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名点名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名点名菜
分类号: TS213.23;TS971.2
页数: 6
页码: 293-2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海县特色美食包括陈江包子、苔生片、豆酥糖及传统海产名菜如牡蛎、蛏子、苔菜和三抱咸鳓鱼等,多次获奖。
关键词: 宁海县 特色美食 传统海产

内容

一、名点
  陈江包子
  陈江包了的创制人陈江,又名陈模江,祖籍宁海县水车乡下园村人,14岁时进县城一家姓季的包子店当学徒,23岁时(1934年),他在县城市门头典了一间房子,自己开店营业。
  陈江做的包子称“陈江包子”,以量足味美享誉宁城,品种有肉包、甜包、一口包(即小笼包子)、生煎包、寿包、开花包和元宝糕、荷叶卷、华手、麦糕。
  肉包的用料极为讲究,如斩肉桨的猪肉必须痩肥适中(前夹心或后腿肉),盐和酱油要石浦产的精细盐和虾子酱油。
  甜包的选料和工序:豇豆要当年的,经过筛选后再洗选,浸泡24小时后,将豆和水以1比2的比例放入锅里,先用猛火烧,水滚后减到文火,待豆煮烂后捞出碾糊,放入锅里用文火煮到薄浆糊状,再放进占豆糊数量三分之一的红糖,继续用文火煎煮,并不停地铲拌,不使其沉淀,等到锅铲提起来,粘在锅铲上的豆糊下流速度呈缓慢状态时就可退火出锅冷却。另选择厚而白的板油,剥去油衣,切成细块,掺入棉白糖拌匀,反复搓推,使糖完全溶合在板油里,直到板油搓推得消失了块状,然后将板油白糖用手做成一粒粒小团(小团从上自然下跌到面板如会散开,则算标准,如散不开,则还要掺些白糖与其搓匀,直到跌下来会散为止);最后将豆糊和板油白糖小团捏成一个个甜包馅了。
  苔生片
  宁海县苔生片的制作与销售始于清朝。苔生片属片子燥糕类的一种,主要以糯米片粉、白糖为基料,以苔条、花生肉、饴糖、食油为辅料;它制作精细,工艺复杂,要通过炒、磨、推、蒸、切、排、烘、收、包等多道工序,方为成品。所以苔生片吃在嘴里松脆素香、味道咸甜适中,是老幼皆宜,又可久存的优质糕点。1986年6月,被选为赴北京参加全国展销会的宁波市宁海县地方产品之一。
  豆酥糖
  那是在1932年11月,宁海城关的三家私人糕点作场——“裕兴”、“鼎和"、“利生",在做豆酥糖生意上竞争起来,因此其制作工艺更加精细。一块香干大小的乳白色的豆酥糖,从外表看,整而不粘、脆而不散,送到嘴里一嚼,就立刻化为独具香味的齑粉。一些在沪、甬等地工作的宁海人,逢年过节常喜欢带些家乡的豆酥糖去,作为招待来宾和送客的茶点礼物,人们品尝之后,都为之赞不绝口,从而托便来宁海买豆酥糖的人与日俱增,宁海人到外地也都爱带几斤豆酥糖送客,因此宁海豆酥糖在省内外的名气就扬开了。
  1986年6月,豆酥糖被选为赴北京参加全国展销会的宁波市宁海县地方产品之一。
  二、传统海产名菜
  牡蛎
  牡蛎是一种贝类海产品,在山珍海味中属“下八珍”之炒菜做汤样样鲜美,佐以酱醋生吃风味独特,牡蛎炒蛋则是宁海的一道风味名菜。
  宁海县牡蛎养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700多年,早在1269年;西店石孔村进士冯唐英,见当地海边岩石牡蛎盛生,遂教村民垒石养殖。自此,牡蛎成为宁海传统养殖海产。1987年养殖牡蛎28000余亩,年产1250吨,占浙江总产一半以上。宁海牡蛎尤以西店牡蛎最为著明,西店镇地处象山港尾,港内滩涂平缓,水质咸淡适中,饵料丰富,所产牡蛎肥壮鲜嫩,清光绪《宁海县志》有“牡蛎出铁江尤佳”的赞语,民国时期曾是上海市场挂牌海产。
  蛏子
