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储运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6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储运管理
分类号: F715.6
页数: 10
页码: 259-2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海商业局加强商品仓储管理,改善设备条件,探索商品保管方法,确保商品安全。
关键词: 宁海商业局 商品仓储 保管方法

内容

一、商品仓储管理
  1、仓库建设
  1951年1月中百宁海经营组建立后,由县政府拨给原中大街62号二间实用面积45.51平方米,市门头原马家祠堂南首平屋约100平方米(以上两处、现均已拆建)国有公房,分别作为百货临时通用仓库和针织品仓库。
  “一五”计划期间,商业基建统由"条条"管理。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宁海各专业公词开始有计划地建设通用仓库,其中百货商店首先于1953年在城关三隍堂门(现解放路4号),投资建设了五间计150平方米砖木结构平面工业品库房。同年,县食品临时收购组在小北门车站路建成总面积为350平方米临时简易仓棚,用作生猪中转仓库和屠宰场。
  1955年11月贯彻执行食品系统“一条鞭”经营,全县以行政管理区镇为主成立食品购销站,先后在梅林、一市、岔路、沥洋以及东仓大麦塘等网点,借用国有祠堂、庙宇和农业队的土地营造了700余平方米简易栏舍、营业棚屋和收购场,同时租赁部分民房作为职工宿舍。1958年,从县府、城关镇整体规划出发,在小北门车站路两侧陆续征用了几十亩土地,统筹安排,逐步建成日用百货、文化用品、针纺织品、五交化以及香烟、食糖、食盐、水产、蛋品加工等仓库。
  六十年代除1960年在山河岭建造500平方米油仓和300平方米附属用房外,其余通用库房的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直至七十年代开始,为适应商业工作的需要,县药材医药公司于1971年对原有仓库进行扩建,总面积增至2271平方米,并初步形成加工、储存配套设施。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于1972年,在薛岙劈山填海新辟油库建设基地1478平方米,投资16.5万元(不包括煤场),建成一座库容量800立方米的油库,至1973年分口成立燃料公司后正式投产。1975年3月,县食品公司由省公司拨款6万元,筹建第一座库位100吨,结冻能力1000吨小型冷库,至1979年1月竣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农村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商业局系统商品库房的建设速度开始加快,到1987年底,全县商业局系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商业仓库共计42073平方米,其中永久性仓库3076平方米,简易仓库16470平方米,畜禽圈舍4527平方米,油座306平方米,贮油能力3120立方米,冷库250平方米,车库872平方米。
  2、在库商品保管
  (1)设备条件
  新中国建立初期,宁海商业局所属各企业的仓储设施,普遍存在缺口大、规模小、条件差的状况,比如食品公司系统开始建仓时,多为草顶、竹架、泥地和缺乏下水道的临时仓储,每平方米造价限于6元,无法设置必要的预检仓、病猪房和隔离间,不仅很难做好消毒卫生工作,而且掉膘、急宰、死亡等现象时有发生。五十年代中期,各县级公司虽逐步拥有为经营服务的各类商品仓库,但限于缺少资金,所建仓房只搞土建,没有相应的投资搞技术设备,多数仓库的温湿度管理和仓储机械使用程度都还较为落后,从七十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列为重点管理的油库、加油站和食品冷库,均按设计要求翻新扩建,设备条件比较先进。食品冷库制冷系统与石油商品接卸、储存、供应等各道流程,基本上实现使用动力机械和电器、仪表作业,其余百货、五交化、糖烟酒以及医药、商办工业的原有主仓库也大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造、革新,分别增加了隔热、密封、百叶窗等建筑工艺设施,添置了冷箱、冷柜、排风扇、去温机、电烘箱、干湿度表、测水仪、尼龙薄膜帐、地坪架等设备,为商品管养创造了新的条件,同时还增购了打包机、升降机、烘干机、铲车等生产用工具,逐步取代并解决了仓管工人的仓内笨重商品、大宗商品装卸搬运、上交堆垛、倒仓翻晒等重体力劳动,促使工作(生产)效率初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
