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杂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6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杂志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21
页码: 291-31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海县土特产丰富,名点名菜独具特色,陈江包子、苔生片、豆酥糖等享誉地方。
关键词: 宁海县 土特产 名点名菜

内容

第一节 土特产
  宁海县赋节录
  宋 储国秀
  姜畦富于松坛、黄杜,蔬圃利于后洋、溪南,苔脯擅奇于古洞,茶笋毓瑞于宝岩、峡石。蓣奴魁蹲鸱而软滑,栲溪楮友方剡藤之莹纤。九顷蓬芡得水泽之富,三洋椒漆宜土性之咸。竹繁于圭筋淡苦,木盛于槠樟松杉。其卉则萱蕉葵蒲艾蓼芦蒹,而洒然秀出者,惟荪珥、兰簪;其果则李奈榴栗桃杏梅楠,而磊然饤座者,惟香橙、乳柑;其田谷则籼秫总总,而利获于海涂者相倍蓗;其陆种则麻菽穗穗,而岁收于山货者常二三。药物志于筼牕者大半,菊种谱于南塘者相参,厥草芋芋兮,长重脂之䍫,厥桑黝黝兮,登五熟之蚕。凿塪则梅坑之沙成铁,熬波则长亭之土成盐。以至惟错之珍,所产者多。鲈脆鳖肥,螺珍、珧柱、蜊牡、虾魁、望潮、章巨,蟳含膏面团脐,𬶭凝油而塞肚,鮻通黄而粲金,相〓柔白而悬银缕,新妇臂婉而凝脂,老妪帔长而曳组,旧总谓之鲜,贱不论于分数。若夫涝涨而河豚生,汐退而弹涂聚。䖳沐浮,鲗黑煦,鳌车攒蠓山,竖修带知篦。斑鹿、赪虎,鳒目之比如瞪,魦觜之铦于锯,䱋梅之软如束,鮨苗之多于黍,鲳枫叶之僄轻,鲤竹夹之癯露,加之鲯鳗鲚鱽之党类,蚌蛤蛏之俦侣,《水经》失于登载,《尔雅》昧于记注,名不周知,品不殚举。于是术逞詹公,巧兼任父,随捘收于缗罾,剩堆储于鼎俎,又有鲤鲫、细鳞、钻鳅、吐哺,蛙蟹产于畴畦,鳝鳖穴于沙渚,戢戢湡湡,洋洋圉圉,虽水族之殊科,亦海物之同与。矿石锢于蛇盘之邱,石首发于洋山之屿,工师钻坚而脔分,舟人冒险而渔取,磨砻硖砌以供百家之常需,胶鳔鱐鲭父以通四方之贩贾。以虽方物之所宜,抑亦他邦之鲜伍。
  土贡
  元
  沙鱼皮五十张,鱼鳏五十斤,貉皮四百四十九张。
  明
  洪武:段丝一百二十斤一两四钱五分三厘,闰月加荒丝二十斤一十四两四钱五分七厘,药材白术三十七斤八两,皮张二百五十张,杂色毛皮一百三十张,弓三百九十张,正统七年令张毅奏改一百十六张,箭三千九百支,奏改一千一百六十支,弦一千九百五十条,奏改五百八十条,翎毛四万根,历日纸七万八千三十八张。
  弘治:弓箭、弦翎、历日纸俱仍洪武原额,药材白术三十八斤,台芎九十斤,皂角二斤,半夏面二斤,栗壳二十斤,生地黄三十六斤,皮张三百八十毛,生口肥猪三十七口,价银六十二两九钱,鹅一百四十七只,价银四十四两一钱。
  正德:弓箭、弦翎、药材、历日纸俱仍弘治额,水牛皮四张,杂皮三百八十张,五年一次折造胖袄裤鞋七十五副,牲口折价银二百二十两。
  崇祯《宁海县志•食货志•土贡》
  黄公纸
  苏文忠轼杂志云:吕献可遣余天台玉版,过于澄心堂。又米元章,用黄岩藤纸,锤熟捣其米用之,有滑净软熟之称。今出临海者,曰黄坛、曰东陈;出天台者,曰大澹;出宁海者,曰黄公;而出黄岩者,以竹穰为之,即所谓玉版。《赤城志》卷三十八《土产》
