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唯一号: 113030020240000558
人物姓名: 方孝孺
人物异名: 字:希直;字:希古;号:逊志
文件路径: 1130/01/object/PDF/113010020240000023/001
起始页: 0950.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357
卒年: 1402
亲属: 方克勤

传略

方孝孺(1357~1402),方克勤(另有传)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及长,承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孝孺,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此后10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史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与叔争讼,词连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孺名,特命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继位,召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以师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孺就座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孺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时朝廷征讨檄文,均出孝孺之手,且为朝廷多方策划,抵御燕兵。四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孺日夜恸哭于殿陛。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命孝孺进宫起草即位诏书,孝孺披麻带孝至,痛骂不绝,拒草诏。朱棣为孝孺设座,并起身劝慰说:“先生何自苦,余欲学周公辅成王耳。”孝孺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渠自焚死。”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搪塞说:“此朕家事耳,先生无过劳苦。”即示左右强行授笔,并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孺嘴,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汝十族!”于是,一面将方孝孺关押狱中,一面搜捕其亲戚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孺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孝孺亦作绝命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后,朱棣将孝孺磔死。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多至数千。孝孺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铭等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外山上(地在今南京雨花台西侧山麓)。死于宁海邑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士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孝孺死后,朝廷文禁甚严。弟子王稌私藏孝孺遗稿,辑为《侯城集》。后文禁渐弛,遂有《逊志斋集》行世。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宁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首冠序言、概述、大事记,设专志25编。配以地图10幅,图表200余张,彩色、黑白照片100余帧。如实地展现了宁海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风情等各个方面的全貌,观点新颖,史料翔实,文笔洗炼,风格独特,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并记载了宁海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各方面的演变和发展状况。这是一册记载宁海县情的学术资料,是一部服务当前、传诸后世的历史文献。

阅读

相关专题

教授
职位
学士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