  (2)保管养护。
  做好在库商品保养工作是达到加强财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宁海商业局所属各企业逐步探索和积累了保养好在库商品的基本方法。
  商品进出库:
  这是仓库吞吐的重要关口,各仓库一贯坚持了“进有凭,出有据”。具体办法分别有:糖烟酒仓序坚持“三不进出仓”(雨天不进出仓;潮包、油包、破包不进出仓,手续不符不进出仓)。百货、五交化入库商品检验自行规定了“四不”制度,即:商品破损残次不入库,货单不齐不验收;规格(包括产地、型号、正副品)串发串号不签单(单独存放、通过质调、查询、搞清后再动销);缺货短件不付款(暂为挂帐待查),商品出库如属代发代运,对收货单位、货号、产地、规格、数量、件数逐项查对、复核、无误方始发货,客户(包括个体商贩)零星批发、自行提货,则采取当面点货,过磅摘码,复核做单,凭证出库。医药商品入库贯彻执行“查核”(按规定查核出厂化验合格证、批准生产文号、生产批号、牌贴说明书、药物品名、规格质量、有效期限以及包装是否符合要求等)、“检验”(即进行抽样物理外观检验,例如对原药材的色泽、潮解、风化、结块、变质、溶化;水针剂的澄明度、异物、破损、沉淀、结晶折出;粉剂的色泽、斑点、潮解、发霉、糖衣外裂、粘连变质、胶丸胶囊漏粉、渗油、脆裂、异味;酊水糖浆类的沉淀混浊、渗漏、挥发、分层、结块、发霉、发酵、异味、异臭、异物、变色、酸败;软膏的色泽、异臭、溶化、分层、硬结、漏油;栓剂的变形、溶化;粉散剂的结块、结团、异点、霉变等情况进行逐项检验)、“拣选”(如对中药类等伪劣混杂、泥屑过多、干燥度不足和存疑药物经过拣选、筛净、鉴定认可)三结合验收办法,药材药品出库实行“三优先”(急救、远途、赶车)、"四核对”(购货单位、品名、规格、单价)、“五不发”(无正式凭证、单货不符、药物过期失效、残损变质、包装不固)。并恪遵卫生部门有关药品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麻醉、有毒、限毒药品供应对象和治疗药品批发对象,以防事出意外。油库和加油站接卸油品严格按照交货清单逐项查对种类、性质、规格、数量和包装状况,对于油罐车、桶装油经过检查铝封、标测线或进行抽样化验认可后再入库。发货时做到计量准确,记卡入帐,严禁出借、预发、多发、少发或擅自串换品种、规格。
  商品储存:
  首先是做好保管,各企业通常按商品(如百货文具用品、针织品、纺织品等)或按商品自然属性(如易燃、易爆、有毒、腐蚀、压缩和液化气体以及性质相抵触、容易串味等)分区分类、货位编号、层批标量、合理堆码苫垫(做到纵横成线,依次有序,上不柱顶,底不着地,边不靠墙,中有间距)动碰复核(凡在商品发生收发、倒垛、转码、并苫、翻仓、移库、换包、拆零等动态,及时对帐复核)、清仓盘点(实行定期查点商品、落实库存)、定额管理(如遇有因商品自身质量变化引起的自然减量或在装卸搬运、过秤时发生破包撤漏和磅差时,根据规定“按批结算,按批报耗”)和实行指标核算(包括仓容使用率,帐货相符率,收发货差错率,平均保管费用率,商品定额损耗率,人均工作量等)。同时从1979年以来,多次开展增产挖潜,广泛发动仓管人员为节约一张纸、一根毛、一枚钉、一条绳、一只箱、一度电、一桶水、一斤煤、一两粮、一滴油等活动,以促进商品保管更好地上水平出效益。
  其次是搞好养护。多年来采取岗位练兵、专题讲座、短期培训以及订阅有关养护知识书刊和技术资料不断提高仓管人员对科学养护的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例如石油商品具有易燃爆、易发挥、易渗漏、易于集聚静电荷的特性,入库保养严格执行按油品性质分组、分类储存堆码,发现油桶渗漏,随即倒装;库内油品蒸气数度超过规定时,加强避风;露天存放的桶装汽、煤油气温高于28℃时,及时降温。百货、五交化、糖烟酒、医药等不少仓储商品如棉纺织品、化纤制品、毛料、三鞋(布鞋、胶鞋、皮鞋)、竹制、玻璃制品、火柴、赛璐珞、纯碱、油漆、电视机、元钉、铅丝、糖、烟、酒、罐头以及子仁、花草、藤皮木、水动矿、综合等各类中药材和成药糖浆、糖衣都容易霉变、发脆、吸湿、上斑、易燃、挥发、生锈、破碎、溶化、结块、胖听、走油、生花、蛀虫、龟裂、老化、潮解、失效。