  第二节 名点名菜
  一、名点
  陈江包子
  陈江包了的创制人陈江,又名陈模江,祖籍宁海县水车乡下园村人,14岁时进县城一家姓季的包子店当学徒,23岁时(1934年),他在县城市门头典了一间房子,自己开店营业。
  陈江做的包子称“陈江包子”,以量足味美享誉宁城,品种有肉包、甜包、一口包(即小笼包子)、生煎包、寿包、开花包和元宝糕、荷叶卷、华手、麦糕。
  肉包的用料极为讲究,如斩肉桨的猪肉必须痩肥适中(前夹心或后腿肉),盐和酱油要石浦产的精细盐和虾子酱油。
  甜包的选料和工序:豇豆要当年的,经过筛选后再洗选,浸泡24小时后,将豆和水以1比2的比例放入锅里,先用猛火烧,水滚后减到文火,待豆煮烂后捞出碾糊,放入锅里用文火煮到薄浆糊状,再放进占豆糊数量三分之一的红糖,继续用文火煎煮,并不停地铲拌,不使其沉淀,等到锅铲提起来,粘在锅铲上的豆糊下流速度呈缓慢状态时就可退火出锅冷却。另选择厚而白的板油,剥去油衣,切成细块,掺入棉白糖拌匀,反复搓推,使糖完全溶合在板油里,直到板油搓推得消失了块状,然后将板油白糖用手做成一粒粒小团(小团从上自然下跌到面板如会散开,则算标准,如散不开,则还要掺些白糖与其搓匀,直到跌下来会散为止);最后将豆糊和板油白糖小团捏成一个个甜包馅了。
  苔生片
  宁海县苔生片的制作与销售始于清朝。苔生片属片子燥糕类的一种,主要以糯米片粉、白糖为基料,以苔条、花生肉、饴糖、食油为辅料;它制作精细,工艺复杂,要通过炒、磨、推、蒸、切、排、烘、收、包等多道工序,方为成品。所以苔生片吃在嘴里松脆素香、味道咸甜适中,是老幼皆宜,又可久存的优质糕点。1986年6月,被选为赴北京参加全国展销会的宁波市宁海县地方产品之一。
  豆酥糖
  那是在1932年11月,宁海城关的三家私人糕点作场——“裕兴”、“鼎和"、“利生",在做豆酥糖生意上竞争起来,因此其制作工艺更加精细。一块香干大小的乳白色的豆酥糖,从外表看,整而不粘、脆而不散,送到嘴里一嚼,就立刻化为独具香味的齑粉。一些在沪、甬等地工作的宁海人,逢年过节常喜欢带些家乡的豆酥糖去,作为招待来宾和送客的茶点礼物,人们品尝之后,都为之赞不绝口,从而托便来宁海买豆酥糖的人与日俱增,宁海人到外地也都爱带几斤豆酥糖送客,因此宁海豆酥糖在省内外的名气就扬开了。
  1986年6月,豆酥糖被选为赴北京参加全国展销会的宁波市宁海县地方产品之一。
  二、传统海产名菜
  牡蛎
  牡蛎是一种贝类海产品,在山珍海味中属“下八珍”之炒菜做汤样样鲜美,佐以酱醋生吃风味独特,牡蛎炒蛋则是宁海的一道风味名菜。
  宁海县牡蛎养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700多年,早在1269年;西店石孔村进士冯唐英,见当地海边岩石牡蛎盛生,遂教村民垒石养殖。自此,牡蛎成为宁海传统养殖海产。1987年养殖牡蛎28000余亩,年产1250吨,占浙江总产一半以上。宁海牡蛎尤以西店牡蛎最为著明,西店镇地处象山港尾,港内滩涂平缓,水质咸淡适中,饵料丰富,所产牡蛎肥壮鲜嫩,清光绪《宁海县志》有“牡蛎出铁江尤佳”的赞语,民国时期曾是上海市场挂牌海产。
  蛏子
  蛏子,又名缢蛏,光绪《宁海县志》又载名为西施舌,系宁海大宗海产品。生炒、清蒸、盐腊风味都具独特,是城乡人民喜爱的佳肴。宁海“鸳驾蛏子”是宁波菜挖掘创新大奖赛中获名菜;民间有将蛏子倒笃插紧罐内撒以姜米清蒸,肉嫩味美。宁海蛏子以长街蛏子最为著名,个大、壳薄、肥壮,八十年代后被加工成速冻蛏肉外销日本。
