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统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86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计划统计管理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3
页码: 240-24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海商业局系统计划管理与统计工作历经变革,逐步完善,统计人员素质提高。
关键词: 宁海商业局 计划管理 统计工作

内容

一、计划管理
  1956年前,宁海商业系统百货、食品、土产、专卖事业等公司(处)由上级公司与工商科双重领导,并以上级公司垂直领导为主,所有计划由上级公司下达。1956年,县工商科改制为县商业局,并相应始设计划财会股,计划双线上报下达。
  1958年取消各级专业公司,实行“政企合一”。规定企业盈亏纳入地方财政,扩大地方管理权限。其中涉及商业计划管理体制亦相应作了调整。要点是:(1)取消专业公司“条条”安排和管理,统一改为商业行政部门按“块块”安排和管理;(2)取消商业部系统和服务部系统(如食品、糖烟酒公司)两套制度的做法,改为统一执行商业部一套计划;(3)取消各种计划由企业、行政双线上报、计划由行政部单线下达的程序,全部改为商业行政部门单线上报下达。
  “大跃进”中,从中央到地方,采取分必成和期成两本帐的办法编报和检查计划,以致计划层层加码,指标步步拔高,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和综合平衡这些制订计划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人为地制造了假、大、空的计划数字,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
  “文化大革命”中,计划管制度同其他制度一样,当作“管、卡、压”的产物横遭批判。因而在较长时间,商业计划工作实际上处于无制度的瘫痪状态。1971年后,才又恢复年度计划的编审工作,逐步加强了对商品流转计划的上报下达。
  1979年以来,为了适应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需要,先后对工业品流通体制、商品流通计划、商业计划体制等进行了改革,改变长期来只凭商品货源以产定购、以购定销的单一统购统销形式,化之以从市场需求的数量和构成出发,贯彻执行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订购和选购四种形式;改变计划经济僵化模式,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手段的调节,协调经济比例关系,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从1981年开始不断减少计划商品的数量,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搞活;改变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的管理形式,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从此,各项计划管理制度日臻完善,有关资料和数据也较健全、可靠。
  二、统计工作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宁海国营商业的统计制度逐步建立,但统计仅限于粮、棉、猪、烟、酒及主要日用百货等少数商品,1953年开始,为了加强商品产、供、销的计划平衡,不仅国营商业增加商品流转统计指标,扩大商品统计目录,并相应建立私营商业统计报表制度和物价统计报表制度。
  “大跃进”时期,由于浮夸成风,统计报表又多又乱又急,降低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了提高统计质量,商业局组织人员整理原始记录、加强调查分析、纠正浮夸数字、填补缺口资料,使各项统计数据如实反映历史情况。1966年到1969年,社会调查和市场预测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不少统计资料被销毁,造成统计历史资料上下断线,使商业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1970年初,全县商业系统初步恢复执行内容简单商品流转统计月报,以后逐年加以补充。到1974年,各种必要的统计报表又开始全面贯彻执行。
  198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颁布施行,使统计活动有了规范和准绳,统计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更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宁海商业局为贯彻《统计法》,专门组织企业领导、专职和兼职统计人员进行反复学习,宣传,进一步加强了统计管理。1986年起,为了编制计划、指导业务,及时提供系统而有规律性的统计数据,以“局志办”为主,各部门配合协作,全面搜集、整理出一份局系统在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的统计数字,汇总编印成册。
  建国以来,宁海商业局系统计划统计专业人员逐年有所增加,统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有了提高。至1987年,分单位统计人员列表如下:

知识出处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商业志》重点记述宁海县商业局和所属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商办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构沿革、商业网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海商业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