各仓库根据自身所存的商品种类、保管条件、季节气候、包装状况以及储放时间的久暂,分别采取了翻垛、换码、整刷、上油、排风、吸潮、降温、密封、冷藏、凉晒、烘燥、维修救治、专仓养护、药物筛选、熏蒸和贯彻执行“先进先出”、推陈换新、调节库存结构等一系列土洋结合的综合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中卷烟专用三级仓库,从1953年建仓以来,由于始终做到立足勤(及时吸潮,测定水份和掌握好仓库干湿度),抓在先(坚持库检工作常年抓、入霉之前突击抓),制度严(即使在十年动乱时也从不放松)。以致从未发生霉变损失,一直保持了“不霉烟仓库”荣誉称号,县食品系统各生猪仓库从1957年开始就建立起“四定”(定人员、定头数、定时间、定饲料)养护制度和分圈定槽(健康猪、病弱猪、烈性猪隔栏饲养)的办法,并经常清仓消毒、排除积粪污水,做好保暖、避暑、防止蚊叮鼠咬,让猪吃饱睡好,提高增重长膘率。
  再次是确保仓储安全。1958年以前,总的来说,安会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防治设备也还不够齐全。1958,首次提出了“六无”(无火警、无盗窃、无霉变、无锈损、无虫蛀鼠咬,无差错事故)仓库活动,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防盗、防火、防特、防霉为主要内容的“四防”工作不断加强,同时相应地改进了定岗值班、巡逻检查以及有关电源、火种、火源、消防设备和危险品的管理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各项制度受到严重冲击,部分仓库一度出现管理混乱,劳动纪律松驰、脱岗、睡岗的情况较为普遍。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整改措施,仓储安全重新走上正规而且被列为重要议事日程,1984年在县企安部门的支持下,从县商业局、公司(厂)到各仓库,成立了内保管理体系和安全保卫领导小组,配备了专(兼)职仓管安全保卫人员157人次,定期例会,及时分析治安系数、消防隐患,落实预防措施,并组织开展经常性仓储安全自查互查,竞赛评比等活动,1982年起,还开始建立消防训练演习制度,先后培训出50名义务消防骨干人员,1983年油库安全管理“十大禁令”下达后,县燃料公司根据“禁令”要求,进一步建立“仓不离人,人不离仓”、“谁管谁负责"等岗位责任制和实行自查、互查、重点查与普通查相结合的“四查"(查领导、查思想、查制度、查设备)管理办法。其他各公司(厂)也分别实行层层定人、定责、定奖罚等综合治理办法。1984年经县公安局验收,县商业局所属食品厂、百货、燃料三个消防重点单位符合安全“十大标准”,被评为消防工作先进集体。1986年,商业系统开展“四好”(服务思想好、保管养护好、指标完成好、安全生产好)、“四无”(无火灾、无盗窃、无霉变虫蛀鼠咬、无差错事故)竞赛活动。至1987年食品冷库、烟仓库、辛岭糖仓库、薛岙油库、梅岙油库、西药仓库、百货大针织、五金油漆、化工、水道、交器、整车、电料、灯具等被评为“四无”仓库,合计5540.55平方米(内油库为1250立方米),其中食品冷库被推荐为市级“四好”仓库。
  二、商品运输管理
  三十多年来,宁海商业局系统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在有利于商品生产、商品流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节约国家运力、劳力的前提下基本上做到里程近、环节少、时间快、损耗小、费用省的商品合理化运输。主要办法和经验如下:
  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调运,对工业品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根据商品产销的分布情况和交通运输条件,打破行政区划,按照近产近销,产销平衡的原则,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避免因行政区划限制造成迂回运输、商品走时头路等不合理现象。