  蛏子一般生活在浅海内湾,有适量淡水注入泥沙涂质的海区。蛏苗一般在4—5月份放养,一年后起捕。全县15个沿海乡镇均有养殖,1975年紫溪乡紫江、张家等村民进行养殖,一般亩产800—1000公斤。1986年全县养殖面积29900亩,产量9352吨。
  苔菜
  苔菜,亦称苔条、绿苔等,是自然生长在海涂上的绿色海藻植物,含有丰富的碘质和其它营养成份。立冬后至立春前采收的冬苔,质好味鲜,清明前后采收的春苔产量高,但质量不及冬苔。要择时采收,以刮西北风时采收的质量最好,刮西南风时采收的质量就差。采收后,用淡水漂洗,晒干备用。制法:用植物油起锅,文火焙酥,拌之芝麻或油汆花生,这种家常苔菜,其味清香,酥脆可口。《中国筵席八百例》选载“宁波十大名菜”有“苔菜拖黄鱼“和“苔条蹄膀”两只名菜;著名的奉化溪口“千层饼”就是拌和苔条制成的;还有苔条拌糖作馅子的苔酥饼、苔糖馒头等,均为别有风味的糕点。
  宁海自古以来盛产绿苔,宋季《赤城志》有“古渡绿苔最佳”的记载。相传在象山港尾,今大佳何乡溪上方村(已圮)长大的方正学先生,中年应召去汉中郡当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餐餐以丰盛肴馔款待。他不吃名贵的山珍海味,却每餐把苔莱吃个精光,引起侍候太监的惊讶。夫了大人误认为是从少吃惯了家乡的便宜菜,殊不知绿苔是从千里外进贡来的极为名贵的珍品。绿苔向为宁海送省展出的海特名产,至今犹盛产不衰。
  三抱咸鳓鱼
  三抱咸鳓鱼,向是宁海畅销沪、杭、宁、绍等城市的传统海产品。春季峡山、薛岙的渔民放船用流网作业,在近海区捕获的鲜活鳓鱼,起捕后即用重盐腌制入舱;上岸后再层盐层鱼装入缸内,铺上竹帘,压以石块;经一个月后翻缸加工三抱,保存三个月后出售。经过三次精心加工腌制的咸鳓鱼,不仅保持了鳓鱼原有的鲜味,而且肉质坚实,鳞片银光闪闪,色香味俱佳。用法:切块清蒸,或咸鳓鱼垫底炖蛋、炖肉饼。三抱鳓鱼的卤汁亦是上等佐料,浸渍鸡、肉,加点花椒,滋味鲜口;放汤作羹,其味比上等酱油略胜一筹。
  三、宁海县菜馆商业同业公会菜单
  四、宁海县参加省、市比赛获奖的菜单
  热菜“拖黄鱼”
  ——在1986年宁波布菜肴、点心制作比赛中获第一名。
  创制者:县饮食服务公司应荣春。
  热菜“鸳鸯蛏了”
  ——在1987年宁波菜挖掘创新大奖赛中获三等奖。
  创制者:县饮食服务公司应荣春。
  热菜“花篮蛏筒”
  ——在1987年宁波菜挖掘创新大奖赛中获三等奖。
  创制者:深圳温泉招待所冯伟民。
  热菜“素肉”
  ——在1987年宁波菜挖掘创新大奖赛中获三等奖。
  创制者:商业招待所郁爱民。
  冷菜“风观鸳鸯”
  ——在1987年宁波菜挖掘创新大桨赛中获二等奖。
  创制者:深圳温泉招待所冯伟民。
  “黑桃蛋”(用草木灰掺拌腌制的咸蛋)
  一一在1987年全省商办工业产品展销会上获“玉兔”奖。
  创制者:县食品公司
  第三节 古诗、谚语
  —、古诗
  宁海道中即事
  明 许赞
  到山疑路阻,倏见有山通。
  鸟语浑未识,民风渐不同。
  沃田灰海蛤,畦地植山葱。
  菽豆宜原坂,鱼盐市野同。
  宁海县
  明 刘庭玑
  远隔灵江百里余,海滨城郭易邱墟。
  章安太守无遗迹,正学先生有故居。
  青染层峦经雨后,红翻乌桕惹霜初。
