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适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唯一号: 113030020240000541
人物姓名: 罗适
人物异名: 字:正之;号:赤城
文件路径: 1130/01/object/PDF/113010020240000023/001
起始页: 0939.pdf
性别: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1029
卒年: 1101
籍贯: 溪南罗家

传略

罗适(1029~1101),字正之,号赤城,溪南罗家人。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历任安徽桐城尉,山东泗水令、济阴令,河南开封令及两浙路、京西北路提点刑狱等职。 幼家贫,勤奋好学,典衣购书,燃薪夜读。早年从学于乡先生朱绛,旋求教于知贤、禹昭两僧。后长途跋涉,求教于奉化学者楼郁及吴中名儒胡瑗,并结识陈贻范、徐中行、苏轼等学士名流。博览群书,尤精理学。后人称其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 任桐城县尉时,为除当地以巫治病之陋习,勒令焚巫所,毁神像,召请名医施治,躬身研究医术,著《伤寒救俗方》,并出私俸买药济民。当地有歌颂其德:“孰活我命?父母罗令。”熙宁元年(1068)任泗水令,户部使者欲渔利百姓,罗适严辞相拒。后受弹劾去官,父老近万人上书挽留,得以复职。任江都令时,朝廷改盐法,使者乘机舞弊,各县皆屈服,独江都不从。门人忧虑,罗适坦然道:“为国爱民,令之职也,纵得罪何憾!”后竟无事。元祐六年(1091),两浙路苏、秀两州水灾,朝廷遣专使视察两地,任罗适为两浙路提点刑狱,辅佐其事。罗适冒忤君之险,以平贷救济百姓。后调京西北路提点刑狱。时地主权贵骄奢淫逸,草菅人命,谏官御史噤不敢言;汝州土地之争连年不得平息,数易官吏,无济于事。罗适赴任,严法纪,惩邪恶,立“方田法”以释土地之争。遂使宿垢陈弊清除殆尽,民心安定,政化大开。哲宗帝专颁敕书慰谕,名列“元祐名臣”。适奉旨归里,于县城建“宝敕堂”。 自壮年受任至晚年告退,辗转仕途30余载,凡10任,6任为地方长官。生平功绩,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最为卓著。曾亲勘泗水山川地势,改造荒田数万顷。于江都建大石湖(后改名元丰湖),可灌溉良田千余顷。先后兴修水利工程55处,溉田6000顷。民感其恩,建生祠于江都法华寺,由名士秦观撰碑文。后升提点开封府刑狱,兼管京西水利,又为畿邑疏浚河渠,数千顷涝田获救。任两浙路提点刑狱后,于黄岩建周洋、黄望、永丰三闸,并传檄宁海,令改大溪水道,使流近县城以便民。告老还乡后,仍参与疏浚城北淮河。 性敦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开封时,同列有恶意中伤者,上察其情,欲罢论者之职,罗适极力劝止。于畿邑治水有功,朝廷论赏,又推功于僚吏而不受。平生轻钱财,重义节,尝言“忧人之忧,然后可以乐其乐”。著有《赤城集》100卷。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宁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首冠序言、概述、大事记,设专志25编。配以地图10幅,图表200余张,彩色、黑白照片100余帧。如实地展现了宁海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风情等各个方面的全貌,观点新颖,史料翔实,文笔洗炼,风格独特,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并记载了宁海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各方面的演变和发展状况。这是一册记载宁海县情的学术资料,是一部服务当前、传诸后世的历史文献。

阅读

相关专题

县尉
职位
县令
职位
县令
职位
县令
职位
提点刑狱
职位
提点刑狱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