  组织直达直线运输,具体措施如生猪实行上栏看猪,合格发证,约时定点,就地收购、起运、直达销地,或就地屠宰、调运白肉进城。大宗工业品,采取产、供、运、销“一条龙”运输,做到“五定”(定商品、定船舶、定装载量、定航次、定泊位),“四就”(就工厂、就车站码头、就仓库、就车船过载联运或直接分拨),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车船的技术装载量。生猪运输由单层敝蓬装运,改为车箱加用网罩和井字形分隔运输。六十年代开始,又进而改为“双层装栽”。同时,根据商业网点分布,实行随途带货,以零拼整、防止少裁空放,篰装鲜蛋运输,采取层单层蛋“梅花式”交义垛叠法,并做好轻搬稳运、防雨、防晒。
  采取多种合理运输形式。加强与承运、托运和收货单位之间的联系,合理选择运输路线、交通工具、装载技术和搞好合同运输(签订运输协议,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以及各自应负的经济责任)。
  加强商业车队的经营管理。从六十年代开始,先后购进和拨入国产“解放”、“钱塘江”、“跃进”、“东风”及日本“630”(三菱)等各种型号机动车24辆次,分别建立车队的有食品、燃料、百货:、五金等四个单位。1984年商业局系统各车队全面推行定额管理、技术考核(包括车吨月产量、车辆定好率、车辆出勤率、里程利用率、车吨节油量、平均车辆上缴利润等各项经济技术考核指标),百分计奖、单车核算和开展“六好”(即安全行车好、完成任务好,经营管理好,维修保养好,节约用油好、服务质量好)评比活动,从而不仅提高了车队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且充分调动了驾驶员的积极性,如县燃料公司驾驶员章世庆、屠本才、童时载均被授为1984年度宁波市商业系统行车30万公里以上安全驾驶员的光荣称号。
  实行运杂费用定额包干,搞好增收节支。多年来,宁海商业局系统本着既抱“西瓜”又拣“芝麻”的精神,广泛开展自搬自运、自装自卸、自补自修和包装物料多渠道回收复用,对所收到的节约效果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兼顾的原则,适当按比例抽成奖励给部门或职工个人。
  三、基建储运事故
  三十多年来,宁海商业局系统在基建储运工作中,曾发生过多起事故,其中有属于责任性事故,设备性事故,缺乏业务知识性事故以及其它方面原因造成的事故。
  1980年5月1日下午,县燃料公司驾驶员娄凤良,驾10——75519钱塘江牌油罐车从薛岙油库装载0号柴油至桑洲供销社,在双洲岭不慎翻车,娄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5时10分死亡,共计油、车损失4050元。
  1980年10月12日,县燃料公司山河油库加油站,于上午8时发油后,没有按操作规程关闭闸门,直至中午12时半再次发油时,发觉跑油,油罐内所储2472公斤直流汽油全部漏光,折合损失人民币1626.58元。
  1981年7月至1982年5月期间,城关油库保管员陈受伟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勾结三门县光明大队黎贤贵,采取拧开过滤内螺帽和拆下流量表等手段,先后七次盗窃柴油、气油、煤油、机油、齿轮油等合计3028.5公斤,价值1607.26元,陈从中分得脏款1051.50元,案发后,经县财办党组研究决定,给予陈行政开除公职处分。
  1984年6月7日,县糖烟酒公司葛民大驾驶“01”号东风牌5吨货车,执行从宁海城关开往温岭县泽国镇的运输任务中,途经黄岩县光明乡泥桥村与妇女叶菊英所骑自行车相撞,叶当场重伤致死,后经交管部门处理,付赔偿费1450元。1984年10月23日早晨4时,县燃料公司薛岙煤场于同年5月15日重新加高的1号码头,突然沉塌,损失金额计15400元,经剖析,造成这一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在施工时缺乏科学数据,盲目加高石方,使重量超过基础压力留下的隐患。
  1987年9月17日,食品冷库发生冷凝气跳阀跑氨事故,四人受伤。

知识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重点记述宁海县商业局和所属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商办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构沿革、商业网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海商业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