民国12年,于浙一师毕业后,至慈溪普迪小学执教。民国14年春,赴北京大学作旁听生。迫于经济拮据,翌年初离京南归,执教于镇海中学。后,考虑“宁海教育幼稚,欲稍事发展,以开展宁地之文化”,于民国16年秋至宁海中学任教。到校不久,曾冒险掩护中共宁海县委书记邬逸民免遭逮捕。他教国语,感到教科书思想陈旧,封建糟粕太多,即自编选了古今中外18篇精粹文章的《国语讲义》,并为宁海中学谱写了校歌,深受学生欢迎。他教学认真,品德端庄,且博学多能,得到教师们的一致信任与赞扬。是年冬,中共党组织发动宁海县教职工联合会上书国民党当局,举荐柔石为县教育局局长。 民国17年春就任教育局局长后,一面为宁海中学争取“立案”,集资建造校舍而奔波;一面为改革全县小学教育,大幅度调整人事,与封建守旧势力抗争而不遗余力。5月,中共领导的亭旁起义失败,宁海中学被迫解散。柔石再次护送宁中教师、中共宁海县委领导人杨毅卿出走。此时,他深感“开展宁地之文化”的理想已毁灭,遂于6月悄然离乡赴沪,紧随鲁迅从事革命文学工作,直至牺牲。

知识出处

宁海县教育志

《宁海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在《宁海县教育志(增订本)》的基础上,重拟纲目,增补内容,延伸下限至2008年编纂而成。全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按详今明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史实。

阅读

相关专题

局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