  蛏子,又名缢蛏,光绪《宁海县志》又载名为西施舌,系宁海大宗海产品。生炒、清蒸、盐腊风味都具独特,是城乡人民喜爱的佳肴。宁海“鸳驾蛏子”是宁波菜挖掘创新大奖赛中获名菜;民间有将蛏子倒笃插紧罐内撒以姜米清蒸,肉嫩味美。宁海蛏子以长街蛏子最为著名,个大、壳薄、肥壮,八十年代后被加工成速冻蛏肉外销日本。
  蛏子一般生活在浅海内湾,有适量淡水注入泥沙涂质的海区。蛏苗一般在4—5月份放养,一年后起捕。全县15个沿海乡镇均有养殖,1975年紫溪乡紫江、张家等村民进行养殖,一般亩产800—1000公斤。1986年全县养殖面积29900亩,产量9352吨。
  苔菜
  苔菜,亦称苔条、绿苔等,是自然生长在海涂上的绿色海藻植物,含有丰富的碘质和其它营养成份。立冬后至立春前采收的冬苔,质好味鲜,清明前后采收的春苔产量高,但质量不及冬苔。要择时采收,以刮西北风时采收的质量最好,刮西南风时采收的质量就差。采收后,用淡水漂洗,晒干备用。制法:用植物油起锅,文火焙酥,拌之芝麻或油汆花生,这种家常苔菜,其味清香,酥脆可口。《中国筵席八百例》选载“宁波十大名菜”有“苔菜拖黄鱼“和“苔条蹄膀”两只名菜;著名的奉化溪口“千层饼”就是拌和苔条制成的;还有苔条拌糖作馅子的苔酥饼、苔糖馒头等,均为别有风味的糕点。
  宁海自古以来盛产绿苔,宋季《赤城志》有“古渡绿苔最佳”的记载。相传在象山港尾,今大佳何乡溪上方村(已圮)长大的方正学先生,中年应召去汉中郡当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餐餐以丰盛肴馔款待。他不吃名贵的山珍海味,却每餐把苔莱吃个精光,引起侍候太监的惊讶。夫了大人误认为是从少吃惯了家乡的便宜菜,殊不知绿苔是从千里外进贡来的极为名贵的珍品。绿苔向为宁海送省展出的海特名产,至今犹盛产不衰。
  三抱咸鳓鱼
  三抱咸鳓鱼,向是宁海畅销沪、杭、宁、绍等城市的传统海产品。春季峡山、薛岙的渔民放船用流网作业,在近海区捕获的鲜活鳓鱼,起捕后即用重盐腌制入舱;上岸后再层盐层鱼装入缸内,铺上竹帘,压以石块;经一个月后翻缸加工三抱,保存三个月后出售。经过三次精心加工腌制的咸鳓鱼,不仅保持了鳓鱼原有的鲜味,而且肉质坚实,鳞片银光闪闪,色香味俱佳。用法:切块清蒸,或咸鳓鱼垫底炖蛋、炖肉饼。三抱鳓鱼的卤汁亦是上等佐料,浸渍鸡、肉,加点花椒,滋味鲜口;放汤作羹,其味比上等酱油略胜一筹。
  三、宁海县菜馆商业同业公会菜单
  四、宁海县参加省、市比赛获奖的菜单
  热菜“拖黄鱼”
  ——在1986年宁波布菜肴、点心制作比赛中获第一名。
  创制者:县饮食服务公司应荣春。
  热菜“鸳鸯蛏了”
  ——在1987年宁波菜挖掘创新大奖赛中获三等奖。
  创制者:县饮食服务公司应荣春。
  热菜“花篮蛏筒”
  ——在1987年宁波菜挖掘创新大奖赛中获三等奖。
  创制者:深圳温泉招待所冯伟民。
  热菜“素肉”
  ——在1987年宁波菜挖掘创新大奖赛中获三等奖。
  创制者:商业招待所郁爱民。
  冷菜“风观鸳鸯”
  ——在1987年宁波菜挖掘创新大桨赛中获二等奖。
  创制者:深圳温泉招待所冯伟民。
  “黑桃蛋”(用草木灰掺拌腌制的咸蛋)
  一一在1987年全省商办工业产品展销会上获“玉兔”奖。
  创制者:县食品公司

知识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重点记述宁海县商业局和所属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商办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构沿革、商业网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