  停车细问民生事,半种山田半打鱼。
  有怀缑北诸胜
  清 徐恕
  半舸斜阳晒网迟,江瑶古市绿成枝。
  而今艳说江珧柱,风味犹传三月时。
  浮溪渡口夜通渔,玉水清波画不如。
  何事秋风鲈鲙尾,芳鳞三寸是香鱼。
  题盐场图
  (节录)
  明 王雄
  百年去住诚两难,服勤黾勉沙涂间。
  阴晴昼夜靡遑息,老幼女妇无欢颜。
  天时既届旺煎月,暑气如汤转酷烈。
  炀煤烟炭尘满身,烧灼熏蒸汗流皿。
  朔云结惨天峥嵘,此时淋沥难为情。
  日寒风冷卤地冻,皮皴肉死骨髓凝。
  苦乐自有生受所,荼毒何须怨寒暑。
  灶烟未灭釜未干,门外催征急风火。
  课成相戒输官仓,盐司折阅不可当。
  况那逃荒有荒额,卖鬻输官俱赔偿。
  股盐存积绵岁月,水火相成易消折。
  老商告诉恣咆哮,鞭捶无辜冤莫雪。
  二、经商谚语
  人面长、财面短。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
  轻财重义真君子,财帛分明大丈夫。
  百问不烦,百拿不厌。
  家有千金,不如日进分文。
  吃弗穷,著弗穷,划算弗着一世穷。
  酒好不怕巷深。
  杨梅红,糕饼要出虫。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样亲。
  生意做得活,进货要对路。
  清仓查库,家底有数。
  当家要理财,核算要精细。
  一纸广告值千金。
  出门看天气,经商看行情。
  信息灵通财源茂。
  一分铜钿一分货。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在山靠山,在海靠海;水涨船高,价随货转。
  不怕蚀,只怕歇。
  南风吹招牌,生意朗格格(清淡)。
  和气生财。
  开店容易守店难。
  好货不贱,贱货不好。
  第四节 旧事杂陈
  畸形之宁海商业现状
  本县商业,向称落后,大多小本经营,在抗战之前,最大者不过五、六千元之资本,全县约有大小商号六百余家,销售货物以棉布为大宗,次属南北货,余如纸烟,煤油亦非少数,一切均以供应自己门销为限。自二十六年抗战开始,奉海公路彻底破坏后,交通不便,来源困难,更受敌机轰炸影响,城区商市,一度衰落。三十年四月,鄞奉沦陷以后,六区前线军政机关及义民纷纷退处本县,人口激增,不久战局粗定,市面稍形繁盛。从此客商出往沪、甬,进入渝、桂,逐渐增加,本县遂成为过往要地。当时沪、瓯不能通航,内地如湖南江西及本省金华温台一带商贩,麋集宁海搜购,而甬厂商囤户,亦视宁海为唯一推销场所,大批货物源源运人。抢购物资者,由此转运大后方。于是巨商大贾,冠盖云集。商人经营,多重交易一端,进货既巨输出亦繁,从此向称商极落后之宁海,一跃而居浙东货物吐纳要口。在此煊耀一时之过程中,新兴商店乘时崛起者,首推百货运输之商行,在近两年中,先后开设竟达五、六十家之多,资本咸在十万与五十万之间,创宁海商业界未有纪录。是项商店业务,大都均营进口货物。如棉布、西药、五金、颜料、文具、通讯器材等之收购,代客转运以为附,或有兼营出口业务者,但占少数。其次应运而起者,则推旅馆之开设,短时间增添三十三家,乡村宿店,尚未在内,又酒菜饭馆与旅馆业相互因果,亦增加十家左右,再次则为油行业急起,一时蜂涌开设达七十九家之多。是项油行,完全承接台、温贩来油贮留其间,转供宁、奉来客采购,从中收取佣金,因数量较巨,获利亦丰。不过迹近投机,昙花一现。