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振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寧海現代人物誌》
唯一号: 113030020240000289
人物姓名: 柴振明
文件路径: 1130/01/object/PDF/113010020240000017/001
起始页: 0201.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33
籍贯: 城关

传略

柴振明,男,1933年出生,城关人,中共党员,电子与信息科学专家。中学就读于宁海中学、宁波中学、浙江大学附中,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毕业后在天津无线电厂从事设计工作。1957年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1962年毕业。此后在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79年初作为洪堡学者赴西德亚琛技术大学,任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信息与图象处理研究工作,于1981年秋回国,任电子所所长助理。1984—1991年任该所所长,后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为博士生导师,并于1987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历年来,还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燕山大学、深圳大学教授和中科院广州电子所研究员。参加工作四十多年来,主要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研制工作。在电视与显示技术、电路与系统科学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国内开拓性的贡献并取得了一些国际上首创性的成果。早在五、六十年代参与了我国第一家电视台的设备和第一台电视机的研制。还研制成当时国内短缺的无线电电子测量仪器十余种,并少量投产。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晶体管电视摄像机,并进行半导体电路,包括隧道二极管与参量放大器及电路与系统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研制成数种低噪声微波参量放大器,并试用于雷达。在负责通讯用低噪声微波宽带参量放大器的研究中,完成了带宽100兆赫以上的参量放大器,后由合作者改进用于卫星地面站。在七十年代,主持研制成一种大功率(达几百千瓦)可调脉冲功率发生器,设计新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加了模拟飞行器工作,负责大屏幕投影器的线路设计。还设计了几种创新的高性能电子线路,系统地发展了可靠性理论。1979年—1981年在西德访问期间进行了星载高分辨率电视方案、视频信号处理、新的电视扫描制式等的研究,取得了成绩,首次指出现行电视扫描方式的缺点和提出分辨率自适应的概念。回国后,开展了电子耳蜗、CT数据处理、心电信号处理和仪器、医学图象处理等工作,和研究生研制了有创新的十多种医用图象系统及其软件,提出了衍射波CT重建图象新算法;提出了完整的电网络拓展理论。指导研制的第十一届亚运会用电视字幕特技设备受国内外高度评价。在担任中科院电子所所长的八年中,作为学术带头入,对该所的建设和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又领导完成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非广播用高清晰度彩色电视闭路系统”的研制,获“八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此外,还在1982—19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电子学学科规划研究报告。曾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励,并获得国务院第一批科技专家津贴。在国内外学术界,努力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大型的全国学术会议十多次,国际会议近十次。在国内,多年来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路与系统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理事、中国影像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国际上,担任国际电工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电路与系统北京分会主席、亚太电路与系统会议理事等,并首次由美国学会提名当选为IEEE FeI-Iow。此外,还被邀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还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电子科学》与《Journal of Electronics》主编;《电路与系统学报》、美国《Joummal of Circuits,Systems and Computers》副主编。曾发表(和合作发表)了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编、译出版了专著六种,先后招收和培养了七十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的已成为国内外著名高校或企业的系主任、教授或高级研究员。目前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知识出处

寧海現代人物誌

《寧海現代人物誌》

本书介绍了宁海近代涌现出的无数志士仁人、专家学者。介绍了他们在祖国和世界各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所做出的贡献。

阅读

相关专题

副研究员
职位
研究员
职位
访问教授
职位
所长助理
职位
所长
职位
主任
职位
教授
职位
教授
职位
教授
职位
教授
职位
教授
职位
教授
职位
研究员
职位
理事
职位
主任委员
职位
理事
职位
副理事长
职位
主席
职位
理事
职位
会士
职位
会士
职位
院士
职位
编委
职位
编委
职位
主编
职位
主编
职位
副主编
职位
副主编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