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唯一号: 113030020240000019
人物姓名: 方孝孺
人物异名: 字:希直;希古;号:逊志;谥:文正
文件路径: 1130/01/object/PDF/113010020240000009/001
起始页: 0383.pdf
性别:
时代: 南宋
出生年: 1357
卒年: 1402
籍贯: 宁海县

传略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希古,号逊志,谥文正。北乡缑城里(在今大佳何乡)人,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相传方正学幼时曾随出家的姑母在跃龙山云栖庵读书,后人因而在此建“方正学读书处”以纪念。及长,从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明洪武十五年(1382)被荐至京,甚合圣意,以厚礼遣乡,待为后用。此后十余年居家读书教书,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等篇。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学府教授,被蜀献王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文学博士,直至文渊阁,日侍左右备顾问。“朝廷大制作皆出其手,将相所行必以咨之”。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命孝孺进宫起草即位诏书。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孺嘴,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汝十族!”于是,一面将方孝孺并押狱中,一面搜捕其亲戚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如是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孺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仕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孝孺亦作绝命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后,朱棣将孝孺磔死。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多至数千。孝孺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铭等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外山上(地在今南京雨花台西侧山麓)。死于宁海邑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士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孝孺死后,朝廷文禁甚严。弟子王徐私藏孝孺遗稿,辑为《侯城集》。后文禁渐弛,遂有《逊志斋集》行世。 孝孺为人正直忠诚,一身正气,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当时被誉为“读书种子”,他的文章“醇深、雄迈”为天下第一,“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他的政论守正持严,史论引据严密,书信尊卑合度又情真意切,寓言举例新颖又说理透彻,诗歌俱有理趣又极富韵味。这主要与方孝孺人生经历和学术、政治等思想有关。他主张文道合一、道明气昌,在创作上提倡师古而不泥于古,认为文学应当尚朴去奇,反对当时过分尊唐抑宋的风味。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