除此莹莹大者之外,其它大小商号,旧开新设,外来流动商贩亦何止百数,间接直接,莫不生意兴隆。惜好景不常,风云幻变,三十一年五月间,金兰突告失手,内地交通完全断绝。宁海货物一时销路滞呆,客商绝迹,顿现萧条局面。幸数月后,温州敌人撤退,内运路线仍可由闽省南平绕进,因而渐复旧观。惟时沪、瓯、海门亦有通航,内地客商大都驻足温州,来宁较少,现仅沪、甬一部来货,以宁海为过往而已。过去荣盛,迄今转眼烟云,将近残局,当初所谓商业重心,似渐转入瓯海。但在外表观之,货物进出频繁,似难知其已在衰落,实则过去宁海为一十足采销商场,今则仅供客货过往之地而已。其之所以仍能保持表面繁荣者,完全在地理上尚未失其重要性有以致之。
  抗战中吾宁商业之畸形发展,究竟对国家对地方得失情形如何?自应加以检讨。就国家整个战时经济言,货既大批进口,有裕物资来源。自属绝对有利;所憾者国家禁运物资,亦有借此偷运出口,幸查禁甚严,核数尚未巨大。至为地方局部设想、利害似乎对立。就表面观察,如事浮于人,减少失业痛苦,不论男女,随处有业可就,商店利市三部,供不应求,以致百业咸获巨利。金融活动,筹措较多,昔日无力兴办事业,今日已非所难。其它农工各界,一切经济活动,直接间接,大体均沾其惠。似属有利。孰知此一时繁华,并非自力造成,全系统环境所给予之暂时局面,既不能保持永久,适足引起狂热病态。体察当前社会,遭遇此一时繁荣结果,物价工资房租飞涨,生活程度冠全国,一般薪水阶级人士,几频无以聊生。而各业则所入渐丰、随处随予,甚至贩夫走卒,一掷千金亦无吝色,俭节之风消失、各方杂处,良莠不齐,邪气弥漫,伤风败俗之事迭现,固有纲常堕颓。更有所谓“十年寒窗,不如一根肩担”,影响整个文化前途亦巨。总之,此次商业畸形繁荣发展,固已给予宁人不少经济助力,但外来都市浮华,非但摧毁了宁海固有质朴美德与社会正气,目将遗毒于将来,实堪忧虑。故吾人为地方计,殊有得不偿失之感。惟望有识者认清当前环境,把握有利时机,加以适当运用,则抗战中应予的宁海商业,或能成为建设“新宁海”的重要原动力。利新得失,有待于吾人抉择也。
  〔摘自民国三十二年(1943)12月宁海县政府
  《三年来之宁海县政》〕
  物价管制
  (甲)过去概况:战时物价高涨,影响平民生计,本县过去原有平价委员会评定物价,送经县府核定公布。旋于三十年间奉令改组,扩大组织,先由商会调查市价,提交委员会评议价格,由县府公布施行,并设置密告箱,检举囤积居奇,派员随时查禁黑市。本县一般物价,在三十年之前,大部均较邻近各县为低,及三十年鄞、奉沦陷后,形势突变,顿成浙东抢运物资重要口岸,审度抗战经济国策,对于物价管制工作,不得不采取因地制宜之计矣。
  (丙)办理情形:在二十、三十一、三十二年办理物价管制工作,仅及平价部份,依照规定,由平价委员会评议物价,送交县政府核定公布,惟因战局动荡关系,执行未尽彻底,自三十二年一月十四日省府电令指定本县为限价区域后,遵照加强物价管制实施方案,着手调查三十一年十一月市价,并于二十一日召集各机关团体及有关工商业代表,举行物价工资联席评议会,决定限价标准,然核实际情形,本县四面接近沦陷区,限抑过低,深恐影响争取物资,甚或引起偷漏倒流趋势,反碍整个经济国策,故曾拟具意见三点,检同限价表,报省请示,在未奉核示之先,暂缓公布,盖为因地制计,不得不慎重也。……
  〔摘自民国三十二年(1943)12月宁海县政府
  《三年来之宁海县政》〕
  商办桃源学校
