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市集、庙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7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市集、庙会
分类号: K892
页数: 5
页码: 307-31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海县历史上有多处市集和庙会,其中深甽和前童庙会较为著名,历经变迁后部分恢复。
关键词: 宁海县 市集 庙会

内容

一、市集
  明崇祯
  一市:朱岙、旧云广度治前大街、马村;
  二市:桐山、竹林;
  三市:西垫、亭旁、旧云西岙、新立东门;
  四市:沙柳、夏奇岙;
  五市;汶溪、桑州;
  六市:南门、朱岙、旧云马村,
  七市:柘浦、岔路口;
  八市:梅林、梅枝、亭旁;
  九市:东岙、深贩、胡陈、北门;
  十市:桑州;
  县后市,治后五十步,昔为县圃,弘治十六年剧盗人县廨,今张羽析圃为街,居民拥护。
  崇祯《宁海县志•食货•市集》
  清光绪
  大街:在治前,三、六、九市,旧志作一市;
  东乡:柘浦七市,路下施二、七市,东仓赖三、八市,长街一、六市,胡陈四、九市,山头三、八市,伍家屿五、十市;
  东南乡:梅枝五市,一市街一市;
  南乡:沙篓四、九市,海游二、七市,亭旁三、八市,大横渡四九市,健跳每日早市。
  西南乡:桑州五、十市,黄洋一、七市,朱岙一、六市;
  西北乡:深圳四市;
  北乡:梅林一、四、八市,五市二、八市,西垫三市;
  东北乡:黄墩二、七市,桥头胡五、十市,大置河三、八市,汶溪十二月廿五一市;
  光绪《宁海县志•市镇》
  二、庙会
  宁海县农村过去有庙会或庙会形式的集市,计有深甽、前童、梅枝田、胡陈等四处,现在尚存的有深甽、前童两处。
  (1)深甽庙会:地址在深甽村北靠山临水的格水庵。据传说,庵里供奉的“真君大帝”,其生日是农历10月15日;历年来这个日子有拜菩萨、演戏和集市交易的习惯。这种形式称为庙会。
  民国时期,格水庵庙会是无组织无领导的;加之后期国民党的俞济民部队长期驻在深甽,强收捐税,搜刮民财,以致庙会交易的物资品种和数量不仅减少,而且地痞流氓借此地此时聚赌生事,搞得庙会越来越萧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海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扶助传统庙会的物资交易,借此作为促进城乡交流、农副产品与工业品的交流、为人民生活服务的一种途径。如1953年、1954年的格水庵庙会,参加其物资交流会筹备与组织的,除了当地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等部门外,县长还亲自带领和组织县国营商业、县供销合作社、县手工业等部门来参加,农村剧团亦配合演出。这一天的深甽街,市场人山人海,生意繁荣兴隆。据资料记载,1953年的格水庵庙会,商品交易额近40010元,参加人数达14000人次以上,人员除了来自本县各地外,邻县的天台、新昌、奉化,甚至上海、宁波等地都有。
  1966年文化人革命开始后,庙会禁止,1989现下半年,重新恢复格水庵庙会。
  (2)前童镇黄洋市:形式如同庙会。据民国三十三年重修的《塔山童氏族•卷四一一里居备览》记载:“黄洋市增录云:在宅北黄荆滩,南北店屋约四十余间,百货积聚,每月以一、七两日为期,旧在上黄洋即今上市,康熙二十二年,移置今所,至咸丰初年,店屋已无一存矣,民国五年,移至前童大车门前及街上贸易,然每年仅十二月二十七日及三十日两期耳。”后来至今,黄洋市沿革为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一期,亦是全县闻名的一年一度的农村大集市。那一天因近年关,县内各地和邻县的天台、三门、临海等地的群众和商贩纷纷来此地赶集,宁海县商业局有关公司和供销合作社都去举办商品展销并收购农副产品;交易的物资商品很多,从山货到海货,从竹木铁制品到工业品,而且价格比平常便宜一些。每年黄洋市赶集的人数都达万人以上,有几年赶市的人数多达几万人次,处在前童中学与小学墙外之间的大操场和前童大街上,都挤满了赶市的人群。文化大革命期间,黄洋市也从未中断过。

知识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重点记述宁海县商业局和所属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商办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构沿革、商业网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