  民国四年(1915),县商会着手募建桃源学校,五年(1916)十一月开学。入学学生均系商界了女。商会总理王明光兼任校长,校址设在城皇庙旁福兴庵东侧。学校主要经费来源,以桃源桥至西门口河棚摊位税费为主,聚成当店、柴万成布店、元生南货店等捐款次之,学生付学米(学费)再次之。生员多至三班。解放初,鉴于人民政府初建情况,对国民党时期的民众团体县商会续存,桃源小学亦续办。
  1950年3月为工商联筹备会代替领导。1952年初县工商联募资新建校楼5间。同年9月,桃源小学为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接收。
  民国廿四年(1935)11月15日
  《宁海民报》商业广告
  宁海三隍堂“杨聚兴鞋庄”十八周年大纪念,实行特别大减价。
  时届冬令,天气渐寒,本庄所精制各种棉鞋、翻鞋、软鞋,式样时新、原料精美、经久耐穿,最合喜庆婚嫁之用,且价格低廉,素为各界所乐用,现值十八周年纪念,特别牺牲以答惠顾诸君之雅意。自古厉十月十九日起举行大贱价三星期,良机难再,诸君幸勿交臂失之。
  宁海杨柳树脚“李福泰嫁妆厂”两周年纪念,特别大减价。
  本厂专营各式嫁妆,价廉物美,向为各界所赞许,现为扩充营业起见,特聘高等工匠制造西式梳妆台、花旗大橱、上等八仙桌,弓式嵌镶椅、大小皮箱以及方圆桶钵一概俱全,漆料光明,如蒙赐顾,无任欢迎。
  本主人谨启
  宁海大米巷口“上海鞋宝”两周年纪念,大减价一月。
  时届冬令,天气渐寒,本室所制各种棉鞋,式样新颖,经久耐穿、价格低廉,素为各界所乐用。现值二周年纪念,自古历十月十六日起举行大贱价一月,良机难再,各界仕女幸勿交臂失之。
  本主人谨言
  宁海“柴万成布庄”经售北京西博济堂纯黑驴皮阿胶。代销处:东乡沥洋镇“衢丰号”、南乡沙柳镇“杨牲泰”。
  宁海立兴烟厂出品“十支装船山牌”、“廿支装银山牌”香烟。烟味芬芳,人人爱吸,积存空壳掉换赠品。厂址:北乡西店街。
  宁海县西街“裕兴号”定价从廉,欢迎赐顾。南北货,官酱园,糕饼折兑。南北果品,官燕银耳,重淋坚烛,水作酱货,闽广洋糖,两洋海味,应时糕饼,罐头食品。
  宁海“元利南货拆兑号”承蒙赐顾,无任欢迎。
  经理美孚煤油,洋烛公司,自造重淋坚烛,水作酱货,兴化桂圆、宫燕银耳,茶腿海味,罐头食品。
  中、大民国牌火柴涨价一一大民国火柴每篓十元四角。中民国火柴每篓八元九角。
  经售处:“元生号”启(店址:三隍堂)
  宁海“荣昌森记”:城街大米巷石库墙门内。
  新奇绸缎,特别贱卖,时花布疋,惊人便宜,勿登定价,欢迎评较。
  第五节 市集、庙会
  —、市集
  明崇祯
  一市:朱岙、旧云广度治前大街、马村;
  二市:桐山、竹林;
  三市:西垫、亭旁、旧云西岙、新立东门;
  四市:沙柳、夏奇岙;
  五市;汶溪、桑州;
  六市:南门、朱岙、旧云马村,
  七市:柘浦、岔路口;
  八市:梅林、梅枝、亭旁;
  九市:东岙、深贩、胡陈、北门;
  十市:桑州;
  县后市,治后五十步,昔为县圃,弘治十六年剧盗人县廨,今张羽析圃为街,居民拥护。
  崇祯《宁海县志•食货•市集》
  清光绪
  大街:在治前,三、六、九市,旧志作一市;
  东乡:柘浦七市,路下施二、七市,东仓赖三、八市,长街一、六市,胡陈四、九市,山头三、八市,伍家屿五、十市;
  东南乡:梅枝五市,一市街一市;
  南乡:沙篓四、九市,海游二、七市,亭旁三、八市,大横渡四九市,健跳每日早市。
  西南乡:桑州五、十市,黄洋一、七市,朱岙一、六市;
  西北乡:深圳四市;
  北乡:梅林一、四、八市,五市二、八市,西垫三市;
  东北乡:黄墩二、七市,桥头胡五、十市,大置河三、八市,汶溪十二月廿五一市;
  光绪《宁海县志•市镇》
  二、庙会
  宁海县农村过去有庙会或庙会形式的集市,计有深甽、前童、梅枝田、胡陈等四处,现在尚存的有深甽、前童两处。
  (1)深甽庙会:地址在深甽村北靠山临水的格水庵。据传说,庵里供奉的“真君大帝”,其生日是农历10月15日;历年来这个日子有拜菩萨、演戏和集市交易的习惯。这种形式称为庙会。
  民国时期,格水庵庙会是无组织无领导的;加之后期国民党的俞济民部队长期驻在深甽,强收捐税,搜刮民财,以致庙会交易的物资品种和数量不仅减少,而且地痞流氓借此地此时聚赌生事,搞得庙会越来越萧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海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扶助传统庙会的物资交易,借此作为促进城乡交流、农副产品与工业品的交流、为人民生活服务的一种途径。如1953年、1954年的格水庵庙会,参加其物资交流会筹备与组织的,除了当地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等部门外,县长还亲自带领和组织县国营商业、县供销合作社、县手工业等部门来参加,农村剧团亦配合演出。这一天的深甽街,市场人山人海,生意繁荣兴隆。据资料记载,1953年的格水庵庙会,商品交易额近40010元,参加人数达14000人次以上,人员除了来自本县各地外,邻县的天台、新昌、奉化,甚至上海、宁波等地都有。
  1966年文化人革命开始后,庙会禁止,1989现下半年,重新恢复格水庵庙会。
  (2)前童镇黄洋市:形式如同庙会。据民国三十三年重修的《塔山童氏族•卷四一一里居备览》记载:“黄洋市增录云:在宅北黄荆滩,南北店屋约四十余间,百货积聚,每月以一、七两日为期,旧在上黄洋即今上市,康熙二十二年,移置今所,至咸丰初年,店屋已无一存矣,民国五年,移至前童大车门前及街上贸易,然每年仅十二月二十七日及三十日两期耳。”后来至今,黄洋市沿革为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一期,亦是全县闻名的一年一度的农村大集市。那一天因近年关,县内各地和邻县的天台、三门、临海等地的群众和商贩纷纷来此地赶集,宁海县商业局有关公司和供销合作社都去举办商品展销并收购农副产品;交易的物资商品很多,从山货到海货,从竹木铁制品到工业品,而且价格比平常便宜一些。每年黄洋市赶集的人数都达万人以上,有几年赶市的人数多达几万人次,处在前童中学与小学墙外之间的大操场和前童大街上,都挤满了赶市的人群。文化大革命期间,黄洋市也从未中断过。

知识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重点记述宁海县商业局和所属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商办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构沿革、商业网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